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黄袍加身的三大疑点,如果他不是造反为什么带黄袍呢

众妙之门 2023-06-29 07:51:15

揭秘黄袍加身的三大疑点,如果他不是造反为什么带黄袍呢

黄袍加身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陈桥兵变

第二天的清晨,即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天,这是一个什么情况?赵匡胤当时就蒙了!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什么绿林好汉,怎么就“无主”了呢?

这些人根本不容赵匡胤反驳,就把赵匡胤扯到屋外。这些人扒掉了赵匡胤的衣服,并给他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一件刚刚裁剪完成的御用龙袍!

就跟十年前一模一样,赵匡胤彻底变成了郭威,他终于复制了郭威当年的一切,一样地“被动”加冕,一样地“被动”穿衣,一样地“被动”地接受着诸位将领的朝拜,看着他们对自己三跪九叩,听着他们对自己高呼万岁。

一个新的皇帝,终于诞生!

以上,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大概过程。现在,我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整个过程。

正月初一,北方传来紧急军情,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出发,与此同时,京城开始流传一句“点检为天子”的谣言。

正月初三,在赵匡胤出征期间,天上出现了“二日互殴”的奇景,这也变相应验了赵匡胤当天子的说法。于是,当晚所有将领哗变,他们决定谋朝篡位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一觉醒来,他就“被动”地黄袍加身,从一个执掌兵权的大臣,直接变成了一个崭新王朝的皇帝。

短短四天的时间,赵匡胤就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壮举,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古往今来独一份!

纵观这次政变的整个过程,赵匡胤好像一直毫不知情、置身事外,他仿佛很无辜、很委屈,完全是“被迫”登基的。

然而,从细节看这起事件,您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计划周密的大戏, 而赵匡胤本人,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

那么,在这场大戏中,又会有哪些历史疑问呢?

疑窦丛生

对于这场政变的过程和结果,没有任何的史学家表示异议。

唯一的争论是,对于赵匡胤而言,所谓的“陈桥政变”,这到底是一场他毫不知情、被迫登基的闹剧,还是一场他蓄谋已久、自编自导的贺岁大片?

虽然从结果来看,所有人都选择后者,毕竟皇位不是馅饼,不可能凭空而降,然而,这个矛盾也正在于此。因为所有的证据,都被赵匡胤偷偷摸摸地暗地销毁了,我们无法证明“陈桥兵变”这件事,就是赵匡胤自编自导的贺岁大剧了。

我们唯一能够提出来的,就是对这场案件的三大疑问了。

疑点一,北方真的有军情吗?

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赵匡胤这场陈桥兵变的导火索,就是契丹与北汉的联合入侵。换句话说,如果契丹跟北汉不入侵的话,赵匡胤不会奉命出征,更不会在陈桥发动政变。

那么,这场契丹跟北汉的联合入侵的军事行动,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纵观史料,不管是《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是敌国的《契丹国志》,都清楚地记录了这件事情: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汉的刘钧确实联合了契丹,一起入侵大周帝国。

当然了,敌国这个时候起兵入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大周“主少国疑”,在这权力交接不稳之际,北汉和契丹一起捞个便宜,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是史书上的那些记录吗?

在这些书籍中,《旧五代史》是赵匡胤派人编纂的书籍;《宋史》是宋真宗赵恒编纂的书籍;其他的《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那是后人对前朝书籍的“再版”。毕竟时隔了半个多世纪了,能记录下来就不错了,谁还去找人证和物证呀!

因此,在这种不断的“再版”下,前朝的那些真实的历史,要么就被人掩盖了,要么就被人修改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我们约定俗成的历史了。

至于那本《契丹国志》,看着名字挺唬人的,是一本敌国的史料书籍,其实呢,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本所谓的《契丹国志》,是南宋给辽国编纂的史书,其主要的内容,全部照抄《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等书,也就稍微改了一下版权。

一句话,如今所有记录北汉与契丹联合出兵的书籍,全都来源于《宋史.太祖实录》,就是这本书的一个补充和说明。而对于这本《太祖实录》,我们也就不好说了。

既然《宋史》的资料不准确,那么看看其他的资料,那本专门为契丹人写的《辽史》,咱们就能找到一个不同的答案了。

根据《辽史》记载,这次所谓的“汉辽联合军事演习”,只字未提。相反,《辽史》却记录了另外一件事情。

原来,在这一年的春节,就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辽国人确实没有闲着。当然了,人家不是在出兵打仗,而是忙着平复内乱。

