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战国初期,魏国最强。
魏文侯的文韬武略奠定了魏国百余年的称霸基业,但最终,这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
因为魏国自魏文侯之后,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说魏武侯勉强能维持魏国霸业,那么到了魏惠王时期,则彻底把偌大的魏国给败光了。
正如《孟子》中记载魏惠王“自我检讨”那般:及寡人(魏惠王)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其实,魏国的衰弱离不开与齐国的两次大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正是这两场战役,导致魏国丧失了“霸主”之位。
说到这两次战役,就不得不提孙膑,因为他是这两场战役的策划者,也正是因为这两场仗,让其“名显天下”。
但马陵之战后的孙膑为何再无战役可打?田忌失势,孙膑已无用武之地。
田忌的引荐,孙膑的智慧。
孙膑在魏国被庞涓使阴招遭受“膑刑”之后,这意味着他的仕途已经被“砍断”了,因为那时候有个规定,那就是受过刑罚的人不得为将,这也是庞涓为何留孙膑一条命的根源了。
但是让庞涓没有想到的是,齐威王竟然是一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不过在孙膑见到齐威王之前,还必须要说田忌,因为正是有了田忌的引荐,孙膑才能得到齐威王的赏识。
孙膑被齐国使者带回国之后,就把其引荐给了田忌,田忌也没有笑孙膑是个“残疾”,而把他引为上宾,每天好吃好喝的养着孙膑,孙膑自然也感恩戴德,总想着瞅个机会,报答田忌。
而这个机会就是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正是在这场比赛中,田忌见识到了孙膑的“谋”,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不起眼的赛马比赛,让田忌对孙膑言听计从,可以说,正是因为田忌的胸襟,孙膑才得以在历史中留名。
孙膑的谋划,田忌的操作。
田忌把孙膑引荐给齐威王之后,齐威王还和孙膑来了一次“面试”,面试的结果,是“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也就是说,仅仅在军事理论上,孙膑已经深深把齐威王给征服了。
后来,魏国攻赵,并且包围了赵国邯郸,赵国紧急向齐国求救,齐国朝堂经过一番辩论,得出了要救援赵国的结论,齐威王想要把孙膑任命为将军,结果孙膑以受过刑罚不能为将推辞了,齐威王就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当田忌建议直接率军奔赴邯郸时,孙膑却提出了进攻魏国大梁,田忌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听从了孙膑的话,这场战役的结果,飞鱼不消细说,不过自此之后,田忌和孙膑就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大将”和“军师”。
十余年后,魏国攻韩,韩国又向齐国求救,结果田忌再次听从了孙膑的谋划,又一次打出了齐国的威风,这场仗不仅把魏国打成了残废,还成功地让田忌遭到了齐相邹忌的“嫉妒”。
田忌的失势,孙膑的结局。
邹忌,就是我们以前课本里出现过的,与城北徐公比美的那位,当他看到田忌的赫赫战功之后,立即使出了阴招,使得齐王对田忌产生了怀疑,结果打完马陵之战想要回国的田忌,害怕有生命之忧,就逃去了楚国(《资治通鉴》记载: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当田忌逃亡楚国之后,孙膑从此再无任何消息,孙红雷主演的电影《战国》中,孙膑最后选择了跳崖,那么历史中真的是如此吗?当然不是,这种“跳崖”的情景只是影视剧中艺术需要罢了。
那么孙膑到底去哪了呢?应该是隐居,钻研自己的兵法去了,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而他的兵法叫做《孙膑兵法》。
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这使失传已久的这部古书得以重见天日,也就是说孙膑的兵法是确实存在的,同时这也佐证了孙膑最后是“归隐”的结局,你或许会觉得这兵法也可能是孙膑早就写好的,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擒庞涓》的篇目。
说到孙膑和庞涓两人的故事,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两人原本是同窗,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率先毕业,在魏国身居高位,后来孙膑去投奔师兄,却反被庞涓陷害打断了双腿,幸亏他被齐国人救走,从此孙膑跟庞涓结下深仇。
孙膑找庞涓报仇时,一共有两场战役,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卫国是魏国的屏障,所以魏国派庞涓进攻邯郸,赵国在庞涓的攻打下岌岌可危,只能让齐国求救,当时孙膑就用了"围魏救赵"之计,这一仗表面上齐魏的战争,实际上是孙膑和庞涓的较量,庞涓输了。
齐国跟魏国这一场战争,史称桂陵之战,双方在今天河南长垣县西南交战,关于这一战有两种说法,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彼必释赵而自救'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在桂陵之战中,只说了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没有派兵去邯郸救援,反而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只能撤离邯郸回防,双方在桂陵开战,田忌击败了魏军,从头到尾并没有提到庞涓,但还有两一个说法,是庞涓被齐军俘虏了。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了一批竹简,里面包括了许多内容,其中就有《孙膑兵法》,在此之前很多人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在这批竹简没出土之前,甚至有人认为孙武这个人不存在。
