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贾谊为何会忧郁而死?贾谊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贾谊是西汉早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年少成名,十八岁时便以善文著称。贾谊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和辞赋为主,因为他深受庄子和列子的影响,散文风格多为政论文,其文笔朴实、酣畅。但贾谊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完美,他在汉文帝时期任迁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后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因坠马而死,贾谊感到十分愧疚,最后郁郁而终,年仅33岁。
01 少年得志
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与屈原同传,仅这一点,他的才华就没边了。他写的《过秦论》,一直是大陆地区高中语文课教材,后三段可是要求背诵的哟。
贾谊18岁的时候,就因能诗会文名闻当地。当地的郡守听说了,就把他召到衙门担任公务员,并非常器重。这个郡守也很有两把刷子,没多久就上调中央担任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没忘记贾谊,向汉文帝大力推荐,于是文帝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而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大为赞叹,后生可畏,前程无量啊。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放在今天来说,可是副部级或厅局级的高官。
贾谊刚升官,就迫不急待的想做点事情。他建议皇帝改历法、易服色、订立制度、创设官名。这些搞法完全改变了旧的制度,汉文帝刚刚即位,考虑到老旧大臣的阻力,根本不敢实行。
但此后贾谊提出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以及让受封的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建议,得到了文帝的采纳。
02 忧闷而死
鉴于贾谊突出的才华和优异的表现,文帝想重用他,于是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等一帮老人不干了,老子出生入死,革命几十年才获得高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就想和我们平起平坐?于是纷纷说贾谊的坏话,“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轻,学识浅薄,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汉文帝也没办法,只好表面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这实则是为了保护他,让他离开朝廷这个漩涡。
当时的长沙,地处偏远,离京师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心里非常的失望,生怕死在那里,过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表面上说是为屈原鸣不平,实际上是发泄心中的怨愤啊。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飞入房间,又引发了他的伤感情绪,于是作《鵩鸟赋》抒发不平。文中说,“请问鵩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诉我;是凶,也请告诉我。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其悲观怨望的心态暴露无遗。
汉文帝并没有忘记贾谊,他完全掌控政局之后,立刻召他回京。贾谊在长沙前前后后,不过呆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己。
到了京城,汉文帝找他聊天,一聊就是深夜。不久,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这个梁怀王,可是文帝最宠爱的幼子。但倒霉的是,在一次飚马中,梁怀王掉下马来死掉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自个儿哭泣,一年之后,活活把自己哭死了。
贾谊受谪长沙,是因为汉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等人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汉文帝不得不迁就他们。
但贾谊受不了了,一路南行,一路抱怨。他在长沙只呆了三个年头,就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怨怨艾艾。
梁怀王之死,与贾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文帝也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他竟然自怨自艾,忧闷而死,列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不世出的大才,竟然死于一颗玻璃心,可叹!
03 逆商很重要
人们常说智商很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但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怎么可能时时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碰到一时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这样的心理素质,能承担多大的责任?
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个儿的磨练,只有通过烈火的洗礼,才能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获得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
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专业技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颗乐观豁达、充满勇敢、不惧困难的心。
贾谊完全可以等待几年,以他的实力,完全有机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就是因为玻璃心作遂,让一切成为了泡影。
如何面对逆境,想必读者都有了正确的答案。
文 | 赵大山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诗人们皆吟诵的怀才不遇之人。
