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是真的兄弟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赵匡胤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他的那些兄弟们,可他却在稳定下来之后,对这些人挨个下了手。慕容延钊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身军人世家,从年轻时起就非常的勇猛干练。他一开始是郭威的部下,后来跟随柴荣,在柴荣即位之后,慕容延钊还跟着他和北汉大打了一仗,在这场战斗中,慕容延钊表现出色,很快就得到了升迁。
在柴荣攻打南唐时,慕容延钊也跟随在侧,当时有探子上报说看到了南唐的大批军用船只,柴荣立即派出了慕容延钊和另一位将领一起去攻打他们。慕容延钊从陆路进攻,另一位将领从水路进攻,他们二人配合默契,很快就打败了南唐的水军,鉴于他的表现,在战争结束后,柴荣又给他升了官。
很多人都说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是关系不错的兄弟,可从一些史料的记载来看,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赵匡胤举事的时候,慕容延钊也领兵在外,当他听到赵匡胤受禅的消息后,只是说听命,而不是兄弟的那种狂喜,并且也能看出来,他虽然也在外边,但并没有参与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在事后他也没有因为忠于柴荣而反对赵匡胤,挺识时务的。
后来李筠反宋,赵匡胤派出了好几个将领去镇压,其中就有慕容延钊,但是和别的将领不同的是,赵匡胤在慕容延钊发兵前,把自己的一个亲信派到了那里。为什么要派人过去呢?应该就是为了安插自己的势力,一方面是监视慕容延钊,另一方面就是为取代慕容延钊打基础。因为赵匡胤是武将上位,所以他很忌惮武将掌握兵权,为了把兵权把握到自己手里,他把禁军统领撤掉了,慕容延钊因此变成了一名节度使。
慕容延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皇帝对自己有了戒心,与其让皇帝忌惮自己,还不如自己主动放弃。于是他去了京城,自己主动要求辞去军职,赵匡胤一看这人这么上道,也没有推辞,直接就准了他的请求。这是赵匡胤时期第一个主动解除军职的将领,当然他不是最后一个,只是给后边的人开了个头。
慕容延钊虽然被赵匡胤猜忌,但他确实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后来赵匡胤准备攻打湖南的时候,就特地派人叫上了他。其实那时候的慕容延钊身体已经不大行了,连路都走不了,可赵匡胤却说,只要他还活着,就是抬也得把他抬到战场上,让人听了有点寒心。并且赵匡胤这么做是在为另一个人铺路,他叫李处耘。
李处耘在兵变时立了大功,赵匡胤很想重用他,可他没有打过大的战斗,怎么办呢?很简单,找个经常打仗的坐镇不就行了,慕容延钊就是个很好的选择。事实证明赵匡胤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慕容延钊的帮助下,李处耘打了个大胜仗。后来赵匡胤给慕容延钊升了官,可之后不久,慕容延钊就因病去世了。所以说看君臣二人关系到底好不好,看他们干的事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达到历史一个高峰,或许与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很大的关系,不像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对于自身地位的危机感,以至后来清理功臣,因为对身边的近臣极度不信任,因此加强自身的权力控制。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各地节度使的军事力量。其次是派遣文官担任知州、知县,一些列措施加强了宋朝统治。
出身高贵的赵匡胤 赵匡胤祖籍河北,他高祖和曾祖都是唐朝的官员,但官职不高。高祖赵眺曾任县令,曾祖赵挺是藩镇卢龙节度使下属的从事。赵匡胤的祖父赵敬大致生活在五代前期,《宋史》说他担任过涿州刺史。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梁时跟随节度使王镕起家。后晋与后梁争霸时,他奉王镕之命率五百骑兵援助晋王李存勖攻打后梁,因作战骁勇而被李存勖留用。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史称后唐庄宗。赵弘殷任禁军将领,迀居洛阳。赵弘殷本有一长子,名赵光济,不幸早年天折。公元927年,次子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过了12年,三子赵光义生于开封浚仪。又过了8年四子赵廷美出生。五子赵光赞早夭。可以看出,赵匡胤兄弟的年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赵匡胤还有两个妹妹,分别陈国长公主和燕国长公主。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定州安喜人。
赵匡胤早年注重学习文化与武艺,并外出游历各地,对社会现状与人情世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父亲赵弘殷历经后梁、后晋两朝,但均未获得 升迀 。直到后汉公元948年,赵弘殷因讨伐王景崇有功,升任侍卫马军护圣军都指挥使。同年,枢密使郭威(即后来的周太祖)征讨李守贞,赵匡胤应募从军,时年二十一岁。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担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后属殿前司),仍是低级军官。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北汉主刘崇闻讯,认为后周皇帝去世,正是兴兵征讨的时机。于是他遣使请求契丹发兵相助,谋求合力攻打后周。