根据《孙膑兵法?擒庞涓》中的记载:"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这样看来,庞涓在桂陵之战中,就已经被孙膑擒获了,这是清清楚楚的记载,不会有错。
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除了《孙膑兵法》之外,还有《六韬》、《尉缭子》、《晏子》等等,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可信度很高,至少比司马迁的《史记》真实性更高,因为司马迁写的东西,很多是根据自己的臆想拼凑出来的,所以在桂陵之战中,庞涓被擒无疑。
孙膑被庞涓害成残废,他自然痛恨这位师兄,后来在马陵之战中,他也置庞涓于死地,他还在庞涓退军的路上,在树上故意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庞涓被他逼死后,竟然痛恨的说:"遂成竖子之名!"可见这两人虽出同门,但相互积怨已深,根本无法化解。
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这是在桂陵之战的13年以后,既然在13年前孙膑就已经活捉了庞涓,为什么孙膑没有杀他,要等到13年以后呢?很可能是因为国际形势,齐王并不想跟魏国结成死敌,所以他把庞涓放回去了,孙膑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无可奈何。
13年之后的马陵之战,孙膑终于等到机会,彻底灭掉了庞涓,真应了那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谶语。
孙膑之死一直众说纷纭,但据史料记载,孙膑并没有战死在沙场上,而是选择了辞去官职,告老还乡。最终他在自己的家乡老死,活了大概七十多岁。
孙膑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家,早年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击垮他,甚至成就了他。他在被人夺取双腿后,来到了齐国任职,并且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帮助齐国夺得了霸主地位,而在夺取霸权的过程中,马陵战役是极其关键的一场战役。交战的双方主力是齐国与魏国,而双方的关键人物,正是孙膑与庞涓,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宿命的对决。
最终,孙膑凭借着更为出色的军事能力帮助齐国打败了魏国,也成功地为自己报了仇。这场战役之后,魏国国力大损,不再具备霸主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齐国。然而战役之后,齐国国内的争斗并没有停息,各方势力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利益争斗,最终孙膑所支持的田忌被边缘化,孙膑见势不妙,也就提出了辞退官职,告老还乡了。
影视剧中常常会夸大一些人物的行为,并通过剧情设计让人物更有记忆点。因而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孙膑在马陵战役之后,跳崖自杀,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孙膑的隐退与政治斗争相关,在返回故乡的许多年时间里,孙膑整理并书写了许多兵法,为后世所传颂。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孙膑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回到了鬼谷。
围魏救赵:孙膑与桂陵马陵之战,你知道孙膑如何对战吗?围魏救赵:孙膑与桂陵马陵之战,你知道孙膑如何对战吗?齐魏“桂陵之战”孙膑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策大败庞涓。十年后齐魏大战于马陵,这两位曾经的师兄弟再次在战场上交手,孙膑采用“减灶”之计策诱敌深入,最终庞涓兵败身亡,魏国10万大军被歼灭。我们孰知孙膑,大概是因为几个故事吧。比如围魏救赵,田忌赛马。当然,孙膑真正出名是因为他超凡的能力。虽然收到了师兄庞涓的迫害受了膑刑。但是后来带领齐国军队,救赵国,打败当时不可一世魏武卒。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军,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消灭干净,成为了魏国由盛转衰的节点。孙膑还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只不过后期他的故事不多。
那么,孙膑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战略格局非常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伐谋伐交伐战!公元前358年,魏国纠结五国联军伐齐国。孙膑先行伐谋,把齐国值钱的物件转移到墨莒两城,制造一种打下齐国也得不到任何财货的表相,然后离间五国联军,让五国联军伐齐乏力;再伐交盟秦,让秦国出兵攻击魏国河西;由于魏国退兵了,孙膑的伐战才能没有在这个时候得到体现。但,没过多少年,魏国伐赵,孙膑所统领的齐军战力明显不如魏武卒,于是,孙膑便设计疲魏,通过攻魏之所必救,让魏武卒疲于奔命,而后用以逸待劳的齐军伏击,由此取得胜利!至此,孙膑已经用实际按理表示了伐谋伐交伐兵的几个实际应用!而孙膑的伐谋还为后期齐国反击燕国做了铺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