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山东布政使——铁铉,他是一位历史上很有名的忠臣硬汉。在历史上的忠臣有很多,当然比他名气更大的人也比比皆是,那么为何却偏偏要说他呢?实际上虽说忠臣很多,但能够像他一样,让敌人战役胜利后,没有给予劝降的机会,竟是直接给处以极刑。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元璋为了让老朱家的江山坐得牢固,分封了很多藩王。这些藩国有拱卫明朝的作用,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率军进京“清君侧”,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英明的手段,尤其是“清君侧”这一条。因为情况必要不必要完全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君主肯定觉得不必要,但是进京勤王的藩王则觉得很有必要。
蓄谋已久的燕王朱棣终于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后,先在今天的河北和山东地区打败了李景隆的大军,眼见大军就要攻打到济南城下,此时还在负责运输粮草的铁铉听到消息后,马上偷偷潜回了济南城,号召了当时城内所有可以上前线的游兵散将抵抗燕王朱棣的进攻。不久反叛的大军就到了济南城下,朱棣派人送了一封劝降书给铁铉,没想到铁铉不仅没有买账反而回信羞辱了燕王朱棣。
建文帝失踪之后,朱棣继位成为明成祖,随后开始了对建文帝旧臣的大肆搜捕。铁铉作为重点照顾对象,被抓到朱棣面前,结果铁铉英勇不屈,大义凛然,背着身子不肯面见朱棣。
铁铉依然背对着他,就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你,朱棣丧心病狂的命令手下将割下的肉烤熟以后喂给铁铉吃,还问铁铉好不好吃,铁铉回答:忠臣孝子的肉当然好吃。朱棣暴跳如雷,大喝一声:剐(凌迟)!结果刽子手剐一刀,铁铉骂一句。
这时的朱棣简直要气疯了,下令将铁铉扔进油锅。然而进了油锅,铁铉仍然背对着朱棣,铁铉死后,盛怒下的朱棣让手下将尸体捞出来朝自己跪下,冷笑着说:看你这下跪不跪朕!
谁知道话音刚落,铁铉尸体上的沸油突然四溅而出,大家匆忙四散逃跑,这时再看,尸体依然背对着朱棣。朱棣目瞪口呆,只好下令安葬铁铉。
方孝孺是忠义还是迂腐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趋炎附势之徒,但却缺少铁骨铮铮之辈,方孝孺被诛杀十族,有人说他连累了873条“无辜”的性命,实属大不应该,甚至蔡东藩先生也这样说: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这些话如果通俗一下就是:方孝孺如果想殉节,这个没人说不对,但也不用惹怒朱棣这个大魔头,拿873条“无辜”性命当垫背的啊。
其实,不仅蔡东藩先生不懂方孝孺,很多人也误解了他。只要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说一下,就知道了方孝孺为何以弱质之身,缚鸡之力,血肉之躯而面对森森的刀斫而不惧了。
一、土豆山里味,蛤蜊海里味,宁海县的人,就有一股“梗梗”味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宁海县位于浙东,倚山濒海,住在这里的人,不仅获得了山的硬气,而且还培育了海的坚持,方孝孺是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他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家乡的影响,而宁海县土生土长的男人,又都是什么样的性格?
