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韩信,在中国古代史里可谓是响当当的历史名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都是后人对他的专属评价,多亏了他,刘邦才得以战胜项羽,消灭各诸侯国,最终成就大汉江山霸业。
起初,韩信只是秦末时期的一介草民,由于秦二世胡亥的无度暴政,他很早就加入了反秦的起义队伍,一开始,他投奔的是项羽的部队,但项羽并没有看到他的才华,没有将他委以重任。直到刘邦的部队入蜀后,韩信直接跳槽转投了刘邦,但刘邦也并没有觉得这个无名小卒有什么过人之处,让他做了个仓库管理员。
后来,仓库被盗,身为管理员的韩信因为失职被连坐,也要被问斩。轮到他时,法场上韩信怒目圆睁,对着台上的夏侯婴喊道“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见这人相貌堂堂,人高马大,加上是因为连坐被判杀头,于是就放了韩信一马。
之后,韩信和夏侯婴相谈甚欢,夏侯婴觉得自己果然救对了人,就把韩信推给了刘邦。但刘邦只是随口答应,并没有将韩信这人放在心上。一直到之后韩信遇到萧何,其才算真正遇到了伯乐,开始正式带兵,戎马生涯终于拉开帷幕,这也就是我们后人熟知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韩信作为汉军的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可以说是战功累累,也一直享有“兵仙”的美誉,估计这会项羽看到肠子都要悔青了,所以说,想要成就霸业,才华和勇猛并不是最重要的,看人准才是第一要务。
民间常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韩信的极致夸奖,只用用兵如神的人才能经得住此番赞美,而韩信,也确实配得上这句话。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韩信曾用3万汉军击败20万赵军,直接就这么征服了赵国。这么悬殊的兵力差距,若不是用兵如神的韩信做统帅,正常将领是相当难以取胜的。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204年,井陉之战爆发,为击垮项羽在赵国的割据势力,刘邦授意韩信率兵出征,在井陉口这个地方,韩信用3万兵力大破20万赵军,成就了这一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战争开打前,韩信先布了1万士兵在河边拉开防守之势,又安排了3000名精兵在山上埋伏,自己则和副将张耳领着10000士兵前去正面应敌。赵军看到韩信就来了这么点人,顿时一阵嗤笑,韩信也佯装打不过,别打别退,一点一点将赵军诱入布置好的陷阱中。
最后,韩信退到了河边,和河边那10000名士兵汇合。他神情严肃地对身后的士兵说,今天我们退无可退,身后就是大河,只能殊死一搏,杀出一条生路。听到这番话后,汉军士气大涨,每个士兵都抱着视死如归的斗志,竟奇迹般地挡住了赵军的攻势。
但毕竟兵力差距悬殊,一直僵持下去肯定会被耗死。此时,埋伏在山上的3000精兵就出手了,他们之前一直按兵不动,在观察赵军部队的动静。他们的任务并不是从后面夹击,而是绕到对方空虚的营地,将所有的赵军军旗全部拔出,换成了汉军的军旗。
完事后,3000骑兵奔赴战场,对前方的鏖战的汉军和赵军大喊“汉军胜利喽!汉军胜利喽!”听到这番话的赵军统帅和士兵们心里一惊,回头一看自己的大本营竟全都插上了汉军军旗,以为汉军大部队来袭,早就拿下了自己后方,顿时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而更前面的20000艰苦奋战的汉军见此情景,以为杀出生天马上就能拥抱胜利,结果越战越勇,一鼓作气,将赵军冲得七零八落。如此前后夹击下,赵军完败,统帅赵召被韩信生擒。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这个布阵正是成语“背水一战”的由来,加上韩信兵不厌诈的阴招,将20万赵军刷的团团转,最终以微弱的军力吃掉了庞大了赵军。
所谓背水一战,和项羽当年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人在被逼到绝境时,往往会发挥想象不到的力量,韩信正是抓住了这点,再加上换旗的阴招,终获得胜利。不过,敢用这招制敌的将领之后鲜有其人,毕竟条件苛刻,而且太险,需要对敌军的心理摸得十分清楚,韩信之后,无人敢再用。
这也是“兵仙”为何只能是韩信的原因,换做是谁,都承担不来这个称号。
提到名将韩信,大家都可谓是耳熟能详,韩信在秦末汉初的风云时期算是最耀眼的杰出将领。在战场上韩信指挥的 陈仓之战、安邑之战、潍水之战 和 垓下之战 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佳作,可以说韩信用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统兵智谋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无数奇观,令后人只能高山仰止。
在当时韩信的军事韬略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所以后人多以 “兵仙、神帅” 来称赞。在短短四年楚汉战争中,大将韩信也是战功无数,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作为统帅韩信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每个计谋都能发挥淋漓尽致。 其中,早年的韩信就曾使过最“狠”招数大败对手,用几万人击败20万敌军。而更为神奇的是,此后的千年来竟无人敢再用此计谋!
