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唐朝的灭亡,与“河朔三镇”有什么关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4:50:06

历史上唐朝的灭亡,与“河朔三镇”有什么关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尹源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中晚唐时期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就是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唐王朝却将王朝衰败过程中存在着每一个问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在这百年的时间里藩镇、党争、宦官可以说是轮番上场,最终使得曾孕育出盛唐气象的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而当我们回顾这百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时,便能发现,中晚唐时期实际上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中晚唐时期唐王朝败乱的根源主要在于藩镇,而藩镇之中的佼佼者则是当时割据河朔地区的魏博、卢龙以及成德三镇,史称“河朔三镇”。在历史之中,“河朔三镇”同唐朝持续对抗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尤其是在唐德宗一朝,“河朔三镇”甚至试图效仿战国割据并裂土封王。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在中晚唐时期百余年的时间里,河朔藩镇发生的变乱总共达六十五起,位居藩镇变乱之首。可见,“河朔三镇”对于唐王朝来说,始终都是一个肘腋之患。

由此可见,“河朔三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导致唐朝衰败的原因之一。可当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不能仅从一个角度上来看,历史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错综复杂的,宋人尹源对于“河朔三镇”的存在,还持有另一种看法。这个看法就是,唐朝的衰败同“河朔三镇”的强势有关系,而唐朝的最终灭亡,则同“河朔三镇”的衰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历史上唐朝的灭亡,为何会同“河朔三镇”的衰弱有联系?

首先,“河朔三镇”的衰弱所以能够和唐朝的灭亡联系起来,主要就在于河朔藩镇割据的性质上面。纵观中晚唐的历史,乍看之下的河朔藩镇,对于唐朝来说完全是反贼一般的存在,可实际上变乱丛生的河朔藩镇从本质上看则属于唐王朝的臣子。这是因为,河朔藩镇属于兵叛而非将叛。这种兵叛的特点是,其只能通过拥立节度使的方式来维系自身的利害,而不会选择彻底同唐王朝决裂。而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相关记载,河朔藩镇在百年时间中,总共拥立了五十七位节度使。

由此可见,河朔藩镇实际上是由藩镇所在的牙兵集团所控制的,而这些牙兵则更希望唐王朝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以便能够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以至于,在唐王朝灭亡的前夕,河朔藩镇依然奉唐王朝为正朔并岁岁纳贡。所以,河朔藩镇的强大,对于唐王朝来说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强大的河朔藩镇对其他藩镇也起到了一个震慑的作用。

历史上河朔藩镇的衰弱所以会同唐朝败亡的时间相吻合,并非是历史的巧合。因为,在中晚唐时期,以宣武、泽潞、淄青为代表的中原型藩镇,始终都是同河朔藩镇互相制衡。所以,当河朔藩镇失去了制衡中原藩镇的实力时,中原地区的藩镇则纷纷做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如晚唐时期的朱温、李克用,实际上都隶属于中原型藩镇。

历史就是这样,“河朔三镇”在对抗唐王朝的同时,实际也在致力于维系唐庭的框架,并同中原藩镇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军事平衡。而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军事平衡也成为了中晚唐维系百年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在回过头梳理这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便能够发现,这段历史更像是一段维持军事平衡的历史,而这个平衡被打破之后,唐王朝自然也就走向了末路。

河朔三镇名词解释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分别是范阳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

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河朔三镇分别是哪三镇

幽州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安史之乱的根据地,后直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朔三镇之一。

成德节度使: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一个节度使,唐末到五代时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节度使,是唐朝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属唐河北道。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

河朔三镇的领导人

1、任命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领幽州、蓟州、妫州、檀州、莫州、平州、营州七州,治幽州(今北京)。

2、任命李宝臣(原名为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领恒、赵、深、定、易、冀六州,治恒州(今河北正定)。

3、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领魏、博、德、沧、瀛五州,治魏州(今河北大名)。

4、任命薛嵩为相卫节度使,领相、卫、邢、洺、贝五州,治相州(今河南安阳)。

唐朝河朔三镇嚣张到什么程度?唐朝河朔三镇是什么样的呢?

河朔三镇已经形成了一个权力集团,德宗的拒绝有违他们的利益。德宗赶紧让李希烈率军出击,但李希烈却反客为主,与河北勾结。看到安、史之乱的悲剧即将再次发生,德宗非常害怕,急忙命令自己的诏书,将河北的叛乱平息。从此,河北三镇开始独立于中央政府,失去了对河北的控制。尽管河朔三镇充满了内讧和杀戮,但这些家庭大多没有服从中央当局。陈寅恪认为,"虽然唐朝被称为一个王朝,但它实际上变成了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就是和硕三镇。

这样一来,和硕三镇和唐朝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只有当朝廷授予和硕三镇的称号时,它才是合理的,而朝廷也需要和硕三镇和其他分裂势力来保卫首都。然而,这种情况最终是病态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唐末天下大乱,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就是为什么尹源评论说:"唐弱则诸侯;既弱而久不亡,诸侯威也。唐之所以弱,是因为河北很强。唐的衰落是由于河北的弱小。"

河北在唐朝时是一个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军事中心。在唐朝,河北是高度发达的,经济也很发达。据《全唐文》记载:"河北的贡品有多少是征收的?有一半是在冀州征收的"。此外,河北还盛产马匹和勇者。杜牧说:"河北大气厚重,果然在战。" "冀州产健马,日可驰骋二百里,故兵家常日而降。河北是唐朝的重要城市,但安史之乱后,河北成为唐朝最大的分裂势力。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唐穆宗销兵之后,为何就不在意“河朔三镇”了?

唐朝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在众多的藩镇中,河朔地区的割据势力最强。而河朔地区也曾有一段时间归于唐朝。而唐穆宗在施行销兵制度就是为了解决河朔问题,打压其实力。这次的销兵政策被称为长庆销兵。但是这次的销兵讨伐并没有取得成功,甚至出现了三镇复叛,而作为反叛首领的朱克融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反而又被重新任用。所以三镇割据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唐穆宗被迫承认了三镇割据的势力。

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一个不好的反例。从这之后,朝堂上也分两排,一派主张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另一派主张征讨三镇,削弱其势力,这就是著名的?牛李之争?。

而其中的牛派主和,而且他们的势力非常大,掌控朝堂。所以后来并没有在对河朔三镇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因为唐朝中后期势力逐渐衰落,虽然武宗,宣宗时期有所恢复,但是忙于维持国计民生,没有时间征讨河朔三镇,而宣宗之后,囯局动荡,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藩镇叛乱,整个王朝都即将倾覆。哪里还有时间关心藩镇势力。

唐朝的统治者并不是不设法解决藩镇势力,但是由于唐穆宗的败绩,不敢贸然出兵。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所以并不是不在意河朔三镇,只是心余而力不足。由于唐朝后期的统治者一直保持观望的态度,使得割据势力发展的很快,导致后期唐朝的灭亡。藩镇制度本来是为了维护统治结果最后演变为地方割据,危害了唐朝的统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