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近400年来,首尔这块石碑为何多次被埋到地下,又为何一次次掘出竖起

以史为鉴 2023-06-29 05:34:55

近400年来,首尔这块石碑为何多次被埋到地下,又为何一次次掘出竖起

说起这块石碑,就要牵扯到皇太极曾两次征讨朝鲜的事情了。当时,韩国与朝鲜还没有分道扬镳,属于明朝的藩属国。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27年,皇太极在众人的推举下成为后金君主。不久,皇太极便以“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先汗归天,无人吊唁”“招我逃民,偷我地方”“窝藏毛文龙”四大罪名,向朝鲜宣战。

3万八旗将士在阿敏、济尔哈朗等贝勒的带领下,一路烧杀抢掠夺。可怜朝鲜国贫兵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很快,整个朝鲜几乎都成了沦陷区。

看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祖皇帝李倧只得投书求和,答应向后金称臣纳贡,结为兄弟之国,并在江华岛焚书盟誓。

但阿敏在退兵时,却以“对朝鲜盟文不满意”为由,又放任八旗兵在京畿道一带抢掠了3日,以至于朝鲜境内十室九空,百姓被屠杀者不计其数。

待八旗兵撤走后,李倧立刻向宗主国明朝修书一封,详尽地汇报了后金逼迫称臣的事情。并在言辞间,向明朝再次表明忠诚之意。

由于八旗兵在朝鲜作恶颇多,尽管与后金宣誓为兄弟之国,但朝鲜朝野对后金却极为憎恶。说好该向后金进献的贡品,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后金与朝鲜边境开市通商,朝鲜也百般不情愿……

19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正式登基称帝。

在登基之前,皇太极特意派出使臣出使朝鲜,知会李倧,希望他能参与朝贺。

消息传出后,朝鲜国民激愤不已,朝臣百般不赞同李倧前往朝贺。李倧亦觉得后金是不开化的野蛮之国,所以他拖延了好几天,才接见后金使臣,态度极为怠慢不说,也只勉强同意前往朝贺。

皇太极登基时,李倧派去的使臣,又拒不向皇太极下拜称臣。皇太极好生恼怒,于是率十万八旗兵,亲征朝鲜。这次他发誓要让朝鲜臣民臣服于他的淫威之下。果然,皇太极一路东征,仅用12天,便抵达朝鲜都城汉城。皇太极到了汉城(首尔)后并不攻城,只是将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将汉城困成了一座孤城。

李倧又听说皇太极占领了江华岛,并将避难于岛上的王妃王子们全部俘虏。无奈之下,李倧只得率朝臣出城,匍匐在地,被迫向皇太极请罪称臣。

为了不给李倧出尔反尔的机会,皇太极扣押了李倧的世子为人质,并提出“每年不得少于四次岁贡”等苛刻条件。

为了不亡国,李倧不得不同意皇太极的所有要求,之后双方在三田渡设坛,完成了受降称臣的仪式。

清朝大臣马夫塔善于阿谀奉承,当即提议,应在三田渡立碑歌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对于这一建议,皇太极非常高兴,李倧见此也只得应允。

然而,立碑一事却迟迟落实不了。

原来,皇太极临走将朝鲜50万百姓押回清朝做奴隶,还将朝鲜财物掳掠一空。一方面是妻离子散的惨状,一方面是家破人亡的悲状,慑于皇太极淫威之下的朝鲜百姓,打心眼里憎恨清朝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因此背地里将他们称为“胡虏”。

同时,朝鲜多年来一直是中原国家的藩属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中原国家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们的观念中,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野蛮异邦。因此,皇太极的武力并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臣服,反而一直致力于反清事业。

