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晚年时期,太子胤礽被废,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成为最热门人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当中可谓出类拔萃,自幼聪颖过人,为人义气,深得父皇喜爱。少年时代,就多次跟随父亲到各地出巡。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进攻西藏,康熙帝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御驾亲征的规模率十万大军进驻青海,征讨准噶尔部。临行前,康熙帝亲率王公大臣送别。
当时朝中大臣认定,这是康熙帝要立十四子为皇储的信号,当时的老四胤禛也认为自己没戏了。可惜的是,胤禵在西北的战事进行的不是很顺利,虽然多次打败叛军,但始终无法彻底消灭。
胤禵还没来得及取得西北大捷得胜还朝,老爹康熙帝突然就撒手人寰了。民间传说,康熙帝遗诏“传位于十四子”,皇四子胤禛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了“于”字,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清朝的诏书要满汉文同时发布,汉字可以改,满文是无法改成“传位于四子”的。
胤禛即位后,手握重兵的胤禵为何没有发动兵变,来和四哥较量一番呢?首先是胤禵的军队远在青海,大规模返回北京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肯定会引起雍正帝的警觉,提前做好军事部署。
再者,当时保障军队后勤供应的军需长官正是雍正帝的亲信年羹尧,十万人马一旦失去粮草供应,那是要闹出内部兵变的。
再一个就是,胤禵虽然受先帝器重,却并无证据表明自己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师出无名,成功率太低,所以他不会冒这个风险挑战四哥。
历史上,胤禵并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离开军队就把象征军权的大印交出去了,自己仅带着随从骑马返回北京。
但是他回到北京皇宫,曾一度大闹灵堂,发泄了对四哥上台的强烈不满,由此看来,胤禵还算个正人君子,败也要光明磊落。
四哥胤禛对这个一奶同胞的弟弟并没有法外开恩,罚胤禵到景陵为先帝守陵,数年后革去亲王封号,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直到雍正帝去世,乾隆皇帝即位,胤禵才被释放,此时的胤禵年事已高,早已丧失了当年沙场征战时的威风了。
如果你看过《雍正王朝》,一定看到过年羹尧在被解除兵权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年羹尧的位置被岳钟琪所代替,而他手下的三个副将却是从其他地方调来的,既不是年羹尧的旧部,更不是岳钟琪的旧部。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岳钟琪坐上了抚远大将军的位置,但是他手下的主要部将并不是他原来的下属,而是皇帝另外派来的其他地方的将领。
这只是清朝军队管理制度的“冰山一角”,军队的统帅只是暂时领兵,兵将分离,互不相属。清朝军队始于“八旗制度”,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后来八旗军弱化,主要是绿营兵在为清朝打前站。但是复杂的兵制却沿袭了明朝的很多制度。
简单来说,清朝那些戍边的兵士都是吃皇粮的,跟明朝的“军户”(或叫做披甲人)差不多,常年以戍边当兵为生,平时的训练归一个部门管,调遣又归另一个部门管。管理,调遣,作战都是分离的,以此保障国家的部队不为私人所有。
当国家有战事的时候,朝廷则派一个统帅拿着皇帝印信,调遣和指挥军队作战,当然,还有“监军”(清朝军队取消了监军制度,多是皇帝的密探和间谍)跟随,以监督统帅的行动。
这只是简单介绍清朝的兵制,如果要说清楚,可以是整整一部大头书才说得全。为什么要简单介绍一下呢,因为与题者所问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十四胤禵虽然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大将军王,手握几十万兵马,但是,他手下的将领却是朝廷分配的,如果还要往下说,他手下的手下的军官也是朝廷分配的。
而只有固守在当地的常规部队的低级兵士,才是常驻兵,一个兵团估摸着也就几十人而已。如此,谁也难以结成大兵团,更难以统领大兵团,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抚远大将军,只能够按照皇帝的意旨进行作战,稍有差池,就会有密探随时报告皇帝,皇帝随时会让人解除大将军的兵权,收缴大将军的印信。
