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寇准背靴”是个什么故事寇准为什么要背上自己的靴子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4:36:45

“寇准背靴”是个什么故事寇准为什么要背上自己的靴子

“寇准背靴”是个什么故事?寇准为什么要背上自己的靴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寇准是北宋名臣,虽然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一,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却是人人都看得到的,知道寇准其实是一个忠心为国的忠臣。而题目中所说的“寇准背靴”,其实并不是一个成语,而是一段戏曲片,讲述的是寇准发现诈死的杨延昭的故事。那么这段故事讲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故事里面的寇准为什么要背上自己的靴子?一起来看看吧。

《寇准背靴》是由郭筠、乔志良导演,顾锡轩、张福兰主演的戏曲片。本片记录了88岁高龄的淮北梆子著名老艺人顾锡轩演出的《寇准背靴》。寇准看穿杨延昭诈死尾随柴郡主不小心摔了跤碰掉了纱帽,摔脱了靴子。寇准躲闪不及,又怕被柴郡主发现,便设法躲过了柴郡主,为赶上柴郡主看个究竟,便背起靴子踉跄跟踪而去,终于看到柴郡主将饭菜送进花厅,并听到她与杨延昭在花厅里讲话。

本片记录了88岁高龄的淮北梆子著名老艺人顾锡轩演出的《寇准背靴》。 北宋时期,昏王无道,听信谗言,陷害忠良,将忠心报国的杨延景元帅充军云南。而后奸臣王钦若陷害杨延昭,假传圣旨赐其毒药。杨延景狱中好友任堂辉不忍忠良遭害,喝下毒药才使得杨延昭逃过一死。后来,杨府虚报杨延昭病死,假设灵堂,想自此回河东隐居。此时,辽军进犯,边疆告急。八贤王和天官寇准听到杨延景的噩耗,心情十分沉痛,并为朝中失去披肝沥胆的忠良而深感忧悒。

于是,二人同往杨府吊唁。寇准在灵堂上看到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不甚悲哀;又见到杨延昭的妻子柴郡主外面虽身着孝服里面却着红裙;还听到佘太君向八贤王奏本,举家要回河东,心中顿生疑团,便以守灵为名留八贤王同在杨府。夜晚,寇准疑虑满怀,难以入眠。这时,他忽然发现柴郡主来其窗外窥视后,提着篮子急忙向花园走去。

寇准看穿其中有些蹊跷,便尾随柴郡主前往花园,柴郡主在黑夜中疾行,不小心摔了跤,篮子落在了地上。紧跟其后寇准也失惊跌倒,碰掉了纱帽,摔脱了靴子。寇准在寻找纱帽时,发现了篮子里的饭菜,并与寻找篮子的柴郡主碰在一起。寇准躲闪不及,又怕被柴郡主发现,便设法躲过了柴郡主。他为赶上柴郡主看个究竟,便背起靴子踉跄跟踪而去。寇准终于看到柴郡主将饭菜送进花厅,并听到她与杨延昭在花厅里讲话。这可乐坏了忠心为国的寇准,急忙赶回将此事报知八贤王。忧虑中的八贤王听说杨延昭还在人世,十分惊喜。于是,君臣二人悄悄地来到花厅,设法见到了杨延昭。从此,世代忠良的杨家又重为国为民捍卫边疆。

扩展阅读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轶事典故

一语成谶

寇凖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没想到这首诗中的句子便“一语成谶”了。因为最后寇凖卒于被贬地,即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家乡确实远离他山万重,路万里。

无楼台相公

处士魏野与寇凖交好,他作诗称赞寇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无楼台相公”的美号就这样叫开了。据说寇凖初执掌相府的时候,生活还是很奢侈的,那么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无楼台相公”呢?故事是这样的——寇凖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凖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凖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凖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默默想道:蒨桃诗说的对,这一匹一匹的绫缎,都来之不易,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就坚决改了,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寇竹渡

据说雷州人民护送寇凖灵枢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滂沱,大家无法北上,只好停下来,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大家就在灵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护棺之竹竟然长出新芽。后人为了悼念这位贤相,遂把此渡命名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寇公任雷阳

关帝灵签第八十一签就是“寇公任雷阳”,这是寇凖在雷州任职的典故。此签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暂时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为寇凖平反后,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凖的住所改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内,仍陈列着皇帝因寇凖而下的一道道诏制。

谁给我解释一下胜负始分.就是世说新语,雅量里的.还有说说人们认为阮遥集比祖士少强的理由?