国仇家恨之际,谁也不愿意去为皇太极树碑,那可是背负骂名的事。但吃了大亏的朝鲜王朝,却极害怕惹皇太极不悦,所以,最终还是将立碑一事,提到了日程上来。

建设过程中,服役的百姓视此为耻辱,不肯干,中途常常溜走。因此,工程进度极慢。

同时,朝臣本就认为称臣是国耻,还为其草拟碑文,实在是丢不起这人,所以推脱回避。

最终在清朝官员的催促和对碑文的种种要求下,李倧只得指定才华出众的朝臣撰写碑文。结果朝臣呈上来的碑文不是引喻失当,就是文辞生涩不堪用。万般无奈之下,李倧只得挑了一篇稍好一点的碑文呈给清廷,清廷又几经修改,反复几次后,好歹是定了下碑文。

历时两年之久,在清廷的催促和李倧的逼迫下,石碑终于立在三田渡曾经设坛受降的地点上。

李倧长舒一口气,并照例对负责监督石碑工程的人进行赏赐。对于这份赏赐,不少人认为羞耻,因此拒不接受。

甲午战争后,朴泳孝在日本扶持下,成为朝鲜国的领导人。他上台后,立刻将国民视为耻辱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和迎接清朝使臣的迎恩门都推倒拆除,并埋于地下。

清朝灭亡后,有人又将石碑掘出重新竖立,以示国耻不可忘。

1956年,在文教部长的倡议下,石碑再次推翻并掩埋在地下。

1963年,石碑再次被洪水冲出。

对于石碑的去留,韩国政府和国民看法不一。对于国民而言,历史的耻辱不愿意再提起。但政府却认为,不忘国耻才能让国家强大富强。所以,最终政府决定,把石碑重新竖立起来,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玛雅文明事什么?有史前文明吗?

玛雅文明是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为中心的古代文明。发祥甚早,到公元初已有象形文字出现。有高度发达的天文、农业、数学、历法和宗教仪式,并建有大量的“金字塔”。10世纪后开始衰落,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

玛雅人3000年前就在中美洲的心脏地带过着安定的生活。约在公元前1000~公元8世纪时,活动范围更大,北达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南达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广阔的版图。

据统计,各国考察人员在南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共发现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达170多处。玛雅人创造的文明让人惊叹不已:玛雅人的金字塔可与埃及人的金字塔媲美。危地马拉的提卡尔城内的那座金字塔高达230英尺,墨西哥的巨石人像方阵令人困惑不解,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其雄伟和精美,堪称奇绝……

考古学家证实,在创造这一系列奇迹时,玛雅人已进入富足的农耕社会,并独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让他们更迷惑不解的是:玛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天文知识?他们的数学水平比欧洲足足先进了10个世纪?

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难道玛雅人的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吗?

帕伦克位于墨西哥高原一个荒凉的山谷里。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清理这个玛雅废墟时,从浮尘和苔藓中,发掘了一块沉重的、刻满花纹图案的石板。

石板上刻绘的图画,既神奇又夸张,一个人像驾驶摩托车似的、双手握着某种舵向似的把子。围绕在四周的是各种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当时考古界的解释是,这是一件充分展示玛雅人想象力的画图。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航天火箭,载人的和不载人的宇航器械,频繁地在太空穿梭。当宇航员行走于月球和太空的照片不断传回地面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帕伦克那幅图画,哪里是描绘古代神话,分明是一幅宇航员操纵火箭翱游太空的图案。

据说当这件作品的照片被送往美国航天中心时,那些参与航天器材研制的专家无不惊叫起来:

“了不起!这是古代的宇航器!”

要知道古代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宇航器的。那么,远在古代的玛雅人怎么了解航天的奥秘的?又如何描绘出宇航员蛰居窄小的驾驶舱,紧张操纵飞船的情形?

可信的解释大概只有一种——玛雅人的作品所描摹的是外星人的宇航器。

玛雅人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文明都是一位天神给予的,这位天神身穿白袍,是来自东方一个未知国家的神。他教会玛雅人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制定了十分严密的律法。据说,在他的指导下,玛雅人种植的玉米,穗轴长得像人那么粗大,他教人种植的棉花,能长出不同的颜色。天神教会玛雅人这一切后,便乘上一艘能把他带向太空的船,远走高飞了。而且,这位天神告诉玛雅人,说他还会再回来的。
玛雅文化和天外来客是当代两个不解之谜。为了揭开它们神秘的幕纱,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艾利克和克瑞希.乌姆兰根据现代宇航和考古方面的新发现,作出了一个大胆而离奇的结论:玛雅文化和天外来客是联系的。本文撷取了这两位作者在英国出版的《古昔之谜》一书中最精彩的部份,以飨读者。