故而,胤禵是不可能进行兵变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胤禵不会兵变夺位。除了满清的兵制约束之外,胤禵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虽然是“九子夺嫡”的一份子,但是他不会发动兵变夺位。
康熙五十七年准格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发动的叛乱对大清并不存在多大的威胁,康熙皇帝派胤禵出征,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二废太子之后,储君之位一直虚悬,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遍布朝野,对康熙皇帝形成莫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康熙心中默定的储君皇四子胤禛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了保护老四胤禛,康熙皇帝将本在八爷党中间混迹的贝子老十四提拔出来,做了大将军王,实际上是有意分化八爷党,转移朝野的目光,以牵制蠢蠢欲动的八爷党。
而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十四子胤禵也认为这是一个自立门户的好机会,故而使出浑身解数,为争取储君之位大展宏图。因为只有康熙皇帝的培养,给予他这样崭露头角的机会,他才会建功立业脱颖而出,为夺嫡增添筹码。所以,作为贝子的胤禵,离亲王还有三个等级,唯有确立耀眼的战功,才能获得康熙皇帝的青睐,无论如何,他是不会发动兵变来争取储位的。
第三点,胤禵发动兵变的条件不够。从地理条件上分析,从西藏到北京,不仅距离千里之外,而且地势险要重重。胤禵要是发动兵变,必须长驱直入,远距离作战,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皇太极远奔千里到北京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另外,胤禵的兵马后勤补给全部依赖内地,一旦断粮,虽百万大军他也只有死路一条。
第四点,无人支持兵变。在满清兵制条件下,胤禵要是发动兵变,就算他杀死身边的所谓“监军”,他手下的部将未必肯跟着胤禵一起造反,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失败的几率远大于成功的几率。而失败的后果和代价却是巨大的,这些流动的部将家属皆不在本地,却冒着杀头诛九族的危险争取微不足道的胜率,是个人也会作一番打算。胤禵不是李世民,手下的将领都是一同征战的“合伙人”,他只不过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手下的将领都是按照“公司”制度打工的“职员”,根本不可能为胤禵夺嫡而冒险,也就无人支持,他还兵变个什么?
综上所述,胤禵是不会发动兵变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兵变,也没有任何兵变的条件。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传位给雍亲王胤禛,但这份遗诏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康熙皇帝是想传给十四阿哥胤禵的,那么当时的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不造反做皇帝呢?原因有三:一是胤禵远在西北,回到京城也需要时间;二是胤禵的军队不会向胤禵忠心,且后勤无法自给自足,还是要依靠朝廷;三是雍正已经登基,胤禵没有造反的正当理由。十四阿哥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他和他的军队都是在西北地区,而不是京城附近,所以即使胤禵想造反,还得从西北地区赶到京城,路途遥远,说不定还没到京城附近,就会被雍正派兵击杀了。其实,十四阿哥胤禵的军队士兵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而不是由一个地方、一个军队发展起来的,所以这些军队士兵说到底还是属于朝廷的,他们还是得向皇帝忠心。就算军队为了荣华富贵愿意冒险,他们也会考虑自己的家人,家人是软肋,如此他们便不会愿意为十四阿哥胤禵效力了。除此之外,军队远在西北,粮草什么的是无法自给自足的,自年羹尧被升为川陕总督后,他就掌管着十四阿哥胤禵军队的粮草供养、军需及后勤,所以胤禵要是想要造反,也没有造反的条件,没有粮草的军队士兵是不会跟随他的。我们都知道,古代不像现在一样,信息那么发达,而西北与京城相距甚远,消息的传播也需要很久,所以等到胤禵知道康熙皇帝驾崩,雍正早就登基了,胤禵哪有什么理由去造反呢?况且雍正登基了,肯定是会防着手握重兵的胤禵的,胤禵又有什么机会在雍正的眼皮子下准备造反呢?