宁海县籍的南宋史学家胡三省是《资治通鉴》最好的注释者,他留给世人的印象是“青山不受折腰辱”;面对洋教猖獗横行,振臂一呼,火烧教堂的王锡桐,为宁海县人做出了不畏洋人的榜样;为追求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不惜血洒龙华的近代作家柔石;还有民国27年,任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专署秘书孔墉,当时面对日军的进攻,县内负责的主官,尽皆逃散的危急局面,本来事不关己的孔墉挺身而出,率领连云港的保安部队抗敌,虽然最后牺牲,但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报国卫家的理想。
看罢了上面几位宁海县人的英勇和壮烈,我们就应该知道了宁海县这片热土,给予了方孝孺:忠义,耿直,也就是一种另类的“梗梗”,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不惜一切的性格特点。
二、方克勤和宋濂教会了方孝孺什么:方家的孩子不是一般人,要“仁政”和“德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方克勤生于1326年,根据《明史?循吏列传》记载:其祖上三代从儒,先父曾为鄞县教谕。方克勤是方孝孺之父,明朝初年,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故又名:方济宁。他可是一位勤于政,廉于名,私蓄周济百姓,简朴留给自己的好官,按照资料记载;“省府考绩,方克勤因清廉勤政,被列为六府之首。”
龙生龙,凤生凤,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方孝孺不用说也是“根红苗正”,完全是一个济世之才的种子,干国忠臣的好苗子。
我们再看宋濂,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后来后迁居金华浦江,他不仅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而且还被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这位宋先生的身后,还挂着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一大串亮眼的名号。
宋濂在浦江东明精舍授课时,方孝孺曾经跟随其学习五年,学成出师之时,就其诗文的成就,宋濂曾经这样评价:除了欧阳修和苏轼之外,自唐朝以后,就没有人能超过方孝孺的了。
当然,宋濂教方孝儒诗文并不是目的,他是通过诗文的教学,将“鞠躬尽瘁以报国”,“以忠贞之志辅佐国家”等观念,潜移默化地教授给了方孝孺。
宋濂给平民皇帝朱元璋在讲《大学衍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皇帝要用诚心和礼义来治理民众的内心,刑罚不是首选。
当朱元璋问起夏商周三代,如何治理天下?宋濂回答:他们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的,所以国祚能历时几百上千年。“仁政”和“德治”就是宋濂提倡的治理国家的两种武器,虽然朱元璋对这“高端”的理念一个耳朵眼听进去,从另外一个耳朵眼冒出来,但方孝儒却听进去了,并印在脑子里,最后又落实在了行动之上。
三、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的知己就是建文帝朱允_,只不过他要死得轰轰烈烈,而且有价值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方孝孺学会了诗词文章,学会了佐政之道,接下来,就是他置身朝堂,报效国家的时刻了。
当时举荐方孝孺给朱元璋的内阁大臣名叫揭枢,朱元璋问:“方孝孺才学如何?”揭枢回答:“比臣强十倍!”可是朱元璋一问方孝孺的治国理念,完全和他猴吃麻花——满拧。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治国的理念是“权术”和“武力”,而主张“仁政”和“德治”方孝孺显然不适合给他当大臣,虽然不适合他,但却适合朱标。宋濂就是朱标的太子师,而且朱标被宋濂灌输的就是“仁政”和“德治”的理念,朱标还经常劝说朱元璋,一定要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朱元璋这样想,既然方孝孺能和朱标尿到一个壶里,那就是雪藏方孝孺十年,然后让朱标用他。。