敲不开的“硬壳果”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顺著哥仑布的足迹,踏上中美土地,来到了玛雅部落。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第一任主教兰多介绍了自己的文明。兰多被玛雅典籍中记载的事情吓坏了,认为这是“魔鬼干的活儿”,于是下令全部焚毁。经过这番浩劫之后,玛雅主人一下子神奇地失踪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也随之成了哑谜。

300年后,年轻的美国外交官斯蒂文写了一本《旅行纪实——中美加帕斯和尤卡坦》激起了人们研究玛雅文化的热潮,于是不少人致力于研究经过了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那场浩劫后,仅存下来的三部玛雅典籍和一些石碑、壁画等,然而,玛雅的文字是那样古怪,那样难懂。数百年来,这三部像天书一样的玛雅典籍,吸引著无数想要“打开”这“硬壳果”的人,但到头来,他们都只能望洋兴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研究玛雅文化,美国和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甚至还使用了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即使如此,到目前为止,据说也仅仅认出其中的三分之一。

1966年,有人根据已认出的这些玛雅文字,试译了奎瑞瓜山顶上的一块玛雅石碑,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它竟是一部编年史。据透露,编年史中记有发生于九千万年前,甚至四亿年前的事情。可是四亿年前,地球还处在中生代,根本没有人类的痕迹,难怪那些欧洲的宗教狂人要认为通译者佳觉所介绍的玛雅文明是“魔鬼干的活儿”了。

玛雅的文字连现代电子计算机都“敲”不开,而且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四亿年以前。可见,他们决不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数系、纪年和古怪的历法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数系中的“0”这个符号的发明和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者从玛雅文化的研究中发现,至少在公元前4-3世纪,玛雅人已应用了“0”这个数学概念,而且玛雅数系的特点是20进位的,在石碑中竟出现了有长达十一位的大数字。例如,在计时上,玛雅人有一个称为阿劳东的单位,就相当于23040000000个日。这样巨大的单位,只有在测量星际距离和星际航行时才会需要。因而,玛雅的数系被人们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每个民族一般都有一个纪元。罗马帝国的纪元以它的建立为起点;希腊以第一次古奥林匹克竞技为起点;基督教国家则以耶稣的诞辰为起点。但在玛雅的传说中,他们有好几个纪元,每个纪元都是以地球毁灭性破坏的结束为起点的。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这正是他们在中美洲定居下来的日子;玛雅的上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11000年,那时正好是地球上冰河期结束;再往前推,他们还有三个纪元,每个纪元的时间都要以几十万年或几百万年来计算。

玛雅人的历法也非常精确。他们精确地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即一年为365.2420日。这是十六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者所望尘莫及的,因为那时的欧洲,普遍使用的还是粗糙得多的凯撒历。不仅如此,玛雅人还制定了太阴历,算出了金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并找出了纠正太阳历和太阴历积累误差的方法。

尽管当时的玛雅人有如此精确的太阳历和太阴历,但他们却十分珍视一个由十三个月组成一年、每个月为二十天的奇怪日历。显然,连中美洲其他土著都知道,这种二百六十天为一年的日历是毫无使用价值的,他们都有比这奇怪日历更符合年月、四季、昼夜运转规律的日历。那么,这个奇怪的日历是否是玛雅祖先从另外“世界”带来的一部份遗产呢?

