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徐庶是个怎样的人

以史为鉴 2023-06-29 01:08:48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徐庶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徐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的徐庶并非演义般神化,但其经历却大体相同。去掉神话的外衣,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诸葛亮北伐时对徐庶的一生哀叹为何又成了千古谜团?且看刀掌门今日解读。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生卒年不详,有碑存于彭城。

徐庶帮助刘备打败了曹仁,夺取了樊城。曹操知道后,派人偷偷地把徐庶的母亲抓了起来,并把徐庶引诱到了许都。徐庶临别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徐母听说徐庶被骗来到了曹操这里,愤而自杀。

然而,真实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曹操是在大军南下时在当阳打败了刘备后才俘获了徐母的,徐母也未闻自杀。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徐庶是在诸葛亮来了,并经历了当阳之败后,才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这一出一入,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单福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乌龙。

《魏略》中说“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这个“单家”是说他出身寒微,并不是指徐庶原本是姓单人家的孩子。

裴松之在读《三国志》后给徐庶做了一些批注,裴松之补充的徐庶大概有几点,这里就不附录原文了。第一,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就是诸葛四友。这三个人读书非常勤奋,学问非常精深,但是诸葛亮只看战略方面。

诸葛亮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自己能做什么官则笑而不答。诸葛亮认为徐、孟、石这三个人是一类,但是史书上关于孟公威和石广元的记载就更少了,因此无法佐证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诸葛亮的感叹至今让人不解,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剧本”有些不一样。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强?到了曹操身边,他就真的一言不发吗?

黄初四年(223年),曹操刚刚过世3年,曹丕继位,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想知道徐庶是否“一言不发”,那看看御史中丞是什么官。

同样,这个官还是秦朝时期的发明。其实秦朝的统治体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虽然官名时不时的会变化,但是职能大体相同。

中丞是台、府的长官,御史其实不必过多解释了,满朝文武就属这个人话最多。演义中说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纯属虚构的,到了魏国尤其是曹丕时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匣子。

徐庶进曹营为何一言不发,真实的徐庶到底是什么样的?

徐庶庙又称单公词、徐公祠。在南漳县城北郊单家庄。庙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坐北朝南,前后两院,皆具古雅风貌。后毁废,现存3间正殿和左右两庑。殿内有徐庶塑像。1981年,按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竖“汉徐庶故里”碑予以复制。

说起徐庶,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不陌生。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

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纵观徐庶一生,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自带你看世界襄阳小小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呢?

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应该与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别的,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在历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

徐庶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荆州投靠刘备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现在《隆中对》中。

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年轻时又喜欢仗义行侠,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点就死了,最后还是被同伙救走,经历此事后,徐庶态度大变,开始弃武从文,并且小有所成。

东汉末年,因为中原的战乱,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荆州避难,徐庶也是其中之一,和同郡的石韬一起南下荆州,因此而结识了诸葛亮。

之后徐庶成为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他三个是石韬、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称为诸葛四友。

石韬、孟建、徐庶与诸葛亮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理想、谈未来,诸葛亮曾经说过:以你们的才能,将来一定可以做个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问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显,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肯定是要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要当丞相或大将军的。

公元201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向南投靠刘表,被刘表安排驻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个投靠刘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刘备后,没有所谓的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也没有程昱借徐庶母亲写信骗徐庶的故事,更没有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那都是《三国演义》编造的事故,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徐庶在刘备处的最大贡献就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促使刘备的三顾茅庐成行,除此之外,史书并未记载徐庶为刘备出过什么计谋,也许是因为徐庶投靠刘备的那段时间,是刘备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曹操忙着北伐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没有功夫来收拾刘表与刘备,因此从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刘备在荆州度过了最悠闲的6年时光。


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徐庶随刘备一起南逃,在当阳长坂,曹纯率领的五千虎豹骑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俘虏了跟着刘备一起南下的数十万百姓和刘备的两个女儿,刘备准备向夏口逃去,这时徐庶向刘备告辞。

徐庶对刘备说因为自已的母亲被曹军俘虏,无法跟着刘备一起走了,想回去跟随母亲一起,因此特来向刘备告辞。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应该与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别的,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在历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徐庶本来就在荆州,听到了刘备的仁德之名,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还两次打败了曹军,尤其曹仁的八门金锁阵。

曹操对徐庶就有点忌惮,还有点看好了,这个时候程昱就给曹操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徐母就在许昌,而徐庶是个孝子,我们拿他的母亲做为要挟,他自然就会前来。

但是徐母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忠贞的,她是不会屈服于曹操,她也认为曹操不好,刘备好,徐庶在刘备那边才是正道,所以就断然拒绝了。

但是程昱可不一般,既然徐母不愿意劝降徐庶,那他就仿造了徐母的笔迹给徐庶修书一封,然后后徐庶诓了过来。

徐母看到徐庶被骗归来,一气之后就悬梁了,徐庶呢,也比较好面子,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而死,他就不愿意再回到刘备那里,可是他也同样不会为曹操那里,就是终生不献一计。

那在历史上面呢?有点不同,徐母是跟徐庶一起的,只是在随刘备南下的时候,被曹军给掳走了,徐庶没法子,就弃刘备,而投曹操那边去了,至于有没有献计,就不得而知了。

曹丕的劝进称帝表里,就有徐庶的名字,而徐庶后来被封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个虽然不低,但也不高,另外还有一个石韬,也只做到了太守,他们都是诸葛亮的好友。

诸葛亮听说了他们的官职都不太高的时候,不禁感叹到,魏国的谋士难道这么多呢,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怎么没能得到重用呢?

