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唐玄宗为何给节度使很大权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所谓“盛极而衰”,当唐玄宗李隆基一手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后,很快就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安史之乱”。
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大幅度衰减,逐步由强盛走向衰败,直至灭亡。“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起兵叛乱时都担任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节度使的权力过大,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惨剧。
唐玄宗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他25岁发动“唐隆政变”,联合太平公主,一举清除了韦后集团势力,杀伐决断,干净利落。他在位期间,提拔任用了一批贤良人士担任朝廷重臣,并恢复了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谏官制度,朝廷风气焕然一新,简直就是风清气正。开元盛世的军功章里,有唐玄宗的一大半吧。
那么,唐玄宗为何要给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力呢?我们从为什么要设立节度使说起。
自唐朝初期以来,朝廷就面临着巨大的外敌威胁。吐蕃、突厥、奚、契丹等轮番上阵,不断侵扰唐朝边境地区。他们的做法如出一辙,基本上都是采用数千、上万的精锐骑兵,向唐朝边境发起突然袭击。骑兵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使得他们来去无踪、飘忽不定,让唐朝军队疲于奔命。往往朝廷收到敌人进攻的消息后,进行战斗动员、运送粮草、集结军队,好不容易开到前线阵地时,敌人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鉴于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朝廷开始在边境重镇驻扎常备军队。边境重镇的长官,就是节度使。
由于朝廷不太清楚边境的具体情形,所以由节度使负责招募军队。“好男不当兵”,愿意到边境去当兵的,一般都是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和亡命之徒。他们以军队为家,终身从军,相当于职业军人。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他们对节度使有着很强的依附性。长此以往,节度使就对军队拥有绝对的权力;军队也就变成了节度使的私人武装。
光是拥有一支私人武装,节度使还不足以为患。事实上,在唐玄宗以前,朝廷对节度使的权力还保持着有效约束,防止节度使坐大为患。直到唐玄宗继位后,给予了节度使两个关键性的权力,一是财政权,二是行政权。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节度使无法有效解决后勤保障,影响了调动和指挥军队,降低了军队战斗力。鉴于此,唐玄宗把边境防区的财政权交给节度使,节度使可以通过收取盐税盐税,或者贩卖食盐,来获取收入,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同时,为了减少行政官员对军事行动的干扰,从唐玄宗时期开始,改变“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变成节度使“一人兼领之”。以安禄山为例,他在担任范阳节度使时,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军政大权一把抓。
拥有军权、财政权、行政权这3把利器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形成了一个“风雨不进”的独立王国。皇帝也鞭长莫及。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安禄山。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安禄山一人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到达顶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赐予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实在是形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等】
在唐朝节度使是一个非常高级别的官员,而且他们的权力也是非常的大,他们可以节制自己辖区内所有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是军事还是民事,他们都是可以管辖的,而且在唐朝节度使就相当于是一个自己的独立的王国。权力是非常的大地,也是非常的可怕的。
那么唐朝节度使的权力是这么的大,但是他们还是要设立,那就是因为唐朝再后来的时候国家由盛转衰,中央王朝也是非常的衰弱的,所以他们需要这些节度使,在唐朝最出名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他当时为唐朝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就是当时的交通也是非常的不发达的,消息也是非常的闭塞,在发生什么重大事件的情况下消息是不能在短时间内传达到中央的,难以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更加难以有效地实行管理,因此就有必要在边境设立一些制约的机构来代替中央王朝统治这些地方,所以就设定了节度使来制约。
还有就是在唐朝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权力比较大的官员,中央王朝也是不能制衡的,所以就设立了节度使,使得他们达到一定的平衡,相互制约,相互引导,来达到中央的目的,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设立节度使的目的是在边境军镇驻守常备军,时时处处防范来犯之敌。
设立之后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原因是:
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和采访使的权力合一。他们二者权力都很大,但如果权力不合二为一,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但是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两者合一的节度使安禄山,这样他就相当于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形成了割据的局面。
扩展资料:
唐代安史乱后,部分节度使凭借自己手中的军权、财权和中央相对抗,首先出现的是唐代宗时的河北三镇(详《河朔三镇》条),之后又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他们据地数州,不仅财赋不入于中央,也不受中央政令的管辖,且彼此间争战不已。
德宗即位后曾拟对他们实行裁抑,引起了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之乱(详《四镇之乱》条),淮西镇李希烈也与四镇相联合,各自称王,共抗中央。与此同时,还发生了泾原兵变及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等事件。兴元元年(784)德宗不得不对藩镇表示退让。
唐宪宗时,由于国家财力有所好转,坚决实行武力削藩政策(详《宪宗平藩》条),藩镇势力一度稍得收敛。穆宗即位后(821)河北三镇和泽潞镇再次叛乱,徐州大将王智兴驱逐了节度使崔群而自立,割据局面又严重起来,直到武宗会昌年间,泽潞才被平定。唐末,随着唐朝中央政权的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之势又形高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藩镇割据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之所以设置,首先是军事方面的考虑。
唐代最初的指挥体制,也是因战事临时招兵买马,战事结束后一部分就地解散回家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还有一部分则驻屯边境或城市,闲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集结训练然后出发参战。
然而在战争中,唐军面对的主要是吐蕃、契丹、西域、南诏等游牧民族政权,他们往往经常投入数以万计的精于骑射的骑兵,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忽而抢此、忽而掠彼,飘忽不定。
这种体制适用于对外扩张时期,但面对游牧民族政权就很吃力了,没等军队训练然后集结好,入侵者就已经跑了。要想在这种不太持久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
另一方面,唐代最初的府兵制度,全国八百多折冲府有五百在关中,所谓?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然而根据现代研究,作为唐室根本的关中地区府兵,主要发挥作用是在翦灭隋末群雄的战争中,大唐统一之后,府兵的主要职责就转向了番上宿卫;贞观年间开始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是以少量府兵为核心、辅以大量临时征发的兵员;
而到了盛唐时,对外战争的频度一点没有降低,但已不复初唐时灭国战争的红利了。这时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濒临崩溃,除了临时拉的壮丁,更多的是靠招募的职业兵来保证军队核心战斗力这一变化,导致了唐王朝的主要兵源从关中向战事频发的沿边诸镇转变。从此,节度使又得到了地方的征兵权。
军事制度上的变革带来了连锁反应,唐代的节度使,从职务上往往兼任了一堆的度支使、转运使、处置使、经略使、安抚使、采访使的职务。这是长期局部战争体系下所必然造成的结果。
哪怕是后代的宋、明吸取唐代教训,异常警惕藩镇之祸,但是在边患频仍之际也不得不以类似财、政、军权一把抓的形式,组建跨行政区的军区级组织。唯一变化的地方在于,宋明的军区统帅多由文臣担任这是由于唐代开始文武分途,文官武官的专业技能走向了不同途径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7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英宗复位靠的是哪些人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