金字塔之谜

在尤卡坦半岛上,耸立著九座巍峨的金字塔,它与埃及最早的几座金字塔,像是孪生的姐妹。同类的建筑在英国和法国也已发现。

金字塔各种数据的精确程度为我们所惊叹不已的。苏格兰天文学家斯穆斯对埃及的两座金字塔作了为期四个月的勘测,他们得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数据:塔的四个面正好朝著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为圆周率的一半;塔的高度为地球周长的二十七万分之一,也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万亿分之一。

玛雅人的金字塔的天文方位计算得更为精确:天狼星的光线经过南墙上的气流通道,直射到长眠于上面厅堂中的国王头部;北极星的光线通过北墙的气流通道,径直射进下面的厅堂里。

大家一向认为金字塔是一种坟墓,而且在很多金字塔中确实找到了木乃伊。那么,大西洋两岸的古民族会不谋而合都来营造工程浩大的金字塔作坟墓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金字塔与塔顶上的神龛是这么不相称,整个塔的建造水平是如此之高,而神龛却是相当粗糙,这不禁使人想起神龛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100多年前,从金字塔中发掘出来的东西,今天已有一部份被人们辨认出来了,原来是一些精致的透镜、蓄电池、变压器、太阳系模型碎片、不锈钢和其他不知什么合金制成的机械、工具等。据此,有人推测,金字塔原先很可能是一种玛雅祖先的供应库,只是由于金字塔内部的奇特空间形状,能使停放在金字塔内一定部位的尸体木乃伊不腐烂,因此头脑中有著永生渴望的民族,要把自己的首领放进这种供应物已用完的现在建筑物中,是可以理解的。

奇怪的能量场

1968年,一些科学家在探测金字塔内部时,发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他们在每天同一时间,用同一设备,对金字塔内的同一部位进行X线探测,但所摄得的图形竟无一类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科学家现在正在用激光来探测和解释这一现象。

另外,美国的人类学家、探险家德奥勃诺维克和记者伐兰汀,对中美的尤卡坦进行考察中,发现了由许多通道互相连接的地下洞穴。起初,他们的考察工作很顺利,发现地道的结构和金字塔内的通道十分相似,同时,他们还找到了古玛雅人的制作品。但当他们继续在地道中考察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德奥勃诺维克想拍几张照片,但照了九张,只印出一张,而这张照片上所摄下的竟是一片涡旋状的白光。他们顿时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是不是遇到了传说中的玛雅祭司留下的保护圣地的能量场了?于是探测只好就此停止。

金字塔内和尤卡坦地道内的这种神秘的能量场,不禁使人联想起使飞机和船只经常莫名其妙地失踪的百慕大三角区。在那里遇难的船只和飞机连一片残骸碎片也没有留下,甚至海面上连一点油星也没有。遇难前,它们差不多都向基地发出已经接近海岸,全部仪器失灵的报告和看到一片“白水”的惊呼,随后一切联系都中断了。那么,在百慕大三角区是不是也存在著和尤卡坦地道中一样的能量场呢?特别是去年人们在百慕大三角区海面下发现了一座金字塔,有人就推测玛雅人可能潜居在水下的金字塔内,或许他们就是这个魔鬼三角区的肇事者。

一老农扩张菜园子发现古石碑,专家研究后对老农说:您祖上何人?这是为何?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市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城堡式的建筑,这些城堡大多建成于明清时期,历史久远。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类的城堡式建筑,现在是越来越难见到了,只有少数的地方才能再见到原汁原味的古城堡。

在我国的福建就有着这样的一座古城堡,这座城堡建成于明朝时期,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旧保持了主体架构的完整。

当地人把这座城堡称之为赵家堡,因为这座城堡主要居住的人都姓赵。这座城堡集生活功能与防御功能为一身,既能抵御敌人的入侵,又能保证居住人生活的舒适。但这种建筑在我国的福建地区是极为少见的,而在当地的全大多数人口是畲族,而赵姓明显是汉族。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汉族人要跑到福建南部这地方修建城堡?

