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晋献公实力不差,却无法撼动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以史为鉴 2023-06-29 08:15:59

晋献公实力不差,却无法撼动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晋献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管仲和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主地位自然变成了明日黄花,那么,谁有能力和资格,接替齐国成为春秋的霸主呢?应该说这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国君,最典型的,也是最让后世嘲讽的当然是宋襄公,但是,真正得到公认的,则是晋文公,最为重要的是,晋国的霸业和齐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齐桓公死后,齐国不再称霸,但晋文公死后,晋国依旧是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知道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晋国才逐渐衰落,最终被韩赵魏瓜分,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作为一个有着二三百年生命力的超级大国,为什么无法在齐国之前称霸呢?或者说在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的时代里,晋国怎么就不能去挑战齐国呢?

这还要从晋国当时的情况说起,当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纲领,称霸春秋的时候,晋国刚刚在晋献公的努力下,逐渐壮大,因为他的父亲晋武公成功夺得了伯祖晋文侯的基业,成为了晋国的拥有者,他的儿子晋献公自然要将父祖三代奋斗抢来的江山,拼命守护好。于是,晋献公四处征伐,据说一共打了12次大仗,消灭了17个小国,还有38个小势力臣服与晋国。这样一来,虽然当时的霸主是齐桓公,但是晋国隐约间,已经在中原成为第一强国了。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晋国的实力已经逐渐追赶上了齐国,可是霸主的头衔怎么就那么稳定地在齐桓公身上呢?也许因为齐桓公的尊王攘夷,让晋国无从下手,但更重要的问题是,齐国作为姜太公的后代,历史悠久,声望足够,而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毕竟在当时还洗脱不掉“弑君者”的名声,尽管他们通过给周王室送礼物,换来了正式的诸侯身份,可是他们父子如果在那个时候,就想要参与争霸大业的话,恐怕还难以服众,更何况,晋献公还要抓紧时间,巩固自己的根基。

而且从晋献公刚刚即位时的情况来看,他的实力确实比齐国要弱小一些,仅从兵力上看,齐国有三个军,而当时的晋国只有两个军,所以齐桓公早期的霸业,还真不是晋献公能够惦记的,但是等到晋献公发展到足以跟齐桓公抗衡的时候,齐桓公也老了,为什么晋献公还是没能得到称霸的机会呢?原因出在他自己身上,因为那时的晋献公,最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小家的问题,而非天下。

这还要从晋国壮大的过程中,四处征伐灭掉骊戎,抢来骊姬姐妹后说起,晋献公自从得到骊姬后,将所有的宠爱都集中到了新欢身上,骊姬很快也给晋献公生下了儿子奚齐,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历史上经常会看到的一幕了,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而晋献公自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申生、重耳和夷吾,太子本来是申生,即使晋献公觉得申生太过窝囊,可是这个长子贤明,也是个不错的国君继承人,没有理由废掉这个儿子。最重要的是,晋献公最了解国君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有多残酷,他的父祖就是通过这么残酷的斗争,才留给他这这份基业的,所以晋献公的做法是,杀掉所有的同族叔伯以及兄弟,就是防止自己死后,儿孙被其他亲人再次攻杀。但眼下的问题是,骊姬想要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这个麻烦就大了,如果改立奚齐做继承人,自己另外三个儿子怎么办?杀掉他们,舍不得;不杀他们,他们当中就会有人起来杀掉骊姬母子。

正在晋献公犹豫不定的时候,骊姬主动挑起了是非,陷害太子申生,又逼走了重耳和夷吾,这才让晋献公在浑浑噩噩中,确立了奚齐的身份。而这也是晋献公无法挑战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最关键问题,因为申生的外公,正是齐桓公,换句话说,当时的齐国不找晋国的麻烦,晋献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即使晋国单独与齐国开战的话,也未必会失败,但是齐国有盟友众多,再加上申生之死让齐国出击有道义上的优势,晋国很难战胜以齐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如果不是当时的齐桓公和管仲已经走向暮年,也许晋国真的会惹来麻烦。而上述内容,也是老乐分析的,晋献公虽然不比齐桓公弱,但却始终无法称霸或者接替霸主的最主要原因。

