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禅真的是一个愚笨的人吗,看看五虎将的谥号就知道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04:20:09

刘禅真的是一个愚笨的人吗,看看五虎将的谥号就知道了

还不知道:刘禅智慧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这是《三国志》中对关羽和张飞的评价。

蜀后主刘禅

在三国时期,东吴和蜀国相对于北方的魏国,势力较弱,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而对比东吴,蜀国的国力则更胜一筹,蜀国不仅谋士多,而且名将也多。比如蜀国的五虎将,单个拎出来都能镇守一方,均是不世出的猛将。

刘禅是蜀汉第二位皇帝,在后世对他的评价中,多评价他愚笨无比,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那么刘禅真的如此愚笨吗?看看他给蜀国五虎将的谥号,你就能明白刘禅不是愚笨,而是一种大智若愚。

刘禅登基之前,关羽镇守荆州,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是因为一句“虎女哪可嫁犬子”,引起东吴孙权的报复,东吴军队白衣渡江,占领了荆州。关羽寡不敌众,败走麦城,向刘封求援,刘封坚守不出。

关羽

在临沮一带,关羽被东吴小将马忠赶上,面对数倍于己的东吴军队,关羽之子关平血战至死。关羽不愿意被东吴军队所擒,最终引刀自尽,头颅被孙权送往魏国曹操处。刘禅登基后,追谥了关羽,在记载中:

“追谥羽曰壮缪侯。”

“壮缪侯”这个谥号有好有坏,“壮”字代表了关羽为蜀国一生拼杀的贡献,而“缪”字则属于贬义词。在刘禅看来,关羽兵败荆州,同他自己也有关系。他讥讽孙权,贸然同东吴和魏国开战,最终引得身死的命运。

关羽死后,刘备动员蜀国全国兵力,征讨东吴。张飞回到阆中,准备招募士兵,为二哥报仇。张飞回到阆中后,因为悲痛醉酒,鞭打范强、张达。张飞给两人定下军令状,让他们三天之内筹备一万白甲,不然就斩首示众。

张飞

范强、张达知道三天内,无法筹齐一万白甲,最终起了歹心。两人趁着夜色摸入张飞营长,手持利刃,将张飞杀害。两个歹人带着张飞的头颅,投奔了东吴,张飞死于非命。刘禅登基后,追谥了张飞,在记载中:

“追谥飞曰桓侯。”

“桓侯”这个谥号是个美谥,“桓”的本意是宫殿里的大柱子,可以代指国之栋梁。刘禅追谥张飞“桓侯”,就是称赞自己的叔叔,是蜀国的栋梁之才。刘禅对张飞的谥号,可谓贴切,能够表现张飞一生的战功赫赫。

五虎将中,关羽和张飞死于非命,而其他三位猛将均是病逝。黄忠是五虎将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曾帮助刘备占据益州,参加过汉中之战。公元219年,黄忠同魏军夏侯渊部遭遇,黄忠虽年老,依旧攻破魏营,大败魏军。

黄忠

公元220年,黄忠因病去世,刘禅登基后,追谥黄忠,在记载中:

“明年卒,追谥刚侯。”

“刚侯”同样是个美谥,“刚”字代表了坚强,比喻了黄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黄忠作为五虎将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不顾年老体弱,奋战在蜀国抵御外敌的第一线。一个“刚”字,体现了黄忠坚定为国的一生,赞美了他的毕生功绩。

黄忠去世两年后,马超也重病卧床,时日无多了。马超躺在病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有酸有甜。马超本来跟随父亲镇守凉州,拥有着自己的一片地盘,可惜曹操奸诈,杀死马腾,占据凉州。

马超投奔刘备,就是为了替父报仇,手刃曹操。在汉中之战中,马超在巴西地区,同进犯的魏军张郃部激战,牵制住魏军主力。在马超的带领下,蜀军占据了汉中,马超当即上书刘备,请他进位汉中王。

马超

公元222年,马超重病,将弟弟马岱托付给刘备,安然病逝,年仅四十七岁。刘禅登基后,追谥马超,在记载中:

“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

蜀国五虎将中,去世最晚的就是赵云,赵云同刘禅关系最亲近。赵云曾经在百万魏军中七进七出,舍生忘死,救下幼主刘禅。刘禅对于赵云心怀感激,见到赵云,常常跪拜。

赵云救刘禅

赵云一生多担任刘备的亲卫队长的职务,官职最高担任过镇东将军,比后辈魏延的职位还低。魏延担任镇北将军,职位在赵云之上。公元229年,赵云因年老去世,刘禅亲自前往祭拜,俯在棺材上放声痛哭,追谥了赵云,在记载中: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马超被追谥为“威侯”,赵云被追谥为“顺平侯”,一般人会认为赵云的谥号更好,其实不然。对于自己的救命恩人赵云,刘禅也是公正的评价了他的一生,没有过高赞誉。赵云的谥号“顺平侯”,“顺”字相对中和,“平”字更是表现的中和。

