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方宝剑真的能“上斩昏君,下斩馋臣”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很多民间小说或者戏曲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某个古代王朝之中,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奸臣们仗着皇帝的宠幸欺压百姓,陷害忠良。就在这危难时刻,某个德高望重的忠臣突然拿出了先皇御赐的尚方宝剑,上斩昏君,下斩馋臣。”
这样的情节虽然广泛出现于很多著名的民间戏曲之中,但依然颇受欢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事实上,“尚方宝剑”这种东西历史上确实有,但要说他“上斩昏君,下斩馋臣”却又未免夸大。
一、尚方宝剑从一开始只是皇室礼器的一种,但在名臣效应和民间传承的影响下,它最终慢慢成为了封建制度下的理想化产物
“尚方”这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是专门为皇家打造兵器的机构。但因为这家机构的技术太好,造出来的兵器不仅好看,而且耐用,尤其是剑器,利能斩马,堪称一绝。
尚方宝剑
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尚方剑”其实就代表了皇室的威仪,是身份尊贵的象征。虽然也会被皇帝赐给重臣,但却没有多少实质性权力,仅仅作为一种荣誉象征,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勋章。
“尚方剑”真正出名要归功于西汉名臣朱云,当时,正值西汉成帝在位,成帝宠幸帝师张禹,即位之后更是封其为丞相。但张禹这个人并没有成帝想的那么好,比起国家,张禹更关心自己。
著名史学家班固就曾经评价张禹:
“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管弦。”
朱云就很看不起赵禹,认为赵禹是个奸臣。有一次,他当着成帝的面请求成帝赐他“尚方斩马剑”斩杀赵禹,但成帝不仅没答应他,还认为他“忤逆犯上”,下令斩了他。
朱云拼命抱住殿槛,把殿槛都抱断了,这才使得朝臣不忍,纷纷为其求情,最终保住了一条小命。此后,“尚方宝剑”就随着名臣朱云的经典事例在古今文人之中广为流传。
文人间的广为流传自然也带动了民间百姓的争相传唱,不过两者在关注重点上明显出现了分歧。文人更加推崇名臣死谏的气节,而百姓们却更加关注“尚方宝剑”这种神兵利器。
明朝文人气节
这其实和两者的阶级基础有关。文人阶级崇尚气节和礼教,这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关。自汉武帝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以儒学为正宗,而儒学崇尚忠义气节和封建礼教,自小接受儒学教育的文人们更关注名臣朱云,自然无可厚非。
但底层百姓整天为生存奔波,大多无力接受教育,他们更喜欢的往往是最直接最刺激的娱乐性事物。不过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浸染之下,普通百姓也对忠孝礼仪保持着一定的推崇,只是无法向文人那样“守礼”罢了。
正因如此,民间戏曲中的奸臣也能激起百姓的仇恨。但“不守礼”的百姓们却不会认为忠臣的气节有多么值得提倡,反而会觉得拥有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更合他们的胃口。
二、明王朝之所以要实行“赐尚方剑”制度其实是高度集权体制下,君主能力不达标的补救措施
“尚方宝剑”真正拥有权力是在明朝中后期。万历后期,后金政权开始在辽东崛起,并一度成为辽东最严重的边患。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震动天下。为了应对岌岌可危的边疆局势,万历皇帝不得不启用名将熊廷弼前往支持辽东局势。
然而,当时的辽东局势复杂,地头蛇李氏家族把持着辽东大部分的军权,其余势力也大多各占一方,互相之间不说密切配合,没打起来算不错了。而且彼时明朝中枢正值东林党与浙、楚、宣等党派激烈交战之际,中枢对地方的掌控力明显下降。
熊廷弼
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确保熊廷弼到辽东后占据主导地位就成了重中之重。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万历皇帝选择了“尚方宝剑”这种特殊物品,通过赐予熊廷弼“尚方宝剑”来确保其拥有足够的权力震慑辽东。
不过,“尚方宝剑”正式作为皇权延伸,带着“先斩后奏”的权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起源却并不是此次事件。早在“万历三大征”期间,为了保证领军主帅对各部军队的绝对掌控力,“尚方宝剑”就正式出现在世人眼前。
万历三大征的士兵图
后来,由于“万历三大征”的大获全胜,“尚方宝剑”渐渐被皇帝和大臣们看重,被赋予种种权威和殊荣。而且到了后来,被赐予“尚方宝剑”的大臣或将领都会被加封爵位,以提升其地位。这样一来,被赐予“尚方宝剑”的人在当时几乎就是仅次于皇帝的实权派了。
赐“尚方宝剑”之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大行其道,本质上是皇帝的才能无法支持当时混乱的局势这一大背景下的无奈变通。
众所周知,明朝末年,局势极其混乱,小冰河期,后金崛起,东林党争等一系列致命的危机纷纷降临这个古老的王朝。对于当时的王朝统治者而言,想要处理好这么错综复杂的局势,必须拥有超高的能力才可以勉强一试。
然而不幸的是,明朝末年的皇帝并没有这样的才能。于是,为了保证江山的安稳,皇帝不得不分权于足够有才能的人,希望借他们的力量来平定天下。“尚方宝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帝分权的象征变得弥足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尚方宝剑”是明朝皇帝分权的标志,但明朝皇帝骨子里还是崇尚集权的。所以,作为皇权延伸的“尚方宝剑”其实早已被上了重重保险。
