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面对失败袁绍、刘备和曹操分别是什么态度?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三国演义中袁绍、刘备和曹操三个人事业的成败,就分别与其性格特征密切相关,诚所谓“狂风起于青萍之末”。
袁绍、刘备和曹操三人,分别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三场大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的主角,也是其中具有明显优势而主动进攻的一方,可是三场大战的结果是他们三人全都大败而归!
不过,有时看人性格及才能的高下,并不在于顺风顺水之时。在打逆风仗的时候,往往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及人生境界的高低,而这对事业的成败是有非常具有重大作用的。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不听谋士田丰的计策,非要全军南下进攻曹操,还把田丰投进了监狱,要等得胜归来再治他的罪。可是官渡之战惨败而归后气得吐血的袁绍,无颜见江东父老,袁绍说:“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没脸见田丰怎么办呢?这袁绍竟然很阴险的派人杀掉了田丰。就这样,袁绍手下很快分崩离析,在他吐血身亡后几个儿子激烈纷争,本来仍然具有四州地盘,实力雄厚的袁绍集团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与袁绍相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也吃了一场大败仗,败于东吴的年轻书生陆逊之手。打了败仗的刘备,同样非常的生气,羞愧地表示后悔没听丞相诸葛亮的话,没有脸回成都见他。刘备说:“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没脸见诸葛亮怎么办呢?仿效袁绍杀了他不就行了?可是真的这样做的话,刘备的事业恐怕也会像袁绍那样迅速的分崩离析了吧?
与袁绍相比,刘备的心理素质要强大得多,也要好很多。他自知病势不起,然后就把诸葛亮叫过来道歉并且把后事完全托付给诸葛亮。他表示自己和自己的儿子都没有诸葛亮才华高,他可以代替自己的儿子掌控国家大事。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高风亮节自然,自然是拒绝大位,磕头出血,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助刘备的儿子坐江山。诸葛亮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这样一来,刘备集团的事业又顺利延续了好几十年。假如袁绍也有刘备的心理素质,对田丰坦然道歉,把后事托付给他,推心置腹地对待下属,那么历史的发展也许会是另一番场景吧!
与袁绍和刘备相比,曹操代表了另外一种境界,他的心理素质更为强大!咋了?败仗之后,袁绍被气得吐血身亡,刘备气得一命呜呼,但是曹操打了败仗之后怎么样呢?曹操不仅没气,反而经常是哈哈大笑!逢败必笑,这几乎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个典型特色!
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打败之后,从华容道上狼狈逃窜的曹操三次大笑。笑什么呢?曹操笑诸葛亮无谋、周瑜无智,不知在此设下伏兵,否则自己焉有命在?被赵云、张飞、关羽的出现三次打脸后,笑不出来的曹操又改为大哭。什么哭?曹操哭谋士郭嘉早死,否则焉能失败?就这样,曹操通过这种做法成功地将失败的锅甩到下属头上,骂众将没有郭嘉的才能,这种做法虽然有点无耻,但是曹操始终保持了自己良好的心态。虽然说是现实中打了败仗,可是在心理上始终占据着主场地位,没有担心别人嘲笑自己的烦恼,自然也就不会被气死了!
曹操还非常善于从败仗之中汲取经验,比如渭水之战之中,马超打得曹操弃袍割须,狼狈之极。可是曹操一见马超的援兵增多啊,就非常高兴,他说关中地势险要,如果马超若分兵把守各个险隘,打起来要困难得多,现在他的兵马主力全聚于此,一战将其消灭,关中就唾手可得。后来曹操果珍通过反间计打败马超夺取了关中,这就是很强大的心理素质!打了败仗之后,并不讳疾忌医,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看到失败的好处,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打败仗,打败仗之后怎么办呢?是像袁绍那样死要面子,对给自己提出正确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一条路走到黑呢?还是像刘备那样坦然承认错误,向提出正确意见的人道歉,重用他们改善自己的落魄处境呢?还是像曹操那样,从失败中发现它的好处,作为进一步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呢?这不同的思维决定了见识的高低和事业的成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了不要过分的懊恼,也不要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是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位中学老师告诫学生考试做的题错得越多越好,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进一步解释说正确的题除了让你自己高兴,增加自信之外,并不能真正提高你的能力。相反,如果错题错了,你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你的缺点和漏洞就弥补了,知识体系就扎实了,这样在高考时就越有利于得高分,所以说平时考试错题错得越多越好!如果想让你得高分还不容易?每个题给你出个1+1等于2之类的题目,让你分数拿得高高的,啊,很高兴啊,但是它对于你的高考实际上是没有帮助的!这位老师也可以算是一位曹操似的善于从失败多汲取教训,号召“逢败必笑”的人呐!
