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蒯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如果没有他,或许韩信就不会被吕后所杀。韩信与刘邦的相遇,也会像张良与刘邦的相遇那样,被后世视作君臣相遇的典范。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先是鼓动韩信发兵偷袭齐国,致使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而后教唆已被刘邦立为齐王的韩信叛汉自立,三分天下。韩信不听,他就装疯卖傻。
韩信被杀前,嘴滑,在吕后面前供出了他,吕后又在刘邦回长安后说出他来,于是他就被抓了。但他很聪明,只用三言两语,就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一个小官来做,后来,他还成了大汉相国曹参的座上宾。
他的名字叫蒯彻,为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在史书中被改名为蒯通。
韩信已死,刘邦征战归来,问吕后,韩信临死之前说了什么没有。
吕后当然不能把韩信骂她是“儿女子”的话说出来,只好说韩信遗言的另一半,即他韩信后悔了,后悔没听蒯通的计策,以致于有今时今日的血光之灾。
刘邦对天下略有名气的人才非常了解,只听吕后提了一嘴,便知蒯通是何人,于是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就是那个齐地的辩士蒯通”。然后下令,抓捕蒯通。
蒯通被抓到,刘邦当面质问蒯通,就是你蒯通教唆韩信谋反的,对吗?
蒯通面不红心不跳嘴也不打喯,非常利索地回答到,对呀。我曾劝过他,但他不听我的计策,最后被夷族了,如果他听我的劝,陛下还能夷他的三族吗?
刘邦大怒,甩出一句,烹了他。
蒯通听说刘邦要把他给烹了,生死在即,便大喊冤枉。
刘邦问他,你教唆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的?
蒯通见刘邦又允许他说话了,便发挥自己身为辩士的长处,只用三言两语,就保住了性命,还混了一个小官来做。
蒯通当初教唆韩信谋反的时候,就是给韩信讲故事,讲张耳和陈馀的故事,现在,蒯通想保命,自然也要讲故事,给刘邦讲故事,给刘邦讲了一个跖狗吠尧的故事。
跖狗吠尧的故事很简单,只要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便知晓,而刘邦是少年时便钻研《尚书》等历史书籍的人,在蒯通开口的瞬间,便知蒯通要讲什么了。
蒯通讲,传说中的大盗贼盗跖有一只狗,见到唐尧,一门冲着唐尧叫嚷,这不是因为盗跖仁义,唐尧不仁义,而是因为盗跖是狗的主人,唐尧不是狗的主人。
讲完这个各为其主的故事,蒯通就说了,我当初之所以劝韩信自立,是因为那时作为韩信臣子的我,心里只有韩信这一个主子。况且,我劝韩信自立的时候,天底下有很多人想像陛下一样争天下的人,你能把他们一一扔进沸水中煮了吗?
