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很多的开国功臣,实际上开国大封功臣时不只6个公爵,共有25个公爵,不过有六个人的功劳很大,他们俗称开国六公。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这里要注意的是开国六公并没有神机妙算刘伯温,因为刘伯温只是一个伯爵,他和公爵之间还隔着一个侯爵呢。
具体开国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请注意,此次排名分先后顺序。
第一位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是朱元璋的老乡。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李善长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功勋卓著,相当于汉初萧何的角色,最后也理所当然的被朱元璋定为首功之臣。
在明朝初年各项礼仪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李善长带领一帮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礼仪,同时监修《元史》,编修《祖训录》、《大明集礼》等,除了军事方面的,其他事无巨细,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长负责,让他与儒臣谋议而行。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爵位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拿了两块免死铁券,看起来似乎绝对安全了,可惜这个是在明朝,尤其是明初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免死铁券屁用没有。
在明初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激烈争斗中,李善长一直是幕后老大的存在,为了不在前面冲锋陷阵,他推荐了胡惟庸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惜就是这样的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借此案大肆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然而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十年后李善长还是没逃过厄运,因为胡惟庸蓝玉案被杀。
死后,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全部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李琪免死,但也被判流放。李祺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乐元年(1403年)卒。
第二位魏国公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也是朱元璋的老乡。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属于朱元璋。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拒张士诚,西灭陈友谅,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接攻克元大都,将元朝赶回了老家,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
后来徐达患了背疽,挨到第二年病重去世,野史传闻说徐达是吃了朱元璋赐的蒸鹅病重而亡的,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只见于无端野史,可信度实在不高,因为徐达的后代待遇都不错。他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世居金陵,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末,而四子徐增寿作为朱棣靖难之役的重要内线,也挣到了一个定国公的位置,随迁到北京,也传承到明末。
第三位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不是朱元璋的老乡,是亲外甥,比老乡还亲。
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
洪武三年,李文忠因功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率领建文帝军队作战,简直是明代赵括,接连失败后,京城守卫的时候干脆投降了,依然保留曹国公爵位,后来被削去爵位。其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
第四位宋国公冯胜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定远人,还是朱元璋老乡。
洪武三年,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在皇孙年幼的情况下,私下会见皇子,被怀疑也不冤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次年,冯胜因为被蓝玉案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宋国公爵位被剥夺。诸子都不许继嗣。
第五位卫国公邓愈
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也算是安徽老乡。
洪武三年,邓愈又攻克了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后改封为申国公,邓镇的妻子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后来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李善长被灭族,邓镇也受牵连被杀,爵位被削夺。嘉靖十一年(1532年),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
第六位郑国公常茂
其父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常茂,是常遇春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没赶上大封功臣,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就将常茂封为郑国公。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病逝,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来爵位被削夺,死于靖难之役,其后子孙都是小官僚了。
明朝时期的开国六公爵分别是哪些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常遇春的儿子常茂。
但是这六个开国公爵,除了徐达之外,其他五个爵位都没能传下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五个公爵后来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威胁老朱家的皇权。