方孝孺用这十年“座冷板凳”的时间,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用心读书,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儒。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被人推荐到了京城,朱元璋这一次召见他的时候,特意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将他的椅子,稍稍摆歪了那么一点点,方孝孺入席的那一刻,却不忘记将椅子摆正,然后正身落座,朱元璋这才真正知道,方孝孺的人品方正,绝对是靠谱的一个人。便授予他汉中教授之职,远去四川给那里的学子讲课。
为何朱元璋让方孝孺去了四川,还是让他继续坐冷板凳。
我们再看方孝孺,他用了6年的时间,不敢说桃李遍天下,但至少是学生遍四川。1398年6月30日建文帝继位,建文帝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快马将方孝孺接进京来,首先任命他为翰林博士,然后又升为侍讲学士,每当书中有疑难不解之事,建文帝就让方孝孺为之讲解,每当朝中有悬而未决的国家大事,建文帝都向方孝孺咨询。甚至群臣上奏的文书,朱允_也会委托方孝孺代为批复。
方孝孺和建文帝“仁政”和“德治”的观念相同,他们可以尿到一个壶里,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首席秘书”“高参团团长”,他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满脑袋都是誓死报效的决心。朱元璋让其坐冷板凳的效果达到了。
四:削藩未成,捅了朱棣的马蜂窝,方孝孺终于要向世人证明:读书人的骨气了
削藩是对是错,这个历史上早有公论,只不过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等人帮助建文帝推行的削藩,操之过急,竟逼反了燕王朱棣。
有句话这样说,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如果通俗一下就是:打天下凭借的是武力,而治理天下凭借的却是智慧,很多时候,智慧干不过武力,这就是秀才们需要面对的千古悲哀。
不管方孝孺书写的讨伐燕王的榜文,写得多么义正言辞,铿锵有力;也不管他假意割地,劝说燕王罢兵的计谋多么高明,更不论他离间朱棣、朱高炽父子的招法有多么奇妙,终究没有挡住朱棣的燕北铁骑,攻占了南京的脚步。
建文帝的朝廷黄摊子了。当时,方孝孺脚下的路有三条,第一:战死在南京。但这是武将做的事,有道是文死谏,武死战,战死这不是方孝孺的菜。
第二:自杀,随同火焚而死的建文帝一同而去。这种死法太低端,对于一代学儒,读书人的榜样,方孝孺还是觉得不可取。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第三:投降朱棣,换得荣华富贵。这个更不要想,方孝孺推行的仁政,而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衣钵,如果朱元璋实施的是暴政的话,朱棣就是暴政+,两个人更别说尿到一个壶里了。他们连同样的壶都没有。
方孝孺最后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选择,那就是死得有目的,死得有记载,他要轰轰烈烈的在金銮殿上去死。因为只有那个堂皇的地方才是自己的主战场
五、朱棣和方孝孺斗法,方孝孺战胜了朱棣,只不过获胜场面太血腥
朱棣“靖难之役”这段世道太乱,可是真正看明白时局的人只有1.5个,这半个就是方孝孺,而另外一个全明白的人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将其送出北京城,他曾经跪地道:“王爷取得了天下,方孝孺作为读书的种子,一定不肯归降,请您一定不要杀他!”
当时的朱棣糊里糊涂地就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因为朱棣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干翻建文帝,取得大明的政权。当时在朱棣的心中,他一定是这样想的,大明政权如果是须弥山,而方孝孺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一粒芥子,只要须弥山在手,一粒微小的芥子能奈我何,故此,方孝孺可以不杀。
但朱棣取得了大明的江山,就等于须弥山在手,可是他发现方孝孺并非芥子,而是他噬向他帝位的一只大老虎。
在方孝孺的眼中,朱棣就是一个谋夺帝位的乱臣贼子,朱棣让他投降,方孝孺拒绝,朱棣让他起草自己继位的诏书,他在纸上竟写出了“燕贼篡位”四个大逆不道的字。
朱棣眼冒凶光,咬牙切齿地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
方孝孺冷笑道:“诛我十族也不怕,有种你放马过来!”
