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的古代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可以说这是一个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大臣权力不断被矮化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见皇帝时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秦汉时期,大臣与皇帝讨论国事时,还能平起平坐;到了两宋,大臣屁股下的椅子就被抽走了,不得不站了起来;明朝时,大臣见了皇帝下跪行礼,随后站立着奏事;到了清朝,大臣见了皇帝,就只有一直跪着的份了。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不断,皇权已经日渐式微,可下跪的礼仪丝毫没有减弱。位高权重者,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见了皇帝都得严格遵循下跪的礼仪。充其量,会在下跪的地方预设一块较厚的白毡垫,表示朝廷优待重臣的意思。
连外国人到了中国,也得一律下跪。
1793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奉命率领一支使团来到中国,为乾隆皇帝祝寿。清朝坚持要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下跪,马戛尔尼坚持只行鞠躬之礼——就像他在觐见英国女王时一样。虽然最终乾隆皇帝特别恩准,允许马戛尔尼使团一行单膝下跪行礼,不必叩头,可双方最终不欢而散。马戛尔尼使团空手而归。
那么,清朝时期有没有人见皇帝,可以不用下跪?当然有的,只是这种人数量屈指可数。
比如,顺治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
当年,皇太极死得早,继承人顺治皇帝年幼,多尔衮与济尔哈朗成为顾命大臣,辅佐顺治皇帝。多尔衮为清朝定都北京和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权势也得到了扩充。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见了皇帝不用下跪。
1647年,多尔衮得到了免予向顺治皇帝跪拜的特权,而且是永久性的,“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
再比如,同治时期的议政王恭亲王奕訢。
1861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扳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为了获得恭亲王对“垂帘听政”的支持,授予他议政王的称号。
那时候,是恭亲王一生权力最重的时候。一方面,他拥有议政王头衔;另一方面,又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衙门王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总揽清朝内政外交。不过,恭亲王哪怕权力再重,被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召见时,也得下跪请安。
奏事时,恭亲王要不要下跪呢?
这得分情况。如果恭亲王是以议政王的身份,觐见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那么,就可以站立着奏事;如果恭亲王是以其它身份觐见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那么就依然得下跪奏事。
及至后来,恭亲王被永久性地免除了议政王身份后,他就再没有了站立着奏事的权力。
有时候,皇帝会特别恩准一些长辈免予下跪。咸丰皇帝在世时,惠亲王绵愉是咸丰皇帝的胞叔,奉过特旨,平日宴见,免行叩拜礼。所以见了咸丰皇帝后,不需要下跪,只垂手而立,说一声“绵愉给皇帝请安”就可以了。
由于现代影视的影响,大家都认为在古代只要看到穿黄马褂的人,就得立马下跪叩拜。因为那就等于皇上。其实呢,这是不真实的,这只是小说里的一个说法。在真实的历史上,黄马褂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呢。黄马褂的地位甚至还不如三眼花翎!那么什么的样的人才可以得到黄马褂呢?这个黄马褂到底是有什么作用呢?
