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素来说道和气生财与人方便,古时候政界上更是如此。1个高官的做事工作能力未必是最关键的,因此其沟通交流同僚、妥当上下左右的本领才决策他的官运究竟能走多远。这决不是几句讥讽,真实能搞好这种的,也不可多得这种取得成功。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著名首辅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和继任首辅张四维对其进行了血腥的政治清算。而这位张阁老运气也不好,没干多久他老爹就去找张居正了。张四维只能去守孝,结果守完父亲的孝他自己也一命呜呼,而内阁中其他阁员也都死得差不多了,首辅的位置就给了申时行。
申时行正是一个顶尖的老好人、和稀泥高手。他本是一个弃儿,被好心人收留后取名为徐时行,直到养弥留之际才知道自己身世的他在老人的劝说下改回自己本来的姓氏,即为申时行。
这位身世坎坷的青年在考场和官场倒是极其来得,具体表现就是高中状元,而且在十几年功夫就从一个状元郎历任翰林编修、翰林院掌院、礼部侍郎。而在其任上,他也表现出极其优秀的才干,为当时执政的张居正所赏识,提拔进内阁。
在张居正秉政期间,国家大政基本他一人说了算,而阁臣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傀儡。但是申时行不但有能力有想法,在某些事件上还可以保持超然的地位,这一点很让张居正欣赏。而在张居正去世以后,张四维全面否定张居正执政期间的所有举措时,又是申时行主动站出来为张居正鸣不平,还在张四维迫害张居正家属时力保,让朝野内外对其一片赞誉。
张四维
申时行担任首辅以后,一方面检讨了张居正执政期间的过失,比如擅权,又比如阻塞言路等;另一方面,又将张在执政期间所制定的德政全部保存下来,并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修改。比如张居正力推的考成法,在施行一段时间后被证明是很难推广的:各地官员为了达到考成的标准,勒索起百姓比以前还要变本加厉,因此兴起的各色加派、交不上税而引发的各类民事案件甚至是大狱变得越来越多。申时行在考察各地之后,决定将其废除并改用其他方法来对官员进行考评。
申时行不仅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更有着相当的执政功底,办起事情来大多都能做到上下皆准。为了解决北京人民的吃饭问题,他鼓励京畿附近开垦水田;为了让皇宫用度减少以免伤民,他奏请皇帝批准减少江南织造数目。在他执政期间,还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为日后的万历三大征储备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如平哱拜的叶梦熊、抗倭援朝的邓子龙、入朝参战还平播州的刘綎等人都是在申时行任上得以展现才华的。
但是申时行的名气远没有张居正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执政能力虽然不凡,但到底比不了张居正。更关键的是,由于当时已经和平了很多年,举国上下都失去了进取之心,张居正锐意进取的改革措施得不到人们的支持。而申时行吸取他的教训以后,所做的只是调和上下,两边和稀泥,在其任上并没有提出太多创新性的举措。
作为明神宗的老师,申时行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做到一个严师该做的,反倒是神宗皇帝不想干什么,他就顺着他的意思:皇帝不想上朝,他没出声;皇帝不想听讲课(经筵),他就不讲。皇帝喜欢听别人骂张居正,他就开放言路。这些做法都顺着皇帝的意思,结果就把万历惯得越来越调。尤其是他打开了张居正曾禁闭的言官之路,这也就为他日后的下台埋下了祸根。
万历虽然喜欢别人上书骂张居正,但他更讨厌言官借古讽今、捎带手嘲讽自己一波,可偏偏这就是言官们最喜欢干的事情。万历对这类人都不手软,罢官的罢官贬谪的贬谪,而其中申时行往往都会保护那些言官。可那些明明是申时行保下来的言官不但不念及他的恩德,反而觉得是他坑的自己,长此以往下去,申时行在言官们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跌再跌;再拿他和张居正再一比较,就更让人觉得申时行不过尔尔了。
骂万历的著名奏折《酒色财气疏》
历代皇帝对于储君之位这个问题都不大能解决得好,朱翊钧更是如此。出于对皇长子朱常洛出身的厌恶和对皇三子母亲郑贵妃的宠爱,他一直不太想立皇长子为储君。而外朝的大臣们则一再坚持非立朱常洛不可,这就让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尴尬。申时行作为首辅,只能奔走于上下之间调和关系。而文官集团中却又偏偏体谅不了他的苦衷,在皇帝已经承诺“只要你们一年不拿这事烦我,明年我就立储”的情况下,还要逼着皇帝早日立储,这一下就让皇帝抓住把柄,宣布立储期间再推一年。此时申时行在家守孝,为了平复皇帝的心情他给皇帝上了密折,表示:“册立之事,您已经下定决心立皇长子了。那些小官不懂您的心思,您不用因为他们生气,乾纲独断就好。”
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申时行的密折还没送到万历手里面就被人发现,朝野哗然。这位首辅大人敢骂别人是小官,那你自己是大臣?这样,本来是为了调和上下关系的一封奏折被视作申时行蔑视同僚的证据,弹劾他的奏折从全国各地飞向北京。
迫于压力的申时行只好宣布退休,皇帝再三请求也不出山。二十多年后,他在家中以八十高龄仙逝。那些自以为自己成功了的言官并没有吃什么好果子,“争国本”一案此后又持续了十年,换了好几任首辅才得以落实。
申时行的能力虽然相对张居正还有所不足,却也是相当厉害的。但他在执政期间无所创新,一味和稀泥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上下都对他有所误解。在各类问题已经积攒了两百余年的万历年间,必须要有一剂猛药才能革除弊端,申时行做不到,这也是他最后退休的原因。
因为努尔哈赤对武器极为重视,不仅能够快速仿制明朝的武器装备,而且对于明朝投降的士兵都送到武器研制区,重视人才,明朝无法与努尔哈赤比肩。
明朝虽然拥有先进的火器装备,但是安于现状,也不会想着去改良火器装备,固步自封。在戚继光时期,明朝的火器到了质量堪忧的地步,不仅弹药与枪口直径不匹配,甚至弹药放进去,点火线无法点燃。
早期的戚继光发明了一种战略布局,就是先用“佛郎机”炮冲锋陷阵,火箭为辅助,其次是铳,最后是骑兵,这种阵营打得努赤哈尔节节败退,无法抵挡,但是后来,这种布局出现了弊端,也就是训练水平与兵种之间无法协调。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明朝没有及时训练兵力,甚至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直接上场,完全听不懂将领的指挥,士兵们乱成一锅粥,导致努赤哈尔有机可乘,迅速将战势化被动为主动,打败了明朝。
同时,明朝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支持军事支出。朝廷连续不断的增加税收,但是分文无收,大多数钱财都进了富豪的口袋中。经济问题成了明朝无法打赢努尔哈赤的最主要原因。
而努尔哈赤一直对武器方面比较重视。不仅仿制了明朝大量武器设备,而且对懂武器的人才也很重视,对投降于努赤哈尔的明朝士兵懂得武器的直接送到武器研发部,给予荣华富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