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导者李自成率部占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边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明朝灭亡的最主要责任人却不是崇祯皇帝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朋友可能会知道,明朝后期战事不断、党争不绝、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巨型的烂摊子,形势令人绝望。崇祯皇帝执政后,虽然拼尽全力,宵衣旰食,但终究还是无力回天。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部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明朝灭亡的最主要责任人却不是崇祯皇帝,而是他爷爷的爷爷——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本来按照皇位继承顺序,他跟皇帝宝座基本上“八竿子打不着”。可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时候,明朝最会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意外去世。由于正德帝没有子嗣,所以朱厚熜这个堂弟意外地捡到了这么一个天大的便宜,被推举成为新君,是为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非常聪明,可是他却没有把这份聪明才智放到治国理政上,而是将帝王权术玩得炉火纯青。他在位四十五年,前一半时间忙着搞权谋,后一半时间忙着在深宫中炼丹修仙。以他的能力,原本完全可以整饬积弊,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他却荒废了这四十多年时间。这就难怪后世一些人在评论明朝灭亡的原因时,会提出“始亡于嘉靖”的说法了。
不过,嘉靖皇帝对明朝的危害却远不止此。用现代基因学的观点来看,他的基因可能不太好。其中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就是在嘉靖帝之前的明朝皇帝,基本上口碑都还过得去。可是在嘉靖帝之后的明朝皇帝,多数都跟他一样,集贪、懒、自私于一身。
嘉靖皇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载垕继承皇位,是为隆庆皇帝。隆庆帝在明朝皇帝中的存在感很低,除了对外政策方面取得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项成就外,基本就没有什么值得提起的事情了。隆庆帝在位仅仅六年时间,就因为贪恋美色导致纵欲过度,撒手人寰。
隆庆帝去世后,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万历皇帝。万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四十八年,竟创造了长达三十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之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他的爷爷嘉靖皇帝,二十五年不上朝)。万历帝长期窝在后宫中沉溺于酒色自不必说,他对钱财贪婪和自私也堪称“中华一绝”。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中,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产业,所以皇帝应该将国家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可是万历皇帝在钱财方面却处处与国争利,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将得到的钱财全部纳入自己的内帑(皇帝的私房钱)中。万历朝后期,明朝同后金(清朝的前身)开战,当时国库里早已一穷二白,支不出银子。大臣们希望皇帝能从内帑中拿出一点银子来用作军费,可是万历帝却一口回绝了。没有足够的军费,明朝方面就没法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后金在没有受到明朝压制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以至于后患无穷。
万历皇帝驾崩后,他的长子朱常洛即位。不过朱常洛当上皇帝后兴奋过度,每天在朝廷上忙完公事后,还要回到后宫和娘娘们共度鱼水之欢,结果在位不到一个月就因身体过度透支而一命呜呼。
朱常洛死后,他的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天启皇帝。天启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他懒得打理政务,将国家大事都交给太监魏忠贤去处理,自己整日窝在后宫中做木工活,还自诩为“鲁班再世”。天启帝在位七年时间,明朝形势急剧恶化,各种导致亡国的迹象在天启朝都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天启帝死后,没有子嗣,所以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跟自己的几位祖辈比起来,崇祯皇帝算是难能可贵了。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但崇祯帝还是遗传他的祖辈们刚愎自用、刻薄寡恩的自私性格。以至于到了明朝末期,皇帝和身边大臣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深渊。
明朝灭亡后,嘉靖帝的皇帝基因就绝种了吗?答案是:还没有。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在南方的势力组建了南明政权,主要包括:弘光政权、鲁王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其中,弘光皇帝朱由崧和永历皇帝朱由榔都是嘉靖帝的后人。朱由崧贪婪、好色,在历史上可谓是恶评如潮。朱由榔遇事毫无主见,一辈子东躲西藏,也算是窝囊到家。反观鲁王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之后)和隆武皇帝朱聿键(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之后),以微弱的兵力同清军周旋,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过程相当悲壮。真是印证了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很喜欢神仙方术这些长生不老之道,刚刚登基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皇家道观。一些正直的大臣敏锐的察觉到了问题,纷纷上书劝谏皇帝,据《明史》记载:“嘉靖二年给事中郑一鹏就进言劝阻皇帝劳民伤财的大规模修建道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嘉靖皇帝对于这样的谏言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
这样一来,皇帝整日里专心长生不老之学,必然引发对政务的怠惰问题。明朝的政治制度是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政务都需要皇帝亲力亲为,国家机器需要皇帝的勤勉才能够正常和有效的运转。
但是嘉靖皇帝在西苑建好之后,就搬过去住了,对于朝廷上的政务也就很少过问了,君臣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好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传达不到。到了嘉靖朝晚期,朝中局势已经非常混乱了。
02官员腐败,官员选拔机制问题明朝后期社会风气由俭入奢,在这种奢侈的氛围影响下,明朝的官员也开始渐渐腐化,各级官吏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全然不管朝廷制定的法律;在嘉靖朝,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了。
官员的腐败主要的原因还是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体系出了问题。明朝中期之后,任官,升官太过依赖进士的身份,士人考取进士功名之后就可以做官,往后不管你的行政水平怎么样,凭借着自己的进士身份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升官。
这种只重功名的选官、升官的方式势必会导致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学习功名,如何取得,而忽略了能力和道德的培养;这么一来,明朝官吏的整体素养一定会偏低,腐败问题自然滋生。
03百官无用开支过大,致财政紧张问题兵部尚书李钱在嘉靖四年上书朝廷称,京城里的粮食已经不够三年的用度了,民力就这么多,可是朝廷需求的粮米却在不断的增加,大量闲散的冗员也给朝廷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织染局和内官监的冗员就已经有一万多人了,但是这些机构的主管官员依然声称自己的部门缺乏人手,希望朝廷能再增加一千人。