实际上,这里面的秘密埋藏了几百年,直到最近才被一位老人无意中透露出来。

一、老人的一个发现

透露这个秘密的是赵家堡的一位老农,这位老人家境贫寒,全家依靠种地为生。

有一天,老人准备将菜园子扩大一些,好能多种上一些蔬菜。菜园子和普通的野地有很大的区别,要想将一块普通的地变为可以种菜的地,必须要将地弄的平整,清除掉杂草,疏松土质,然后再弄点肥料养地,这样才能种菜。

老人先将野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后,就准备将地里多余的石块给清理掉。可在清理石块的时候,老人发现了两块特别大的石头。

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素质一向良好,不比一些年轻小伙子差,直接就将这两块大石头给翻了出来。当老人正准备把这两块石头拿到外面给扔掉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石头上居然还刻着字。

这些字老人虽然都不认识,但他意识到这恐怕是一件宝贝,几经思考之下。还是打电话通知了文物局的工作人员。

二、神秘的古石碑

专家听到发现了刻着字的石头后,马不停蹄的就来到了老人所在的古城堡。专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两块石头原来是一体的,应该是之前碎裂过,所以才显现出是两块石头。在众人的帮助之下,这两块石头被拼接起来了。拼接起来的石头,立马显现出了它原本的模样,石头上的字也连贯起来了,专家一直俯身在石头上一直研究着,久久未起身。

专家向老人咨询的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

老人回答专家说:“这石头是我在准备清理菜地时发现的石头,应该是从祖上就已流传下来的。”

随后,专家又问道:“那你知道这两块石头有什么历史吗?”

老人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这上面的字也根本不认识,要不你就自己再好好研究一下吧。”专家听后十分无奈,只得继续研究了起来。

经过研究后,专家发现这块石碑是一块禹碑,禹碑在古代可不是谁都能用的,只有帝王之家才能使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这款禹碑上面描写了一个宋朝的一个郡王叫赵若和。

这个发现令老人十分的惊喜,他一直就搞不明白,自己这一支赵姓家族究竟是从哪儿迁过来的?

现在终于知道了,而且祖上的身份好像还挺高贵,是宋朝时的一个王爷。

三、最终揭开的谜底

不过专家是很严谨的,不会因为这短短的几个字,就确认了这块石碑的来历。专家随后翻阅了历史资料,根据《宋史》的记载,赵若和在南宋灭亡的时候,就已经和皇帝赵昺一起死于大海之中。按理说,赵若和应该早早就死去了,那为何还有石碑所流传下来呢?

随后,专家又问老人道:“您知道祖上是什么人吗?”这个问题对于从小在山村长大的老人,是极其复杂的。老人想啊想,就是想不起有关这方面的任何信息。

专家想到了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宗族历史,于是向老人问道:“您家里还有族谱之类的东西吗?”

老人想了一会儿回答道:“族谱这东西是有一本,不过上面写的什么我们都看不懂,你要是想看的话可以去借来看看,要是有你们想找的信息,那自然是最好的。”

听到老人的回答,专家极其的兴奋,立马动身就去借来了族谱观看。

打开族谱后,写在第一页的序言部分,就把专家给震撼到了。这是一篇记录了从宋朝建立到南宋灭亡之间几百年所发生的事。专家立刻明白了,这本族谱其实就是一本简化的宋代史。

而这篇文章的署名人居然是赵若和。专家的脑海中充满了疑问,怎么又出现赵若和这个名字呢?难道当年他没有同皇帝一起死在大海里吗?

带着这个疑问,专家又继续翻看着族谱,而后又记载了,当初赵若和被元军一直死死地追杀,被逼的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后逃到了大海边,结果在大海边发现有一只十几只船组成的船队。赵若和十分的欣喜的跑向了船只,最终逃脱了援军的追杀,随后在海外定居了一段时间。

海外的生活令赵若和十分的不适应,没有待多久就重新回到了岸上,也就是现在的福建漳浦县。当时的天下大乱,赵若和不敢回到之前的故居,只得在当地定居了下来。不过,漳浦县本地也不算多么的安全,于是在赵若和的带领下,开始修建了集防御与生活两个功能为一体的城堡。

这个建筑的工程量极大,赵若和到死的时候都没有看到城堡最终建成,还是在他的孙子那一辈才初步建成。

最后,加上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对城堡进行过修缮,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结语

从发现石碑后,经过多方的探讨,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个谜题。原来当初的宋朝王室并没有被元军赶尽杀绝,而是还有一部分在国内生活定居了下来。只是可惜的是,这些资料并没有显示当时的宋朝末代皇帝赵昺的结局。