首先贾谊是位出色的政论家。他擅长政论文,评论时政议论酣畅,朴实峻拔。在他出任博士期间总是会有精辟见解,表现为时人赞叹。在当时匈奴强盛的时局下,他写出《治安策》,上疏陈述政事,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略、诸侯王越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此外,他还关注经济政策,写出《论积贮疏》,提倡大理发展农业生产、重农抑商,加强粮食储存防饥荒。这条建议被汉文帝采用。
同时,他还是个思想家。在治国思想上,他主张采取儒家、法家并用的策略,他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所以必须实行儒家思想,行仁政、坚持民本思想,兴礼乐,以礼治国。关于解决中央和诸侯的问题,贾谊又借用法家权势思想,认为仅仅靠仁义不够,还需要君主强大的权势作支撑。此外,他也吸取道家思想,认为阴阳、天地、万物都由德生,德生于道。将道家的哲学论证应用于儒家思想中。
贾谊的文学造诣还很高。其17岁时便因为擅长背诵诗书、写得一手好文而闻名于当地,“以善文为郡人所称”,于是被河南郡守招致门下,非常器重他。他的文章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就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他的赋中,《吊屈原赋》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
不过历来文人都为他的遭贬、没有得到重用而惋惜,例如毛泽东《咏贾谊》中表达了对贾谊的惋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不过苏轼认为,还有他个人原因,认为贾谊度量不够大,“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即他虽然有大志,但是太不豁达,因为梁怀王坠马后,自己也忧郁而死,空有大志了。
西汉初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被后人称为“才调无伦”(才气、学问无人能比得上)的贾谊便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谊只活了33岁,主要生活在汉文帝当皇帝的年代里。贾谊的老家在洛阳,青少年时便名气很大,18岁时被汉文帝召到京城,任为博士。当时的博士主管朝廷中的文献、档案等,时刻要接受皇帝关于治理国家的各方面内容的询问,每次当皇帝有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朝中的博士们都想抢着回答,可总是答不好,而贾谊一说起来,却滔滔不绝,说的意见又非常准确,令同行们个个佩服,汉文帝也很欣赏贾谊的才华。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准备进一步提拔贾谊。这事被朝廷中一些保守的老臣们知道,他们坚决反对,说贾谊言过其实,只会说大话,将来一定会扰乱国家大事,还给贾谊捏造了许多罪名。汉文帝打消了念头,开始疏远贾谊,贾谊感到委屈,经常发出一些牢骚话来,汉文帝听了,很不高兴,干脆把贾谊任命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打发贾谊离开了首都。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阴谋造反,被汉文帝夺去了王位,刘长绝食而死,汉文帝觉得对不起弟弟,又把刘长的儿子一个个加封为公侯,还把负责刘长生活的许多大臣全部判了死罪。
贾谊在长沙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给汉文帝写了一封奏章,反对汉文帝的做法,认为刘长是有罪的,刘长的死是应该的,不能再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言辞相当激烈。
汉文帝把贾谊赶出首都以后,一直没听到贾谊的消息,忽然接到了贾谊从远处寄来的奏章,想起了贾谊的学问很好,虽然不同意贾谊的议论,但还是决定把贾谊调到自己身边来办事。贾谊接到汉文帝的诏书,急急忙忙地从长沙赶到长安,等候皇帝的召见。
当贾谊来到长安的时候,汉文帝刚刚祭过了鬼神天地,听说贾谊到了,立即召见,两人一见面,汉文帝便用鬼神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来问贾谊。贾谊本来准备好了一肚子的主张和建议,全是关于怎样治理国家的大问题,现在听汉文帝问起了鬼神的事情,只得一一回答。贾谊的学问非常丰富,谈起鬼神的事情也是头头是道,汉文帝听了,连连点头,还不断地把座位向贾谊身边挪动,侧耳静听,一直讲到半夜,才算结束。汉文帝感慨地说:“想不到贾生的学问更加高深了!”便任命贾谊为自己的儿子梁王刘揖的太傅。
几年后,梁王刘揖入朝拜见皇帝,骑马时不小心摔到地上,流血过多而死。按当时的规矩,诸侯王年轻时,太傅(老师)对他的生活起居要负责任。梁王骑马受伤而死,贾谊应该负照顾不周的责任,贾谊觉得自己的罪过不轻,成天哭哭啼啼,忧伤过度,竟然病死了。
在贾谊短短的一生中,他的政治机遇不好,早早地便离开了人间,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来,可是他的文学成就却是非常著名的,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贾谊的文学创作主要是政论性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多篇散文,都是写给汉文帝看的。《过秦论》主要讨论秦朝的错误,“过”
就是过失、错误的意思,文章说:秦朝在很短的时间里便灭亡了,原因是不施仁义,用打天下的战争方式来守天下,所以加速了灭亡。文章言辞美丽,气势磅礴,表现力很强,还曲折地表达了贾谊对当时汉朝政治制度中一些缺点的批评和意见。《论积贮疏》是贾谊又一篇政论文,他劝皇帝和掌权的大臣们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多储存粮食,并且指出了轻视农业生产的危害性。
《陈政事疏》是一篇长达万字的政论文,把他自己对当时天下的时事见解全部写了出来,警告皇帝和当权派们要发愤图强,不能为国家表面安定的形势所迷惑,要注意消除隐藏着的危机。
贾谊的政论文很多,对汉文帝制定政策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政论文一直流传到今天,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品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探讨贾谊之死的意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司马迁。
一个人短暂的人生意义何在,又如何衡量,正如太史公上面那句响彻千古的名言,便是一个最简单、也最贴切的标准了。
每每阅读太史公在不幸遭受最最受辱的腐刑后,仍然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坚韧不屈地完成人生的理想事业的崇高人生使命驱使下所完成写作的《史记》,都会被太史公那种热烈而充满悲情的生命理念深深打动。
不仅太史公本人如此,他更是在《史记》中用他满含真挚感情的笔触,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写下一个个有着鲜活、热烈而充满悲情的生命体,如屈原、项羽、贾谊、李广等文武英雄们。
太史公歌颂着《史记》中的悲剧英雄们的同时,也在感同身受地用自己衡量生命意义的标准,尝试探索那些英雄们的生命的价值何在,他们用自己可贵的生命去换取心中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目标,那么做又有什么意义,值与不值?
