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刘备对诸葛亮是否有过怀疑呢?
答案是一定的。
刘备当时人在白帝城,而诸葛亮、李严以及诸位皇子都远在成都。
刘备发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急忙派出大使星夜赶往成都送信,紧接着诸葛亮、李严、马谡、马良、赵云,以及刘备的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星夜赶了过来。
请注意,没让刘禅前来,刘备此举何意呢?要知道,托孤托孤,“孤”却没有来,“孤”是未来的皇帝,是绝对的主角,主角都没有来,那么这个戏唱着有啥意思啊?
刘备此举非常有深意,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A 蜀国内部势力复杂,有荆州帮、东州帮以及益州帮,刘备担心他们趁机搞事情,所以留着太子刘禅镇守。
B 刘备把两个皇子叫过来,也是担心这哥俩有非常举动,毕竟皇帝之位,皇子们都是“有所期待”的。
C 刘备不放心诸葛亮,想把诸葛亮叫过来试探一番。
随后,刘备开始了试探动作。
刘备让孔明坐于龙床旁边,然后拉着孔明的手,一边哭一边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差一点震破了孔明的耳膜,刘备一眨不眨地盯着孔明,两位皇子也盯着他,李严也盯着他,大家都在盯着他。
这明显是试探之语,试想,刘备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打拼了点家业,连益州都是死不要脸的从皇室宗亲刘璋那硬抢过来的,刘备怎能忍心把“大蛋糕”拱手让人呢?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了,空气中似乎可以听到孔明砰砰的心跳声,以及他因为紧张而略显急促的喘息声。
这个时候,孔明哪怕有一点点接受的动作,那么他会立马血溅当场,旁边或许没有埋伏刀斧手,因为也没这个必要,孔明乃一介书生,两位皇子就能轻易杀掉孔明了。
孔明是如何表现的呢?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臣不敢,臣不敢,孔明头都没敢抬起来,只是拼命磕头,最后头都磕出来血了。
刘备这才放心,孔明顺利通过了考验,他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刘备虽然将朝政交给了诸葛亮,但却将军权交给了李严,并且秘密交给赵云一份遗嘱,内容便是如果诸葛亮有异心便杀之,可谓是做了完全的准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学成之后受刘备邀请出山辅佐刘备,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扶持刘备建立蜀国,在群雄之争夺得一席之地。
按照道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应该感情深厚,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的儿子认作诸葛亮做义父,两家的关系非常好,但在权势面前这些都不值一提。刘备征吴失败后病倒在白帝城,虽然有太医精心医治,但仍然回天无力,在濒临之际他传皇位于儿子刘禅。刘备深知儿子刘禅资质平庸,又命诸葛亮为辅政大臣,不过刘备更担心诸葛亮会有不臣之心,为此他做了两手准备。
刘备经过仔细思考,任命李严为军机大臣,李严跟随刘备的时间非常早,虽然李严颇有才干,但在诸葛亮的压制下一直不得施展,因此他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紧张,将军务交给他,可以保证他们二人不会联手,朝堂上不会出现诸葛亮一家独大的情形。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安排用意心知肚明,因此他十分支持,甚至主动邀请李严接管军务。
除此之外刘备又暗暗立下遗嘱交给赵云,赵云和刘备原本都是公孙策的属下,两个人惺惺相惜有莫逆之交,刘备离开公孙策的时候,赵云毅然追随,多年来立下汗马功劳,最出名的便是赵云单枪匹马过五关斩六将救下刘备的妻儿,因此非常值得信任。刘备交代赵云如果诸葛亮有异心,便立刻将他杀害,不必姑息,赵云在刘备的塌前立下誓言,一再保证会护着刘禅。
仔细想想,自汉朝以来,不杀功臣的开国君主几乎是寥寥无几。赵匡胤算一个,因为他囊括天下的手段与其的他的君主不同;刘秀算一个,因为在他的集团内,确实也找不到功高震主,值得他迫害的功臣。
而大部分的开国君主,都有屠杀功臣的习惯,在打天下的时候,他们可以跟部下八拜之交,义结金兰,同甘共苦,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是天下一旦打到手了,便也是卸磨杀驴的时候了。君主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身边的一些功高震主的人,几乎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比如刘邦建立汉朝,韩信、英布、彭越、卢绾等人的日子也就到头了;司马家族还没有建立晋朝,就开始屠杀了灭蜀的功臣邓艾;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几乎已经到了极度残忍的地步。等等等等……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荼毒功臣,仿佛是开国君主们亘古不变的帝王之术。
那么!如果刘备统一了全国,是否也会屠杀功臣呢?
现实中的刘备从来都不是什么仁义之君。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与曹操、孙权等人乃为一丘之貉。比如其以诈力谋取益州的手段,就足以证明他是个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枭雄。还有其为刘禅扫清障碍,冤杀义子刘封的举动,同样能说明刘备具备残忍的一面。
刘备的儿子刘禅,本来就是一个能力平庸之辈,加之刘备的年事已高。即便他在位的时候没人能威胁到他的帝位,那么自己驾崩以后呢?刘禅能不能镇住这些人呢?因此!刘备一定会除掉一些功高震主、威望颇高的功臣。如果在他统一全国后,有人威胁到了他巩固新刘氏江山,难保这些人的命运不会像刘邦旗下的韩信、英布等人一样。
那么!刘备麾下,有哪些功高震主,或者权力极大的人呢?
第一位、关羽
关羽是刘备麾下的第一大将,多年来在集团内独当一面。特别是刘备下益州后,更是把荆州的一方军政大权,统统都交给了关羽全权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羽对刘备的作用与韩信对刘邦的作用,几乎是如出一辙的。
关羽手握数万大军,而且都是荆州的精锐部队,享受的待遇跟诸侯没有区别。如果刘备统一天下,由于关羽在荆襄防线,那么第一个打入洛阳的谁,势必也会是关羽的荆州军。到时候关羽的势力就更加庞大。刘备想不制衡都不行。
第二位、诸葛亮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刘备临终前托孤他辅佐刘禅,并打理蜀国的一切军政事务,但这并不代表刘备百分百信任诸葛亮。他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只有诸葛亮才具备重振蜀国的能力。他只有放手赌一把,而且他临终前特意把诸葛亮与曹丕相比,就是希望诸葛亮不要部入曹丕的后尘。其让诸葛亮可自取帝位的说法,显然也只是一种试探。
刘备在世的时候,军事上常常亲力亲为,国政大事多交给了诸葛亮打理。蜀国的政权大部分都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其代理执政多年,建立的威望无人能及。换句话说,诸葛亮就是刘邦的萧何,而且他的权力,比萧何还要大得多。萧何之所以不被诛杀,是因为其自救的本事了得,诸葛亮能否自救,那就不好说了。
第三位、魏延
跟关羽一样,魏延也是蜀国鲜有的帅才,关羽镇守东线荆襄防线,魏延镇守西线汉川防线,都是蜀国中最重要的两条防线。而且魏延的性格跟关羽也是如出一辙,虽然性格自负、自傲、眼高于顶,但是却非常善于养兵,把汉中的兵马养得能征善战。
魏延坐镇汉中将近十年,在这里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手握重兵数万不下关羽。如果刘备统一天下了,魏延那么对刘禅帝位的威胁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后,有三位功臣有可能被他杀掉,他们分别是关羽、魏延、诸葛亮。而张飞、赵云两人,则不在刘备的剿除范围内。张飞是蜀国的国丈,加之他很不得人心,士兵都对他怨恨很大,对刘备的威胁要小得多。而赵云并没有太多兵权,根本就不构成威胁。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此时孙权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比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
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7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