《世说新语》“雅量”门第15篇赏析

“祖士少(祖约)好财,阮遥集(阮孚)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本篇自写祖约与阮孚各有嗜好。祖约爱财,视之如命;阮孚好屐,敝帚自珍,悠闲自得。从中可反映在魏晋风流的大环境下,有些贵族士大夫自命风流,但其实是实足的吝啬鬼;而真正的士大夫如阮孚等却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将爱好作为娱乐消遣,真正体现魏晋名士的风流与怪诞。

祖约祖士少本为幽州冠族,并累迁平西将军、幽州刺史,位至公卿,宾客填门,其俸禄家产亦是相当殷厚。但是在其身上却体现不出丝毫的魏晋名士的豁达与风流,相反,却视财如命;当朋友来探视时,慌忙正在独自欣赏的财宝掩藏起来,未及完全掩藏的财产以己身遮拦,“倾身障之,意未能平”。仅仅八个字,就深刻的刻画出如祖约类好利的门阀士族的丑恶嘴脸。以至最后祖随苏峻造反兵败投石勒时,依旧恶心难改,竟然霸占石勒辖区内乡里先人的土地,引起乡绅的强烈不满,又加上他有喧宾夺主之势,故石勒借此诛杀了祖约。可以说祖约是魏晋门阀贵族士大夫阶层里普遍存在的社会怪胎的典型:贪财、好利。他所表现出来的对“财物”的特别嗜好与魏晋名士所体现的乐观豁达、任性情而放自然的、视钱财如“阿堵物”的现象不同,只是当时社会制度下门阀阶层所表现出来的对钱财的贪欲。

阮孚亦是名士之后,其父为当时名誉天下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少有智高,秉承其父风雅性格,竟然对屐爱不释手,并亲自为屐吹火打蜡,上光上彩,友人至而并不隐讳自己的特殊嗜好,并且神色自若的感叹“未知一生当著几两屐。”从中把一个名士的优雅自若、性情至宽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符合魏晋名士之放荡不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性格。如同刘伶的醉酒后以屋当裳的荒诞、阮籍的穷途哭妇的真情流露。阮孚的爱屐亦是魏晋名士所表现的放任自由、荒诞不羁性格的完全暴露。能不避客而亲自为屐“自吹火蜡屐”,则以完全豁达的胸怀表示出“自我”“归真”的寻求,一个超凡脱俗名士的率真的内心流露。阮籍的“礼岂为我辈设哉”最能体现这类名士大夫的内心的思想境界!

《世说》“雅量”门第十五篇,以短短数言深刻描绘和刻画了祖约和阮孚二人不同的物命观。祖约对钱财的视之如命,阮孚对屐的放任豁达,以小见大,从而简洁而明了地刻画出门阀士大夫阶层以嗜好而对钱财的追逐和真正风雅名士对物的放任豁达所表现的放性情而任自然的直率怪诞时代文人性格,而在侧面也透露出《世说》的言语类。

另:屐(履、鞋)与中国文化:

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大伟大创造,其产生和发展(以后的靴子、履、鞋子等)和人们的生产劳动是分不开的。而文学的产生也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所以,屐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紧密地结合和联系,并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再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除了“雅量”门第十五篇中记载阮孚(字遥集)对屐的特殊癖好外,还在“文学”门首篇中记载马融“恐玄擅名而心忌焉”而追杀其弟子郑玄,“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巧妙的躲开了狙击而保全了性命;另外,在“忿狷”第二篇中对王述吃鸡子时“以屐齿碾之”的窘迫状态进行的形象描绘,也不禁令人莞尔。