在刘禅看来,赵云一生立功较少,只是保护了刘氏族人,不应该追谥太高。而马超的“威侯”则是个美谥,“威”字代表了令人敬畏的气魄,用来形容善于马上作战的马超来说,再形象不过。

刘禅追谥蜀国五虎将

从刘禅对蜀国五虎将的追谥,我们可以看出,刘禅此人大智若愚,并不愚笨。在诸葛亮在世时,他装糊涂,让诸葛亮管理蜀国的军政大事,并用李严制衡诸葛亮。等到蜀国灭亡后,他又用“乐不思蜀”四字,保全了蜀汉宗室的性命,还是有着大智慧的。

愚钝至极,不理朝政,真正的刘禅真这么傻吗?

真正的刘禅其实一点也不傻,相反他还是比较聪明的。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而刘备是三国汉室后裔,为人仁和聪慧,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和统治能力。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他建立的蜀国与曹操和孙权三足鼎立。成为了万人敬仰的君王。

在剧中我们看到的刘禅是一个傻楞傻楞的人,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我们看到的傻只不过是他伪装出来的,他这样做让他活了很长时间,甚至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还统领蜀国多年。他的过人之处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肯定会遗传到刘备的基因,刘备不傻他也不可能傻。刘备是一世英雄,所以刘禅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这种基因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从刘禅的血统来看,他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傻不愣登的君王,肯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二、诸葛亮掌握大权,在蜀国很多人都追随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有很大的话语权,刘禅为了自己的性命和君王的位置他只能装傻充愣。让人们误以为他没有什么想法,这样诸葛亮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让诸葛亮安心北伐为自己打天下。

三、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统治蜀国多年,蜀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别人都说是诸葛亮的功劳,但是这一切和刘禅的统治是分不开的。最后司马昭打到蜀国时,他心知肚明自己不是对手,所以就开门投诚,这种能够看明白天下大势,让自己的黎民百姓不受摧残,让自己可以保住性命的做法不是一个傻子能够做出来的。

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是一个傻子,而是一个聪敏的能够看明白天下大势,能够时刻为自己的黎明百姓着想的君主。

真实的刘禅昏庸吗 后人如何评价刘禅

刘禅昏庸吗

刘禅并不昏庸。后人认为刘禅是软弱无能的昏庸君主,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是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没有率领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纳了谯周投降的建议,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二是司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乐曲时,刘禅没有一丝的伤心,还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

刘禅十七岁登基为帝,刘备在遗诏之中,嘱咐他诸事都要和诸葛亮讨论,无论政事大小,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决策。在当时,他实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诸葛亮曾经夸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形象历来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会奉承迎合刘备来说违心之语,由此可见刘禅是聪慧的。所谓“大智若愚”,诠释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聪慧,真有那么昏庸,他如何在帝位达42年;若他不装聋作哑几十年,怎么会有一个平和安祥的蜀汉。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刘禅一人走过来的。若真没本事,昏庸无道如何在那么动乱的三国生活下来,怎么在君位之上安安当当地坐着,又怎样让蜀汉百姓生活地安宁。

刘禅的投降与“乐不思蜀”,恰好说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里有百姓。大军进犯,失败是必然的,作为一国君主,并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还承担着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汉必将血流成河。而在司马昭的问话之时,若他表现一丝伤感,必会引起司马昭的戒备,后果不知会怎样。刘禅并不昏庸,反之他聪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于乱世,身为帝王,手中却无实权,一切只能归于无奈。

如何评价刘禅

有个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说他软弱不能,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也没有用,最后江山也落到了别人的手中。到现在,人们也常常将那些不思进取,没有进取心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于是,从古到今,刘禅在人们心中昏庸的形象日渐深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电视剧《三国》刘禅扮演者

外貌从刘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分析。在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上,刘禅体现出大度和忍让。

首先,刘禅在继位的时候才十七岁,刘备在临终前叮嘱他要凡是都跟丞相进行商量,都要听从丞相。于是乎,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办,对于掌管大权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谦让。

其次,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治国策略都予以支持,尽管有所不和谐,但是刘禅还是选择相信诸葛亮的行事方法。诸葛亮发动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刘禅并不是很同意,但是考虑到蜀国的稳定,刘禅还是选择了支持诸葛亮北伐。

再次,刘禅不仅对诸葛亮百般忍让,对于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因为叛乱被杀,刘禅没有对魏延进行否定,而是说既然已经获罪,仍然念及之前的功劳,赐予棺材安葬他。这一点能看出刘禅对臣子的宽容,不会因为叛乱而把之前的功劳全部抹掉。

最后,刘禅因为生活开始腐化,受到了大臣的劝谏,刘禅也没有因此大怒而杀掉他们。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刘禅采取不轻易用武,而是选择将事情化小的态度。