简单来说,就是谋反。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盘点一下,明朝初年所封的这六位公爵,他们到底都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首先是李善长。在明初所有开国功臣当中,李善长是老朱钦定的第一功臣。作为一个文官,李善长虽然不善于领兵打仗,但是在治理内政,以及后勤支援方面,却绝对是一把好手。所以,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意义,就像是当年汉初的萧何对刘邦一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功臣,直接将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并且评定为功臣中的第一人。这样的李善长,用位极人臣四个字来形容,那是丝毫不为过的。
但可惜的是,后来李善长却恰好因为这个位极人臣的身份,最后葬送了自己。因为在明朝开国之后,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双方围绕着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这种党争,则是朱元璋完全不能容忍的。
而李善长,因为出身淮西,而且位高权重,所以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淮西党的领袖。
对于李善长这个头号功臣,客观来说,朱元璋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想过要杀李善长。哪怕李善长举荐了胡惟庸,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而被诛杀,老朱依然表现得非常大度,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收拾李善长,只是让李善长彻底回家养老。
但在这之后,又过了几年,随着朱元璋逐渐老迈,朱元璋辛苦培养的继承人朱标,又英年早逝,死在了老朱前面。此时的朱元璋,便不得不着手清理这些老牌功臣,以此来保证未来皇位可以顺利传承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像李善长这种声望极高的重臣,以及朝中那些不服管的骄兵悍将,就注定不可能再有机会善终了。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明朝大将蓝玉被冠以谋反罪处死。以蓝玉案为核心,最终牵连了一大批明朝官员。而李善长这位开国第一公爵,也没能逃脱,被彻底卷入了蓝玉案。
最后,李善长被冠以谋反罪名处死,全家七十多人,无一例外,全部被杀。唯有李善长的一个儿子,因为娶了公主得以免死。虽然逃过一死,老朱也算是法外开恩,给李善长留了一个后人,但韩国公的爵位,肯定是彻底没了。
和李善长一样,同样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后来改名叫做冯胜。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冯胜曾经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和他的哥哥冯国用结寨自保。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落草为寇了。不过后来,朱元璋恰好经过冯家兄弟的山寨,所以招揽了冯家兄弟。
而冯家兄弟到了朱元璋手下之后,也是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尤其是哥哥冯国用,更是成为朱元璋身边的亲军指挥使,贴身保护朱元璋的安全。
后来,在明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哥哥冯国用因病去世。而弟弟冯胜,则是继续在朱元璋的麾下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打陈友谅的时候,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元璋评定开国武将排名的时候,冯胜的位置,仅在徐达和常遇春两人之后。
所以,洪武三年的时候,冯胜被封为宋国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光是给冯胜一个人的,更像是给冯家兄弟两人的。而获封宋国公爵位之后,在明朝对北元的战争当中,冯胜更是斩获颇多,对得起宋国公这个爵位。
但可惜的是,后来随着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对这些声望权势极大的开国功臣,都极为忌惮。到了这个时候,重要的已经不是冯胜是否真的谋反,而是他的存在,会导致接下来朱家的皇位传承不安全。
所以最后,冯用也被卷入蓝玉案,坐罪处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冯家的后人并没有遭到太多牵连。尤其是冯用的一个女儿,因为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所以后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一生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当然。因为冯用被卷入谋反案的缘故,所以冯家的宋国公爵位,肯定也没了。
除此之外,邓愈的卫国公,以及常遇春的郑国公,也是因为蓝玉案而被除掉了。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能打的先锋大将,在明朝开国的过程当中,一直冲锋在前,杀敌无数,在军中号称是常十万。所有明朝开国武将当中,常遇春的地位,仅次于徐达一人而已。
但可惜的是,常遇春去世比较早,还没等到朱元璋大封功臣,常遇春就在打仗回来的路上,突然暴毙而亡。而常遇春去世之后,老朱依然念及他的功劳,所以便把一个郑国公的爵位,给了常遇春的长子常茂。
在此后很多年当中,常茂逐渐长大成人,不但继承了郑国公这个爵位,同时也在军中不断攀升,地位越来越高,完全继承了常遇春的衣钵,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第一代的开国名将。不过,在蓝玉案爆发之前,常茂就已经病逝了。
因为常茂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所以郑国公的爵位,就只能由他的弟弟常升继承。而常升后来卷入了蓝玉案,同样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所以最终,常家的这个郑国公爵位,也没了。
和常家一样遭遇的,还有卫国公邓愈他们家。邓愈是天生的作战天才,十六岁便在家乡领兵起义,十八岁的时候便可以领导上万人作战,后来带领这上万人归降了朱元璋,直接导致朱元璋实力大增。而到了朱元璋这边以后,邓愈则是一直努力拼杀,立下战功无数,并且招降了吐蕃诸部,所以被朱元璋封为卫国公。
不过,邓愈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别说后来的蓝玉案,就连之前的胡惟庸案,此时都还没有发生。所以对邓愈本人来说,应该是最后得以善终了。而邓愈去世之后,其长子邓镇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李善长垮台的时候,邓镇因为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所以也被卷了进去,卫国公的爵位也没了。