根据《辽史.穆宗传》记载:

辽穆宗耶律璟九年(959年)十二月,在这位“三绝睡王”的英明领导下,辽国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人谋反,最后被耶律璟镇压了下去。随后,耶律璟又是祭天又是忏悔,向老天爷和列祖列宗汇报平叛经过,让他们也跟着自己一起高兴等等。

冬十二月戊寅,还上京。庚辰,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事觉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党事败。丙申,召群臣议时政。

十年春正月,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废周立,建国号宋。

——《辽史.卷六本纪穆宗上》

换句话说,就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辽国自己忙得焦头烂额,莫说侵犯后周了,就是后周主动献上一片土地,辽国也没有工夫来取。

相反,这个联军的另外一个北汉,你还是忘了他吧,要是自己的“亲爸爸”不出战,你就是借给刘钧十个胆,他也不敢单独来!

除此之外,根据大臣们的表现,也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件联合入侵的事情非常蹊跷,疑点重重。

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回京城后,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无计可施。宰相范质只能抓着副宰相王溥的手,高声痛骂道:“仓促遣将,我辈之罪也!”后来,由于宰相范质抓得太用力了,以至于指甲都陷入到了王溥的肉里,几乎都要出血了,最后疼得王溥哇哇大叫了。

可见,从范质的表现,还有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对于辽国大军南下的这个情报,他们应该是有所怀疑的,只是没有来得及确认,就仓促地让赵匡胤出兵了,才酿成了今日的大悲剧。

疑点二,哪里来的黄袍?

黄袍是什么?黄袍是天下的象征,是自己君临天下的证明!因此,在那个皇权专制的时代里,除了皇帝本人外,别说穿黄袍了,就是没事收藏几件,那也是嫌自己活够,准备被株连九族了!

可见,因为龙袍不好找,普通人也不能有,因此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时候,就是因为缺了它,所以才找了一面破黄旗,就这么凑合了一下。

那么,这里问题来了,赵匡胤的这件龙袍,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您千万别跟我说,这件龙袍是那“两个太阳”留下的,或者是那些士兵们连夜赶制的。

明朝岳蒙泉《绿雪亭杂言》里面的诗句,才是对这件事情最好的注解。

仓卒陈桥兵变时,都知不与恐难辞。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可见,对于赵匡胤而言,这件黄袍要不是预先准备好的,估计连他自己都不信。而他要这个玩意儿干什么用,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疑点三,赵家人的反应。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到京城后,赵匡胤的母亲杜氏,这位老太太没有一点儿惊慌失措,她反而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的儿子心中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今天果然干了。”

除此之外,杜老太太还谈笑自若地补充道:“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

可见,哪有儿子都发兵造反了,母亲还在家里谈笑风生的道理。因此,杜老太太的表现只有一种解释:赵匡胤想取代后周的事情,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甚至在自己的母亲那里,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因此,对于这段历史,明人岳正曾,曾赋《宋太祖》一诗称赞道:

家母素知儿有志,他人却道帝无心。

史官兼载非相牾,后世那知费讨寻。

除此之外,赵匡胤对家里人的妥善安排,更是坚定了这首诗句的观点。

原来,在奉旨出征前,赵匡胤就秘密地把家人转移了,全都安置在了城内的定国寺。可见,要是赵匡胤不想干一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转移自己的家人呢?他根本就是看到了前车之鉴,怕自己的家人走上当年郭威家人的老路,被京城的皇帝屠杀干净呀!

因此,虽然上述的这些历史,都是后人的一些野史笔记,有些事情不尽可信,然而,从兵变后赵匡胤一家安然无恙的表现来看,赵匡胤确实做了一些安排,防患于未然了。

至此,通过剖析这三大疑点,赵匡胤到底是“被逼无奈”地登基,还是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人心自有公论,我就不再阐述定性了。

当然,不管历史多么地疑点重重,赵匡胤登基称帝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并再也不可能更改了。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在“稀里糊涂”地黄袍加身后,这位意气风发、刚刚新鲜出炉的赵皇帝,立刻颁布了自己第一道圣旨:“众将听令,你们贪图富贵,拥立我当天子,那就必须要听我指挥。”

一听这话,众人立刻齐刷刷跪倒,他们对着赵匡胤回答道:“唯命是从。”

很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见诸将完全服从自己后,赵匡胤立刻与诸位将领立下盟约,颁布了那著名的《约法三章》:

第一,咱们都是少帝和太后的臣子,不能欺负他们孤儿寡母。

第二,后周王朝的文武百官,那都是咱们的好同志,不许欺辱他们,更不许滥杀一人。

第三,大军进入京城之后,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

听从我这些命令的人,事成之后,重重有赏,不服从者,一律灭九族!

