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论张廷玉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以史为鉴 2023-06-29 08:42:20

他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论张廷玉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众所周知,在清朝初期,为了让自己的满族能和前明汉族合作的融洽,便广招汉族贤士为己用,特别到世祖顺治爷、太宗皇太极时期更加的明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都是汉臣。不过他们的下场可就大不相同了,吴、尚、耿作为三藩之乱的指挥者自然是被康熙帝平叛,而洪承畴、范文程得以善终,并且得皇帝追谥一个为“文肃”、一个为“文襄”,不过即使功高若此二人者,一生也未得以配享太庙,而有一人,终清一朝,仅有这一人被配享大清太庙的汉臣,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一、出身名门、入仕为官

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廷玉出生于北京城。祖籍是安徽桐城,张姓在桐城是大姓望族。父亲是大学士张英,曾担任过康熙帝诸皇子的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幼时的张廷玉就体现出勤敏好学、天赋过人。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29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及第,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三年的磨练,张廷玉晋升为翰林院检讨,此处的检讨可不是咱们犯了错误的那个检讨,而是类似编纂官的职务。其严谨的作风和文采斐然深受康熙帝喜爱,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成为南书房行走,并准其着四品官服。在康熙爷晚年的政坛上,这个未来的超级新星开始暂露头角。直到康熙帝驾崩,张廷玉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刑部、礼部侍郎。

二、善择英主、备受恩宠

1722年,69岁的康熙驾崩于畅春园,四阿哥雍亲王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帝。这个皇位得来不易,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雍正慎之又慎的选择了张廷玉作为自己的谋臣,而张廷玉同样也慎之又慎的选择了雍正这位明主。事实证明,二人都没有选错对方,雍正再接下来的13年治国期间,重用张廷玉,任其为礼部尚书、皇子老师、翰林院掌院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可谓是荣宠至极。而张廷玉同样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处处竭心竭力,大慰帝心。

三、位极人臣、晚年凄苦

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励精图治的雍正在58岁倒下了,遗命皇四子弘历继承大位,是为清高宗乾隆帝。张廷玉为顾命大臣受命辅政。并特别说明,让张廷玉日后可以配享太庙。太庙是皇家祭祀祖宗的地方,大清为满族,张廷玉作为汉臣配享太庙是多么大的殊荣。在乾隆初期的张廷玉,作为翰林出身集中力量负责编纂了《清圣祖实录》、《明史》、《清世宗实录》等重要典籍。后于乾隆二年(1737)任总理事务大臣,成为内阁首辅,但清朝是一个满族大臣居多的国家,所以名为首辅,实则张廷玉与鄂尔泰共同管理内阁,谁也不让谁,无疑加剧了满汉大臣之间的矛盾。晚年的张廷玉性子变得急躁不安,开始引起乾隆的不满,从乾隆十三年(1748)开始,便屡次乞老还乡,乾隆起初不准,后于第二年准许,但因张廷玉借配享太庙向高宗申请凭证还有军机处未下诏令却已被张廷玉知晓等事,乾隆当即召开九卿会议,罢免了他的配享之权,没过几年,凄苦的张廷玉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死于家中,最终乾隆感念他的过去功绩,还是尊重世宗雍正的遗旨,让其配享太庙,并追谥为“文和”,成为大清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为何张廷玉能成为大清,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清朝的太庙分为东、西两殿,东配殿供奉的是宗室王公,比如开国功臣代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恭亲王奕奕欣等十四人;西配殿供奉的是非宗室功臣,比如扬古利、额亦都、复康安等十二人。

太庙

平均下来,一个皇帝才有一个非宗室功臣配享,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人。可以说这是一项极高的殊荣,也能看出雍正对其重视。张廷玉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到雍正的青睐?

对“人臣之道”研究得足够透彻

人臣之道就是如何做臣子,怎么伺候君主。《易经》中就有关于臣道的记载,主张大臣要阴柔,自己默默无闻,将所有的功劳都让给君王。

儒家对臣道的研究非常重视,早已经将为官之术总结成文。早在春秋,荀子就专门写过一篇——《臣道》。荀子说,伺候君王,就要首先分析君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昏君还是明君,然后对症下药。

雍正

在以儒学为做官准则的大清,这些书上的“人臣之道”,对于进士出身的张廷玉而言,只不过是入门级的教科书而已。

张廷玉是桐城的官宦世家,父亲又是大学士张英。张英为官相当成功,几十年没出现失误。因此,张廷玉为官,是有家传的,这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父亲张英对张廷玉不仅言传,而且身教。

张廷玉

张廷玉与年羹尧是同榜进士,又同时授职翰林院检讨,所以刚开始走得比较近。张英毕竟为官多年,慧眼识人,一眼就看出年羹尧的“毛病”,断言将来会出问题,于是就让张廷玉离年羹尧远点。果然,后来雍正打击年羹尧,“相关人员”一并出事。