史料上记载,首先是皇上身边的一些贴身侍卫经常穿黄马褂。按照清朝历代的规定,侍卫们是都需要穿黄马褂的。这就是为了彰显皇族的威力、尊严。不过呢,在这里黄马褂也就相当于是工作装了。只有在当皇宫侍卫的时候才可以随意的穿黄马褂。一旦,有侍卫需要换岗就必须得立马上交黄马褂。所以,黄马褂在这些人身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除了皇帝身边的侍卫,这些人还拥有黄马褂。这些人一般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或者是对清朝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人手里,黄马褂的作用也就跟勋章差不多。而且有一些官员可以几次的得到黄马褂。乾隆的爱臣和?就是这样。据说,和?一共拥有黄马褂20件之多。由此可见,乾隆是多么的爱宠和?。不过,黄马褂并没有多大的特权,看到穿黄马褂的人根本是不用下跪的。
事实上,即便是皇帝亲自赏赐的黄马褂,也是有不同的待遇的,赏赐黄马褂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是、赏赐黄马褂,二是、赏穿黄马褂。赏赐黄马褂也就意味着不可以穿,只得将黄马褂放在家中。一般来说这样的官员有很多,家中有不止一件的黄马褂,但是就是不可以穿出去。如果随便的穿了,那就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另一种的就不同的,皇上准许将黄马褂穿在身上,这样的人是不多的。一般都是朝廷的重臣,说到这里了大家肯定会想了,上面说道,不是就连皇帝身边的侍卫都可以随便穿黄马褂吗?不是的,侍卫身上穿的并不是皇帝赏赐的。那种黄马褂只单单是工作服而已。
李鸿章大家都十分熟知了,但是你清楚他拥有的荣誉吗?他的一生下来,一共拥有蟒袍、三眼花翎、紫禁城骑马、黄马褂等荣誉!可谓是神级的人物了。
很多人认为看到穿黄马褂的人就得立马下跪,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没有什么特权。比方说,一个三品的京官遇到一个穿着黄马褂的九品芝麻官,如果就像大家想的那样,那么到底该谁给谁行礼呢?在清朝的官场上,几乎一切的赏赐都是徒有虚名的。皇帝一旦翻脸那所有的赏赐都将会被收回!
是的。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扩展资料:
上朝时间: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如某次上朝要三点钟出门,因为道路泥泞,抵达东安门时天已黎明,光绪帝先到中和殿看祝版,所谓看祝版就是提前看一些官员写的文件,然后再召见官员。
也就是说,从家里赶到上朝地点,中间可能要走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然后还要在朝房等候许久,如果遇到冬季雪天,道路泥泞,在车中颠沛不止,加之缺乏取暖设备,还容易染上寒气。
如果是赶去颐和园上朝,就要起得更早。在上朝和会客路途中由于时间充裕,官员可以在车中选读一些书籍,有时两天就可看完一本,可见在马车颠簸中阅读的时间不算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朝官员上朝需凌晨三点出门 早朝完后可各自回家
满清入关之后,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又担心自己被完全的汉化,因为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习俗,其中就包括上朝的礼仪服饰和制度,那串珠子就是和朝服顶戴花翎配套的朝珠。朝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其中有四颗大的,一百零四颗小的,虽说是满清保留下来的习俗,却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佩戴,因为清廷对佩戴朝珠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的朝珠也不相同,主要是材质上的区别。
此外还规定,除了皇室成员,文臣佩戴朝珠必须要五品以上,武臣佩戴朝珠必须要在四品以上,其下官员是没有资格佩戴朝珠的,因此朝珠有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由于各官阶佩戴朝珠的材质不同,因此只要看对方胸口朝珠的材质,就能判断对方官职的大小,材质越珍贵者,自然官品越高。但值得一提的是,起初佩戴朝珠只是一种礼制而已,可以说是用来彰显身份,也可以说是一种装饰,但随着清朝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朝珠有出现了一些“额外”的作用。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清朝的臣子更是如此,封建社会发展到清朝,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如果说之前的皇权是至高无上,那清朝的皇权已经到了至高之上,皇帝老子打个喷嚏,自称奴才的大臣们就得一个哆嗦,皇帝想杀谁只是点头的事,因此有些大臣为了避免说错话遭罪,会在朝珠中藏上毒药,那些犯了事的大臣更是如此,万一被定了凌迟处死,还能死的舒服一些。
但这么做的人毕竟是少数,朝珠除了这个“暗中”的作用之外,还衍生出了一个作用,与朝堂上的行礼有关,不知有没有人发现,清朝其实有许多官员只跪不拜的,所谓的“不拜”,是不像其他人那样跪在地上磕头,而是顿首即可,这就与朝珠有关。
事实上,带朝珠上朝的官员,跪地时只要朝珠着地就行,并不需要头点地,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臣来说,不可谓不是一项福利,当然,除了磕头,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但光从这点来看,带朝珠的大臣就赚足了颜面,也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