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两人的皇后结局大不一样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1:30:40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两人的皇后结局大不一样呢

还不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的皇后结局大不一样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明末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但是他们也同时有着另外一个身份——皇帝,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朝,差点统一全国,在西安和北京两次登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皇帝,而张献忠虽然只是割据一隅,但是也在成都建立了大西国,成了大西皇帝。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这两位草莽出身的皇帝的结局,是正史或者野史中经常涉及和讨论的话题,即使在民间也深受演义和传闻的欢迎。比如李自成的下落,就至少有在湖北九宫山被农民杀死和出家为僧两种说法,而且尤其后一种说法更为民间广大百姓所接受,可能百姓们不愿意接受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以那种窝囊的形式死去。而张献忠的下落也有明确记载,他死于四川凤凰山清军的一次偷袭之中。

但是,关于这两位皇帝的配偶——皇后,却鲜有文献记载,民间似乎也对这两位女士不太关注,那么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皇后在他们死后究竟下落如何?最终又是如何结局的呢?今天就为大家简单地阐述一下。

根据多位史学家的论证,李自成的最终结局是在1645年五月初在湖北九宫山被农民所杀,但是此时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军东路军还有数十万人,当然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官兵们的家属。这是明末农民军的习惯,因为是流动作战,所以官兵们的家属通常都与军队一起行动,所以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其中的战斗力只占了几分之一而已。

而李自成的皇后高氏当时也在这支大顺军之中,高氏名桂英,据传是和李自成在驿站被裁员之后,因在乡里与人发生冲突将人刺死被关入县城大牢,而狱卒高立功则是李自成在驿站时的好友。高立功知道李自成为人行侠仗义,又是乱世,便偷偷放了李自成,还将自己的妹妹高桂英许配给了李自成。而高桂英一直跟随李自成征战,而李自成被杀害时,高桂英就在军营之中。

高桂英

李自成死后,高皇后还是受到了大顺军的拥戴,大顺军之后联合南明隆武朝抗清,大顺军余部仍尊李自成为先帝,奉高桂英为太后。而且高桂英还得到了南明官方的认可,因为大顺军余部被改编为“忠贞营”,高桂英被南明隆武帝封为节孝贞义一品夫人,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反观张献忠的皇后则是另外一个下场。关于张献忠皇后的记载在历史上并不明确,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张献忠的女儿是明朝大学士陈演的女儿,陈演在崇祯十三年入阁,后来在李自成入北京时被处死。陈演是四川成都府人,而张献忠最后几年就是在四川活跃,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时候迎娶的陈氏女为皇后。

张献忠

1646年底,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时被清军冷箭射死,张献忠死后,他的妻子和亲信宰相汪兆龄却依然如往日一般凌驾于张献忠的部下之上,其实张献忠部下的几位大将(同时也是他的养子)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能力都十分之强,而张献忠的皇后和汪兆龄都是不学无术之人,平时靠着张献忠的权势作威作福,此时张献忠已经死去,他们依然照旧行事,自然会引起下面人的不满。

张献忠皇后和宰相汪兆龄主张继续张献忠生前的过激政策,严苛对待百姓,甚至肆意杀害百姓,孙可望等人想要纠正这种错误的政策,但是皇后和宰相却是最大的绊脚石,为了扫清障碍,张献忠的四大养子商议之后,一致决定将皇后和宰相汪兆龄处死,之后四人共同领导张献忠余部。而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完全正确,孙可望等人改变了对百姓的政策,并且率领大军进入云南,以云南为基地休养生息,大西军恢复了元气,还联合南明永历朝抗清,一度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可惜因为孙可望的背叛而功败垂成。

孙可望

李自成和张献忠二人的命运大体相同,但是他们二人的皇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是为何呢?简单分析一下可能有下面几个原因。

首先,李自成的皇后高氏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政治,而且高氏平日里对待众将的态度很和蔼,深受将士们的爱戴,所以即便李自成去世,也没有人想要对高氏下毒死。而张献忠的皇后陈氏则不同,在张献忠死后依然“傲据诸贼上”,想必平日里对待张献忠的大将们态度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她还积极干预政事,“凡事奏请而行”,这又犯了大忌,没有能力却又占据高位,不被杀才怪。