齐桓公强势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在齐桓公在位的期间,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因此逐步强盛起来。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九合诸侯
桓公二年,在长勺被鲁国击败。桓公五年,攻打鲁国,鲁国战败,鲁庄公请求割遂邑求和,桓公答应了,与鲁国在柯会盟。曹沫用匕首在坛上劫持桓公,说: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桓公答应他。在曹沫拿掉匕首后,桓公后悔,要不给鲁国土地而杀曹沫。管仲劝阻说:不可丧失天下诸侯的信任。于是就归还了鲁国土地。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以前侵占鲁国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以前侵占卫国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以前侵占燕国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七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桓公十四年,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田完的后人夺去了姜姓齐国的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庄公送齐桓公到齐境。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桓公二十五年,狄人攻打邢国,桓公出兵救援。桓公二十七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鲁闵公的母亲,她和鲁公子庆父淫乱。庆父弑闵公,哀姜想立庆父,而鲁人立僖公。桓公召回哀姜,将其杀死。桓公二十八年,卫文公被狄人骚扰,向齐求救。齐打败狄人,并为卫国筑楚丘城,把卫国臣民迁到那里。
桓公二十九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桓公三十年春,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诸侯伐蔡,蔡国臣民反叛。又讨伐楚国,楚成王起兵迎战,问:为什么来到我国?。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对我国先君太公说:‘你要讨伐诸侯,辅助周室。’给我们先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的土地。楚国没有进贡包茅,使周王祭祀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周昭王南征没有回来。是因为这些来责问。楚王说:没有进贡,实有此事,这是寡人的过错。昭王南征没有回来,你到汉水岸边去问吧。联军推进至陉。夏,楚王派屈完带兵抵御,联军退回召陵。屈完前往召陵向齐桓公请求讲和,桓公同意。桓公和屈完检阅部队时,对自己所率领的联军赫赫军容感到非常骄傲。而屈完在此时劝解桓公以德绥诸侯。于是参与联军的诸侯们和屈完举行盟誓后退兵。
桓公三十五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一匡天下
周惠王晚年宠爱王子带,意欲废掉王子郑的继承权,但未决定即去世。后王子带与其母联合郑国、楚国欲武力登位。王子郑私下会见桓公请求桓公召集诸侯支持自己。桓公与八国诸侯会盟,以吊丧为名在洛阳附近炫耀武力,表示对王子郑的支持,后王子郑继位,是为周襄王。
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庄公送齐桓公到齐境。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
桓公二十五年,狄人攻打卫国和邢国,杀卫惠公,桓公出兵救援,扶立在齐国的卫国公子毁,是为卫文公。

强大的晋国为何最终惨遭“三家分晋”?根源得从“文侯勤王”说起

老覃之前写过《春秋五霸都有谁?说法多种,一清代学者提法独特,应和您想的不同》有提到过,自从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况提出过“春秋五霸”之说,世间便兴起了关于这“春秋五霸”的各种排法。

按照荀子的说法,这“五霸”分属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西汉辞赋家王褒以提出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句践的排法,即用秦穆公代替了吴王阖闾。

到了班固那儿,排法又成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唐朝人司马贞在其所著的《史记索隐》的排法,其将“五霸”说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

不论是哪种排法,齐桓公、晋文公的地位都俨然不可动摇。

剩下的三个席位,却是众说纷纭。

在清朝人全祖望看来,秦穆公只是独霸西戎,吴王阖闾仅纵横江淮,越王勾践不过称雄于东南一隅。

吴王夫差虽然与晋争霸获胜,但转眼就国亡所擒,霸业成空。

至于宋襄公,不过一个沽名钓誉之徒。其好虚名而不务实,不自量力,最终落了下兵败身死而为后人笑下场。

全祖望在《鲒崎亭集外编》中开出了自己对“春秋五霸”的定位,这“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也就是说,除了齐桓公外,其余四“霸”都是晋国国君。

虽说这种排法也只是全祖望的一家之言,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晋国的强大。

要老覃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然是一时无两之霸主,但他毕竟没有得到周天子的任命和策封。

相比之下,晋文公践土会盟,是亲受周天子策封为“侯伯”的。

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在崤之战中大败秦军,举贤任能,为政宽仁,垂拱而治。

晋景公在绕角之役、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终结楚国霸业,在晋齐鞌之战中降服齐国,续霸中原。

晋悼公尊天子而制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霸主”之称,当仁不让。

纵观春秋时期他诸侯国出现过的,如郑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之流,不过是昙花一现,逝如流星。

晋国出现了四位有实力称霸的霸主,即其为春秋时期第一强国实在是名副其实。

但又说回来,如此强国,为何会落到个“三家分晋”的悲惨下场呢?