刘禅的故事

魏军在灭掉蜀国之后,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被留在了成都。到了钟会、姜维等人发动战争之后,司马昭又觉得将刘禅留在成都不太适合,于是又将他接到了洛阳城中。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民心,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身边的大臣将近五十余人都封了候。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禅扮演者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发生在刘禅投降之后的故事,主要是说把江山让给了他人,还在那里开心地大笑。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典故具体的故事吧。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邀请了刘禅和他的大臣来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叫表演者演了蜀国的节目,当时的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想起亡国的痛苦,几乎都要留下眼泪。只有刘禅在那里咧开了嘴巴大笑,看得还特别有劲。司马昭观察了他的表情,在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一点感情,即便是诸葛亮活到现在也不可能将蜀 *** 持下去,何况是姜维。”过了几天,司马昭见刘禅便问:“你想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地。”刘禅的随从S正知道这件事后,便教导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日夜思念那里。’这样司马昭可能会被感动,就放我们回去了。”果然,司马昭又问他,他便照着S正说的回答,司马昭说:“为什么听起来像是S正的语气呢?”刘禅一惊,瞪大眼睛说:“您是怎么知道的,确实是他教我的。”左右随从的人听后都笑了。

刘禅是怎样的人

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一直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传于世人之间。

刘禅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刘禅为什么投降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

刘禅

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和黄崇的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是逃亡东吴就是要求南下,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他们不觉得蜀汉能逃过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打战,蜀汉的都城成都就会成为主战场,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成都地区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场战争还一定能打的赢,如果坚持到姜维的援军,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后人因为刘禅不战而降,觉得他特别的昏庸,并给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称讳。什么样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

刘禅是弱智吗

世人都认为刘禅是个无能的人是个弱智,乐不思蜀是多么的懦弱。其实很多人认为刘禅非常聪明能干的皇帝。三国志中有写到说,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把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诉刘备,刘备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奖励。诸葛亮是何等骄傲的人,所以绝对不会阿谀奉承,由此可见刘禅绝对是一个聪明人。

刘禅剧照

在被成王败寇的思想熏陶后,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活的轰轰烈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刘禅的不战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让刘禅是个反面人物。打仗死的还是士兵,受到伤害的还是百姓。如果抵抗太强的话,可能还会被屠城。魏国不是没有屠城的经验,因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决定投降。就因为这样,刘禅有了卖国的骂名。有人想说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刘禅为什么不能被赞扬,难道这样的他不是英雄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失败者,所以就不配拥有荣誉?

刘禅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在蜀国被灭后,刘禅在司马昭的宴会上所回答的那句乐不思蜀。这也是刘禅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这或许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殊不知,如果刘禅当时不这么说司马昭会留他一命吗?

司马昭如果想杀刘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作为阶下囚的刘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须让司马昭认为他是儒弱无能的,认为他已经放弃反抗的。所以乐不思蜀的这个形象正是刘禅最好的伪装,这样的形象才会让司马昭放心,才能保证刘禅自己的性命。这在当时身处绝境的刘禅最好的选择,称得上是上上之策。这样行事的刘禅难道称不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

三国时期,被说成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个笨蛋吗?

在现在,一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备,人们都认为其是三分天下乱世英雄。

然而对于他的儿子刘禅也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阿斗,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其没有任何的能力,无法担当重任,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如果阿斗真的是毫无能力的话,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真的放心把国家交给刘禅来管理吗?

如果进行仔细推敲的话,就会感觉到刘禅不仅不是昏庸无能,反而有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在当时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其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小,百姓少,国单力薄,其实是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抗衡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继位后也是整天的战战兢兢。

可是在刘禅继位后,蜀国又继续存在了40,足以见证了刘禅的治国能力。在这期间,蜀国人才济济,政治上基本趋于稳定。还能对魏国,基本上一进攻为主,处于主动地位。

人们对于刘禅昏庸无能的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2点:第一、在其统治期间,完全倚仗诸葛亮等辅臣,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第二、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造成了政局不稳定,贪腐之风横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然而,刘禅听命于诸葛亮,一是因为当时的刘禅刚刚登基,没有政治经验,只能靠诸葛亮等辅臣来辅佐。二是因为刘备临终时的正式?托孤?,诸葛亮只能也是必须的主持大政。

但是,在封建时代,君臣关系从来难处。

当臣下明显地强于君主时,?震主?往往成为君主最大的心病。而当时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客观上就处于?震主?的状况。

这种状况,刘备早就预见到了。

所以他临终向诸葛亮?托孤?时,竟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意思显然还是放心不下。至于刘禅,更是当事者。

在诸葛亮为其主政的十二年间,他已经逐渐成年,不可能对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毫无考虑。如果他真是?昏庸?,那就会对诸葛亮不理解、不信任。

而一旦他对诸葛亮有了?震主?的感觉,那就很容易生疑忌、听谗言,演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悲剧。但刘禅并没有那样,而是对诸葛亮始终如一地信任和尊重。

这本身就说明他在用人上确有主见,而且所见极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