其次,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高氏的娘家人有实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戚,高氏有一个弟弟叫做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大将,为李自成率领一支军队镇守陕北榆林,后来李自成失败之后,高一功与李过率领另外一支大顺军(被称作西路军)南下撤退,最终于高氏所在的大顺军东路军汇合,试想一下,有这样一个手握兵权的弟弟,谁敢动高氏?而陈氏则不同,只有一个明朝的大学士父亲,还死了,没实力只能任人摆布了。

参考文献:《南明史》

《明史》中的张献忠和李自成,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一则关于张献忠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张献忠占领四川后,因为反抗者比较多,为了准确地找出这些人,所以张献忠就特别安排了探子到处打探消息,凡是涉及到对张献忠不利的消息都要收集上来,方便他打击反抗者。

某日,一个探子偷听到一对夫妇的谈话,丈夫在埋怨妻子说妇人喜欢嚼舌头,尽说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事,探子一听,和张家有关,赶紧的向张献忠汇报,结果张献忠一听后大喜,不但赏赐了探子,还摆开宴席庆祝。

这句话为何让张献忠高兴得不得了?这就牵扯到和张献忠齐名的另一位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了,在张献忠看来,?张家长,李家短?就是在说张献忠超过了李自成,对于张献忠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他高兴的事情了。

两人同为陕西人,同年同月出生,相差不过四天,在反抗明朝的起义过程中,为了争夺起义军最高领袖的位置,也或许是为了面子,张献忠和李自成有过不少的纠纷,从《明史》中记载的事例来看,俩人一直在争斗,甚至互相起过杀心。

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曾在明朝的体制中做过事,当然,全是不入流的工作,张献忠做过普通军士,李自成做过驿站的驿卒,但俩人双双失业,也双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明朝崇祯年间,造反起义的农民军多入牛毛,但能坚持到崇祯朝灭亡的,也就剩下这俩位。

在造反起义的过程中,张献忠和李自成的起点不同,张献忠一开始就是独自成军,自称?八大王?,而李自成则依附在首任闯王高迎祥麾下,崇祯八年,各路义军聚会荥阳时,张献忠是十三路义军领导人之一,而李自成还依旧是高迎祥下面的一员闯将:献忠始与高迎祥并起作贼,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与献忠并。

俩人的第一次冲突就在荥阳大会之后发生,当时,在李自成的建议下,各路义军分别出击不同方向,高迎祥和张献忠合并一路攻下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联手将将凤阳抢了个精光,在各自的抢劫过程中,李自成曾向张献忠讨要几名太监,但张献忠没给李自成面子: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献忠独东下庐州。

从这事开始,俩人之间算是有了矛盾,崇祯九年,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才开始冒头,从闯将升级为闯王,正式开始独自成军,崇祯十一年,在官军的重点攻击下,李自成被打得溃不成军,仅余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

李自成被明军击败的同时,张献忠向督师熊文灿请降,被接纳。投降明朝后的张献忠日子依旧过得很滋润,不听调也不听宣,每年朝廷还要拨给他一定的经费养军,比起在商洛山中吃灰扒泥的李自成,简直是天壤之别。

一年后,张献忠再次反叛,李自成得知后去投奔张献忠,虽然部下不多,但他依旧想独自成军,并不想成为张献忠的部下,可张献忠也没那么好忽悠,反过来想趁机吞掉李自成所部,警觉的李自成发觉张献忠的企图后赶紧的跑掉:

自成乃由缺走,突武关,往依献忠。献忠欲图之,觉,遁去。

时汝才已先与自成合,献忠遂投自成。自成以部曲遇之,不从。自成欲杀之,汝才谏曰:?留之使扰汉南,分官军兵力。?乃阴与献忠五百骑,使遁去。

差点被杀,张献忠也受不了这口恶气,虽然双方都是起义军,不能明面上互相拼杀,但张献忠开始从形式上处处针对李自成。崇祯十六年,羽翼丰满的李自成在襄阳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开始把自己视为全国起义军的当然领袖,甚至不惜为此杀掉盟友罗汝才。

可张献忠就是不服李自成,同年,在攻克距离襄阳仅300多公里的武昌后,张献忠开府建牙,自称?大西王?,你做大元帅,我就称王,硬生生从名义上试图比李自成高那么一点,而李自成果然大怒:?时李自成在襄阳,闻之忌且怒,贻书谯责?。

张献忠才不会在乎李自成高不高兴,李自成势大,但天下更大,李自成往北方打,张献忠就往西南方向打,反正就是不跟李自成走一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朝称帝,国号?大顺?,在四川的张献忠马上也建朝称帝,国号?大西?,可取了个年号叫?大顺?。