康熙皇帝终身共有35个儿子,其间皇十四子胤?,深得康熙厚爱与器重。胤?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从少年时代起,就频频地跟从康熙出巡,还常常得到一些特殊待遇。
自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太子胤?被废之后。皇四子胤?、皇八子胤?、皇十四子胤?,就成了皇位承继的抢手人选。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起兵进攻西藏,康熙录用胤?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以皇帝亲征标准带领大军进驻青海,征讨准噶尔。其时朝中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康熙帝要将皇位传给胤?的明显信号。只需胤?能够成功打败准噶尔,那储君人选定是非他莫属。
但是胤?在西北的战事却并不是完全一往无前,尽管他率军多次打败了准噶尔部,但却始终无法将其完全根除。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北京畅春园驾崩,终年69岁。其时皇十四子胤祯还远在西北带兵打仗。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告康熙遗言,由皇四子胤?承继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康熙帝的这份遗言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由于其时种种痕迹都标明,康熙是有意将皇位传给胤祯的。而皇八子胤?在失去康熙信赖后,也全力支持胤祯。因而,许多人都以为,康熙帝的遗言有可能被人为篡改过。
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就录用延信顶替胤?的抚远大将军之职。此时,胤?面临两个挑选:一、不供认雍正承继皇位的合法性,发起叛乱攫取皇位;二、回到京师,供认雍正为皇帝。
不过,胤?终究还是没有挑选以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快马加鞭地赶回北京。其时胤?手握重兵,为什么不考虑叛乱夺位呢?主要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胤?尽管手握重兵,但却远在西北,离北京真是太远。带着这么一支巨大的戎行打回北京,那在名分上就不是叛乱夺位,而是乱臣贼子了。
二、其时西北军务尽管都是胤?说了算,但是后勤却把握在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手里,年羹尧又是雍正的亲信。如果胤?真要叛乱,年羹尧把后勤供应悉数掐断。胤?的戎行恐怕连山西都没走到就要自行瓦解了。
三、雍正现已承继了皇位,而胤?手里又没有清晰的证据能够证明自己才是皇位的承继人。贸然发起叛乱,名不正,言不顺,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因而,尽管一百个不愿意,但胤?还是只能交出军权,返回北京。但是他在到北京之后,却又不甘心。在见到雍正时不愿下跪行君臣之礼,还在康熙灵堂上大闹了一番。
终究,允?(雍正帝登基后,为避名讳,诸皇子姓名中的“胤”都改为“允”)先是被罚到景陵去给康熙帝守灵,几年后又被革去封号,囚禁于北京景山寿皇殿内。直到乾隆登基后,才被放了出来。
他当然很想当皇上,而且本来也非常有希望当皇上,但想当也没有用,因为当时局势已经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反而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却全掌握在兄长雍正的手中。在那种情况下,贸然造反,不但很难成事,更有可能葬送自己的一切,所以他没有选择造反。
老十四名胤禵,与雍正是一母所生,尽管如此,二人却是政治对手,所以哥俩的感情,肯定不会好。当初接到兄长继位的消息后,胤禵是非常震惊也很气愤的,可是接下来,他又不得不接受兄长下的圣旨回到京城,因为他作为康熙的儿子,是应该去给父皇扶丧的。如果拒绝做这件事,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又如何去威服天下呢?
所以说,当时胤禵面对的,就是兄长的阳谋,他知道对方的意图,可是却毫无办法,只能乖乖地就范。至于说造反,那是绝对不敢想的事,眼下父亲的丧事正要举办,他在这个当口造反,天下人会怎么看他?难道不会觉得他是一个不孝之人吗?这样一来,又如何在信奉孝道的古代中国获取民心呢?
所以说,光是“孝”这根大棒,就可以打得胤禵不敢造反。但是他没有选择造反,至少还有两大原因,一个就是雍正也不是吃素的,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算他造反,也很难成功,比如面对隆科多的军队,他就没有多大的把握。至于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虽然他的军队有十数万之众,可是那些将士们的家属,却多在京城,这些人质的存在,就很难让将士们一门心思地跟着胤禵造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8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