不知道诸葛亮会不会想,如果自己在魏国,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是不是也就此埋没呢?

从徐哑巴到徐侠客——还原一个真实的徐庶

本文写于2014年3月19日,原题《徐侠客》,最早发表于我的新浪博客,略有删改。

本人水平有限,若有任何疏漏错误之处,请评论告知,万望不吝赐教。

三国杀最近出了一款新的产品,把以前很多武将都重铸了,其中就包括徐庶。

这个新版徐庶号称“化剑为犁”,有两个全新的技能——“诛害”、“潜心”,其中“潜心”还是一个觉醒技能,觉醒之后获得“荐言”。撇开技能和那个莫名其妙的称号不谈,这个由zero执笔的插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中的徐庶左手持剑,右手握着竹简,头戴斗笠,双目有神,俨然一个文武双全的侠士。

提起徐庶,大家往往首先想到这样的事迹:说徐庶字元直,有一天他化名单福,扮作一名狂士来到刘备帐下,结果立刻受到刘备的重用,一来就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可惜还没风光多久就被曹操给骗到许都去了,临走前推荐了诸葛亮,这便是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来到曹营的徐庶,从此基本成了路人,变成了徐哑巴,留给后世的只有那句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到后来的赤壁之战,徐庶还打了个酱油,顺便衬托了一下庞统。可见在三国演义里,徐庶就是一个触发剧情的NPC。

单福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乌龙,《魏略》中说“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这个“单家”是说他出身寒微,并不是指徐庶原本是姓单人家的孩子。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徐庶年轻的时候好行侠仗义,结交了很多朋友。有一次他为朋友报仇而杀了人,之后用白垩(白色的泥土)涂到脸上,披着头发准备逃跑,可还是被官差捉住了。官府对他进行了严酷的审问,可徐庶就是闭口不言,官府没办法就把他绑到立柱上游街,希望有百姓能够指认他。结果大家都不敢辨认,最后他的同伴认出了他,就于闹市把他夺走了。徐庶得救之后,大为感慨,于是弃武从文,后来终于投靠了刘备。寥寥数语,一个讲义气够朋友的侠士形象跃然纸上。

首先,徐庶会武功,而且会剑法,武功可能还不差,能够完成刺杀这种具有技术含量的任务。其次,徐庶讲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身涉险。最后,他也确实交到了一群够意思的朋友,就是由他的朋友们将他营救出险境的。像徐庶这样的人或许有很多,但在那个时代,如果仅仅做一名会武功讲义气的侠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登上历史舞台的。徐庶放弃了成天打打杀杀的生活,虚心向学,据说在徐庶求学之初,周围的同学因为他之前有过案底,都不愿和他在一起。于是他谦恭逊让,任劳任怨,常常一个人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加上他学习刻苦,终于“义理精熟”,遇到了一位明主。

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可惜他之后的经历却事与愿违。他在新野投奔刘备,并受到刘备的器重,如鱼得水。结合刘备的人品和他不久赤壁之战过后蒸蒸日上的事业,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似乎只要挺过随后的樊城大逃亡,一切就会迎来转机,可惜这都是后人的眼光,对于活在当下的徐庶,即使他本领再高,也无法具有洞穿历史的眼睛。在追随刘备逃亡的过程中,他的母亲被曹操抓去,徐庶是一个孝子,不忍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落于曹操之手,于是离开了刘备,和朋友石韬一起来到曹操帐下。

也许是曹营人才济济竞争太过激烈,也许是徐庶出身低微难以受用,之后他郁郁不得志,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可以用“一言不发”来形容他在历史上的表现,徐庶彻底沦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后来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听说了年轻时的好友徐庶和石韬在魏国的经历,不禁为他感到惋惜:“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至于《魏略》中说他后来位列三公,为司马懿出谋划策,基本属于胡说。

与刘备诸葛亮比起来,徐庶的命运也许更加悲惨。同样是没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至少刘备和诸葛亮为之行动过,至少他们曾经辉煌过,他们真真正正地触摸到了,并一脚踏进过成功的大门。可徐庶连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没有,有什么会比平淡无奇的生活更加折磨一个志向远大的英雄呢。徐庶进曹营之后的生活可能是十分悲惨的,他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丧失了话语权,终生郁郁寡欢。

徐庶这个人究竟本事如何,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我宁愿相信在三国的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位大侠:他文武双全,他义字当头,他超凡脱俗,他高风亮节,他有着鸿鹄之志,他站在山头眺望远方,立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