张献忠知道自己的实力早已经不如席卷整个北方的李自成,可就是不愿意低李自成一头,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则小故事,凡是能压李自成一头的事,他就高兴,还趁着李自成在专心经略北方的时候,把本来在李自成手上的几块挨着自己的地盘给抢了过来:保宁、顺庆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献忠悉逐去。自成发兵攻,不克,遂据有全蜀。

俩人互相争斗了将近10年,明朝也是灭亡在他们手中,但俩人都败亡于清军,李自成拿下北京后被清军联手吴三桂击败,随即一路败逃,迅速丢掉整个北方的他于湖北九宫山被当地的士绅武装打死。一年多后,张献忠在四川抗清时,于阵前被冷箭射中阵亡。

张献忠和李自成俩人生前在反明这面大旗下互相算计,互相争斗,其实是必然的结果,早前,农民军都不算强大的时候,在共同的压力下,大家可以抱团取暖,互相信任,可随着实力的增强,财富的增多,地盘的增加,也随着野心的增多,矛盾也就自然而来。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增加,张献忠和李自成,也包括其他农民起义军领导人,全部成为可以独霸一方的诸侯,也开始学会了政治上的算计和争斗,更不要说高傲的张献忠早先地位远高于李自成,在李自成崛起后当然会有心理不平衡。

张献忠和李自成虽然互不相让,但生前俩人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反明,而在他俩死后,俩人所遗留下的两支军队的目标依旧一样,那就是反清。

张献忠余部在他的四个义子的率领下,入云南联明抗清,一直坚持到清朝康熙元年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之后才算灭亡。李自成余部也在他死后投降南明,在四川和湖北交界之处坚持抗清,直到清朝康熙三年被消灭。

张献忠和李自成在明末恶劣的大环境下造反,是明朝被清朝取代的罪魁之一,不能说是有罪,毕竟当时活不下去造反的人太多,没有他们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消耗明朝的元气,他们俩人只不过是韧劲最足,坚持得最久。

俩人留下的遗产能坚持帮助南明抗清二十来年,也算是有功的,李自成死的突然,张献忠到底还是留下过联明抗清的遗言,反明朝不反民族,这大概是他们留下的最后的尊严。

李自成和张献忠十年苦战推翻明朝,为什么最后还是败亡了?

明末乱世,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部,抗击明朝政府军的围剿多年,并最终推翻了明朝在北方和四川地区的统治,分别建立了“大顺”和“大西”政权。

李自成与张献忠聚会:



然而,当满清八旗军入关后,李自成军却屡战屡败,短短一年时间,就丢掉了包括根据地关中地区在内的几乎全部地盘。在南下湖广时,李自成更在亲自侦查敌情时,被当地豪强击杀。

而张献忠在和满清的第一次交战时,同样因为侦查敌情,被清军一箭射杀,大西军失去首领,同样难以与清军对抗,被迫南下云贵。

李、张二人曾是明朝朝廷和崇祯皇帝多年来的心腹大患,却在对敌满清时败得如此轻易,多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如果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各个军政集团的实力对比和组织架构,便知道此事原是顺理成章。

事实上,李自成和张献忠长期交锋的,只是明朝的二线军队。在明朝一线军队和精兵良将都在辽东战场和满清战争中损失殆尽后,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的农民军,才得以从屡战屡败到死灰复燃,竟成一方基业。

而满清在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两场大的战略决战,以及广宁之战、浑河之战、大凌河之战等多次战役,交手的都是明朝云集举国四方精锐集合而成的重兵集团,却能屡屡得胜,斩俘明军累积数十万人,甚至打得绝大部分明军只敢凭借坚城重炮坚守城池,而不敢出城野战。因此,论清军战斗力,原本就肯定在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之上。

此时的满清政权,更由努尔哈赤皇太极这父子两代枭雄,经过在关外近三十年经营,已打造出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组建了军民合一、动员力极强的八旗军集团。

到了皇太极统治后期,满清已经通过“三丁抽一”的强大动员力,有能力一次性在华北地区投入超过10万人的机动兵力,而且还是携带多门红夷大炮的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的大兵团,无论军力和战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甚至于整个东亚大陆,都毫无疑问是最强者。