历史就是这样,当你竭尽全力想要研究他的时候,不会找到什么结果,当你不想研究他的时候,突然就会冒出来一个历史资料,将那段时间的秘密所揭开。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解译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1990年,西藏日喀则吉隆县。

一支考古研究队艰难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去“拜访”当地人口中的“神石”。

“看不懂汉人的文字,但知道是讲一位英雄的功绩,当地人喜欢到这里拜一拜,相信英雄会赐予好运。”

带路的藏族青年露出一口大白牙,“看前面这条河。”

被称为“鲁玛清久”的河流,千百年来环绕山崖汩汩流动,青年说,看到它就说明快到了,他还兴致勃勃地指着南面的公路给队员看,“从那里可以直接抵达尼泊尔国境。”

研究队一路向上攀爬,终于来到“神石”面前,历经1400多年的风吹日晒,这块石壁早已斑驳不堪,上面的刻字也已经模糊不清,唯有“大唐天竺使出铭”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海拔4000多米的高地上,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石壁,将存留的文字拓印后带回研究所,专家们对这222个文字进行了解译,铭文成书于公元658年唐高宗时代,讲述的是王玄策出使天竺的经过,让“王玄策”这个名字再度重现于世间,也揭开了史书寥寥数行记载中隐匿的传奇故事……

《旧唐书》——

《新唐书》——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大唐贞观年间的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

融州黄水县位于岭南道,在现在的广西一带。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又距中原较远,因此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大多都是官员犯事才有一定的存在感:

“流放岭南!”

从官职来看,王玄策本人没什么根基,不然也不会授官到边境,一个读书人去管理民风未开的彪悍边民,实在有些欠缺考量,但王玄策硬是靠自己的能力度过了这段尴尬期。

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大,不仅掌握了少数民族的多种语言,还很擅长居中调解,沟通力和威信力极佳,“蛮夷爱之”,县令当得风生水起,年年官员考评都是优,朝廷很快就发现了这块璞玉,于是王玄策被调回京中“留职待任”,简单说就是另有安排,一般都是加官进爵的前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鸿胪寺向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伸出了橄榄枝。

锻炼新人就要从基层做起,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皇帝亲自任命王玄策担任副使,跟着使团一起把婆罗门国的使者护送回家。

王玄策第一次来到天竺,使者的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异域风情也让他眼界大开,回国述职的报告让皇帝看了很满意,于是大手一挥,给王玄策换了个岗位:东宫左卫率长史。

官职不大,也就正七品,但其中的含义很深刻:

1、贞观十七年,储位之争尘埃落定,十五岁的晋王李治戴上了太子的冠冕;

2、现在的东宫官都是将来的天子近臣,左卫率长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实权官,相比边远地区的小县令,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异。

得遇明主,王玄策感激涕零,对李唐皇室的忠心毋庸置疑,此后他在东宫和鸿胪寺之间不知疲倦的两头工作,不出意外,这辈子也就是偶尔出差去各国体验风土人情,回国后按部就班的升职加薪,这也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不过,天将降大任总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此时的大唐万邦来朝,天可汗的声威震慑宇内,身为大唐的使者每到一国,当地都是以最高规格接待,又有谁能想到,就在不久的未来,竟然有一国胆敢扣押大唐使者?

而这个倒霉的使者,就是王玄策。

天竺就是如今的印度,当时多国林立,和大唐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也承认巨唐的国际地位,王玄策的使团一路向西,进入天竺后周游各国,受到了热烈欢迎。

原本行程安排得很好:

1、去一个国家,被当地人民热烈欢迎;

2、来到国王的宫殿,在出使文书上盖个章,表示我来过了;

3、天竺太热了,需要宴席酒乐放松一下;

4、国王依依不舍的送别,把自己人也送到大唐使团里,珍贵的礼物准备好了,让我国的使者去给大唐皇帝送朝贡吧;

5、依依惜别,准备向下一个国家进发。

不过,等王玄策到了中天竺,迎接他的就不是美酒佳肴了,而是一排排锃亮的刀枪,中天竺的现任国王站在城墙上大手一挥,“把这群使者拿下!”

