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南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不绝于史,似乎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在宋朝,尤其是南宋则出现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皇帝禅让。如果是一两个则不足为奇,而出现三四个则足以成为一种重大现象了。
我们知道,中国在上古时期是实行禅让制的,即儒家所心向往之的王道理想——三代之治。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将帝位禅让给禹,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自禹之后,传子不传贤,进入所谓的“家天下”,儒家谓之“小康社会”,即“天下为家”的礼乐社会。
当然,尧舜禹的时代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这时的禅让是可以传给不同部落成员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到了家天下以后,王朝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传帝位只会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能够继承帝位的人选,从理论上来讲,无疑是嫡长子。
嫡长子虽然是储君,但必须等到皇帝驾崩以后才能顺利继承帝位。如果皇帝在世,而嫡长子继承地位的,那一定是由于禅让的缘故。相比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我们将这种皇帝生前提前传帝位于自己儿子的行为称为“内禅”,即在家族内部进行。
提起“内禅”,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南宋。
当然,其他朝代也不乏这种例子,如李渊让位于李世民,乾隆让位于嘉庆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个案,最为典型的还是南宋,能够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政治文化。如在南宋时期,皇帝特别喜欢搞禅让,出现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内禅”的事件。
其实,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宋徽宗时期,就会发现,这时候已经出现这个苗头了。如我们所熟悉的靖康之难,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宋钦宗。面对来势汹汹的金人,宋徽宗胆怵了,为了不当亡国之君,便将帝位提早传于儿子宋钦宗。
而这个宋钦宗呢,对皇位不仅不动心,还哭哭啼啼的,仿佛让人觉得当皇帝跟上战场似的。其实这个宋钦宗可不傻,自己此时当皇帝无异于是接过一块烫手的山芋。他聪明是聪明,只是聪明过了头,只剩下了自己的谋算。殊不知自己也是赵氏子孙,难道不应该肩负起守土安民、延续祖宗基业的重担吗?似乎他忘了,这是他作为赵氏儿郎所不容推却的使命。
其实,这父子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谓的“父不父、子不子”是也。最后,金人攻破东京,将赵宋皇室悉数掠往北地,只剩下康王赵构这一条漏网之鱼,最后在一帮老臣的拥护下,登上帝位,建立了南宋王朝。
南宋王朝这一时期的禅让现象的缘由。
一、高宗禅让
宋高宗即位以后,定都临安。当然,这时的情况我们都熟悉,就不再一一赘述。在与金人达成合议之后,两国倒也相安无事,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只是朝廷上秦桧一手遮天,排斥异己,将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我们常说这时期分为两派,即主战派和主和派。
当时朝廷的主流政策是消极的防御政策,即主和,不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人若犯我,我也笑脸相迎,割地赔款了事而已。其实有一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以战止战”,所谓的“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就是此理。可惜当时的主和派只贪图于一己之私利,根本罔顾这个道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当了36年皇帝以后,宋高宗感觉到疲倦了,便以“倦勤”为由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的养子宋孝宗赵昚。其实,这时的赵构还是年富力强的,因为他禅位以后又活了二十五年,直到1187年才驾崩,享年81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够上排行榜前五名的。
二、孝宗禅让
如果说南宋还有明君的话,那么这个赵昚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了。他在即位以后,为岳飞平反,积极任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恢复中原。在内政上也颇有作为,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打击贪腐;在民生领域则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使得百姓能够富庶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对他的评价甚高,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赵昚当然是一位积极有为的皇帝,在任期间发起了“隆兴北伐”,可惜功败垂成。其实个中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批老将的离世,这时已经几无可用之将,因此失败在所难免。难怪乎后人总结道:“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失败后,赵昚逐渐转向内政,不再向外用兵,不过这时期的国内经济还是达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水平。
1187年,赵构驾崩。闻讯后,孝宗泣不成声,连续两天未能进食。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表示要服丧三年,在此期间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两年后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1194年,赵昚驾崩,终年六十八岁。
三、光宗禅让
说起这个光宗皇帝,一生可谓是乏善可陈,几无可称之事。他在位五年,终年54岁,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大事。
说起这个赵惇,也真是可怜,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时好时坏。而更悲惨的是他有一个不安分的皇后李凤娘。这个李后可不是什么善茬,生性嫉妒不说,还十分热衷于权力。因此赵惇病重,可以说是正中其下怀,如此自己便能干预政事了。于是,她极力为娘家捞好处,将很多人都封为王,大有当年吕后的风范,但是她可没有吕后那样的权谋,顶多是个私欲过盛的女人而已。
由于光宗生性懦弱,加上李后的欺凌使得光宗整日郁郁寡欢,病情越发的重了许多,逐渐变得疯癫起来,开始滥杀无辜,以至于群臣人人自危,再也无法忍受此种局面。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但是,这件事,光宗显然是被蒙在鼓里的,因此他极不愿意搬入太上皇所住的寝宫。但无可奈何,木已成舟。
此后,光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庆元六年(1200),光宗驾崩,享年54岁,这对于他或是一种解脱吧,因为此后的南宋王朝权相弄权,江河日下。
我们回过头来看南宋的这种禅让现象,有的是为了甩锅而禅让,有的是因为劳累而禅让,有的是被迫而禅让。
不管怎么说,禅让在南宋不是一个个案,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南宋这个朝代的独特气质。
中国封建帝王之中,主动退位的皇帝并不多,大多数是被迫的。比如唐高祖李渊,他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对于皇帝而言,退位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因此许多皇帝都不愿意这样做。可是在1162年六月,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赵构却选择主动退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黄帝开始,帝位都是父子世袭,何以到了尧、舜、禹三代帝王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禅让的传说?在那样一个集权社会出现这样大公无私的举动,难免让人感到疑惑。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在《韩非子.说疑》里,就好不客气地指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也就是说,舜和其后的大禹得以继承王位,都是“臣弑君”的结果,所谓的禅让传说,只是儒士美化的故事罢了。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赵构却是真的禅让。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即宋高宗。
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
赵构一共活了81岁,但在1162年,他56岁的时候,闹着要禅让,大臣怎么劝,他都坚定的要退位。
史书记载,右相朱倬认为“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意思是,当年北宋靖康耻,就是因为传位太急促了,导致这一惨剧发生,所以传位应该从长计议。但赵构回答是:“老且病,久欲闲退”!