文物:明朝尚方宝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尚方宝剑”的具体权力不是民间传说中的“上斩昏君,下斩馋臣”,而是“先斩后奏”。这个权利的意思是“尚方宝剑”的持有人可以在不经过皇帝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斩杀朝中大员。
这个权利表面看起来虽然厉害,但实际上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持有“尚方宝剑”的人的确可以“先斩后奏”,但被斩杀的朝中大员到底该不该死,最后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只要皇帝不高兴,完全可以事后报复,说持剑人挟私报复,借机剪除。
而且,“尚方宝剑”是赐予“能者”的,如果持剑人能力不够,皇帝还能随时收回。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说“尚方宝剑”是皇帝分权的象征,但其本质却更像是某种政治手段。
三、“赐尚方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明朝的统治,但他的出现本身就是明朝统治接近崩溃的标志
明朝“赐尚方剑”的活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天下局势。就比如前文提到的熊廷弼,就是凭借“尚方宝剑”震慑住了当地的一众地头蛇,前后经略辽东近二十年,有效遏制了后金的军事扩张,守卫了大明北疆。
而且“尚方宝剑”除了其权力重大,堪为神助,其政治象征意义也十分重大。
首先,“尚方宝剑”无论在文人群体还是在民间,名声都很好。一般人能被赐予“尚方宝剑”必定会欣喜若狂,并因此对皇帝忠心耿耿。这样一来等于皇帝付出一把剑,却收获一个忠心的人才,这买卖太赚了。
除此以外,“尚方宝剑”也像一根掉在天下人面前的胡萝卜,不断的驱使他们向皇帝尽忠,在凝聚人心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过,虽然“尚方宝剑”有这么多的好处,但还是无法掩盖它分权的事实。而且,正是在高度集权的明代,这种事实显得尤为明显。
万历皇帝
这其实就已经反映出了当时明朝政局的危险性,“赐尚方剑”的制度始于万历皇帝,这个时期的明朝正是由盛转衰的关键点。此时的万历皇帝虽然还能保持着对朝局的把控,但相比于以往诸帝,已经是大大不如了。
万历皇帝亲征之后,因为张居正的改革举措被废黜,好不容易迎来曙光的大明再次陷入长夜。而且,由于之后万历皇帝任性的二十年不上朝,中央权威也渐渐衰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下降,这无疑使得明朝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万历后期,万历皇帝应该是可以发现这种情况的。也正是因此,他才不得不在中央集权和天下稳定之间做出选择,幸好,这一次万历皇帝体现出了明朝皇帝独有的大局掌控力,“赐尚方剑”开始风行。
然而,站在我们后来人的角度,“尚方宝剑”其实早已褪下了那层神圣的光环,它的出现更像是这个古老王朝的垂死挣扎。
参考文献:
《明史》
《三朝要典》
说起尚方宝剑,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拿着尚方宝剑的人一般都说这把剑可以上斩昏君下斩佞臣,而且必要的情况下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好多人都以有尚方宝剑为荣。那么真实的尚方宝剑真的像电视上说的那样吗?
尚方宝剑,确切的读法应该先读尚方再读宝剑。尙方是一个地名,这个地方主要就是给皇帝制造东西的地方。而剑就是这里面制造的。所以也叫尙方剑。在封建社会早期的时候,剑不是很锋利,因为好多武器都是铜制作的,之后才慢慢全部变成铁的。而皇帝使用的东西不管在哪个时代也都应该是最好的。所以尙方制造的剑非常锋利,可以斩马的。所以剑也叫做尙方斩马剑,有的也叫尙方剑,不过后来唱戏的演变成了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这个东西是皇家特有的东西,是皇帝使用的。所以这个东西自带光芒,就是皇帝的光芒。代表着特权和一种至高的权利。一般皇帝也不会轻而易举上次给别人的。毕竟这个东西权力太大,如果上次给奸臣的话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尚方宝剑有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的。《前汉书 朱云传》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明代刘伯温也说过:“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斩后奏之特权。不过这也是有法可依的状况下,你能先斩后奏。要不然你要是乱杀人,之后怎么给皇帝交代。不过不管尚方宝剑有没有这个权利,一般的官员也都不敢惹拿剑的人。毕竟能拿到这把剑可以说和皇帝关系都不一般,要是得罪了这种人以后也肯定没好日子。
至于尚方宝剑的上斩昏君,可以说纯属是胡扯。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对皇权起到明确的约束,这就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真的存在电视上那种先皇御赐,说真的新皇登基之后,对有这么大权力的人绝对不放心。从历史的教训上看,这种人大多数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因为对皇权是个很大的威胁。
这种东西和免死金牌一样,清朝的时候使用几乎没有了。其实不管是免死金牌也好,尚方宝剑也罢,只是古代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景。
尚方宝剑可以说是大名鼎鼎的一件兵器。他为人称道倒不是因为它的材料、造型、做工等硬件条件,而是因为其特殊意义。
人们常说,尚方宝剑能
"上斩昏君,下斩馋臣"
,连皇帝如果无道昏庸都会被它诛杀,可见它拥有着极大的权力。那么,尚方宝剑有多少特权,到底能不能,斩杀各地的高级官员呢?