方孝孺不想被朱棣一刀杀死,他只有让朱棣五马分尸,千刀万剐,惨绝人寰地杀死,只有这样_人地记载在历史书上,才可以彰显自己忠臣的名声。而诛杀方孝孺九族,方孝孺估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而诛杀方孝孺十族,这应该也是方孝孺所希望的,,既然朱棣发出了“古今未有”的大杀招,方孝孺只能接招了——甚至用十族一起接。
朱棣每杀方孝孺一个亲人,都会当面问方孝孺会不会后悔。面对辱骂不止的方孝孺,朱棣最后命人用刀子割开了他的嘴角。
方孝孺的亲人,学生,是否会因为受到连累,而对他心存怨恨;又或者大家慷慨赴死,舍生取义,对其心存感激?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被杀,方孝孺流下了眼泪,方孝友口中念诵出了这样一首慷慨的诗: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当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这首诗,估计就能回答上述的问题了。
方孝孺被诛杀十族,873条“无辜”性命全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方孝孺最后被凌迟而死。面对一地的鲜血,方孝孺创造了用近千条人命,铺就了一条最血腥的“忠臣”之路。
朱棣取得了明朝的政权,他可以说是一个胜利者,可是在处理方孝孺这件事上,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手中的刀子很锋利,可以割断反抗者的脖子,但却割不断反抗者的精神。他可以杀掉873条“无辜”性命,但却杀不掉满天下读书人的反抗精神。
方孝孺血案,让他背上了“残忍、嗜杀”的恶名声,而且时间标签打得是——永远,这事儿值不值,就需要朱棣本人来回答了。
朱棣活剐3000宫女是真的吗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是真的。
永乐十八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
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
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扩展资料
朱棣向来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暴君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朱棣杀了方孝孺后悔吗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的后果是:引起了全国各地读书人的愤怒,他们以文字、集会等方式纪念方孝孺,向朱棣示威、声讨朝廷。方孝孺拒不向朱棣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1、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
2、方孝孺是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姚广孝为什么一眼就看上朱棣
在明朝初期,有两人可以称之为牛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可见刘伯温的知名度之大。另位是默默无闻的姚广孝。提起姚广孝,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因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就离不开“高僧”姚广孝的支持和帮助。
姚广孝于1335年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他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样样精通。14岁的他却选择了改行-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期间,姚广孝结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并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入宫诵经,已是47岁的姚广孝被选中。然而,就在马皇后的丧仪期间,姚广孝结识了朱棣,第一次见面,姚广孝对朱棣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大王要是带我去北平做近侍,我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朱棣听后又惊又喜,悄声道:“跟我走吧。”原来“王”字上加一个“白”字,个中之意不言而喻。
后来,朱棣成功把姚广孝“挖”到了自己的麾下,朱棣名义上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庆寿寺住持,暗地里却时常请到府中密谈。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连续削了五位藩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姚广孝一路跟着朱棣,为其出谋划策。“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也就是说,朱棣在起兵的三年时间内,所有的战场决断,基本上都是道衍做出的。姚广孝也因此被称为“黑衣宰相”。
朱棣为了赏赐姚广孝,先是赐他还俗,结果姚广孝拒绝了,随后朱棣赏赐给姚广孝豪宅和宫女,姚广孝也拒收。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前往庆寿寺去看望姚广孝。当问到姚广孝还有什么要求时,姚广孝没说了4个石破天京的字:释放溥洽。
溥洽原本也是一位僧人,建文帝朱允_成皇帝后,聘请溥洽为皇宫主录僧。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却离奇地失踪了。
当时很多人相传正是溥洽给建文帝剃度,然后让建文帝扮成僧侣逃出了宫。事后,朱棣将溥洽抓起来,审问建文帝的下落,结果溥洽被关押了16年一直没有“招供”。
姚广孝在临终前,竟然要求朱棣释放已然74岁的溥洽,这当然令人大感意外。但朱棣还是答应了姚广孝的要求。
方孝孺死得冤吗
明朝的第一大硬骨头名叫方孝孺,是一个大学士。方孝孺是“开国文臣之首”宋廉的得意门生,是宋廉最得意的弟子,被宋联称为孤凤凰。正是因为方孝孺太过硬气,所以朱棣不得不诛连他的九族,于是他的死便牵扯了873人。
故事的开端是朱棣因为不满他侄子的执政方式,于是以“清君侧”的缘由在北京起义。方孝孺是朱棣侄子的效忠者,他极度的忠心,仿佛从骨子里刻出来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投降呢?于是朱棣的军师姚广向就向朱棣请求说,不要杀害方孝孺,因为如果方孝孺死了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读书的人了。