56岁的人,身体健康,后来还活到81岁,就自称“老且病”?显然,做了35年的皇帝之后,赵构是真的不想干了。那么,赵构为什么闹着禅让,不愿当皇帝了呢?
第一,宋高宗的“恐金症”。
南宋建立后,面对金人多次寇掠,谈金色变的宋高宗从南京跑到杭州,从陆地跑到海上,特别是完颜亮南侵,差点又让他浮海远遁。一次次的逃生经历,使宋高宗认识到,皇帝虽然显赫,但同时也是金人追击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难,以皇帝的身份逃窜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宋高宗主动当太上皇帝,显然是在效仿父亲宋徽宗,如果当了太上皇帝,关注度会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所以,便于逃跑也是宋高宗盛年禅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为了施恩于赵眘。
建炎三年(1129),反对宋高宗的大臣发动“苗刘兵变”,将赵构软禁,另立他的独生子赵旉为帝。赵旉仅仅当了二十六天皇帝,便在宋高宗复位后变回皇太子,只不过他两岁时便因惊吓而死,此后,赵构便没有了皇子。于是,赵构只好找到宋太祖这一脉中的宗室弟子赵伯琮视为养子,将其改名为赵昚(期间还有过赵瑗、赵玮等名字),并最终立为皇太子。赵昚作为养子,当时已经36岁,年纪很大了,为了施恩于赵眘,还不如自己主动退位让贤。如此一来,至少还能让赵眘感激他的恩情,他也可以因此得以安享晚年。
第三,赵眘是赵匡胤后代,为了历史评价或晚年生活,赵构要早点传位,以确保赵眘顺利登基。
赵构在台上时,不愿接受金朝送他兄弟姐妹回来,致使“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让他备受同宗责难,死后很容易遭到“反攻倒算”。因此,赵构要早点退位压阵,确保赵眘顺利登基,这样他以后就不会遭到“恶评”和“非难”了!
第四,冤杀岳飞,民心尽失。
赵构在处理岳飞之事上,后来也知道错了,所以干脆早点退位!《宋史》中岳飞云:“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后来,果然如此,金人毫无信用,随意撕毁条约,所以赵构也知道自己被戏弄了。响应金人杀岳飞才议和的提议,最终却自断膀臂。宋高宗赵构在禅位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朕,失德甚多”,这就已经说明了赵构其实是知道犯了很多大错了,这其中就包括冤杀岳飞,因此,干脆早点退位,让赵眘为岳飞平反,还能赢得朝野的一片呼声和支持!1162年,赵构退位之后,继任者赵眘立即为岳飞平反。显然,这一决定也是赵构点头同意的!
第五,在对金朝的战斗中,南宋刚打赢了一场仗,赵构想见好就收。
赵构禅让之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迫使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朝一度政局动荡不安。对此,南宋人心振奋,民呼万岁。这是南宋对金朝少有胜仗,所以赵构干脆见好就收,早点退位,让自己有一个历史好名声。
第六,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他的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
或许,正因为基于这些情况,所以才促使赵构禅让。
赵构虽然当了太上皇,但他仍把权力握在手中,国家实际的操控者仍是他,在面对左右为难的事情时就将责任推给那个皇帝儿子,这样自己就可以只获得好处而不用担心背负骂名了。在波云诡谲的南宋朝廷中,赵构将权术玩弄得炉火纯青,他巧妙地避开了一次次尖锐的冲突,在政治角逐中游刃有余,赵构在当了25年的太上皇后,终于于八十一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舜传位于禹,更是功高震主,群臣相谋而得,“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看来刑罚于非议之人当从禹开先河啊。“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对虞舜这个前任生下的孩子竭尽虐待之能事。继母的恶劣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虞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因此象在舜的面前表现得非常骄纵,一点儿没有长兄如父的尊重感。
有虞氏部落耕种于历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县一带,地近蒲坂。他们制陶的本领很可能是临近的“陶唐氏”部落(地址在今天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交流学习来的,而“陶唐氏”正是帝尧的部落。舜长得并不英俊,他的小名叫重华,据说他的眼珠是双的,也就是说,每只眼睛里都有两个重叠的眼珠,古人说,这叫“重瞳”,有帝王之相,但也够吓人的哈。
尧舜禹的禅让制,是古文明的开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权威代表。禅让,是最无私的,最以广大民众为核心的,固有,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人类骨子里最纯洁的性情。尧舜禅让准确的说还有禹,其实尧舜还算的上是禅让毕竟那个时候也就算是个部落首领而已,舜禅让给禹是要打引号的,因为禹取的是舜的女儿。这样其实就禹给传位给启,从此以后便成了家天下,为封建帝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真正的尧禅让于舜是伟大而赤诚的,那个时代是中国部族民主政治的开端,当时民风淳朴,政治清明,首领的传承在贵族之间遴选,在长达数十年的考验下天下尽服尧的德行,舜的能力、孝顺。可这个丹朱按现在的话来讲,实力坑爹的选手,倚仗自己老子帝王长子,胡作非为,并没有得到广大百姓和部落长老的认同。尧也觉得不该让他继承大统,否则是对天下苍生的不负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2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