这样一来,朝廷每年光给这些冗员的薪水就有十五万石的粮食。在国家粮食储备如此匮乏的条件下,大明朝难免要陷入财政危机的困局。
04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南部沿海倭寇骚扰问题嘉靖朝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嘉靖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北方蒙古部落分分合合,虽然有一个名义上的大汗,但是一些强大的部落还是会不服大汗的领导,因此这些分散的部落对大明的入侵虽然不像从前那样规模庞大,但是入侵频率却更加频繁了,每一次的入侵都给大明边境居民带来很大的痛苦。
大明的南部沿海同样不太平,倭寇问题依然困扰着这里。为了从明朝获得财富,日本人开始大量从事针对大明的走私贸易活动,而且还经常和明朝的走私贩子联手对明朝的沿海地区实施劫掠。北方蒙古诸部落的入侵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倭患,使得被吏治和财政问题困扰的大明王朝更加是雪上加霜。
凡此种种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后来想解决问题的隆庆皇帝非常头疼,推行新政必须要迈过这四座“大山”。面临着这些越来越严重的弊病,大明新任皇帝隆庆皇帝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政治举措来稳定住局面,同时针对前朝的弊政,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实施变法。经过隆庆一朝的革新和万历初年的张居正变法,嘉靖朝的遗留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我从小喜欢历史,所以,我也比较喜欢看有关历史的书籍。我原先是三国迷,《三国志》、《三国演义》我都看过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丰富多彩的阶段。一直听闻《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好的书,语言幽默,但又不乏鲜艳的笔墨;以小说的笔法来写,但又以历史为基础。所以,在这个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余时间看《明朝那些事儿》。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感慨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七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余年发生在明朝的事情。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让我对皇帝对大臣们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着。
说到明朝,我们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人物,应该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艰苦,没有读过书,然而,他从一个卑微的贫民走向成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让我深感佩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样,在经历痛苦和艰难的磨炼之后,方才会成功。朱元璋告诉我们,获得胜利的关键在于隐忍的耐心和准确的判断,而这也体现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他的勇猛,他的坚强果断,他的信念,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有的人说朱元璋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杀人太多杀人从不手软,心狠手辣,但是,这是他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已,他也无非是想让天下不要那么黑暗。毕竟人无完人,他依旧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了“靖难之役”后的事情。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开始了他辉煌的一声,使大明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帝国,一个伫立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庞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不只是书中描写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现。有朱棣的残忍毒辣有朱高炽的忠厚老实。
既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又有南下讨平安南的伟烈。明朝经历了朱棣的造反,社会的稳定,“仁宣之治”后的动荡。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朱祁镇,他在土木堡被敌军也先活捉,后被喜宁陷害。经历了蒙古大漠的风沙,险死屠刀之下,被喜宁的诡计算计,他被当做傀儡,用来向大明要赎金,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却还是坚强的活着。后来虽然被救回来,却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让他回来了以后就处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却很满足,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南宫走去,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她还会在这儿等着他,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
朱祁镇这一生,从御驾亲征的威风到被俘,被亲人抛弃的落魄,再到复位时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一样,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体会的?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这个宝座。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点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不是一个明君,却是一个好人。
另一个真正让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当他保卫京城的时候,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骄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一幕幕的画面在我眼前回放。
历史不是残台断瓦,不是古庙荒冢,也不是发黄的书卷,而是挂在人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透历史长河,吸取教训。历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历史原来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薄雾在梦境中散开,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辨。耳边传来古老的钟磬之音,辉煌的大明王朝展现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城内,宁静安详,静谧幽深。深宫大院尽处,只传来一串沉重的脚步声。他——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纵是一国之君,然而走近他,却不难体会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与不尽。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坎坷,他的继位,更是在一种巧合诞生——先兄朱由校无一子嗣,万般无奈与仓促之下,年仅15岁的他只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他的继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本应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祯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全无。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个国家都走向灭亡。先兄的昏庸执政,使崇祯面对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此时的他,内心该是多么矛盾啊!