在太史公心目中,能与屈原的高洁人格与盖世才华相媲美的贾谊,便是那些悲剧英雄们中的一个。
其实,我们倒认为,贾谊比屈原更有才华多了。
贾谊就像一颗生命短暂却又辉煌灿烂的彗星,转瞬即逝,用自己的区区生命换取刹那间的永恒光亮,给有汉一代、乃至后世千秋万代,遗留下享用不尽的帝国治政财富。
十八岁少年成名,三十三岁便不幸夭折的贾谊,早早得志,却又早早谢世。
生命如此之短,人生际遇又如此坎坷不平,他的才学又如此之丰,这样他就不能不被后世的帝王将相、才子志士常常想起,又常常感慨万千,或扼腕叹息。
贾谊虽然早早死了,但他的理想实现了吗?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值不值?他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
也许,今天的我们每每读《史记》时,也会跟古人一样,发出疑问,进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贾谊在三十岁的时候,终于被汉文帝从偏远之地长沙召回到京城长安,满以为会得到重用的他,结果并没如愿以偿,只是拜为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只是让贾谊去给他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当私人家庭教师去了。
两年后,刘胜不幸骑马坠亡,作为梁怀王家教的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监管的责任,自责忧伤了一年多,也终于步刘胜后尘而去。
贾谊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死了,贾谊就这样死了,有着卓识才智与起落辗转的人生际遇、被认为“王佐之才”的贾谊,如此年纪轻轻,就这样悲怆而憋屈地死了。
天妒大才吗?!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只是,不知贾谊是否会认为,刘胜之死仅为一件寻常之事?而他的年轻性命也由此搭上,是否辜负了自己绝世的才华、浪费了生命的意义?
常常觉得,贾谊除了文采风流如屈原以外,更多的是他的治世之才巍巍高壮又似极了两个历史人物:商鞅和王安石。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积极实施变法改革辅佐秦孝公,终于使得秦国成为当时富足强大的国家。
但最终,商鞅也身殉于变法,惨遭车裂之刑,全家亦被杀。可谓惨乎!
少年时候学历史时,总是对商鞅充满着深深的同情,这个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的悲惨结局,实在是不得其所,感觉他死得实在是不值透了。
等年龄大了,才逐渐对商鞅之死的认识有所转变。
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并没有废止,一直在实施推行着。
不仅秦国当时及以后继续大力推行,他的变法还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正如《太史公自序》中言道:后世遵其法。
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商鞅其人的生身寿命,虽然匆匆而过,但是他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变法,万世不朽的功勋与声名,其为克服实施变法所遭遇的强大阻力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百折不挠的坚定决心和必胜的精神,都刻在商鞅的“名字”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曾被湮没过。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即便按照儒家观点的认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商鞅也做到了“兼善天下”,为天下苍生、为后世万万代造福。
从这一点上看,商鞅精神不灭,千古流芳,他的生命价值又崇高了。
反观贾谊呢,他和商鞅一样都有着变法的思想理念,只是他生前没有像商鞅那样,已经身居要职,并亲力推行实践自己的变法思想,更重要的是亲眼看到自己的变法成就。
一直到贾谊死后,他的思想理念,才通过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祖孙三代逐渐被采纳,并分别取得良好的成效。
我们上文也已经简析过,贾谊生前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尤其像商鞅那样的充分重用,主要原因是贾谊思想观念的超前性,大环境不允许使然。
对于商鞅和贾谊,北宋名家王安石分别有诗歌咏,谈论他的看法。
王安石认为,商鞅一言重于百金,能取信于民,还说当时的人都别随便诋毁商鞅,因为他能坚决施行变法。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大家,王安石正值自己变法时期,他自比商鞅,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商鞅,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也表达出自己坚决施行变法的决心。
对于贾谊,王安石也有诗,他在诗中说贾谊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君王轻视辜负了他,相反他的治世思想大体上都被采纳并施行;虽然贾谊并未身居公卿要职,但是比起很多居高官爵的言论都被君王废弃,贾谊的存在又大有意义了。
在写诗歌咏贾谊的时候,王安石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下,被迫辞去了宰相职务,但是他的变法思想仍然在继续推行。
所以,王安石在歌咏贾谊的时候,他对贾谊有一种知己感。
当时的他又觉得贾谊应该也会有着和他一样的想法,不管自己本人有没有身居高位,只要自己的思想观念被君王采用并实行,有实效,对国家、对人民有益,自己的理想就已经算是实现了。
只可惜的是,生命过于短暂的贾谊,也没能在他死前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
百年后,早已作古的贾谊,泉下倘若有知,看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对西汉一朝以及后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应该会感到欣慰,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人生理想得以明确和实现了吧?!
