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的石像会跪在魏延的墓前,这个是一种猜测,魏延的墓现居于汉中市北门外两公里的石马乡,会叫这个名,是因为在魏延墓外有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马岱;
相传还有一个文官石像,那个跪着的文官手中拿着汉中地图,并且向魏延忏悔,有人猜测那就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之所以是相传,因为魏延墓前现在已经没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种“相传”。
本文就不考古,那个跪着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如果我们能够梳理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那段历史,我相信比考证石像是谁更有意义。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估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魏延都有印象,这个人虽然不是五虎上将,但是知名度并不低,当初魏延斩杀主将投靠刘备,诸葛亮就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斩杀魏延,是刘备给保下来的。
果然后来诸葛亮快要不行,摆续命灯的时候,被魏延踢翻,最后诸葛亮在临死前授意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斩了他,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有一个广告,治魏延(胃炎),找吗丁啉帮忙,当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说,魏延的形象被罗贯中给毁的成了一个渣渣,实际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曾带着私人武装前去投靠刘备,又为刘备立下很多功劳,最后刘备派其镇守防守曹魏的前线汉中。
在蜀汉阵容中的地位相当大,在刘备以及老一辈将领去世后,魏延就是蜀汉灵魂性的将领,有一句俗语讲,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要是魏延在的话,这句话就是伪命题。
当时诸葛亮要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韩信,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当然子午谷的风险性还是有的,最后诸葛亮并没有采取这个方案,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奇谋为短”,估计当时魏延也是这样认为的,还认为诸葛亮胆怯,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
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而更倾向于任用杨仪
相对于魏延而言,诸葛亮更看重长史杨仪,长史就是秘书长的职务,诸葛亮比较信任秘书一类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将,这一点从诸葛亮用马谡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诸葛亮每次出军的时候,都让杨仪筹划粮草,并且总揽全局,杨仪也处理的很好,因此,在军事调度上,杨仪有很高的话语权。
问题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杨仪,武将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较高傲,有人说魏延的秉性跟关羽很像,其实也可以理解,如果没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刘备不会让魏延镇守汉中,正因为如此,魏延在军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当然,后面有丞相罩着的杨仪可不惯他包子,毕竟人家是秘书出身,压根就不鸟魏延,因此,两人互相怀恨,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只能从中调解。
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就连隔壁的孙权都听说了,孙权甚至对蜀国的使臣说魏延和杨仪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却这样狂妄,假如诸葛亮去世了,谁能管住他们。
孙权的嘴就跟开了光一样,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势必要退回蜀地,从长计议。
关键诸葛亮这个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将之一,在他临终最高军事会议上,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在没有魏延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退军方案,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话,姜维可以攻打魏延。
诸葛亮死后,费祎前去给魏延下达杨仪的命令,让魏延断后。魏延这个时候,明显有一种关二哥上身的气魄,跟费祎说: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魏延之死是一种悲剧,到底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当然,魏延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诸葛亮死后,军事副手魏延应该主政,而不应该是后勤调度的文官杨仪,从实际情况来说,蜀汉类似杨仪一样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这样的军事人才却只有一个。
事后的结果就是,杨仪并非对蜀汉忠心耿耿,最后也没有取代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杀,由此可见诸葛亮无论是用人还是识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杨仪商讨一下,结果杨仪根本不理会魏延,直接撤军,魏延以为杨仪想要让曹魏的人对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烧毁杨仪撤退之路。
魏延和杨仪分别上书刘禅说对方叛变。
当时刘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是蜀汉政府的官员(都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倾向于杨仪,而不为魏延说话。
当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后没有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因此就有点不知所措了,结果被杨仪部队打败,想要逃回汉中,也被杨仪派马岱斩杀,并且夷三族。
其实,魏延是不可能叛变的,魏延的想法是诛杀杨仪之后,然后自己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其实于情于理,也只有魏延能够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只不过诸葛亮不想让魏延继承罢了。
魏延之死,对蜀汉来说其实是一种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责任,其实还是应该诸葛亮来背,当时孙权远在千里之外,就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等到诸葛亮死了给下一代解决吗?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其实归根结底,造成其死后军队发生内讧,还是其留了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这样的领导其实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如果能够将工作交给适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会更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治所定在成都。汉中作为成都的重要屏障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于是选择谁担任汉中太守成为重中之重。当时,大家都认为张飞适合担此重任,但是刘备却选择了魏延,将其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
一日,刘备大会群臣,当大家面问魏延,“现在为委你重任,你准备如何镇守汉中?”魏延直接回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历史告诉我们,刘备没有看错人,在镇守汉中的期间,魏延功勋卓著。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魏延都是蜀汉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但却处处受到诸葛亮的质疑,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袭”,希望诸葛亮允许自己领兵一万,与诸葛亮分兵出击。
仔细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袭”,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他多年经略汉中得出的结果。魏延仔细分析敌我的形势, “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然而,诸葛亮生性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计策。
如果说诸葛亮生前不待见魏延也是情有可原,那么临死前却设计杀掉魏延,理由还是“脑后有反骨”,就难以让人理解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杀掉魏延?