楚汉战争中,韩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老家彭城(徐州)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 当时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三万之师击溃汉军五十六万联军。 可以说此彭城一战将刘邦的主力全部损失殆尽,让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幸好此时身为大将军的韩信迅速收集残兵败将与刘邦在荥阳会师,阻挡楚军的攻势,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彭城之战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其中,反楚同盟的 齐王田荣 和 赵王歇 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后来 魏王豹 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阻断了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同年八月,刘邦求和不成只能派韩信率兵伐魏。韩信以声东击西之计,率汉军渡过黄河,奇袭魏国重镇安邑,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国,这才为刘邦打通退路。( 需要指出的是声势浩大的彭城之战,大将韩信并未指挥 )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面对极其不利的形势下采纳韩信的建议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当时刘邦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还给韩信增兵,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同年十月,韩信、张耳统兵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 赵王歇见状与成安君陈余统兵20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 在当时可以说,赵军率先到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与韩信决战。
而即将发生的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井陉之战, 亦是成语“背水一战”的出处。韩信率军长途跋涉到达战场,麾下兵力多是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困马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如何“向死而生”的呢?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背水一战似乎还挺有道理,人到绝境可不就要拼死战斗么,这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的复制韩信恐怕会是凶多吉少。要知道韩信使用此计策之前,刘邦就在彭城之战中: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同样是背水一战,汉高祖刘邦以多打少还被淹死了二十万!
其实,当时的赵军本可以稳拿胜利的,副将李左车(李牧之孙)就曾献计认为:“ 韩信千里而来,粮草不足,补给肯定在部队后方,到时候他带领三万兵马,从小道断了韩信的粮草。不出十日,韩信的部队不战自溃,可以全歼汉军。 ”而主将陈余却自恃义军,不屑于使用奇谋诡计,说:“韩信这么点人马,我竟然避而不战,如此胆小怯懦,那以后天下诸侯还不都来攻打我?”根本不听李左车的计谋。
此时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史记》记载: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得到情报后大胆引兵前来应战,在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宿营。到了半夜,韩信又挑选出两千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去山上观察赵国的军队,并让他们在赵军倾巢出动后,将红旗插到赵军的营地。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大家: “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 当时的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
次日天刚亮,韩信亲自率领一万先头部队,打着大将的旗帜,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同时,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今天看来,当时赵军的嘲笑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战事一开打,韩信就佯装战败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军见状都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 此时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已经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在这种情境下汉军殊死抵抗,赵军久战不胜,遂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最终在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可以说在井陉战场上韩信使用最“狠”招数,用区区几万人击败20万敌军名扬千古。后来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就盛赞韩信在背水之战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而千年来,基本没有几个将领能将韩信的背水战术在战场上还原,可以说是无人敢再用!
韩信是汉初名将,其军事才能曾经获得汉高祖刘邦的盖章认定:?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曾经打过一场非常漂亮的仗,因为这场仗,后世还形成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韩信凭借这一招,领1万老弱残兵大败20万大军,无奈千年来无人学会其精髓。
所谓?背水一战?,运用的兵法原理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列阵的话,士兵们只能往前猛攻,不然仅剩死路等着自己,然而,韩信当年取得这场胜利,真的只因为这简单的一句原理吗?如果真这么简单,为什么三国时期马谡照搬此计,却失败了?