至此,听完这些话后,众人的回答也非常痛快,就一个字——诺!

于是,赵匡胤号令三军返程。

在大军启程前,赵匡胤偷偷地派了两个人,让他们第一时间返回京城,去给自己干一公一私两件事情。

所谓“私事”,就是赵匡胤派遣了苗半仙的副手楚昭辅,让他赶在大部队之前,偷偷摸摸地进入开封府,去保护自己的家人,顺便告诉他们: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咱家中了一个超级的六合彩!

可见,这件事情好干,甚至是一个美差了。

想想吧,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登门报喜说中了状元的人,都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赏钱,何况还是一个说中了“九五之尊”的使节,这还不保证你一生荣华富贵,金票大大的……

所谓“公事”,就是赵匡胤要派遣一个官员回京,去告诉那三位宰相,还有韩通、小皇帝以及他的干妈苻太后,如今我赵匡胤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了,你们的身份也得跟着变一变!

可见,这就好比是什么呢?赵匡胤就是让这个人单枪匹马地进宫,然后告诉现在的君主柴宗训:“你小子赶紧给我滚下来,因为这个位置已经换人了!”

得此任务,大家想象一下吧,即使柴宗训再怂,他再拿这个新的皇帝没辙,他也能够直接砍了这个使者的脑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种费力不讨好,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的倒霉主吗?

您还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大唐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

遥想当年,在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亲自斩杀了李元吉(李世民的三弟),还从容不迫地割下了他和太子李建成的首级。后来,当看见这个一身是血、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后,李世民一琢磨:“这个形象可以呀!这么着吧,亲爱的尉迟敬德同志,烦劳您进一趟宫,去保护一下我的父皇。”

当然了,李世民的这个“保护”命令,只是一个文雅的说法,其真实的内容到底是什么,那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然,那个逼宫的人,毕竟是中国两大门神之一的尉迟敬德!试问赵匡胤现在的手下们,谁有这个黑大汉的本领和胆魄?

最后,赵匡胤的眼光落在了一个将领身上。虽然这个将领非常年轻,官职非常卑微,此前一直默默无名,但是赵匡胤清楚地知道,此人绝对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一定能够干好这件事情!

铁的事实证明,赵匡胤确实没有看走眼,此人胆识超群,他不仅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而且还在不久后,独自一人深入敌境,并完成了一项更加骇人听闻的壮举!

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将领——潘美。当然了,如果您喜欢那本民间演义,也可以在这个将领的名字中间,加上一个“仁”字。

黄袍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所御用的衣服?

黄袍”的流行始于隋唐时期。由于当时提倡“黄为贵”,“黄袍”成为皇帝的特殊服装。据唐代刘典记载,隋文帝身穿黄袍,系着绶带听政。赭黄是用赭木汁染成的红黄色,又称杏黄,但当时并没有禁止民间穿黄色衣服。然而,“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古唐经·禹赋志》记载,后来皇帝穿红黄袍,而他的臣民“仍承诺穿黄衣”。唐高祖武德在位时,皇帝不愿意普通人穿黄袍,于是颁布法令,禁止普通人穿红色和黄色的衣服。据宋朝王谋所著《牟宗丛书》记载:“唐高祖初,隋朝皇帝常穿黄袍。因此,普通百姓是禁止穿黄袍子的,直到那时,才禁止穿黄袍子。”

据《新唐书》第24卷《车复之》记载:“以唐高祖为例,赤袍、腰带为俗服……受试者禁止穿衣服。”它还规定了其他官员的官服颜色:有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为紫色,有四件或五件的为朱,有六件或七件的为绿色,有八件或九件的为蓝色。唐高宗李志庚在通章年发布诏书,强调“凡黄不可入”。

公元959年,周世宗皇帝柴荣死后,八岁的柴宗即位。点前渡视察,回到德国让赵匡胤等人控制军队。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据说契丹军队南下攻打周国。赵匡胤带领军队向北抵抗敌人。当他们到达陈乔义时,赵匡胤的将军们给他穿上黄袍,跪下来高呼万岁,并宣布他为皇帝。