尚方宝剑早在汉代便出现了,最早叫作"尚方斩马剑",之所以叫"尚方",是因为它平时被放置在"尚方"这一机构。
尚方在秦时被设立,它的职能便是铸造、供应和保管皇帝所使用的刀剑、弓箭等器物。被尚方打造和保管的剑吗,就叫做"尚方剑",在民间,为了表示其珍贵,又加上"宝"字,这才有了"尚方宝剑"的说法。
上文已述,尚方所出的器物都是专供皇帝的,而尚方宝剑也自然是御用。在影视剧中,皇帝的随身物品都具有特权,不管是皇帝的玉佩还是用来吃饭的九龙碗,甚至是皇帝的马褂和其它随身衣物,都是人们见到都得如同皇帝亲自驾到般恭恭敬敬。
尚方宝剑的效用则更加强大,持有它的人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
它被用来授予大臣,早在汉朝便有记录。
《汉书》记载,汉成帝继位后,重用他的老师张禹,不但封他为安昌侯,还让他当了丞相。张禹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又受皇帝宠信,便逐渐肆无忌惮。于是以直言进谏著称的大臣朱云便当着众臣的面对皇帝说: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汉成帝欣慰地问,他想要斩谁,朱云斩钉截铁地回答:
"安昌侯张禹。"
成帝见他弹劾自己信任的老师,当即大怒,要将朱云拉去斩首,卫兵奉命带走他,朱云抓紧大殿的门槛,竟然把门槛折断了。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官帽、官印、绶带,叩头求情,汉成帝才绕过朱云,后来管理宫廷事务的官吏要来更换门槛,被成帝阻止了,他说,要用这段断槛来纪念直言进谏的臣子。由此,还留下了"朱云折槛"的佳话。
元世祖忽必烈时,道士张留孙治好了皇后的病,于是皇帝要立他为天师,他不敢接受而拒绝后,忽必烈
"乃号之上卿,命尚方铸宝剑以赐。"
可见此时,尚方宝剑已经被作为重要的赏赐和权力的象征。到了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在诗中写道:
"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万历二十年(1592),蒙古鞑靼部酋长拜在宁夏反叛,当时统领陕、甘、宁等地军务的总督是魏学曾,于是万历皇帝便
"赐魏学曾尚方剑督战。"
后来,魏学曾战事不利,于是朝廷派甘肃巡抚叶梦熊代替他的职务,也将尚方剑赐给了他。叶梦熊用尚方剑很好的统领了各路兵马,大破拜,于是明朝廷便开始多次将尚方剑赐予主将来更好的调动军队。
尚方宝剑的称谓最早来源于西汉,《汉书·朱云传》中记载,朱云是一名爽快直言的官员。一次,他向皇帝谏言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朱云所说的这位佞臣就是当时皇帝的恩师安昌侯张禹,皇帝听到此种言论,无比气愤,随即回复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这句话吓的朱云紧抱殿前栏杆,据理力争,以至栏杆为之折断。当时官员都为其求情,朱云才幸免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事。朱云所说的“尚方斩马剑”中的“尚方”,其实是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称,秦朝开始设置,隶属于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后又有人解释为:“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后来人们逐渐省略了“斩马”,将皇帝赏给大臣的剑简称为“尚方剑”。上文提到的尚方剑,只是把它作为皇帝权力的一种借喻。并没有真正把“尚方剑”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赐给大臣。尚方宝剑真正体现皇帝权力的朝代始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贫苦,对于官吏的贪污深恶痛绝。所以在明朝建国初年,就将御史台与军政首脑部门并列,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在《明史·职官志》中记载到:“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以后,又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御史的每次出巡,都会带有皇帝赏赐的宝剑,往往称之为“尚方宝剑”,表示“如朕亲临”。此时,“尚方宝剑”以成为皇权的重要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3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