在家庭“为官氛围”的熏陶下,张廷玉显得特别成熟,言谈举止也很得体。

天生就是当秘书的材料,专业过硬

张廷玉的第一项才能是极强的文案功底。张廷玉从入职南书房起,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文案才干。他记录皇帝的话,特别准确,速度也足够快。雍正看重他,也是因为这一点。

雍正继位之初 ,每天要发布十几道圣旨。雍正只需口述,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将口语变成一篇文言文,而且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张廷玉

张廷玉的第二项才干是超强的记忆力。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数据库,全国几百号高级大臣的简历,他都一清二楚;全国一千多县令名字,张廷玉能马上脱口而出。所以,只要有张廷玉在身边,皇帝根本不需要查阅资料,对他的依赖性只会越来越强。

张廷玉的第三项才能是精通满语。清朝中前期,皇帝办公时,最机密的文件都是用满文记录。要是不会满语,很难进顶端决策层。就好比在外企工作,不会英语,就无望进管理层。张廷玉很有先见之明,考中进士后,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满语。

张廷玉

要想得到老板重视,先要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张廷玉成功的基础是过人的才干,让皇帝用起来特别顺手,很快就成了雍正离不开的贴身秘书。

为官谨慎,不贪图名利,没有私心

皇帝最防备的是什么?大臣得寸进尺的私心。你必须表现得没有私心,才能最终满足自己的私心。

张廷玉处处都能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不植入个人私心。他年轻时当过科举主考,有人想买通他,让他透漏试题。张廷玉写了一首诗,“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幕夜看”,很文雅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张廷玉

在功名利禄方面,张廷玉也表现十分谦让。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曾经考中探花,这事放在别人家,肯定欢天喜地。但是张廷玉知道后,第一反应是“惊惧失措”。

他立刻跑到宫中,向雍正请求,把自己儿子降为二甲。雍正一听,大为感动,于是将张若霭降为二甲头名。然后,雍正又特地发布谕旨,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目的就是表彰张廷玉公忠体国,大公无私。

雍正和张廷玉

张廷玉在政治上有句名言,“万言不当,不如一默”。再有才华,说的再多,不如一句不说,说得越多,犯错的概率越大。

张廷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谨言慎行,谨慎到每天回家,他会把带回家的草稿烧掉。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张廷玉当了几十年的官,没有留下一封与官员的信件,这就避免了皇帝的猜疑。

张廷玉有才干还谦虚谨慎,自然容易赢得皇帝的赏识。雍正视张廷玉为肱骨之臣,雍正朝每一项重大措施背后,都有张廷玉的影子。张廷玉一路高升,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户部和吏部,还兼任军机大臣。

雍正

身处高位,张廷玉不做决策者,只做执行者;不做能臣,只做秘书,将功劳都让给了雍正。雍正生前离不开张廷玉,让其入太庙,以便去世后还能继续辅佐自己。

为什么三代老臣张廷玉能成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历史上兴盛的王朝不在少数,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三代不衰的"康乾盛世"。而其中起到关键衔接作用的正是人才辈出的"雍正王朝"。只有短短14载的雍正王朝,却在历史上留下不少的名人名事。这其中有一位"三代老臣"张廷玉,他作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可以说在清朝的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最高荣耀—"配享太庙"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于康熙三十九年入进士,在康熙年间他就受到了重用,入值权力中枢"南书房"。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在雍正执政的数十载,张廷玉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代。雍正在位时,张廷玉步步高升,位居从一品礼部尚书,到后来高居军机大臣,每日参见皇帝,参议政事。



  到了乾隆时期,他依旧十分器重张廷玉,这是因为雍正在去世时,在留给乾隆的遗旨中说:"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雍正在强调张廷玉的忠义之心,也是向乾隆推举他,告诉乾隆此人可以委以重用,并下旨让张廷玉死后作为功臣入太庙供奉。太庙作为明清祭奠祖先的家庙,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才可配享太庙,可见张廷玉深得雍正信任。

  可是尤其是人才云聚的"雍正王朝",张廷玉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才可以让雍正如此重视,在历史上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首先,要从他的才学说起。



  真才实学铸就三朝元老

  张廷玉很小就饱读经书,才华横溢。在康熙年间,有一次张廷玉在面见康熙皇帝的时候,就即兴出口七言绝句,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当时就看中他的才华任命入值南书房。实际上,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他完全可以子承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可他没有。他也没有借助父亲的地位,而是通过自己真才实学,进入了权力中心。

  由此可见,张廷玉是有实实在在的真才实学,他青出于蓝胜于蓝,得到了康熙的青眼。后来雍正登位,作为一代明君,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这样的勤君上位,必定找勤臣相辅,于是雍正看中了张廷玉勤勉不息的品格。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雍正十分欣赏张廷玉的真才实学。而张廷玉也不负他的期望,为清朝的繁荣立下了不少功劳。