刘邦略一沉吟,知蒯通已自披忠信的外衣,他刘邦已拿蒯通没有办法,便下令,给蒯通安排工作。
就这样,蒯通保住了性命。之后,曹参做齐悼惠王相国,礼贤下士,知道蒯通有些才能,便请蒯通做了座上宾。
蒯通,秦朝范阳人士,虽然他的名气不大,却差点改变了历史走向。蒯通谋略过人,且口才相当了得,曾经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让武信君轻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三十座城池。韩信投奔刘邦之后,被拜为大将军,蒯通来到韩信的军营中,以其过人的才华打动了韩信,从此成为韩信最器重的谋士。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对各路诸侯进行分封,刘邦则被封为汉王。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辅佐下,刘邦的实力逐渐增强,地盘也越来越大,有了与项羽一决高下的资本。作为不世出的军事奇才,韩信先是平定了魏国,生擒平定了魏国,又又背水一战攻下代、赵、燕。
公元前203年,韩信本想一鼓作气攻打齐地,当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却听说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前往,目的非常明确,想劝说齐王献城投降,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如此,韩信就下令停止进军,而蒯通却说道:“郦食其乃一介儒生,如果他成功劝降齐王,功劳就在将军之上,到那时候,您在汉王心中的地位就低了。”
韩信认为蒯通的话很有道理,立马带兵围攻齐地,由于齐王已经被劝降,没想到韩信会杀了过来,压根就抵挡不住猛烈的进攻。韩信很快就平定了齐国,并写信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愤怒不已,但在张良的建议下,强忍着内心的怒火,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此时的韩信手握重兵,而且还有蒯通的辅佐,已经拥有与项羽和刘邦抗衡的实力,天下局势出现了变化。刘邦、项羽心里都很清楚,如果谁能得到韩信的支持,就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否则下场将会很惨。一天晚上,蒯通推心置腹地说道:“将军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丰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王害怕您。”
蒯通的意思很简单,不管韩信支持刘邦还是项羽,只能处于人臣的地位,自古功高震主者大多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现如今,只有不依附任何人,自立为王、逐鹿天下才是最好的选择。若是韩信采纳蒯通的计策,就会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鹿死谁手就成了未知数,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变。
只可惜,韩信以“汉王待我不薄,我不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的理由,婉拒了蒯通建议。汉朝建立后,韩信很快就贬为淮阴侯,之后又被吕雉用计骗到宫中处死,他死前怒喊道:“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死后,刘邦命人把蒯通抓到京城,怒斥道:“你好大的胆子,当初,竟然敢教唆韩信背叛,朕要对你处以烹刑。”蒯通非常淡定的说了4个字:“各为其主。”刘邦听后怒气渐消,觉得蒯通的话很有道理,就立马赦免了他,蒯通后来还成为曹参的座上宾。如果你是韩信,会采纳蒯通三分天下的计谋吗?
很多人都知道韩信,知道他是著名的"兵仙",在西汉开国历史的宏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韩信一生攻城略地无数,功成名就后却受刘邦猜忌怀疑,被用计从封地抓回都城软禁,最后死在了吕后手中,死之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后悔不听蒯彻的计谋啊"。蒯通是什么人?给了韩信什么建议?让韩信后来发出如此感慨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这位西汉开过历史上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不可忽视的奇谋士蒯通,他为什么要劝韩信自立为王?又为什么在韩信不听自己意见时不转投他人呢。
蒯通的出身
蒯通的家世出身记载了了,出生于秦末汉初的范阳固城,本来叫蒯彻,因为和汉武帝重名后世史家为避讳将其名改为蒯通。在他出现前是做什么的,是谁的学生,甚至年纪都不清楚。后世史学家们也没有考证到更多的有关蒯彻的历史资料,只知道他擅长纵横术,还写过关于战国权变的书。可能以相面为生。
蒯通追随韩信
蒯通和好友安欺生曾到项羽手下谋求任用,但是项羽不用他们计策只想封他们爵位,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报负大展自己的才华,不但不接受还逃走了。在蒯彻说降范阳令后五年,蒯彻以韩信谋士得身分出现在韩信身边。蒯彻是怎样到韩信身边,又为什么选择做韩信的谋士呢?