北汉与契丹联军来势汹汹,世宗柴荣决定率军亲征,这次战役史称高平之战。交战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就带领所属骑兵溃逃了,情势一度十分危急。这时,赵匡胤在军中鼓舞士气,又向长官张永德请战,二人各自领兵两千人分左、右翼围攻敌人。赵匡胤身先士卒,径直冲向北汉军前锋。在他们的合力攻击下,击败了北汉军队。战后奖赏高平之功,张永德在世宗面前竭力称赞赵匡胤的智勇,于是他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此后不断被委以重任。
高平之战中,士兵的溃逃现象和散漫作风暴露了禁军的各种弊端。周世宗命赵匡胤负责整顿禁军。赵匡胤将禁军中"武艺超绝"的士兵选入殿前诸班,同时将新招募的士兵中身体强健的直接招至殿前司。此后,殿前司的实力大大增强,赵匡胤在 选拔 过程中也慢慢培植了忠于自己的势力。此外,赵匡胤还拉拢了一批军官结为"义社兄弟",其中包括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贳、王政忠等人。这些人及他们属下的将士日后成为了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主要力量之一。
石守信 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的淮南之地,赵匡胤也随军出征,夺取了滁州。宰相范质根据刘词的推荐,任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的赵普为滁州的军事推官。正是在此时,赵普的才智得到赵匡胤赏识。同年十月,赵匡胤因战功升任匡(入宋后避讳改称"定")国军节度使(治同州,今陕西大荔)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朝少数几位级别和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这时他年仅三十岁。
在被任命为匡国军节度使后,赵匡胤随即建立起节度使幕府。赵普被辟为节度推官,沈义伦被辟为从事,吕余庆任掌书记,他们后来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谋臣。
陈桥兵变 周世宗北上征讨辽朝时,有人在公文中夹带一块木板送给世宗,上书:"点检做天子"。此时周世宗已经患上重病,返回汴京途经澶州(今河南濮阳)时,下令解除了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周太祖之婿张永德的兵权,任命北伐军水陆都部署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取代了颇具声望和地位的张永德的位置。除此之外,世宗对宰相府、枢密院这两个中央最高行政、军政机构进行了改革。他任命文臣范质、王溥、魏仁浦和武将吴延祚、韩通共同辅佐幼帝,以宰相府参决军事,而枢密院参决政事,五人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后周世宗与其顾命大臣的本意,无疑是为了巩固少主帝位,然而客观上却给赵匡胤发动兵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京诸将除韩通外,地位都在赵匡胤之下。可以说,赵匡胤已经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实力。
周世宗 周世宗安排好后事,不久便病死。七岁的柴宗训继承帝位,是为恭帝。史称此刻"主少国疑"。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世宗死后,禁军力量彻底脱离了中央朝廷的掌控。此时殿前司的高级将领中,慕容延钊和赵匡胤平日往来密切,石守信和王审琦更是当年的"义社兄弟"。而郭威外甥李重进被派到遥远的扬州任淮南节度使,虽仍保留中央军职,但是已经远离首都。侍卫亲军司实际上由北伐有功的韩通控制,但因为他刚刚得以升迁,在军中尚未树立起威信,因而构不成太大威胁。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赵匡胤指使他人谎报北汉与辽朝军队入侵。朝廷得报,立即决定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第二天,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领前军先行出发。京城里传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致使都城居民异常恐慌,争相逃避。第三天,赵匡胤亲率大军开出京城,纪律严明,于是城中军民逐渐安定下来。下级军校苗训趁机进行煽动,说天上有两个太阳,其中有黑光闪烁,这是暗示天命当有所归。当晚,部队驻扎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及其心腹一面派人返京告知石守信和王审琦从中接应,一面就地动员将士,准备黄抱。翌日清晨,陈桥众将士聚集在赵匡胤门前,有人将黄抱披在太祖身上,众人在庭下叩拜,高呼"万岁"。
由于早有内应,大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京城。入城前,赵匡胤告诫全军,不得欺凌后周少帝、太后和公卿大臣,也不得纵兵夺掠、抢劫府库。赵匡胤先派潘美到朝堂告谕执政大臣。文官们闻变大惊,只有侍卫司实际长官、负责京城防卫的韩通从内廷飞奔而出,准备组织抵抗,途中被王彦升发现,追至其家中将他杀死。