一切得从西周末期的“文侯勤王”说起。

关于晋国的立国,《史记》里面连续讲了两个离奇的传说。

传说之一,说:武王在和一个妃子相会时,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对他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后来这个妃子果然产下了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掌心上纹着一个字:“虞”。于是武王给这个儿子起名字为“虞”。

关于这个妃子,《左氏春秋传》说她是姜太公吕尚的女儿邑姜。

传说之二: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年幼的成王与更加年幼的叔虞在宫中玩耍、做 游戏 。成王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将之剪成玉圭形,递给叔虞,一本正经地说:“这个玉圭是封给你做诸侯的。”旁边的史官听了,立马请求成王选择一个好日子封叔虞为诸侯。成王分辩说:“我只不过跟他说的一句戏言罢了。”史官正色说:“天子无戏言。天子发了话,做史官的就要把它记载下来,礼成之,乐歌之。”成王吓傻了,他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只好按照史官的吩咐去做,选择了一个好日子,隆重地封叔虞为诸侯,封地就是周公刚刚打下的唐地。

成王不知道,他这么做,正应了当年上天给武王托梦时说的话:“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

不得不说,司马迁太会编故事了。

司马迁的意思,就是尘世中的一切前因,一切后果,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

好吧,不管怎么样,叔虞是得到了唐地为封国。

叔虞是姬姓,“虞”是他的名,他还有一个字,为“子于”,因为他成了唐地的诸侯,史家喜欢称他为“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逐晋水而居,改名为晋。

那么,西周 历史 上的晋国出现了。

由于西周的史事太过久远,在漫长的两百多年 历史 中,晋国都经历了哪些风侵雨蚀,已经漫渺不可考究。

让我们按下快进键,把时间跳到了周宣王年间。

这个时候,晋国当政的是晋穆侯。

晋穆侯在即位后第四年,迎娶了齐女姜氏为夫人。

过了三年,他领兵征伐条国,可能是失利了,听说齐姜生下一子,就给这个儿子命名为“仇”,以表达“此仇不报非君子”之意。

又过了三年,好战的晋穆侯领兵征伐千亩部族,大获全胜。凯旋之日,齐姜又生下一子。晋穆侯双喜临门,心情大畅,给这个儿子命为“成师”,以表达“成功师还”之意。

老覃在这里提醒一下,齐姜给晋穆侯连生两子之事,绝非闲笔。

因为,这个仇和成师,后来搞出了大事件。

大家也看到了,仇和成师都是晋穆侯的正妻所生,属于嫡生子。

但因为仇是兄长,被册封为了太子,成师只能靠边站。

对于晋穆公给这两个儿子的命名,民间是有非议的。

晋国大夫师服就说了:“异哉,国君给孩子起名字,把太子叫做‘仇’,‘仇’可不就是‘仇敌’的意思吗?又给小儿子起名‘成师’,‘成师’可是个大名号,是成全他的意思。名字是可以自己起的,事件的发展规律却是有定数的。现在给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这么古怪,难保以后晋国不出大乱子。”

不得不说,师服这张乌鸦嘴太灵验了。

晋穆侯死后,晋国出现了一场大乱子——晋穆侯的弟弟殇叔篡位自立,迫得太子仇出逃,流落在国外长达四年多。

不过还好,四年之后,太子仇依仗国内外的势力,成功复辟,干掉了殇叔,继承了父亲的君位,是为晋文侯。

这个晋文侯接下来干了一件在史书上非常露脸的事儿。

老覃先前在《〈吕氏春秋〉的一则寓言被当成了史实》里有讲到:周宣王是西周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天子,他汲取了厉王施暴政而被逐的教训,克勤克俭,重修“文、武、成、康”之制,还利于民,平定四方,收服诸侯。致使西周出现了中兴之象。

但是,周宣王死,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这个周幽王是个二世祖、败家子,他一下子就把这中兴之火掐灭了,甚至,把强盛的西周王朝给玩死了。