韩信攻下齐国后想做齐王,请求暂代齐王镇守齐国。刘邦虽然生气,但还是听了张良的计策假装高兴大方地封了韩信为齐王。这个时候实际上形成了三股最强势力就是刘邦、项羽、和韩信。各个势力集团都明白这是最关键的时刻,谁能争取到韩信谁就会赢得天下。因此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联合楚王攻打刘邦,其实韩信一开始也是跟随的楚王,但是不受重用,而后改投汉王,汉王手下的都是识才之人,再三推荐韩信,韩信才得以展露将帅之才。韩信犹豫后,以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拒绝了武涉。
这时候蒯彻又出现了,蒯彻也看出了天下胜负的关键是韩信,都在拉拢观望韩信最终决定。蒯通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说服韩信自立为王,如果蒯通说服韩信自立,那么蒯彻就可比刘邦身边的张良萧何,项羽身边的范增等人。蒯通报负不小,也想做主君的肱骨之臣,所以选择追随韩信是一早看出韩信自立为王的潜力。
蒯通能有机会说降范阳县令徐公,是因为武臣请蒯通来看吉凶,蒯通才能了解情况进而分析提出策略。在劝韩信自立为王时,蒯彻先是以一个看相人的身份去见了韩信。蒯通为什么以一个相面的身份去见韩信呢?除了本身蒯彻就是一个相面大师外,还因为古人的迷信特别严重,蒯彻希望通过看相这一神奇点来说服韩信自立为王。从迷信入手这一点来说,蒯彻不是专业的谋士了,可能这也是劝说失败的原因之一。
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不肯背信弃义。最主要的原因是韩信自己对刘邦封给自己的齐王很满意,韩信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齐王。韩信并不知道刘邦已经开始忌惮他,封齐王只是在迷惑他。而后蒯彻的分析只是列举好多君臣关系转变的列子,但这些列子都不能说明刘邦一定会容不下韩信,不能使韩信下决心自立,而其中最主要的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必死的结局却是一带而过。
战国时期,诸国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依靠口中利舌,辗转诸侯之间,谋取晋身之资,这群人称为策士,即百家之一的纵横家。
策士以混乱为阶梯,封侯拜相,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策士的巅峰时期便是苏秦佩六国相印,之后纵横家渐渐没落,因为六国归秦,天下的混乱消失了。
哪知道,不过安稳十余年,始皇帝一死,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秦,天下间又陷入战火中。秦末之乱,也是纵横家最后的辉煌。
秦末汉初有名的纵横家有两个一个是郦食其,一个是蒯通,而郦食其因蒯通而亡,也许从这点来说,蒯通比郦食其厉害,最起码同处生死境地,蒯通活了下来。
刘邦同项羽对峙于成皋,第三方的齐国成为至关重要的砝码。郦食其自告奋勇,言自己有办法说服田齐背弃项羽,投靠刘邦。
这时候,韩信一时半会儿也拿不下齐国,让郦食其试试也无妨,万一成了,兵不血刃拿下齐国,也是一件好事不是。
我们不管田荣、田横怎么想的,郦食其还真把这事办成了。郦食其立下大功,却惹恼一个人韩信的策士蒯通。
纵横家有个特点无中生有,读完蒯通的小故事,大家便明白了。陈胜反秦,派武信君武臣攻略赵地,蒯通是范阳本地人,发现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
蒯通开始解释为何徐公身处危险境地:您能当好县令,掌控范阳百姓死活,因为背后有秦国。现在天下反秦,您失去背后的大树,反秦人士第一个就是杀掉您这样的人。
同样,蒯通详细解释后也得给出解决办法,否则就是真的来吓唬人的了。蒯通继续说:你要活,很简单投降就行。
降臣投降一定能活吗?那可不一定。是死是活完全看受降大将的性格。但这时的徐公不知道,因为他完全被蒯通忽悠住了。
原来蒯通说自己被武臣看重,即将前往觐见对方,为大军提高拿下范县的计谋。蒯通忽悠徐公:我会劝说武臣将军拿你当?马骨?的,你放心把。
《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
其实蒯通根本不认识武臣,是否真的能劝动武臣,他心中也没谱。关键对他自己没坏处,不是吗?成了,蒯通立下大功,不成,死的不过是徐公。
纵横家总是拿他人冒险,达到自己目的。郦食其拿下齐地70余城,蒯通不得不劝说韩信对齐动兵,因为韩信老老实实收兵,那就没有所谓的混乱,蒯通失去生存的土壤。
蒯通又拿出纵横家那一套,不过不是先吓唬,而是激将,方式变了,本质却一样先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蒯通对韩信说:郦食其一个人,靠着三寸舌,拿下齐国70余城,将军麾下数万将士,也不过拿下赵地50余城,您带兵打仗这么多年,还不如一个老儒吗?