诸葛亮病死前,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没让魏延参加。诸葛亮决定蜀军退回成都时,魏延负责断后,姜维作为副将,杨仪担任退军指挥;如果魏延不服从,军队仍按计行事。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诸葛亮预料,对于这样的退兵方式,魏延很不满意。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延跟自己不是一路人,或者说担心自己死后后主刘禅驾驭不了魏延。纵观诸葛亮的北伐经过,每一次都是谨小慎微,他能放手让魏延四面出击吗?也许从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魏延的结局。
于是,诸葛亮临死前决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蒋琬、费祎扫清障碍。即便是军事才能卓著的魏延,诸葛亮也不惜设计杀掉。正所谓,“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然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蜀汉虽有无数名将,多智近妖的军师,最终却也未能成功,最终还搭上了诸葛亮的命,令人十分遗憾。事实上,第六次北伐时,还有一个人的死亡也令人十分遗憾,他本是继五虎之后最有才能的猛将,最终却因?长有反骨?,被诸葛亮临终前留下锦囊妙计,惨遭马岱斩首,令人唏嘘。
魏延
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从长沙时跟随刘备,一路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当时五虎相继离世,后继乏人,也就魏延、姜维可堪大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却被诸葛亮设计杀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些人说,是因为魏延天生有反骨,从他投降开始,诸葛亮就看他不顺眼。其实这种解读并不合理。
长沙之战时,魏延救下将被处斩的黄忠,杀掉太守韩玄,迎接关羽入城,可谓是立下了大功。要是没有魏延从中斡旋,关羽是很难打下长沙的,所以关羽是对魏延是大加赞赏的,并将他引荐给刘备,准备让他接受封赏。
然而诸葛亮看到魏延后,却说魏延天生有反骨,想要杀掉魏延。最后被刘备拦下,才放了魏延一条生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诸葛亮杀魏延是因为魏延有反骨。
事实上反骨是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也不知道。他只是借此敲打魏延而已。魏延虽然立有大功,但是他当时的行为相当于是弑主投降,这在忠义的诸葛亮看来,是很可耻的行为,他要借此敲打魏延,以免魏延以后还会有此行为,做出不利于刘备的事情。
演义原文: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从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也能看出,魏延有反骨这件事纯粹是诸葛亮瞎扯的,他只是借机敲打魏延,不然在之后的入川作战和北伐曹魏时,他不会如此重用魏延。
因此,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诸葛亮除掉魏延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以下两点。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本书是根据历史真实的事件进行改变的。东汉末年,分三国。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野心,那个时代中国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到了中后期,三家诸侯崛起,这也是我们说的三分天下。分别是东吴的孙权,蜀汉的刘备以及曹魏的曹操,这三家又以曹操势力最大。
刘备病死后,把刘婵和蜀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于是开启了北伐大业,但是六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蜀汉政权也进入了多事之秋,连续失去多名大将,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跟着赵云长去世。赵云长去世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这时的蜀汉非常缺将才,不是有句话叫做“蜀汉无大将”吗?
虽然将才稀缺,但是还有一个大将非常厉害的,这个人就是魏延,其实魏延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才,在刘备攻下汉中后,担心曹操来袭所以派魏延镇守汉中,事实证明魏延确实有能力,魏延在汉中的十几年,多次击退曹军,着实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但就是这样勇猛的将才被诸葛亮以反骨罪名杀掉了。
诸葛亮杀掉魏延其实并不是因为魏延是反骨,而是因为他们意见不合,早在之前的子午谷奇袭就知道,魏延当时认为子午谷奇袭是可以成功的,但是被谨小慎微的诸葛亮拒绝了。此后两人就心存间隙了,在第六次北伐,蜀国已经接连惨败,但是魏延却坚持要继续北伐,诸葛亮不同意,他担心死后没人能约束魏延,蜀汉的大业由此会毁于一旦所以他便设计杀了魏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