《吕氏春秋》一书里有一则虚构的“周幽王击鼓戏诸侯”的寓言故事,司马迁后来著作《史记》,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了改头换面的修补,写成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因为司马迁的修补,周幽王成了低智商的代名词。

但是,经过史学家考证,“周幽王击鼓戏诸侯”事是没有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是无从谈起。

从《史记?周本纪》里面的记载来看,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他不应该违背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废世子宜臼而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

封建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

周王朝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最重要一项是“嫡子继承制度”,即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

前面说的晋文侯能继承晋穆侯的君位,完全因为他是晋穆侯的嫡长子。

褒姒的儿子伯服名字中有“伯”字,很可能他是周幽王的长子。

但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个妃子,不是正妻,她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在正妻生有儿子的前提下,庶子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

周幽王的正妻是申国申侯的女儿,生有宜臼。

所以,宜臼被立为了太子。

偏偏,周幽王专宠褒姒,他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

周幽王的举动遭到了申后之父申侯的反对。

申侯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杀了周幽王,杀了伯服,劫掳了褒姒,拥立宜臼,是为周平王。

但是,宜臼已经被周幽王废黜了,从法理上说,他已经丧失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了。

再有,宜臼并不是在周国由周室臣民拥立,而是在申国、由申国国君扶上王位的,来路不正。

最糟糕的是,扶立宜臼的申侯,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劫掠和火烧了镐京的周室罪人,即申国和申侯,属于周室的敌国和敌人。

因此,周平王的王位,明显属于僭越。

即周平王是一个得位不正的伪主。

为了匡扶周室,周室的近亲之国虢国的虢公翰也在携地(今陕西渭南)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王,是为周携王。

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维持二十一年。

这二十一年时间里,各地诸侯,纷纷站队,其中的晋文侯,昏头昏脑地站在了周平王这一边,并亲自杀了周携王。

这就为晋国接下来的内乱埋下了伏笔——晋文侯自己是依据周礼登上君位的,他却支持了勾结犬戎杀害父兄的乱臣贼子周平王,这不能不让他的弟弟成师有所触动。

话说回来,晋文侯杀掉了周携王,从而得到了周平王赐“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

周平王还作了一篇《文侯之命》来答谢晋文侯,准许他在汾水流域扩张。

这件事,史称“文侯勤王”。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晋昭侯继位。

也不知晋昭侯怎么想的,他竟然封叔叔成师于曲沃。

成师也因此有了“曲沃桓叔”的称呼。

曲沃的城池比国都翼城还要大,这就更加鼓励到了曲沃桓叔的野心。

曲沃桓叔勾结晋昭侯的重臣,里应外合,杀了昭侯,霸占了翼城。

不过,周礼中“立子以嫡、立子以长”的思想深植民心,并且根深蒂固。

跟上一次殇叔篡位败亡一样,曲沃桓叔得不到晋国军民的拥护。

不过,他的命好,没有像殇叔那样被杀,仅仅是被驱赶出了翼城。

晋国军民拥立了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诛杀了潘父。

曲沃桓叔这次尝试虽然失败,但已经充分证明了曲沃有能力取代翼城。

曲沃桓叔仅比晋文侯小三岁,从翼城败归,他已是古稀老人,没有太多精力折腾了,就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儿子庄伯鳝,带着遗憾走完他的人生。

曲沃庄伯鳝继位后,在晋孝侯十五年攻入翼城,杀掉了晋孝侯。

但情况和上一次相同,庄伯遭到了晋国军民的反攻,无法在翼城立足,只好撤回曲沃。

晋国军民拥立了晋孝侯的儿子晋鄂侯。

晋鄂侯是个短命鬼,在位仅六年就病死了。

庄伯趁着翼城权力出现真空,发兵夺位。

周礼讲究“国丧不伐”,即一个国家的国君死了,即使是敌国,也不应该在其丧礼期间发动战争的。

庄伯这个做法,实在太过份了。

而且,周平王也感念晋文侯当年对自己的好,他指使虢公统兵讨伐庄伯。

这样一来,庄伯在政治、道义和军事上都处于被动,只好仓皇走保曲沃。

晋国军民于是拥立了晋鄂侯的儿子晋哀侯。

和曲沃桓叔一样,庄伯也满怀遗憾地走完了他的人生。

庄伯的儿子继位,史称“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比他的父亲、爷爷更加凶悍。他出动军队杀入翼城,成功地掳走晋哀侯。