诚然,通过以上三位大人物的历史作用来看,不管是在生前就已经看到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商鞅和王安石,还是在他死后才实现生命价值的贾谊,他们确实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以及他们也确实达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崇高使命。
如此,按照太史公在他那句简洁而又响亮的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来看,无论是商鞅,还是贾谊,亦或者是王安石,也包括太史公本人,他们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都绝对称得上是“重于泰山”了!
末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贾谊之死,他真的和一百年前的屈原一样,天下之大,没有他的存身之所了吗?
我们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天性使然;一是理想使然。
说天性使然,就像一些动物一样,鹰隼天生翱翔天际,若是把一只翱翔半生的鹰隼抓住,圈养在鸡笼子里,估计鹰隼的性命也不久长了。
当然,若是一只从来都不曾翱翔过的鹰隼,从小都在鸡笼子里成长,那它也就不是本质上的“鹰隼”,它看起来外形是鹰隼,而实质上只是一种“鸡”罢了。
就像狼,被圈养后,不再叫狼,改叫“狗”了。
也如童话故事《丑小鸭》中的那只丑鸭子一样,它人生命运最大的转变在于,它离开了鸭妈妈和跟它一起出生的小鸭子们;不然即便它长大,它也没机会蜕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反而早就因为个头大,被主人宰杀了。
俗话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一条从深水处,无意搁浅在浅水的龙,整天被一群小虾米调戏;一只猛虎从山上掉落平地,失去了它凭借和发挥力量的支持,却被一些家养的小狗狗欺负。
被小虾米调戏的龙,被小狗狗欺负的虎,它们的生存状态与它们的天性极不相符,那么它们的生命还剩下几许?即便能维持,又还有什么生命意义可言呢?
再说理想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吃;而有的人吃,却不只是为了活着。有的人可以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有的人却是,无理想、毋宁死。
只是一个人的理想,又可大、可小。
有的人的理想,只是一辈子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做个极不起眼的小角色,全身心贯注在体验与享受自己的世界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飞鸿踏雪泥,不计过往,不念来世,努力做到“独善其身”。
而有的人的理想,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自己人生一世,就是为了改造世界,就是为了黎民福祉,就是为了人所景仰,就是为了永垂不朽而活,那样才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即是“兼善天下”。
人的理想,无论大小,都引导了人们对自身生命质量的探索与追求。
能实现理想,无论大小,都是对自己生命形式的一种完成,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态度。
对于一个一心想着“独善其身”的人,外力非要逼迫他“兼善天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便他能做到,他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又会如何看待呢?
而对于一个一心要“兼善天下”的人,外力又非逼迫他“独善其身”,他的心理又怎么会平衡呢? 不信,我们看屈原,我们看贾谊。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名篇人物评论文《贾谊论》中,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看法,我们是不认可的。
苏东坡文采斐然,生性豁达,所以他认为贾谊之死的原因是不够豁达的缘故。
苏东坡看贾谊之死,也正和贾谊看屈原之死一样,贾谊也认为屈原没有必要走到死路上去,可当自己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他竟也和屈原走了一样的路。
为什么?
有句话说“劝人易,劝己难”,就是这个道理。
苏东坡认为个人性情最为重要,他是能做到,因为他就是那种性情。可是他却没有贾谊那般的人生理想,所以苏东坡的劝诫对贾谊来讲,根本上不会起作用。
而贾谊能看到屈原的问题,结果自己也不愿意按照他给屈原出的主意规划人生,那只是因为他之前没有遇到屈原那般的问题,所以他之前也没有屈原那般的心境。
当贾谊真正走到屈原那一步,他终于和当年的屈原面临一样的问题的时候,他才终于和屈原有了一样的心境,所以也最终他们有了一样的惨淡结局。
人生短暂,倏然而逝。
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如此有限的生命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只想要“独善其身”,还是毅然决然要“独善其身”,我们所要坚持的准则,无非只有一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本身就已经是“重于泰山”。
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哪怕很普通,哪怕很平凡,至少我们能在自己临终了的时候,由衷地给自己一个微笑,由衷地和那些来向自己送别的人说一句:
———无论如何,这一辈子,对得起自己,值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仁,三国被低估的武将,周瑜因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