朱棣答应了,果然起义成功之后,方孝孺没有逃就站在城门口,也不肯投降,朱棣将其囚禁在了牢狱中,直到他投降为止。在此期间,朱棣多次派人去狱中请方孝孺。可是方孝孺就是不肯投降。朱帝登基之前想要方孝孺为自己拟写诏书,这样的话就能够被广大天下的人所信服。
但是方孝孺始终不肯,朱棣亲自去牢狱中与他交谈。朱棣同方孝孺说他只不过是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方孝孺表示这样的说法太无力,因为周成王死了,自焚而死。反之问朱棣为什么不力周成王的儿子或者弟弟为皇帝朱棣有些生气,说这些事情不用管,你只需要替我拟写诏书即可。方孝孺偏偏不肯,于是朱棣只好株连他九族。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
初师遇险
靖难之役时,两军在今天东坝展开厮杀。这里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朱棣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不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
夫妻和睦
徐皇后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徐王妃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诛灭十族
朱棣即位后,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非正史祝枝山所著的《野记》记载,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被杀。可是根据《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朱棣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明史·方孝孺列传》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所谓诛十族只不过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事实所产生的。
北京地名
在现今北京朝阳东坝地区有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些和朱棣有关。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
撺掇朱棣造反的姚广孝不要权不要利,那么他图的是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在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削藩。明朝的大小藩王哀叹连连,面对新皇的动作,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束手待擒。当建文帝把屠刀对准燕王朱棣时,朱棣却直接起兵造反了。而朱棣起兵造反的背后,有一个重要人物,此人便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据史料记载,姚广孝出生在长洲一个医学世家,祖辈世代行医。但姚广孝却对医学没什么兴趣,在14岁便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
但这个和尚他当得也不专心,之后又拜道家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洪武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集精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欣然前往,却并未选上僧官,只是获赠僧衣。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挑选高僧陪同诸王诵经祈福。在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荐下,姚广孝结识了燕王朱棣,二人相谈甚欢。马皇后葬礼结束后,姚广孝便向朱元璋提出请求,希望能随燕王朱棣前往北平。对于这个并不算过分的请求,朱元璋答应了,也为日后靖难之役的发动埋下了隐患。
建文帝上台后,几个叔叔庞大的军事实力让他感到心慌,所以便听了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削藩。眼看几个兄弟陆续获罪,燕王朱棣便急着找姚广孝商议:“我该怎么办?”姚广孝说:“起兵造反!”朱棣被姚广孝的建议吓了一跳,问道:“如今朝廷深得人心,我起兵造反能得到支持?”姚广孝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人心。”请注意,在这里,尽管姚广孝的话让朱棣动了心,但造反毕竟是杀头的大罪,他还是犹豫不决。于是姚广孝又找来了自己的好友,著名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为朱棣算卦。这些人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所以便给朱棣吃了定心丸,告诉他:“您本来就是九五之尊的命,现在起兵是顺应天命。”
既然姚广孝这么说了,朱棣便撸起袖子干了。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发动后,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姚广孝却总能为朱棣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朱棣在他的帮助下,最终靖难成功,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由于姚广孝立下大功,所以朱棣便想赏赐他。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朱棣赏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朱棣赐他黄金,他在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黄金全分给了宗族乡人。那么,姚广孝怂恿朱棣造反,搞得天下遍地狼烟。成功后,他却不要名不要利,那他到底图什么呢?其实相士袁珙初见他时便说出了真相。
据史料记载,袁珙在见到姚广孝后,吃惊地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他早就看出这个和尚并非心慈手软之辈,是刘秉忠一类的人。这刘秉忠是何人呢?他乃是辅佐元世祖建立元朝的一位僧人,曾以布衣身份参与军政要务。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而姚广孝同样是这样一位心怀野心的和尚,但他的野心并非针对皇位,而是凭一己之力颠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的实力。后来他成功了,自然便无欲无求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