晋国军民于是拥立了晋哀侯的儿子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

小子侯在位只有四年,又被曲沃武公擒杀。

虢公受周釐王指使,讨伐曲沃,拥立晋哀侯的弟缗为晋侯。

但这里的翼城已经很衰弱了,已经无力和曲沃抗衡了。

而且,曲沃武公不像他的父亲、爷爷那样脑袋一根筋,他灵活变通,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灭了晋侯缗后,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

周釐王一来贪财,二来也觉得自己无力改变曲沃欺压翼城的命运,就坦然笑纳,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是为晋武公。

至此,晋武公尽并晋地而有之,史称“曲沃代翼”。

但晋武公的晋君之位是破坏了周礼,通过武力夺取来的,是一次小宗取代大宗的内乱,在伦理上站不住脚。

作贼心虚的晋武公生怕晋国国内其他大支的公族势力会效仿自己,于是磨刀霍霍,大肆屠杀血亲公族。

晋武公死后,他的儿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晋献公有雄材大略,他四面扩张,先后伐灭霍,魏,耿,虢,虞等诸侯国,晋国空前强大。

在对待国内的血亲公族的问题上,他对手段比父亲晋武公更残忍,不杀尽赶绝不肯善罢干休。

他采纳了大臣士蒍的建议:命令所有公室成员移居到同一座城居住,聚而诛之,并将该城命命为绛,晋国都城也就从翼城迁到了绛城。

晋献公溺爱骊姬,为了让骊姬的儿子奚齐能顺利继位,并且高枕无忧,他杀害了太子申生,还将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驱逐出境。

不得不说,晋献公对公室的提防与戒备已经到了一种连亲儿子也信不过的程度了。

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

奚齐被申生的忠实追随者里克杀掉了。

晋国的另一个大臣荀息于是改立晋献公的弟弟悼子。

里克又杀掉了悼子和荀息,邀请逃亡到翟国的重耳回国继位。

重耳不知里克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敢自投罗网,婉然拒绝。

里克于是改向躲在梁国的夷吾发出了邀请。

夷吾不甘错失良机,他寻求到秦国秦穆公的帮助,回国继承了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继承了爷爷、父亲屠灭公族的做法,派宦官履鞮带领一批杀手潜入翟国追杀哥哥重耳。

重耳只好改逃往了齐国。

晋惠公回头又诛杀了“弑二君杀一大夫”的里克,此外,还诛杀了邳郑、七舆大夫等晋国大臣,还反噬帮助过自己的秦国——他在秦国遭遇到饥荒的情况下,发兵进犯秦国。

晋惠公并非秦穆公的对手,兵败被俘。

不过,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秦穆公经不起夫人的哭诉,放了晋惠公。

重获自由的晋惠公也不能没有点表示,他让太子圉到秦国当人质。

不过,经历这番变故,晋惠公患上了重病,不久咽气了。

太子圉瞒着秦穆公,偷溜回国,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恨晋怀公不辞而别,找到了重耳,拥他为晋君,发兵攻入晋国,杀了晋怀公。

重耳当国,是为晋文公。

前面说了,晋文公和齐桓公是春秋乱世公认的霸主,而晋文公甚至被周襄王正式为“侯伯”。

这是因为他听从了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意见,在周襄王被王弟带驱逐之时,仗义出手,杀了王弟带,迎回了周襄王。后来又在周顷王亡故、周王室公卿争权之际,派赵盾出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

强大如晋文公,对国内公族的提防也犹如防洪水猛兽。

他立下了法令,除了国君嫡传,其他所有的晋国公子必须送到国外。

如此一来,出现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公族是没有了,但执政工作还是需要人干的。

晋文公没有三头六臂,他就把原本地位低于公族的异姓卿、大夫提上来,创立了“三军六卿”制度,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替代公族管理朝政。

晋文公没有想到,他这么做,是是防得了家贼防不了外贼。

卿大夫执掌了晋国军政大权,势力不断坐大,渐渐架空了晋国国君,成为了晋国的实际统治者。

六卿互不服对方,互相开撕,最后“三家分晋”,终结了晋国的 历史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0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