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为明代留了条退路,可保大明王朝河山不息,却被崇祯忘得干干净净

众妙之门 2023-06-29 04:01:38

朱棣为明代留了条退路,可保大明王朝河山不息,却被崇祯忘得干干净净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经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时期,上有蒙古人创建的元朝,下有满族人创建的清朝。建立于2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的一个汉族政权,明代的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有骨气的帝王。后人赋予他们的评价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入侵南京期间,朱棣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虽然北京周围有许多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少数民族,但是如果首都迁至北京,即使明朝在这些民族面前不幸被击败,那也可以退守回南京,也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正因为如此,将首都迁至北京的朱棣在南京仍然保留着各个行政体系。

虽然都是南迁,但是终归是连个朝代,情况也大不相同。比如宋朝时,虽然军事上很薄弱,但是朝廷的经济实力强大啊。南迁之后,不久就恢复了元气。对于明朝的末年来说,国库亏空根本没有钱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的体系早就崩盘了。所以说,崇祯皇帝早已知道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改变现状了,所以选择了上吊自杀。

他没有选择南迁而是选择了自杀殉国,他只是受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祖训的影响,全然忘记了200多年前朱棣不废除南京作为陪都的意义,最终导致了生死国灭的命运。

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是不是挽救了明朝?

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的挽救了明朝。如果当年的朱棣兵变没有成功。反而失败被杀害,那么大明王朝将会是另外一方状态。也就不会要明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了,将会执行统治者的推翻藩王政策,依旧定都在南京,也不会成为历史上的盛世。

一、明朝的藩王制度明朝到藩王制度是以朱棣为强大代表的。藩王制度也是明朝在效仿周朝来执行的一种策略。藩王为许多的边塞王爷,统治者命令他们驻守在国家的边境线上,一是为了给江山社稷守卫边疆,另外一个就是直接来控制他们的兵权,让他们给予他们一定权限上的束缚。

二、藩王之间的互相牵制藩王之间相互协作可以达到驻守边关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各地藩王手中所握的兵权时间过长,他们会联合起来会有出现谋反之心,造反之意。所以在明朝的皇帝会推行削藩政策,以此达到控制藩王的目的。如果削蕃成功这些镇守边关的藩王,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回到朝中,也就是回到京城所在,在朝中认知一个可有可无的职位。另外一种是被统治者所伤害。

三、藩王的削减造成明朝的被侵略藩王削减一定程度上重新树立了北部边疆势力,只是改变了自己国家的一些内部矛盾,但是外部的一些侵略还是没有改变,一直都是存在的,朱棣在位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彻底解决明朝的内忧外患的情况,尤其是外族蒙古的侵略。并且军队没有一个非常聪明的领队人军事方面依靠的是文武大臣的建言。军事方面比较落后其他朝野。

面对外族侵略者的威胁,既然驻守边疆的番王是不可用的,那么当朝统治者只做出了两个选择,不管利用哪一种方案,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都不能抵御外族侵略者,尤其是蒙古人的侵略。山高皇帝远,远离京城,对于无法第一时间对于军队作出调配以及统一所有部队的军事行动。这也为蒙古来侵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明出现的天子守国门,到底具有哪样的历史意义?

如果问起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硬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朝,因为明朝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就奉行“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虽然大明王朝一度出现过亡国的危机,但是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退缩过,相比较于唐玄宗避祸西蜀,宋高宗苟且偏安,明朝的皇帝明显硬气了很多。那么明朝始终奉行的“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首先我们要来明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由永乐皇帝朱棣开始的。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封地便在今天北京一带,但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被逼无奈之下只得造反,这场由叔叔和侄子之间的战争历时三年,在历史上被称作靖难之役。

朱棣打败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之后,建立了永乐朝,但是朱棣始终担心南京朱允炆的势力太大,万一哪一天朱允炆的死党反叛起来不好收拾,所以朱棣虽然定都于南京,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对北京的经营。因为北京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大本营,只有在北京朱棣才会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在北方生活的时间久了,江南湿润的气候以及饮食条件朱棣都感到有些不适应,所以,朱棣自从登基伊始就开始谋划着迁都于北京,把南京作为大明的陪都。

在古代,北京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秦汉以来,燕赵大地便是中原王朝优良的养马地,中原王朝的骑兵大多都出于此,唐朝末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契丹人数百年间压制着中原民族。


▲ 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

北京地处中原王朝的最北端,燕山之外,往东北方向是广阔的东北大地,西北方向则是辽阔的大漠草原。所以在清朝以前的朝代,都把北京看作是进出中原的门户,大明王朝也不例外。

朱棣执意把都城迁往北京,除了朱棣的个人喜好之外,也是对大明王朝命运的一种考虑。因为在明朝初期,虽然朱元璋将蒙古赶出了中原地区,但是塞外蒙古的势力依然庞大,蒙古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一旦蒙古人再出现一个如成吉思汗一样的杰出首领,统一了蒙古各部,蒙古人再次南下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朱棣把都城迁往北京,并且定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就是为了彰显大明王朝守住中原门户的决心,大明的皇帝守着中原王朝的大门,只要大明王朝天子还在,北京城就不会沦陷,中原大地就不会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践踏,所以在明朝前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义关系到大明王朝的百年根基,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大明朝国力衰退,宦官当政,贪官污吏横行,国内烽烟遍地,北方又有崛起的女真威胁,崇祯皇帝仍然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有点死板了,毕竟大明王朝在中原统治日久,逃出北京城东山再起也未必没有可能。所以明朝后期“天子守国门”意义不大。崇祯皇帝的帝王气节还是值得人敬佩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