大势已去,他却能让国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实则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勇敢与胆怯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敢,并为国家的长久付出了心血,虽死,则无憾矣!面对这样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祯皇帝显赫的权力背后,却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奸臣的满口胡言,使他受尽排挤、压迫和虐待,也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终于在登基的那一刻冲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奸臣,使朝代焕然一新。国家统一的梦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却被他自己毁于一旦,实在令人同情。杀死袁崇焕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以至国家再也没能力与清兵抗衡。如果历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处决袁崇焕的指令。然而,历史不会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着这个美梦罢了。当“李闯王”进京的那一刻,崇祯视死如归。他平静地遣走身边的宫女、太监,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树上自缢而死。他走了,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带着一身未了的心愿魂归煤山。为坎坷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走近崇祯,体会一代君王背后的难隐之情;走近崇祯,感受灾难来临之际的那份坦然与从容;走近崇祯,学会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已的那一份责任。带着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同情与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一直听老师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好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原先是一本网络小说,由于网友们的称赞,作者当年明月就把博客的文章交给了印刷厂,进行印刷,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此书一口气出版了7本,本本精彩无比,所以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
几个月前,父亲问我要什么书,于是我便叫老爸去给我买《明朝那些事儿》当看了几页之后便爱不释手,真想一口气把它读完。此书写的是历史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兴衰史。
《明朝那些事儿》首本用白话描写明朝正史,轻松幽默地叙述了明朝的建国、治国和亡国的历史过程,这本书的故事曲折不断,语言风趣,情节生动,是一部众通俗易懂的明史。它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这300年之间的事。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是明高祖迁都至北京,当时的迁都招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不行,不行”这个字天天在明高祖朱棣耳边回,可是当明高祖提出一点建议时他们一致沉默了,这条建议是:北上防寇。
明高祖还问朝中大臣,你们都在这里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你们可曾想过边塞人民的疾苦?最终大臣向明高祖妥协。明朝那些事让我知道了官场的勾心斗角,领略了武将的意气勃发,无数风云人物背后的故事!
啊,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读史书应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对一些平铺直叙的文字,心中毫无感触可言;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另类的史书,感觉截然不同了,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有点随性,似乎在调侃我们,其实,这更能凸显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锐准确的判断;朱元璋,一个身经百战的传奇!可是,又有谁能了解他的起义是多么被动、无奈?又有谁能了解他的初衷是多么单纯、简单?又有谁能了解他的生活是多么痛苦、他的奢求是多么容易?
最开始,他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劳作后,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只怪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战乱,身边的亲人不是去了远方,就是因为战争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后来,他仅仅为了混口饭吃,跑去当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弃、鄙视,最后竟落得化缘(就是讨饭)的地步。可是为了仅有的自尊他不愿意去。朋友来信一封劝他起义,被元军知道后告他谋反。终于他别无选择了,就试一试——起义!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庆幸的是征途上总有一群知己、一群生死与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边。如天下第一谋士刘基,得力虎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等,能人奇才众多。
要说朱元璋的大将之风应是他那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用他那天才的军事头脑去剖析每场战争。真理总是在少数人那边这句话说得果真没错,朱元璋独到的观点往往成为致胜的关键(虽然还是有几次失误)。
虽然朱元璋最后还是成功创建了明朝,但还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个最大的死对头: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与这三个人的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们就来说说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生死之战可谓是惊心动魄。其实当时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时候,兵力远不及陈友谅的强大。而且朱元璋的弱点水军正好是陈友谅的强势,且装备还是以前从陈友谅那里抢来的,很差(陈友谅的装备不停改进,与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怎么看,这场游戏,朱元璋根本是以卵击陈友谅这块大石头嘛!可导致鄱阳湖这场血战中朱元璋扭转乾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陈友谅的性格心狠手辣,导致军中人心涣散;二是陈友谅战术用得不得当,竟把几十艘大船连了起来,重现赤壁之战的悲剧;三是朱元璋过人的判断。虽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陈友谅的大船小了几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灵活性攻击大船的这个弱点,这不正是过人智慧的体现?一个领导者不是应该智勇双全,才能打赢对手吗?
此战开打之时,朱元璋就已经做好准备,殊死一搏了。赢,则得到一切;输,则失去一切,再也无法翻身。我想,换做是别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过人的胆识和自信让他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大战在即,临危不惧,这不正是大将之风吗?朱元璋不愧为“英雄”!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领军人物!他的智勇双全,他的临危不惧,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的准确的判断,都无不让我震撼!
就这样,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奇人物的征途经历。作者用他独到的目光诠释了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也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明朝的开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