先看看韩信是怎么安排的。被刘邦拜将之后,韩信开启了自己的统兵之旅,他和张耳一起去攻打赵国,陈余听说韩信要来了,便在井陉口布置了20万大军(号称)迎战,井陉口道路狭窄,战车骑兵都不能列成阵通过,只能排成长蛇状、迤逦数百里前行,陈余的谋士李左车根据这种情况,为陈余献了一条妙计。
李左车的妙计是,自己领三万精兵截断韩信的粮草后队,陈余在前面高筑营垒,阻碍汉军前进,汉军被前后夹击,一定失败,到时候韩信、张耳的人头,就是陈余的囊中之物了。这条计策极妙,奈何陈余饱读诗书,不愿意用兵家的狡诈计谋,并且自信满满,觉得韩信的弱兵必败,不用使计。
韩信打听到情况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刻布置下去,让2000名骑兵轻装出发,埋伏在山上隐蔽处,只看汉军诈败、赵军追击的时候,将赵军营地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旗帜。随后韩信告诉大家:等杀败赵军,我们来场大型宴会欢庆胜利。大家疑虑重重,不敢相信。
结果韩信命前锋出井陉口,背对河水列阵,高处的赵军看到这一情况笑得肚子都疼了,哪有这样逼士兵送死的将领?不料战斗开始后,汉军假装败退逃归,赵军追击,来到河边阵地后汉军拼死反抗,赵军无法取胜,此时,赵军营地已经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赵军望见,以为将领被擒,顿时军心大乱。
汉军趁机前后夹攻,赵军溃逃,大败。陈余被杀,赵王被俘,韩信取得绝对胜利,创造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战斗奇迹。那么,韩信取胜的原因,单单是因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吗?当然不是。首先,战斗还没开始,韩信就充分了解了敌军情况,知己知彼才百战百胜,如果他连对方情况都没弄清就乱用这招,真不一定见效。
其次,这一招是韩信基于兵力远远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制定的,将士没有必死之心,哪来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是兵力不弱却还照搬这招,那不是巧胜,是找虐。其三,韩信使用背水列阵险招是有后招配合的,高邑伏兵就是他的后招,光弄险不留后手,能确保战斗胜利吗?所以说,马谡和韩信之间,大概差了10个项羽吧。
强攻不行,那就只能靠智取了,韩信就是靠智取才取得北伐的胜利的。?那是汉二年八月,刘邦派韩信北伐赵国和代国,韩信自然是不辱使命,攻破代国,收缴精兵若干。但是刘邦听说这个消息,立刻把韩信的精兵带走,只留下三万老弱病残的兵士给韩信,更过分的是,他还要求韩信用这三万老弱病残继续进攻赵国。
军令如山,不可违背,韩信只能带着这些老弱病残继续征战,所以他定下如下几条计策:
一、利用间谍深入敌军内部,掌握敌军动态。
战争中,派遣间谍深入敌军阵营探听消息,往往是最为常见的计谋了。韩信自然是不能例外,他也派遣了探子去敌方,并且得到了很重要的情报。成安君不信李左车的建议,认为李左车的计谋不是君子所为。韩信知道了这一点,进而得知了成安君的性格,所以便将部队开入井陉口。
二、派遣小分队进入敌军营帐,更换旗帜。
韩信在进入井陉口之后,并没有急着去打仗或者怎样,而是派遣了一支小分队,让他们带上汉旗前去敌军阵营,在战斗打响之后,偷偷将军旗换成汉旗,进而动摇军心。这一步和当初逼迫项羽,四面楚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铤而走险,大摇大摆通过井陉口。
而后,韩信更是布下疑阵,带着部队大摇大摆的通过井陉口。驻扎部队看他们如此嚣张,以为后面有大部队,于是按兵不动,却不知道自己刚好中计。
四、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
因为部队中都是老弱病残,训练度不够,而人通常只有陷入绝境时才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于是韩信背靠河水,断绝了自己部队的退路,那么汉军只能嗷嗷叫地往前冲。
五、假装不敌,假意退兵,诱敌深入。
在开始打仗时,韩信与赵军交战,不一会就假装被打败。而赵军不理“穷寇莫追”这一理论,追了出去。赵军主力离开,之前被派过去的小分队,立刻将军旗换成了汉旗。赵军一看大本营上空汉旗飘摇,一时间军心大乱,韩信也趁机击败赵军。
六、说服敌军投降。
大将李左车才华横溢,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而李左车这人也希望有人能够赏识自己,一来二去就开始帮助韩信出谋划策,最终使得韩信又攻破了燕国、齐国。
可以说,韩信以三万老弱病残的部队取得这场胜利,靠的完全是心理战。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韩信是个勇武双全的将领,他精通人的心理,可以抓住人的弱点,从而制定相应的计划,这也是他打了那么多胜仗的原因之一了。
背水一战就是井陉之战,经过韩信指挥过后,成为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在绝境中为寻找生机而拼死一战,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孤计,也就是说只有韩信仅仅使用成功过一次,其他人都没有成功使用过。
那么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如何打的?