满清崇德皇帝:皇太极



作为崛起的新兴势力,满清能做到拉拢人才,举贤用能,在占领区收取税收,稳定秩序,给军队按时提供军需。八旗军出战时令行禁止,战胜重赏、战败重罚,即使烧杀劫掠也能相对“制度化”,在政权建设和军队组织性上,为当时中国各大军政集团之最强,其兵锋当然能势如破竹,迅速席卷天下。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确实做了种种组织建设的努力,但因为天下形势所致,发展过快,从商洛山的18残骑到啸聚几十万部众,兵临北京城下,只用了短短几年。相比于满清,大顺军崛起速度太快以至于根基严重不足,来不及巩固其政权基础,就被推到了争夺天下的最终决战舞台。

李自成与其麾下大将刘宗敏



而且,李自成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就是情报严重滞后,甚至不明白腐朽不堪、衰落已极的明朝,已经不再是其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敌军的精锐兵马,更远不止是区区3万战兵的吴三桂部。

因此,当大顺军攻破北京后,在对清军完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在最不利的时间和地点,将8万左右的精锐主力投入到山海关战场,和在关外厉兵秣马数十载的满清政权进行了一场终极决战。

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李自成主力精锐8万 vs 吴三桂军3万 + 乡勇3万+满清八旗军主力10万人,几乎是1:2的兵力比。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动员了十万八旗主力军团,和吴三桂军团内外夹击,一战就把最强的竞争对手打残。大顺军主力损失惨重,头号悍将刘宗敏重伤,在京畿和河北地区再难立足,被迫仓促西撤。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满清入关后,作为一个已经立国近30年,体制完备的稳固政权,能适应当时局势的切实需求,又在明朝政权土崩瓦解之际,以恰到好处的政治政策大肆招降纳叛,自然是势如破竹,近乎无往而不利,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之后,大顺军更被满清以优势兵力和骑兵集团分进合击,穷追猛打。退守山西后,李自成又犯下了严重战略错误。他本应自己坐镇太原,北守雁门西守太行,源源不断地从关中征兵征粮,力争守住这表里山河之地。

然而,李自成的选择却是仓促返回关中。

公元1645年11月:



如此则山西必失,失山西则关中难守,仓促南下则湖广自然瓦解,其根据地关中地区,也再无地利可言,而后墙倒众人推,坐拥数十万部众却一路丢城弃地,向南溃逃,正是“运去英雄不自由”了。

当大顺军此前经营数年的两个根据地关中和湖广,刚刚着力经营的新根据地河南,都被轻易丢弃,来到人地两生的长江沿岸,无根本之地可以依托,即使李自成没有意外身死,也完全不看好其还能有所什么作为。

李自成一死,大顺军虽尚有鱼龙混杂的几十万部众,然而群龙无首,各部将领各怀心思,难以整合,如此当然大事去矣。归顺南明政权后,又被充满偏见的南明官僚所忌惮憎恨,因此之后大顺军在抗清战场发挥的作用,甚至远不如偏居一域的大西军,只能以“变东十三家”的名义,在三峡地区占山为王。

至于大西军首领张献忠其人,更可说严重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政权建设能力更约等于零。他攻入四川之后,非但没有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一个稳固政权,反而因为政治举措失当,大肆杀戮士人,民心丧尽,还没等满清攻来,就已经被当地的南明势力逼迫得难以立足。

张献忠及其义子李定国



所以张献忠才会放弃成都,全师北上,迎击满清豪格部,妄图死里求活,却在战前侦查时遭遇清军突袭,中箭身亡。幸有他的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首领,南下云贵,更凭借出色的政治组织和政权建设能力,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新兴政权,短短几年就养兵十万。甚至日后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其起兵基础也源于孙可望最早肇基。



然而自古以来,云贵一隅之地而取天下的势力,本是数千年闻所未闻。孙可望和南明永历政权合流后,更暴露出他性情偏狭急躁、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的弱点,南明臣子们更将种种腐朽内讧弊病也带入大西军,最终导致了李定国和孙可望的内战。孙可望战败后,投靠满清甘为其带路走狗,李定国虽忠勇善战,终究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事实上,平心而论,如果不是满清入关后一系列以“剃发令”为代表的暴政,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亿万汉人民众自发反抗,大西军和大顺军的败亡只会比历史上更早。

最终,这场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以李自成的义孙、受封为南明临国公的李来亨,在茅麓山上一场大火,划下了壮烈的休止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