韩信本就渴望建功立业,哪里受到如此刺激,立即点齐兵马,趁着齐汉议和,齐国没有防备汉军的时机,一举突破齐国防线,击败齐国大军。郦食其则被齐王烹煮而死。
韩信拿下齐国后,自立为假齐王(汉书的原话),代替田齐,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砝码。刘邦为拉拢韩信,不得不封他为齐王。
齐王仍是刘邦的齐王,蒯通却希望韩信能三分天下,也许是履行谋臣本职,想为主君开辟一条光辉大道,也许是纵横家的本能作祟,不断找寻着混乱之源。
蒯通的劝说,有理有据,先是分析天下形势:刘邦拥兵数十万,却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项羽虽然威震天下,可却被挡住长达三年,早已兵困马乏。
我们呢,则在齐地养精蓄锐,成为左右这场战争的关键。大王您不如攻略燕赵,又据有淮泗之地,这都是三分天下的本钱啊。
蒯通上来就是利诱,奈何韩信不听。利诱不成只能吓唬威胁了。先是拿张耳、陈馀举例:您说跟汉王关系亲密,有张、陈他俩亲吗?最后他们不也因为权力而闹崩?
韩信仍不听。蒯通又说:若汉胜,您对汉立下赏无可赏的功劳,这是功高震主;若楚赢,楚人也不会信您,到时您怎么办??
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
?,这是您的危险啊!
无论如何,蒯通尽到一个谋主的身份,当韩信被杀后,刘邦知道蒯通曾撺掇韩信谋反,大怒之下要烹蒯通,蒯通仍靠自己的口舌之利,保下一条小命。
眼见自己要被扔到锅里,蒯通立即大喊:我帮韩信,那是跖狗吠尧,不是专门对付陛下您啊。刘邦一琢磨,便放过蒯通。为何?关键在于跖狗吠尧。
跖的狗向尧龇牙吼叫,因为它的主人不是尧,这是各为其主。更关键一点是,蒯通将刘邦比作圣人尧。刘邦只是忌惮韩信,还是能容下一个策士的。
蒯通不仅活下来,后来还在齐地当着自己的名士,曹参为齐相治理齐国的时候,也十分尊重蒯通。所以啊,好的口才说不得什么时候能救自己一命呢。
刘邦要煮的这个人叫蒯通,他本来是韩信手底下的一个谋士,但是非常的善于揣测君主的心思,在之前就曾经建议过韩信谋反。
韩信本来对刘邦非常的忠心,而且也帮助了刘邦打赢了项羽,但是可能就是因为他太过于厉害,刘邦也非常害怕他的实力,所以就听从别人的建议杀了韩信。
因为韩信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当他知道了刘邦要杀了他之后,就非常的气愤,说“早知道你们这么无情,我还不如听从蒯通话,早点反了你们”!就是因为韩信说的这句话,所以刘邦要煮了蒯通。
因为之前蒯通就注意到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但是刘邦也可能会害怕他功高盖主,迟早会杀了他,所以就建议刘邦去投靠项羽,不过韩信因为在刘邦这里得到了重用,而且不愿意做背叛的事情,所以就拒绝了。
刘邦想要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蒯通能够在很早之前就揣摩出他的心思,还是因为蒯通在之前的一个战争中,就凭借口才赢得了几十座城池,所以刘邦觉得蒯通是个非常可怕的人物,留下来的话迟早也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但是当刘邦要捉拿蒯通的时候,蒯通就说自己之前之所以会建议韩信谋反,是因为在当时韩信是他的主子,所以他是为了主子才这样做的,而如果刘邦是他的主子的话,他肯定会一心辅佐刘邦,所以刘邦在听了这些话之后,就下令放了蒯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项婴是谁他和项羽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