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记住: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短板或缺陷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要着意经营自己的长处,利用好自己的短处,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更不要过于为失败而懊恼,尤其不能因为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而做傻事!如果怕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败,那就要重视从失败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来弥补自己的缺失,或者说要团结别人利用团队协作的精神来帮助自己进步。要是能这样做,事业失败的可能性就大大地降低了。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机试探刘备,看看刘备到底是安心做一个享乐于洛阳的刘皇叔,或者是一个志在天下的枭雄。事实证明,刘备这个枭雄绝不简单,不但骗过了曹操,还分疆裂土,西南而王。这一情节体现出,曹操步步为营,处处杀机。以及刘备的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最终龙入大海,纵横天下。
那日,风雨变化,天外龙挂,用现代文说,就是发生了龙卷天气,于是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这正指刘备的痛处,刘备就是担心曹操把他当做对手,就是怕曹操把他当作英雄。
如果那样,别说刘备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连人头都会不保。于是在曹操追问他天下英雄时,他假装糊涂,处处设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来搪塞,比如袁绍、袁术、刘表等。以刘备的胸怀,这些碌碌无为之人,又怎么能入他的眼睛?而这些搪塞之语都被曹操寥寥简略的评价一一驳回,针针见血。
“煮酒论英雄”赏析
煮酒论英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指建安四年袁曹官渡之战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最终被刘备巧言瞒过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煮酒论英雄”一般就用来单纯的表示谈天论地,或对某类事物或人进行品评。也称“青梅煮酒”或“青梅煮酒论英雄”。
这段描写,总共732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两个人物跃然于纸上。一个如升龙,跃于云上,虎视天下,所谓视天下无一物,曹操的措辞是何等张扬,“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为英雄?”等等。而刘备似隐龙,因为时机没到,羽翼未丰,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难关,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时间的流逝,能把很多东西一洗而空,豪华高贵的铜雀台如今早就荒芜,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也没了金戈铁马的模样,但有一种东西却流传了下来,英雄主义的光彩和英雄们的故事,始终心口相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中片段)
《三国志.周瑜传》中,周瑜曾说过一句话:"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中原军阀们对曹操的看法。这也是迄今为止曹操为世人所不容的罪过之一。大家认为曹操自命为汉朝"丞相",实则干的是违背和"绑架"汉朝廷,"挟天子令诸侯"的勾当,并妄想有一天取而代之,建立曹魏天下。
由此,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
但是,史书作者往往会被前朝流传观念影响,因此所记录的史实有所偏好取舍,甚至断章取义。至于《三国演义》这种文学作品,更可随心所欲按作者的喜好刻画人物。如果我们认真翻阅历史,从《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及《资治通鉴》等多部史籍中寻找有关记录,可以看出曹操其实并没有那么坏,至少不是企图"篡汉"的十恶不赦千古罪人。
一."换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汉朝最后的皇上献帝刘协,先被挟持搬迁到长安,返回洛阳后又被曹操迁至许昌"看护"起来。他的一生好似一具任人摆布的玩偶,可怜又可悲。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然应该首推董卓。
可是进一步深究其原因,袁绍又脱不了干系。当初董卓在西北某地称王称霸,正在大草原上与一帮"夷狄"们称兄道弟喝酒吃肉呢。如果没接到朝廷命令,这个"藩王"怎么可能踏入帝都?
灵帝死后,张让等一批专权宦官,与后宫的实权派大将军何进斗得你死我活。何进杀了灵帝"托孤"的宦官蹇硕后,与皇城禁卫军首领——"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商议,进一步消灭宦官。袁绍提出一个建议:借助地方军队的强大军事势力剪除宦官。
迫于同父异母妹妹何太后的反对,何进一度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后消息透露出去,他反被宦官杀死。袁绍此时正率领部下追杀宦官,董卓也接到命令如约而至。事实证明袁绍这一举措完全是"引狼入室"。他自己也被董卓在皇城的烧杀掳掠蛮横无理震惊到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袁绍这个致使董卓上台的始作俑者。此时恐怕一定后悔莫及——肠子都悔青了!