以下引用《史记》中号称兵力的说法:
《史记 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对于韩信的兵力,史记中只说了韩信的军队有数万人,有推测说三万人的,有推测说五万人,没有准确的数字,综合一下,韩信的军队就是3~5万人。
可以肯定韩信是以少对多,韩信的军队就算有5万人,也只有对手陈馀军队的一半,韩信处于弱势地位。
韩信这边的将领具体有哪些人参战,史记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张耳跟韩信一起参战,陈馀这边的将领只知道有一个李左车,他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孙子。
另外,曹参率领一支军队北上进攻赵国的别将戚将军,并将其围困在邬县城(山西介休),最终曹参打败并斩杀了戚将军,邬县位于井陉的西南方向。
陈馀不仅没听,而且对于井陉这个天然的地利都不知道利用,井陉是进入赵国的一条狭窄的通道,这条路两匹马无法并排通行,也就是很狭窄,对于这样的地形,最好的办法就是伏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但是这些陈馀统统没有做。
韩信派出人不断打听消息,并且还得知了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的计谋,还通过不断地侦察,韩信知道了陈馀没有派伏兵或者任何阻击部队,这等于放手让韩信通过井陉了,于是韩信才敢率领大军进入井陉,并且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营。
到了半夜,韩信派出2000轻骑兵,每人拿了一面汉军的红旗,从隐蔽的小道上山埋伏起来,让这些骑兵注意观察赵国的军队,并且告诫骑兵:当赵军全线出击攻打我军时,你们就火速攻下赵军营垒,并且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这个安排是韩信半夜偷偷摸摸安排的,赵军毫无消息。
到了第二天天刚亮时,韩信派出一支万余人的先头部队,先出井陉口,渡过绵蔓水,然后在河边列出鱼鳞阵,背水列阵,这就是背水一战的来历。
赵军见到汉军在河边布阵,感到很好笑,由于没见到主将韩信与张耳出现,所以赵军并没有进攻河边的汉军,等这些全部部署好,然后韩信与张耳率领主力部队开出井陉口,大张旗鼓地渡过绵蔓水,来到汉军一万先头部队前面。
赵军见到韩信与张耳出现,于是打开营垒开始攻打汉军,韩信与张耳率领主力前出迎战,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然后韩信与张耳假装败退,一路退,一路丢弃汉军旗帜与仪仗鼓号,赵军见到汉军败退,于是开始追击汉军,抢夺旗帜,追逐韩信与张耳,这些可都是功劳。
然后张耳与韩信退到了河边,没路了,河边严阵以待的一万多先头部队开始以阵法抵御赵军,韩信和张耳败逃到河边的军队,由于没有退路,也开始回头跟赵军玩命, 这一仗赵军是倾巢出动。
就在双方主力在河边交战的过程中,韩信预先埋伏的2000轻骑兵冲进了赵军的营垒,斩杀了赵军的守兵,然后将赵军的旗帜拔除,插上汉军的红色旗帜。
但是双方激战了很久,赵军也无法打败汉军,于赵军退回营垒,结果发现营垒的旗帜全是汉军旗帜,以为营垒尽被汉军所占,大为震惊,军心大乱,这时韩信率领主力出击攻打赵军,营垒中的汉军也出兵攻打赵军,前后夹击之下,赵军大败,全军覆没,陈馀被杀,赵王歇被俘虏,背水一战结束。
李左车给陈馀的建议,按照级别来说,肯定只有赵国高层人物才有机会知道,韩信派个间谍就能打听到,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两军交战,一方能够打听到另一方高级别军事会议,这个仗还用打吗?
这都打仗了,肯定整个井陉口都封锁了,韩信也不可能派人到赵国去打听的,除非韩信早就在赵国安插了间谍进入高层,或者有别的渠道知道赵国高层军事会议的内容,这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张耳,张耳跟陈馀可是几十年的交情,两人因为巨鹿之战反目成仇,但是张耳对陈馀肯定是相当熟悉,对陈馀身边有哪些人也熟悉,对赵国更是熟悉,所以张耳有可能在陈馀身边安插了间谍,否则事后张耳啥也没事,就封了个赵王?
2、为什么在河边列阵的汉军战斗力就如此之强?