宋仁宗赵祯在位时,还规定普通百姓不得穿黄袍作底或作图案。从那时起,不仅黄袍是为皇帝保留的,黄色也是为皇帝保留的。黄袍也被称为“龙袍”,因为绣在它上面的龙形图案。那么为什么龙会绣在黄袍上呢?龙袍上绣了多少条龙?皇帝和龙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

至于龙是什么,《词海》中的解释是:“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使云下雨的神怪动物。”《山海经》记载夏朝末年“驱二龙”:普契尼、普契尼、曼干。在其他历史记载中,有“颛顼乘龙到四海”、“皇帝鸠乘龙春夏”等传说。

龙成为皇帝的象征。最早出现在历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秋天的使者将华殷平蜀路晚上从东北,有人将一个圆形的使者,说:“调整池主对我的遗产。’尹说:‘祖龙今年死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附“五德中世说”,为了宣扬“君权神权”,曾自称“龙祖师”。在《史记》 中,司马迁也讲了一个关于刘邦是蛟龙之子的故事:一天,刘邦的母亲在大水边休息,突然来了一场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她。他看见一条蛟龙躺在刘邦的母亲身上。刘邦成为“真龙天子”本来就是天意。

赵匡胤“黄袍加身”为帝,为何宋朝多数皇帝却穿红袍为“皇袍”?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契丹入侵,宋太祖赵匡胤临危受命,大军行至陈桥驿,军士集结,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当是时即有人以黄衣加盖在赵匡胤身上,于是,众军士均跪拜于地,高呼万岁。这便是 历史 上著名的宋太祖“黄袍加身”事件。这样的戏码并非是赵匡胤首创,更早的还有后周太祖郭威。

同样是因契丹入侵,身居枢密史的郭威率军北征,在行军途中,军士们突然拥立郭威为帝,有人以黄旗遮住郭威的身体,代替黄袍,在众人的拥戴中,郭威勉为其难登基为帝。联系这两起“黄袍加身”的戏码,仿佛披上个黄颜色的布料就能“原地登基”。

明清两代的龙袍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的颜色,即明黄色,黄色在某些时期也成了帝王的专用色,如元代禁止民间私自使用赭黄色,清代禁用明黄色,显然在五代时,黄色同样也是帝王之色,然而,古代帝王们为何倾心于“黄”?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至关重要,而黄色是土地的颜色。在原始 社会 时期就有“以黄琮礼地”的制度,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崇尚黄色的文化源流。天地四方,每一方都有其代表色,黄色即为中央的代表色,代表了世界的中心,皇帝居天下之中而治之,这也是一种“中心崇拜”的思想观念。

同时,“黄”还与中国古代流行的“五行五德五色说”有关。

五行五德:即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世界,五行相生相克,从一个循环中进入到下一个循环,永无止息。五德与五色一一对应,王朝的命运与此息息相关,并且一一对应。

五色:黄色虽常为帝王垄断,但是在帝王的服色中还有青、赤、白、黑,合起来便是“五色”。

五行与五色同样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黄色代表土,青色代表木,白色代表金,赤色代表火,黑色则代表水。

秦始皇嬴政正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信奉者,因此秦国尚黑。秦始皇认为,周代为火德,水克火,因此秦为水德,其代表色为黑色。汉高祖刘邦时,因为他曾斩杀白蛇,有老妇人言:此乃白帝之子,赤帝之子杀之。因此,刘邦建汉之后在服色上崇尚赤色。汉武帝时,受董仲舒的学说影响,接受了汉为土德的思想,服色尚黄。这样也服从“土克水”的德行观念。此时,古人对于“黄”已经有了明确的染色标准,即用野鸡羽毛所染出的颜色为正黄色,这是一种黄中带赤的颜色。

正黄色色块

在这之后的朝代,也大多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来改易服色,所以,此时的帝王服色一直是在变动之中,崇尚“黄袍”的观念尚未形成。

直到唐朝高宗时,黄才成为帝王的专属颜色,在唐朝以前,黄色是谁都可以用的颜色,到了唐朝认为赤黄色与太阳的颜色最接近,本着“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理念,将赤黄色定为皇帝冕服的专属颜色。在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因恐黄色与赤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至此黄色逐渐被帝王所专用,官民禁用黄色,这其实也是一种帝王加强皇权观念的手段。然而,从目前留存的唐代遗物中可以看出,这条禁令并未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晚期,黄色为帝王色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出逃,皇太子李亨即位,叛乱平定后,李隆基返回长安,李亨专门脱下了黄袍表示退位,李隆基因此非常感动,退居太上皇之位,李亨复穿黄袍,而太上皇李隆基在此后则穿紫色。可见,在当时已经达成共识,黄袍为帝王专用。因此,在五代时,郭威披黄旗、赵匡胤着黄衣都可视为反叛统治者的一种表现。这时的“黄”是用柘木汁所染的正黄色。