曹操当时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属袁绍的哥们儿。他似乎没有袁绍的权势,也没有密切干政的野心。面对如狼似虎的董卓只能选择悄悄离开。但他究竟是个不甘寂寞的能人,回到家乡陈留立即招募了一批士兵拉起队伍。
董卓废了胆小怕事的少帝刘辫,另立了聪明伶俐的献帝刘协——他的行动不仅是"挟天子令诸侯",而是"换天子令诸侯"了。
因袁绍家族享有"四世三公"的声誉,又因他在朝廷曾经的权势,所以在他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反董(卓)"势力,最终发展成讨伐董卓的联盟。
但是,这个松散的联盟成员各怀鬼胎。包括袁绍在内都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而不是真心讨伐董卓。到头来,只有孙坚和曹操两人曾与董卓的西凉军对阵,二人虽败犹荣。可见曹操还是很有正义感的。
当然,董卓这个恶霸"多行不义必自毙"。骄横的董卓生气时曾把长矛投向义子吕布,惊得吕布赶紧躲开。后来吕布又与董卓的婢女私通,他估计已被董卓知道了。吕布思前想后觉得待在董卓身边很危险,于是在王允劝说下,先下手为强杀了他——此事并没有连环计也没有貂蝉,那都是罗贯中为了故事好看而杜撰的。
二. 袁绍把大好机会拱手送给曹操董卓死后,袁绍在冀州一带与韩馥、公孙瓒等人争夺地盘打斗了多年。他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也有一拼。
此时曹操因为大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收编了号称三十万人的青州军,势力不断扩大。作为一起长大的发小,袁绍这会儿还是"罩着"曹操的——"表其为东郡太守"。而曹操也投桃报李,"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董卓与王允死后,长安城里的大权被董卓部将郭汜和李傕把持。这二人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击,搅得皇城里不得安宁。后来,献帝在和等人护卫下逃出长安,一路向东回到了洛阳。
此时,对袁绍来说是个天赐的极好机会。原本他就担任过少帝时的禁卫军首领,且在朝野拥有一定声望,再次进入洛阳"勤王"——以类似摄政宰相的身份把持朝廷政权,为自己今后谋取中原霸主打下基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他的谋士沮授立即建议:"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但是,如同当年出馊主意把董卓引入朝堂一样,看似聪明的袁绍,在关键时刻总是"脑子进水"——他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成为"宰相"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沮授的意见遭到袁绍另两位谋士郭图和淳于琼的反对。他们对袁绍说: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各路英雄分别占据各个州郡,正是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身边,动不动都得向小皇帝上表请示。如果服从命令就会失去权力,不服从就背着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个好事。
于是,袁绍否决了沮授的建议。袁绍这个世家子弟常常自命不凡,但他在关键时刻比起小兄弟曹操显然目光短浅。
于是,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先是带兵迎接献帝,后来又借口洛阳过于破败,把献帝迁到了自己的属地许昌,牢牢地抓在手里。
曹操如此轻而易举获得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势——应该说是袁绍拱手相让的。
由此看出,袁绍和曹操的才华与人生格局,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袁绍的起点看似很高,除了袁氏家族的威望,他在朝廷也曾居于实权高位,讨伐董卓时一举天下相应。但是,这一切优势都被他自己白白葬送了。其实,我们从袁绍和曹操小时候的故事就能看出,两人的智商情商差距显然不是一点。
于是他的人生就只剩了下坡路。所以官渡之战的落败也是必然。
三,刚愎自用的袁绍与后来居上的曹操把汉献帝"收入囊中"的曹操,果然因此获得了很多便利。
因被献帝授予各种高级职位,曹操"借天子以自重",很快占领了大片土地。关中的一些割据势力因此也纷纷前来归附。此时的袁绍才后悔不迭,发现曹操占了大便宜——原来自己鼠目寸光,白白把好机会拱手送给了曹操啊…….
心有不甘的袁绍,要求曹操迁都鄄城。因为那里距离自己的地盘近,便于自己想方设法对其加以控制。但是,此时的曹操已非昔日袁绍手下的小跟班。他不但一口回绝,还出言不逊责备袁绍:你兵多地广,可是却不出兵勤王,只顾着与他人争夺地盘。
袁绍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愤愤地对旁人说:要不是我帮他,曹操这小子好几次都差点死翘翘了,现在居然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发号施令!