《世说》外,在其他典籍中也对“屐”进行了描绘和阐述。

在刘熙《释名》中这样对“屐”解释:“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而颜师古《急就篇》注称:“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庄子·天下》篇提到墨子之徒“以跂屩为服”。可能是最早关于屐的记载。

在《庄子·异苑》中记载,“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曹植《洛神赋》中有“远游之文履”;而南朝谢灵运所发明的“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诗仙”李白曾写下“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千古名句;另白在《越女诗》中有“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的诗句。苏东坡有一次出门遇雨,“借笠屐而归”。陆游诗中有“卧听深泥浅屐声”之句,而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画则有《雪屐观梅图》传世。宋代诗人叶绍翁诗《游园不值》里也提到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穿着木屐去访友却不遇,作者怜惜被屐齿印上了痕迹的苍苔。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中亦有“蹑屐登崖。”辛弃疾《满江红》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

史书和家训中亦有关于屐的记载,如《晋书·宣武纪》:“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土二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颜氏家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述,……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着)跟高齿屐。”

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制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和第四十九回“玻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亦有关于贾宝玉穿棠木屐记载。

另外,木屐(鞋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着爱情象征、权力地位象征、敬重的象征。才子佳人以鞋相赠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缠绵了数千年;在古代婚姻定亲时,男女双方满意后,男方下聘礼后,女方即以鞋、帽等作为回礼。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张无忌脱赵敏鞋子这一章节,由此两人化敌为友终成眷属。

在古代官场中各种靴子代表着不同的官衔品级。古代官靴又叫厚底皂靴,是很厚的白底,黑色的靴子,平民不可以穿,只有官吏或官家子弟方可穿着。《寇准背靴》的故事在民间文学中为人们耳熟能详,其背的就是官靴。

为别人脱鞋或者穿鞋代表着对此人的无限敬重。蔡邑倒屐迎王璨,曹操裸足接许攸,以及张良为老人“长跪履之”的故事,均被传为千古佳话。

寇准对宋朝有何贡献,让宋太宗如此看好?

因为寇准是一个为人正直,说真话,做真事的人。寇准在世的时候成为宋太宗的重要助手,他就像一面镜子,总是让宋太宗即时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做出对天下百姓有利的决定。

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是他为人一点也不娇纵,从小就为人聪慧,经常受到老师和身边人的夸奖,19岁的那年,宋太宗就因为寇准的诚实而注意到他了。后来寇准凭借真才实学考中了进士,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仕途,而且受到了宋太宗的喜爱,更是一路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寇准为人正直,不管面对什什么事,从来都不说假话,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太宗,他决定把他放在身边。就像唐朝的魏征一样,李世民虽然常常被她气到吐血,但也不得不承认,身边有这样一个说真话,做真事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宋太宗就常常把寇准比作魏征,寇准虽然说话比较直,有时候会让宗太宗当面下不来台,宋太宗也因为生气贬谪过寇准,但是还过多久就将寇准再次召集到身边。

不管有什么难以做决定的事,他都会询问寇准的看法。寇准帮助宋太宗做了很多正确的决定,就连立太子,宋太宗也会询问寇准的意见,并听懂寇准的意见,去听取民意,最终决定立襄王为太子。然而到了宋真宗时期,由于受到小人的离间,寇准最终遭到了贬谪,也可以说是含冤而死了。

豫剧寇准背靴电影中的柴郡主叫什么名字

你问的是柴郡主的真名还是演员名?
柴清云,是令公杨业第六子杨延昭妻子。其父亲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其兄为周恭帝柴宗训。生有二子,杨宗保,杨宗勉。
豫剧豫剧寇准背靴电影中的柴郡主的饰演者名为张福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