民间禁用黄色,这样的观念基本延续到明清。然而,似乎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出在宋朝时期。宋朝大多数皇帝所穿的“皇袍”皆非黄色,而是红色。

宋太祖、宋太宗坐像

头戴折上斤,穿黄色圆袖宽大袍,红色束带,着靴。

宋太祖赵匡胤以“黄袍加身”象征登基为帝,后延续了唐朝以黄袍为帝王专用服色的观念,但是到了宋真宗时起便开始着红袍(宋英宗是个例外,他也着黄袍)。这就有点奇怪了,我们都知道,宋朝是很注重尊崇祖制的一个朝代,宋太祖说要“重文轻武”,“不杀士大夫”的同时,防止武将谋反,之后的皇帝就都乖乖的听从了。那么宋真宗为何要改祖制,着“红袍”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正是根据上文所说的从秦始皇时期起就流传下来的五行观念。宋真宗认为根据五行的说法,唐属土德,宋当属火德,所以服色以赤为宜。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统治者不在看中五行之说,而是延续前朝崇尚黄色的服色观念。不单单是在服饰上,起居中也以黄色为尊。

在封建 社会 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的流行,五色成为国运的象征,黄色最终脱颖而出,并且成为至高皇权的象征,这虽然是一种“颜色迷信”,但是从远古先民们用“黄琮礼地”开始,到秦始皇推行五行五色,黑、黄、赤、青、白五色交替的背后是王朝的兴衰史,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朱元璋当初是如何黄袍加身的?

朱元璋当初是通过参加义军的方式来逐渐积攒力量,待手中势力日渐壮大之后开始自称吴王。这之后他又接着举兵北伐,随后又于南京称帝,自此黄袍加身。

参加义军朱元璋因为家境贫苦的缘故而于1343年离开家乡,后因走投无路而前往皇觉寺出家。但是没过多久皇觉寺也因饥荒而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朱元璋故而只能同其他和尚一起云游化缘。云游期间,朱元璋为了生存还曾一度沦为乞丐。不过也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的云游经历,朱元璋增加了很多见闻与社会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在此期间接触到了不少关于?白莲教?的宣传,这也为他后来加入义军产生了很大影响。

1351年,由韩山童等人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之后徐寿辉、李二、郭子兴等人也先后起兵响应。其中于定远县起兵的郭子兴便就是打着白莲教的名头,他是该地白莲教的首领。1352年,朱元璋应幼时同伴的邀请正式加入到郭子兴的义军队伍中。

势力壮大加入义军之后的朱元璋表现得十分骁勇善战,所以没过多久便引起了郭子兴的关注。郭子兴出于欣赏,还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了朱元璋。随着这一亲事的确定,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家都称呼他为?朱公子?。当时红巾军包括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他们相互争斗,其中郭子兴这一派与以孙德崖为首的那一派势如水火。在此情况之下,朱元璋于1353年回乡募兵并招揽了一大批儿时伙伴,想要借此组建自己的力量。

在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力量之后,朱元璋又接着凭借战功以及严明的治军手段逐渐壮大自身势力。待郭子兴于1355年逝世之后朱元璋本想另起炉灶,不想再屈居于小明王之下,但是因考虑到当时韩宋势力较为强大,故而暂时放弃了这个计划。之后六年,朱元璋一直待在南方养精蓄锐、秘密壮大势力。

黄袍加身待在南方的六年时间里朱元璋顺利攻下了应天,此后他便以此为据点逐渐将江左、浙右各地纳入势力范围。在此期间,身处中原的各路红巾军发生分裂,继而因争斗而力量削弱。1363年杀了徐寿辉的陈友谅率军进攻洪都,之后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最后陈友谅被杀,朱元璋则在此战告捷后不久自称为吴王。这之后,朱元璋又相继出兵消灭了张士诚以及方国珍这两股势力,江南就此一统。

1367年,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北伐计划,随后他又于南京正式称帝。此后不久,明军顺利攻占大都,元朝就此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9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