值得庆幸的是,邓家除了邓镇这个长子之后,其他人的结局还算不错,并没有被太过牵连。而且,后来到了嘉靖年间,明朝皇帝大概是为了补偿邓家,还给邓家续封了一个侯爵。
因为一个蓝玉案,明朝开国的六个公爵爵位,已经有四个都折进去了。而剩下的两个,就是徐达的魏国公,以及李文忠的曹国公。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名将,从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朱元璋,军功基本无人可比。后来明军进行北伐,主帅也是徐达。所以在明军内部,徐达作为第一统帅的地位,几乎是无可动摇的。
除此之外,早在蓝玉案爆发五年之前,徐达就已经先一步因病去世。因为徐达已经去世,而继承徐达爵位的徐家二代,相对来说又比较知进退,不参与朝堂上的那些党争。所以蓝玉案发生的时候,徐家并没有卷入这场纷争,因此逃过了一劫。
至于李文忠,同样也是从小就追随朱元璋,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除此之外,李文忠还有一层特别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另外,李文忠也是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就已经去世,死后由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
就是因为李文忠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李文忠去世比较早。所以蓝玉案发生的时候,李家也没有被卷入进去。
所以,到了朱元璋去世之后,所谓的开国六公爵,就只剩下两个了。其他四个,都因为威胁了朱家的皇位传承,被迫卷入了蓝玉案,所以丢掉了爵位。但就算是仅剩下的这两个,也不算彻底顺利过关。因为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有一场大劫在等着他们。
这一劫,就叫做‘靖难之役’。
朱元璋去世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但因为朱允炆即位之后,削藩手段太过激烈,最终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并且最后成功夺取了皇位。
在这场靖难之役当中,作为仅剩下的两个国公家族,也不得不开始选择站队。首先是徐家那边,徐家和朱棣的关系有点特殊。因为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所以朱棣算是徐家的女婿。
在靖难之役当中,徐家那位继承了爵位的长子,坚定站在朱允炆这边。靖难之役之后,这位徐家长子就被彻底圈进了起来。但同时,因为徐家女儿的缘故,朱棣也没有剥夺徐家魏国公的爵位,而是让魏国公的这个爵位,继续传了下去。
另外,徐家老四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期间,虽然名义上一直留在建文帝这边,但实际上却一直在私下给朱棣送情报,所以才导致朱棣可以一路大胜。最终,徐增寿暗通朱棣的事情被揭发,所以导致直接被朱允炆当庭刺死。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又给老四徐增寿追封了一个公爵爵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徐家成了明朝唯一一个一门两公爵的家族。而徐家的这两个爵位,后来则是一直传到了明末。
至于李文忠家族,则同样也受到了靖难之役的波及。在靖难之役当中,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曾经被任命为朱允炆这边的明军统帅。但是在战争过程当中,李景隆却不断出现自身指挥失误,导致朱允炆这边开始节节败退。甚至最后还主动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进入南京。而朱棣攻入南京之后,更是封李景隆为靖难第一功臣。
显然,李景隆虽然人在朱允炆这边,但是心却一直在朱棣那边,所以一直暗中帮助朱棣。
照理来说,这样的李景隆,在朱棣登基之后,本应该继续位极人臣,地位更加超然才对。但实际上,就在朱棣正式登基一年之后,李景隆便遭到了大臣们的集体弹劾,说李景隆在家里接受家人们的跪拜,逾越了礼制,有不臣之心。
所以在这之后,李景隆便被剥夺了爵位,最后被彻底圈禁起来,一直到死。而李家的那个公爵爵位,也因为这个原因,彻底被除去了。
这样看来,在朱棣心里,李景隆或许也不是什么好人。
通过以上的盘点,我们也不难发现:明朝的开国六公爵,因为蓝玉案和靖难之役这两件事,被除去了五家。至于徐达一家,因为不参与朝堂斗争,不去威胁老朱家的皇帝宝座,后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站队又非常明智,所以才能保住自家的公爵爵位。
至于其他五家,只能说他们不知进退,触动了老朱家的权力蛋糕,所以最后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洪武三年(1370年),在将元朝势力赶出中原后,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其中获封公爵者共有六位,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并赏赐丹书铁券。然而,六大开国公爵之中,却仅有魏国公徐达一脉传至明末,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善长作为早期跟随朱元璋者,虽然不像武将那样驰骋沙场军功赫赫,但长期从事内政后勤工作的他,同样功劳卓著 , 不仅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便被封为宣国公,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更是被朱元璋评价为“功比萧何”,位列功臣之首。
明朝立国之后,内部便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之争,而李善长便是淮西派的领袖。打天下时,如果麾下重臣稍有越权,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也过去了,可天下一统之后,如果再这么做,可就完全是作死了。于是,当李善长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因病请辞时,朱元璋当即便批准了。
如果李善长就此归隐的话,凭借他所立的功劳和身份地位,后半生荣华富贵自然毫无问题,可是曾经大权在握的上位者,又有几人能够甘心归隐呢?李善长便是如此,没过几年便开始尝试付出,并通过胡惟庸影响朝政,结果他越是这么做,越是让朱元璋厌恶。最开始,朱元璋也只是对李善长敲打了几次,可李善长根本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我行我素。
结果,当朱元璋为了确保皇位传承而大肆清洗开国功臣时,李善长不可避免的便上了黑名单。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终因“胡惟庸案”被杀,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也被一并处死,虽然其子李褀因尚临安公主得以免死,但却被剥夺了韩国公爵位的世袭资格 。
常茂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长子,常遇春作战极为勇猛,可惜并未能活到明朝统一天下。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念常遇春功劳卓著,在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的同时,年仅十五岁的常茂亦被封为郑国公。