更让袁绍不能容忍的是,曹操自任为大将军,而任命袁绍为太尉。太尉虽贵,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是可忍,熟不可忍!深感屈辱的袁绍于是上表不受封拜。
此时,袁绍的谋臣田丰又提议:"我们应该及早夺取许都,奉迎天子。到那时我们也可以事事以诏书为名号令四海,这才是上策。"他让袁绍干脆打到许昌去,把献帝夺回来。
但袁绍依然不听。此时他认为具有军事实力才是硬道理:只要我打下更多地盘。你曹操便奈何我不得,朝廷迟早还会是我的。袁绍亲领大军攻打公孙瓒,很快就占据了幽州。
曹操自知此时实力还不足与袁绍对抗,于是以天子的名义派孔融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让他兼管四个州。接着曹操很快战胜并杀死了吕布,且收降了张绣,势力迅速扩大。
沮授和田丰都是优秀的军师,但袁绍听不进他们的建议,最终让自己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
接下来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对决。处于劣势的曹操善于分析客观条件,虚心听取正确意见,扬长避短采用巧妙战术,终于赢得了胜利。
性格决定命运。虽然袁绍生于"四世三公"之家,但他的人生格局显然过于狭小。而出身"赘阉遗丑"家族的曹操,则以其目光远大和善于把握机会,再加上颇会用人,终于由弱转强进而统一了北方。
四,曹操果真想取代汉朝建立"魏国"吗?让我们再来看看献帝被曹操"挟持"后的境遇。
到达许昌后,献帝虽然只是"傀儡皇帝",对国家大事并无指挥和发布命令的实权,但他作为一个汉朝皇权的象征人物,被曹操很好地供奉着。不但衣食无忧,后宫嫔妃众多,还有前朝的官员等侍奉着。
献帝是个聪明人。从他不畏董卓强权、口齿伶俐回答问题就看得出来。在长安乱世时,他还下诏煮粥接济灾民,并调解郭汜和李傕的矛盾——此时的刘协年仅十四五岁,可见他并非平庸之人。
至于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密诏,联合诸人想诛杀曹操一事,以刘协的聪明,他不会不知一旦事情败露的严重后果。
几部史书中,都仅有"董承受帝衣带密诏"的字眼,并没有记录刘协的半点行动或笔迹流传。所以这事到底是刘协的秘令,还是董承一意孤行假传密诏,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事情败露之后,曹操大开杀戒没什么好说的——我待你们不薄,你们却在密谋杀我,这还了得?!
我们从任何史书上,也都找不到曹操想要取代献帝,从而改朝换代的记录。
甚至有一次,当献帝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对曹操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意思是说,如果你打算辅佐我,就要宽厚一些,如果不能,就请开恩把我废掉。"
曹操听闻此话非但没有愤怒,反而汗流浃背地离开了皇宫。这足以说明曹操虽然"挟持"着献帝,对他还是怀有臣子的敬畏之心。如果换成董卓之类,恐怕一怒之下会杀了刘协,或者更换另一个傀儡。如果没有曹操,献帝的命运很可能更惨。
曹操在著名的《述志令》——表明自己心迹的文章中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他在这篇文章中还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更是最鲜明地表态。
由此可知,曹操终身都未曾想过要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取而代之。他最初的志向只是当一个征西将军——想以此作为墓志铭。他感慨如果不是自己"挟天子",不知会多少人来抢权篡政。
袁术和袁绍兄弟都曾有称帝的打算。特别是袁术,从孙策处获得传国玉玺后立即称帝。但这个可笑而不自量力的家伙,只能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以,汉献帝能够平安地寿终正寝,东汉能够维持到公元220年,都是曹操的功劳。至于后来曹丕逼迫献帝退位登基建立曹魏王朝,完全是他个人所为,并不关其父曹操的事。
结论:
作为一代杰出人物,曹操虽未能结束动乱统一中国,但他的所作所为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历史及文学作品中多有黑化曹操之处,仔细研究可知曹操确为豪杰英雄。
"挟天子令诸侯"这个行为,曾是曹操为后人诟病的主要"劣迹"。但我们仔细查阅资料便知,曹操绝非想取代汉献帝,实际上反而保护了他,使得汉朝延续了多年。
一、 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
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
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所以杨修不得不死。
而官渡之战中,曹操坑杀袁军降卒八万这一事件则又体现了曹操性格中的狠毒残忍。公元193年,曹操指挥了一场对无辜的“遭受战乱只苦的人民”的大屠杀,使无数百姓受牵连,其情其景,简直是惨绝人寰!
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出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事件还有:故杀吕伯奢、借头抚众、许攸问粮、焚书不究、梦中杀人、虚设疑冢等,这些事件,再现了曹操生性奸诈的特点。
二。超凡的豁达自信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三。 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怎样使用人才对战争来说非常重要,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战略。三国中曹操是会用人才的典范。曹操实在是爱才,因此,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也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征。
以关羽为例。曹操对关羽算是找个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连曹操也差点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向曹操投降的时候,曹操一样重用他们。可见,曹操爱才,多么急切。
除此以外,曹操还重用张辽、张合等人,由此看来,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打破了世俗门第的观念。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为他撑起了魏国的大半片江山。
四。狡猾奸诈
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
扩展资料:
曹操史书评价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参考资料:曹操-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7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