  雍正年间大兴改革,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政事上,皇帝亲力亲为任务艰巨,他将题本和奏本统一为奏本,简明扼要写清奏折呈上批示;朝廷上,雍正根基不稳官员懈怠, 张廷玉大力整治;军事上张廷玉攻克准葛尔,为此设立了军机处,打倒头目,使得吏治严明。以上种种措施,让张廷玉出众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敢问这样一位次次直击命门的左膀右臂,有谁不想得到?雍正在继位之时主张"以才为先",作为皇帝他重才也欣赏才人。张廷玉重在才干突出,在雍正最需要有才能之人助他巩固江山时,张廷玉凭借真才实学,得到了雍正的肯定。人无才,则不立。不管什么朝代,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创造价值,才会得到重用。

  此外,忠臣也同样深受皇帝器重,而张廷玉此人,则是两者兼备。

  皇帝只相信"绝对的忠诚"

  张廷玉出生于几代贤臣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教诲,恪守中庸之道,他深知首先要得到皇帝的信任,那就意味要绝对的忠心。

  他的父亲张英为官清廉、人品端正、是著名的贤臣良相,也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雍正就从师于张英,他深知张英的品行端正。所以来自三代忠臣之家的张廷玉,大大获得了雍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张延玉也继承了家族清正廉洁、忠心不二的风气。

  雍正年间,出现了一位大将军年羹尧,但是这人嚣张跋扈,居功自傲。年羹尧在第一次见张廷玉时备了几样礼物,分别是蜜桔、绸缎、折扇和一包天麻。



  年羹尧怎会不知道张廷玉的细微谨慎,送的这些东西看似普通,其实其中大有学。年羹尧表示天麻和绸缎是赠给家母以表心意,而蜜桔是普通的四川特产。而折扇只不过是读书之人惺惺相惜互赠的雅物而已,让张廷玉务必收下。

  张廷玉如此聪明怎么不知道这场无声地拉拢已经开始,这个年羹尧又想刺探情报,又想拉拢自己入伍。于是他唯独收下了天麻,作为治病良药送给母亲。没有驳了年羹尧的面子,却又表明了忠心。

  自古皇帝谨慎多疑,他们手握重权,而无数谋权者虎视眈眈,皇帝最忌心怀二心的人。张廷玉身在政治中枢,一言一行都如履薄冰。所以他谨慎细微才是根本,不欺下罔上,不狂妄自大。张廷玉的忠诚给了皇帝足够的安全感,同时也拥有自己在官场作为的保护伞。

  张廷玉牢牢地抓住了忠诚两个字,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也凭借他的处世智慧,在为官上高调严厉,而在做人上低调谨慎。这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帝王身边大展宏图,再加上他的谨言慎行,铸就了他三代老臣的地位。

  皇家大忌—"夺嫡夺子"

  雍正王朝的建立有一段众所周知的传奇历史,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才坐到了今天的皇位,所以雍正被立为帝的原因在民间说法不一。而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赢家。他才最深刻知道其中的权谋、心机、手段。

  作为上书房中三位大臣之一的张延玉从来没有向康熙提过任何关于太子的言论。在太子胤礽被举报犯罪之时,作为监审的张廷玉烧毁了这其中的罪证。顾忌了康熙保全皇家名声的想法,没有参与任何皇子的站位斗争。

  张廷玉此举,贯彻了他曾说过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而此后半生,他也一直将此当作行事准则。他虽心有城府但是绝不多言,深谙审时度势之道,时常揣摩君心。

  凭借对帝王之心的精准拿捏,张延玉读懂了康熙按兵不动,暗诲雍正的野心勃勃。他洞察人心,又运筹帷幄。他知道九子夺嫡多为两败俱伤,所以他始终中立少言。但他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不可能在九子夺嫡中完全独善其身,但他每次都可以全身而退,这才是他最高明之处。



  毫不夸张来说,张延玉可以称为现代职场的顶级教科书,一面可以和上司势均力敌,配合默契。一方面在下属面前威严耸立,最巧妙的是面对敌人,可以明哲保身又可以不失信任。他明白最不能参与的就是太子之争,这也是他保持皇帝器重的最重要的一点。

  张廷玉的"不争",看似无为实有为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争。争强、争胜、争名、争利这一点往往是人之常情。身居高位的张廷玉,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疑心。

  所以张廷玉的最大优势,正在于他"不争",这个不争不是无为,而是无懈可击。不争名与利或者财与色,张廷玉就是不去争这些。不去争,自然就没有缺点。他不是不争,他是不会去做超过他野心的区域,始终给自己画一个安全的圆圈。就是这样简单的不争,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能做到的人却没有几个。

  雍正王朝人才辈出,张延玉的成功多半来自他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他没有异于常人的本领,但是他却有不可替代之处。要想立于不败的地方,就要做无懈可击的人。大人物往往都有大智慧,这些共通之处,实在值得我们琢磨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1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