常茂不仅自己位列国公,而且由于功勋联姻的关系,太子朱标乃是其姐夫,蓝玉则是其舅舅,冯胜乃是其丈人,年纪轻轻便如此家世,再加上没有父亲教导,年少的常茂就此飘了,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明史》称其“骄稚不习事”。冯胜作为常茂长辈,也曾想过对其予以管教,然而常茂不仅听不进去,而且处处跟老丈人对着干,导致两人关系极为紧张。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跟着蓝玉参与北伐,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然而在招待宴会上,蓝玉却因小时和纳哈出起了争执。由于语言不通,一旁的常茂在错会了纳哈出意思的情况下,以为纳哈出是要“复叛逃跑”,想都不想拔刀便砍,结果砍伤纳哈出手臂,幸好冯胜出面调解,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眼见常茂如此胡闹,冯胜实在难以忍受,事后只得如实上奏常茂在辽东“激变”纳哈出事件,而常茂却认为这是老丈人有意针对自己,竟然也上书揭老丈人的底,翁婿两人就此彻底撕破脸皮。 结果,冯胜被朱元璋解除兵权,常茂则被革除国公爵位,发配广西龙州,最终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去世 。
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十四岁时投奔朱元璋,十九岁开始领兵作战,在明朝开国将领之中,也算是极为出众的一位。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获封曹国公,可惜的是,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便因病去世,其子李景隆承袭爵位。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李景隆颇受重用,在朱允炆削藩之时,李景隆便率兵抓获周王朱橚全家。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耿炳文率兵平叛战败后,李景隆被朱允炆任命为大将军,奉命率兵平叛。李景隆虽然凭父功得以掌管左军都督府,但却从未参与军事,结果在与朱棣的交战中一败涂地。
接连两次大败后,李景隆被召回南京,虽未被治罪,但也就此被弃之不用,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逼近南京,李景隆先被派去向朱棣请和,后又被派去和谷王朱橞驻守金川门。结果,当燕军抵达后,李景隆直接大开城门,迎燕军入城。朱棣称帝后,李景隆因“默相事机之功”,还得以受到奖赏加封。
永乐二年(1404年),由于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的接连弹劾,李景隆被削去功臣勋号,以国公爵位赋闲在家。不久, 礼部尚书再度弹劾李景隆,朱棣遂褫夺李景隆爵位,将其全家软禁家中,并抄没家产 。不过,李景隆倒是得以善终,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
元末天下大乱,冯胜与兄长冯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后与兄长一起率众投奔朱元璋,此后多次参与战斗,累功升任元帅。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冯胜因“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天下”之功,获封宋国公。
冯胜算是明朝初年最有能力的统帅之一,论功劳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然而,朱元璋晚年大肆清洗功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冯胜也颇受猜忌,于两年后因坐“蓝玉案”被赐死。冯胜临死之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
史料虽未明确记载冯胜是否有子,但根据《明史》中“ 诸子皆不得嗣 ”的记载来看,即便有儿子,也没能承袭其爵位。
元末时期,邓愈父子率领团练保境安民,后因父兄相继去世,16岁的邓愈开始率领团练抵抗元军,并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万余人投奔朱元璋。此后,邓愈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邓愈作战极为勇猛,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邓愈病逝,其子邓镇徙封爵位。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改封邓镇为申国公。此后,邓镇也曾先后率兵参与平定山寇、北伐北元等战斗,后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奉命驻守大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杀,邓镇因为是李善长的孙女婿,也遭到连坐被杀。邓镇死后无子,其侄邓源虽得以入继,但未能承袭爵位。
徐达乃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嫡系将领之一,长期跟随朱元璋四方征战的他,乃是朱元璋麾下最为重要的军事统帅,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魏国公,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承袭其爵位。当时,虽然徐达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且因为姻亲的关系不被朱允炆信任,但在“靖难之役”时期,徐辉祖却是坚定的站在朝廷一方,曾在建文四年(1402年)率兵与燕军在灵璧激战,斩杀燕军将领李斌,即便在燕军渡江之后,徐辉祖仍然力战不退。
朱棣进入南京后,心灰意冷的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因此被下狱。朱棣曾亲自前往审问,但徐辉祖始终一言不发,朱棣称帝之后,徐辉祖也是坚决不拥戴,司法部门本想逼其招供,但徐辉祖却“ 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而已”。
徐辉祖的态度令朱棣极为恼怒,但考虑到其乃开国元勋之后,且身为国舅,再加上其弟徐增寿因暗助朱棣被杀,朱棣最终只是革去了他的俸禄和爵位,令其返回私宅。永乐五年(1407年), 徐辉祖病逝,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 。 魏国公一脉共传十一代,一直传承至明末,满清入关之后,最后一任魏国公徐文爵于南京向满清投降,被贬为庶民。
此外,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因为暗助朱棣的原因,虽被朱允炆所杀,但朱棣称帝后还是追封其为定国公,并让其长子徐景昌承袭爵位,定国公一脉共传八代,最后一任定国公徐允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大顺军所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6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