韩通被杀后,京城中再无反对赵匡胤称帝的武装力量,范质等大臣亦无可奈何。就这样,从假称契丹入寇到兵变登基,一共才用了五天时间。由于赵匡胤在周恭帝时改任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原本是唐代的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市),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时年三十四岁。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 依靠兵变推翻后周建立的赵宋政权,面临的紧迫任务是稳定形势、收复人心。为此,以宋太祖赵匡胤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恩威并用,软硬兼施,迅速稳定了政权。
对后周遗留君臣,表面给予优待,暗中却严加防范。宋朝加封退位的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洛阳,两年后又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赵匡胤的亲信幕僚刘熙古、吕余庆等人被安 *** 中央 *** ,心腹谋士赵普被安排在要害机关枢密院。不久,又以加官晋爵的方式,暗中夺去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之权。
此次兵变中有拥戴之功的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六位开国功臣都得以加官晋爵,并委以要职。其中石守信和王审琦属殿前司系统,又都是"太祖义社兄弟",石守信被列为宋朝开国第一功臣,升任侍卫亲军司的副长官副都指挥使,掌握了侍卫亲军司;王审琦升为殿前司第三长官都指挥使,继续控制殿前司。其余四人也分别升任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高级将领,从而稳定了都城的军事形势。同时安抚率领重兵北巡的侍卫司副长官韩令坤以及先一日领兵北上的殿前司副长官慕容延钊,授予他们"使相"的要职,即升任节度使,并同时授予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头衔。
王审琦 赵匡胤并无大功于后周,他的即位不免引起部分深孚众望的后周节度使的不满。昭义军(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举兵反宋,但他们的叛乱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便被平定,其他节镇不得不表示归顺。
平叛后,赵匡胤问计于赵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皇帝十易其姓,兵革不息,苍生涂炭,是为什么呢?朕想要天下长治久安,该怎么做呢?"赵普回答:"陛下能说出这种话,实在是天地人神的福份。唐末以来,国家动荡,无非是因为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现在要节制藩镇,就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意见。
不久后,赵匡胤专门设宴,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请入宫中。酒酣之际,他对这些功臣宿将说道:"我能当上皇帝多亏了你们,但当皇帝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最近一直无法入睡。"众将大惊失色,纷纷表示自己毫无异心。赵匡胤回答:"你们没有异心,但不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想大富大贵。一旦黄抱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还能怎么办呢?"于是在赵匡胤的劝导下,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上表称病,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赵匡胤劝告他们,日后出守藩镇,广置田宅,饮酒作乐,是为"杯酒释兵权"。从此,禁军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也不再同时设置侍卫亲军司的正、副和第三长官,因而他们的地位大为下降。
八年后,宋太祖赵匡胤又以相同的方式夺去了其他各地节度使的兵权。为了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朝廷派遣文官担任知州、知县,至宋太宗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基本都换成了文官。这就是赵普所说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就是要限制节度使的财政权。赵匡胤派人出任诸道转运使,将一路各州县所属财赋运输到汴京或朝廷指定的地方,将此前节度使以各种名目截留的财物一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就是要将各地精兵收归中央。赵匡胤命人到地方挑选精兵纳入禁军,并加以严格的军事训练。各地地方军经过挑选后,剩下的作为"厢军",一般用来完成力役或者维护地方治安,再也无力与中央禁军抗衡。