虽然王玄策的使团总人数查无史据,但根据贞观年间倭国与唐的往来、“遣唐使”的团体数量推测,基本也就五十到一百人左右。

随行的武官和士兵共有30余人,双拳难敌四手,被斩杀殆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锒铛入狱,做了异国的阶下囚。

王玄策在狱中多方打听消息,凭借自己多年历练出的外交能力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中天竺的戒日王去世了!

戒日王一统北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更重要的是,高僧玄奘取经来到中天竺,戒日王听玄奘讲经,对大唐文化产生了好奇心,和唐太宗书信往来,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还记得王玄策的第一次出使吗?是的,婆罗门国使者就是戒日王派去唐朝的。

王玄策和戒日王会面几次,戒日王的宽和仁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戒日王现在去世了,他没有子嗣,国中的大臣为了争夺王位人头打的你死我活,最终阿罗那顺成功攫取了胜利的果实,自称新王,短短几天内,国家大事还没处理完,后宫倒是飞快地完善起来了。

王玄策来得不巧,阿罗那顺刚上位,就接到了大唐使臣抵达的消息,他害怕啊,大唐,强国也,天可汗的大名更是让人胆战心惊。

得位不正的阿罗那顺很焦虑,他担心大唐横插一脚,不承认他的王位,那自己辛苦得来的权势瞬间就会化为泡影,此时,有谋臣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何不将使者扣押?”

这个主意一箭双雕:

1、使者远道路上出现什么意外也很正常,王玄策要是回不去,就不会揭露他的篡位事实;

2、大唐使团装满了沿途各国的奇珍异宝,扣押下来完全能够大赚一笔。

于是阿罗那顺一声令下,把使者给关进了监狱。

阿罗那顺为什么不杀掉使者?

因为他觉得自己毕竟是个王者,还是要有点气度,留着两个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大唐人只有好处,也让那些依附唐国的小国家看到自己的能力,不要不识抬举的反抗。

如果王玄策是个普通的书生,阿罗那顺肯定是成功了,史书上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王玄策和蒋师仁硬是通过某些方式,从看守森严的牢狱中逃走了。

逃出来不代表结束,王玄策认为中天竺这是藐视唐国的威严,勃然大怒,发誓要一雪前耻。

怎么一雪前耻呢?王玄策现在可以选择逃回国内,只要往上一汇报,唐朝兵将的利刃一定会出现在天竺的土地上。

但王玄策没有选这个万无一失的选项,他要自己来。

还记得上文有讲,《大唐天竺使出铭》在什么位置吗?

我们倒推一下就知道王玄策的行进路线了,当时的西藏名字叫吐蕃,王是青史留名的**干布,尼泊尔还叫泥婆罗,王玄策从中天竺—泥婆罗—吐蕃这样的路线走过一遍,成功的来到吐蕃的地界。

到了吐蕃,王玄策将此时告诉了**干布。吐蕃当时和唐国的关系很是要好,双方不仅结了亲,而且经常互通有无,也正因此,王玄策成功的借到了自己想要的:1200名吐蕃精锐士兵,这件事情主要是通过发檄文完成的,毕竟要维护大国尊严。

1200人虽然身经百战,但想和中天竺对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于是王玄策又请求**干布借兵,这次他不算委婉的提醒对方,“素问泥婆罗骑兵骁勇。”

事实上,只要**干布开了口,从泥婆罗借兵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泥婆罗的现任国王那陵提婆从前是个小可怜,父亲死后叔叔坐上了王位,命悬一线之际是吐蕃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是借了吐蕃的帮助才完美的上演了一出“王子复仇记”,重新登上了王位,自此以后,吐蕃就成为了泥婆罗的宗主国。

**干布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兵,不心疼,他立刻修书一封,那陵提婆看到信,二话不说,就拨给王玄策7000名精锐骑兵。

从上述情况我们就能看出王玄策的三个优点:

1、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2、消息灵通,善于借势;

3、对地形烂熟于心,不打无准备之仗。

结合最终结果还要再加上一条:

运筹帷幄,允文允武。

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大唐真是人才济济,随便一个书生,也能挥斥方遒。

带着吐蕃和泥婆罗的精兵,王玄策和蒋师仁信心满满,又从原路返回,进军中天竺,誓要打出唐王朝的风采,让各国见识到唐国的强大实力,重拾尊严!