韩信以绝路为激励固然有原因,但是人再怎么激励,他还是人,不可能激励成神吧,况且激励也不是目的,一定要有其它的谋略来配合激励,一个兵就算战斗力再强,同时对付两个兵也是不容易了,除了激励之外,个人认为汉军在河边的军队绝对称得上是精兵,一个精兵,另一个是精兵列阵,以阵法来对抗赵军,赵军追击汉军到河边的,肯定不成阵型。
这样打下去的话,赵军其实是不利的,赵军的阵型乱了,短时间内难以结成,再加上韩信一再示弱,也让赵军产生骄傲之情,在一系列原因的作用之下,赵军的攻击力大减,而水边列阵的汉军战斗力大增,赵军就暂时无法打败汉军。
3、为什么赵军追击韩信和张耳时,营垒不留人呢?
从战事结果来看,2000轻骑兵就冲破了赵军的营垒,可见赵军的营垒几乎就是空的了,这里非常奇怪的是,赵军为什么不留点兵在营垒,这是基本的常识问题,赵军不是有十万人,哪怕留一万人,2000轻骑根本不可能攻下营垒的,韩信是如何判断赵军会倾巢而出的,如果赵军留了人在营垒,那失败的可能就是韩信了。
这里只能理解为陈馀的愚蠢了,任何战争,不到紧要关头,不可能把所有的军队全部投入战争的,除非立即能决出胜负,这是军事常识,结果陈馀连这个道路也不懂,再加上陈馀不接受李左车的建议,这是被韩信算死了陈馀这个人没有作为,才敢出如此大胆的谋略。
整个背水一战非常凶险,但凡出一点错误,最后失败的就是韩信了,比如采用李左车的计谋,比如赵军在河边打败了汉军,比如2000轻骑没攻下赵军营寨,这些情况出现,都意味着韩信的失败,但在战争中都没有出现,不敢想像历史上真实的背水一战是不是如史书中所记载的这样。
为什么只有韩信能成功,别人就不能成功呢?
韩信的能力就在于针对怎么样的对手,采取怎么样的计策,陈馀的愚蠢成就了韩信背水一战的千年美名,这种成功是针对对手采取的,同时还有地形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内,这个背水一战的计策是不能复制的。
背水一战成功最关键的原因是对手陈馀的愚蠢,只有敌我双方主帅谋略水平相差较大时,才有成功的可能,韩信的对手是陈馀,所以他能成功,如果韩信的对手是李左车,他就无法成功,事后,韩信对李左车说了一番话,他是这么说的: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果真让成安君(陈馀)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
这话固然有韩信谦虚的成分,但韩信也明白,但凡陈馀采纳了李左车的计谋,或者韩信的对手是李左车,背水一战就用不成,韩信连进井陉的机会都没有,双方只能形成对峙了。这就是对手愚蠢的原因。
韩信背水一战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好,无论韩信是怎么知道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计谋,你看韩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对陈馀和赵军的了解非常多,这样的谋略就是看人下策的,但前提是韩信做好的情报与间谍工作,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此,方能百战而胜。
韩信背水一战取胜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韩信利用置身死地而后生,激励汉军将士拼命抵抗,激发出最大的战争力,韩信还利用示弱,激起赵军的轻敌之心,在河边摆鱼鳞阵这种低级战法,让赵军骄傲,以为韩信就这点能力。
韩信还利用赵军急于取胜,抛下大量的旗帜与仪仗,让赵军争夺,要知道兵败如山倒,如果不是特别的把握,退兵时很容易形成溃败,但韩信充分把握了敌我双方的人性,让赵军为了抢夺战利品利了阵型,从而引发了赵军倾巢出动,这一点韩信也有赌的成分在内。
韩信背水一战取胜的第四个原因就是:谋略环环相扣。韩信在前一天半夜派出2000轻骑兵埋伏下来,这是暗手,到第二天先派出先头部队渡河列阵,这是明手,同时也是为了稳定阵地,如果韩信第一时间率领主力渡河,那赵军可能就开始进攻了,韩信就无法实施谋略了。
韩信不首先出现,赵军就不会进攻,然后韩信与张耳率领主力迎战赵军主力,那一万军队仍然在河边列阵,等到韩信后退时,那一万河边列阵的军队就充分发挥了作用,要知道汉军逃回来阵型也是乱的,但韩信安排得很好,那一万人起到了缓冲作用,挡住了赵军第一波攻击,然后韩信利用时间再稳定主力,进行反击。
韩信的计谋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把赵军主力吸引在河边,然后利手暗手拿下营垒,再里应外合打败赵军,最终成功,整个过程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时间、空间、对手都是无法复制的,当然也就没人能成功第二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