自平叛之后,宋代基本继承了后周的统治范围。赵匡胤采纳了后周以来"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相继平定了南方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建立的北汉,是一个依附于契丹的割据政权。宋朝建立之初,刘崇就曾支援过李筠之叛,理当早日平定。宋太祖赵匡胤一共三次征讨北汉,开宝九年(976年)的第三次出兵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惜当年十月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即位后下令退兵。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终于灭亡了北汉。此后太宗两度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北汉的平定,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
没有世袭的爵位,除了柴宗训外,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都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消失的无影无踪,柴荣之一脉是断了。
恭帝柴宗训,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十三年后,却得病而死。
柴荣子嗣:
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谊”,赠太尉,追封越王。
吴王柴宗诚(柴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诚”,赠太傅,吴王。
韩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諴”,赠太保,韩王。
恭帝柴宗训: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
曹王柴熙让:赵匡胤登基后,不知所终。据说为了躲过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
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
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扩展资料
柴宗训飘摇的帝位:
柴宗训为周世宗柴荣第四子,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日,周世宗去世,柴宗训于六月甲午日,在周世宗灵柩前即皇帝位 。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
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可周恭帝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
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在侍卫司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宋朝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
赵匡胤受禅后,降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后柴宗训母子被迁往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终年20岁,被谥为恭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柴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柴宗训
很多哦。比较著名的如下:
1,枢密使 曹彬 曾经攻灭南唐,后蜀,但是北伐契丹时惨败,功名付之流水。
2,宣徽北院使 潘美 即那位著名的“潘仁美”攻打南唐,后汉建有大功,同样折戟于契丹。
3,枢密副使、检校太尉 慕容延钊 一代名将,曾经平定淮南,荆湘。
4,马步都指挥使 石守信 赵匡胤的异姓兄弟,还算骁勇,就是太贪财。
5,殿前副都点检 高怀德 赵匡胤的妹夫,拥戴有功。曾经参与平定李重进有功。
6,殿前指挥使 米信 攻打北汉有功,但性格有点爆,最后好像也因此获罪。
7,宣徽南院使 李处耘 智勇双全的名将,可惜与慕容延钊不合,被贬后去世。
8,侍卫马军都虞侯 十州都部署 李继隆 李处耘之子,太宗赵光义的连襟。三朝名将,北宋第一战神。基本上宋军输在契丹身上的仗,被他讨回来了大半。曾经击败并打伤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
9,御马直副指挥使 崔翰 太祖太宗两朝名将,为人正直,为官清贫。
10,嘉、蜀二州监军 袁继忠 又是一位清廉的两朝名将,攻打后蜀,北汉,契丹时都建有大功。
11,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刘廷让 平定后蜀有功,晚节不保。
12,侍卫步军指挥使 田重进 雍熙北伐时唯一一支击败契丹的部队就是由他统帅的。
13,东西班指挥使 崔彦进 南征北战的一代名将,还数次击败契丹军,但最后一仗输的太惨。
还有很多,王审琦,张光翰,张令铎等...不一一例举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