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压倒性的胜利。

王玄策一路行进到中天竺国境,沿途国家因为自己的使者也被斩杀、兼之对强盛的唐国心有畏惧,都大开方便之门,一丝消息也没有透露给阿罗那顺。

此时的阿罗那顺还沉浸在做王的快乐中,虽然得位不正,国民不愿承认他的地位、军队也不听指挥、大臣都阳奉阴违,但阿罗那顺觉得这都不是问题,时间会证明一切,无论如何,他都已经拥有这个国家,浑然不知危险正在逼近。

王玄策一路势如破竹,茶镈、罗城三天沦陷,部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斩首三千,溺毙一万。

直到大唐使者兵临城下,阿罗那顺才从美梦中醒来,然而一个篡位的国王在军队中没有任何威信力——大臣毕竟没接受过帝王教育,也没上过军事课,靠瞎指挥打胜仗的概率几乎为零。

奇迹没有发生,阿罗那顺勉强逃过骑兵的追击,收拢士兵准备反抗又被打的落花流水,双方的战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王玄策指挥蒋师仁俘虏了数千中天竺的士兵,阿罗那顺也尝到了阶下囚的滋味。

国王已经被抓了,群龙无首也应该俯首了吧?

不,还有一股势力在负隅顽抗,阿罗那顺的王妃在乾陀卫江又召集了一批战士,希望能够打破王玄策所部的攻击,救回国王,蒋师仁再次无情的破坏了她的梦想,这一战尘埃落定,王妃、王子、宫人、士兵……一万多人统统做了俘虏,大唐使者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四方。

这一战打破了天竺各国的胆子——中天竺的五百八十座城池不敢反抗,很快就递上了降书;东天竺国王担心自己也成为使者的攻击目标,赶紧带着三万牛马来犒劳军队,奇珍异宝一车车的拉到使者的军营里;迦没路国的国王不甘示弱,不仅献宝还把自己的国家地图给送上门了,只为了求一张老子的画像。

这个举动政治意义浓厚,李唐王朝向来对外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献地图这个操作更是明明白白的表示臣服。

打了一个最强盛的中天竺,东西南北四天竺的国王就全都变成了鹌鹑,王玄策满意的看着国王们敬畏的神情,带着一大堆奇珍异宝和俘虏回国献俘给皇帝,《旧唐书》记载——

这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

回国后,太宗皇帝晋升他为朝散大夫,从正七品升到从五品,越级晋升的王玄策可以看出深受皇帝的器重,不过,后世很多人为他鸣不平,认为荡平一个国家这样的大功仅仅只封了一个官职,是否过于刻薄?

事实上,这个我们要结合当时的国情背景来看:

贞观年间的太宗皇帝,自己就是南征北战的武将出身,大小战争立下功勋无数,天竺本身就是帝国精英们眼中的“蛮夷之地”,一个微末小国的胜利,皇帝虽然开心,但并不放在眼里。

所以,虽然王玄策立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功勋,以一己之力使天竺震颤,俯首称臣,但太宗奖励的也只是破格提拔,相当于“你出远门辛苦了!这次做得很好!跳级晋升一下,我很看好你!”

那为何王玄策的故事很少为人所知呢?

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大唐年间的故事太多了,名臣名将,奇闻异事数不胜数,就连出使天竺,也被同一时期担任了《西游记》主角的玄奘法师光芒给掩盖了。

王玄策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员,没有在史书单独立传的资格,于是,这个“一人灭一国”的大英雄就湮没在 历史 的长河中,直到90年代,才因为一篇铭文再度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这一块石碑也证明了,关于他“一人灭一国”的传说是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6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