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孔融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东汉的大儒也是有名的大臣,孔融的名号在当时非常响亮,但是就是这么有声望的人,在公元的208年竟然被曹操给诛杀了,杀了还不算,还把孔融的全家甚至是他的两个小儿子也给杀了。曹操真的是做的非常的绝,按理说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令诸侯,他当时最需要团结的就是这些名臣,也是为了堵上天下人的口舌。但是他唯独对孔融不能容忍,下手也特别狠,原来他们有着这样的恩怨。
现在他们恩怨最为普遍的说法,无非就是孔融的嘴巴有些贱,经常说些对曹操不利的话,后面说曹操大奸臣和乱加害一些忠臣什么的。其实对于曹操来说这都是无关痛痒的话,并且说他坏话的人多了,这个都是片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件事。
首先曹操想得到天下就要去打南边的刘备和孙权,别人还都没反对孔融就跳出来第一个反对,一个劲的说曹操不是仁义之师,去打仗必败无疑。这让谁听了都会不高兴的,三国那个时候人吃人的社会中,孔融这个话可谓是迂腐了。
原来曹操和孔融关系还不错,就是曹操刚刚迎接天子的时候,两个人都振兴汉室的理想,可惜的就是曹操后来野心大了,废除了三公当了丞相,孔融看到后又跳出来反对,这就让曹操很反感了。他也做出了让步,可是孔融仿佛铁了心一样,在各种场合反对曹操。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慢慢的做大,开始想在汉室一人说了算把一些反对力量给铲除,并且做到震慑作用,而孔融就是这么没有眼色就这样迎面撞向了曹操的屠刀之上。曹操的力量越大,他就更加目空一切,从曹操最后的做法中可以看出来,曹操在取得了很多胜利以后,他和很多心腹和谋士的话他都听不进去了,何况天天反对他的孔融呢。
虽然孔融的名声很大,但是曹操不这么想,他想到的是把孔融给杀死,在这个情况下孔融的名声大刚好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曹操心想我连孔融都敢杀死,别人反对更要杀全家。何况曹操还听说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不错,以前孙权那的大将太史慈就去救过孔融,所以杀孔融他也不在乎什么负面影响了。
孔融是孔子的后裔,熟读诗文,一代名儒,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让梨家喻户晓,为何礼贤下士的曹操要杀孔融?孔融这个人很有才能却又非常自负,刚正不阿又不怕得罪人,其政治主张是一心向汉,看不惯权臣曹操的一些做为。
侮辱曹操曹操攻破邺城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赐给曹丕,孔融听说后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给曹操,说: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现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曹丕,又是一段佳话呢。曹操心想我怎么没听见这个典故,便问孔融什么意思?孔融回答说:现在可不就是这样吗?曹操一听,这不拐弯骂我们父子吗?曹操征乌桓,孔融又讽刺道: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少数民族)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少数民族)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政见不同曹操以‘’洒可亡国‘’为由下了一道禁酒令,结果孔融立马反对,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对禁酒,列举古代圣贤因酒建立功勋,引经论据,作为当时的舆论,让曹操非常难堪。曹操谋求以魏为中心封邦建国,称公封王,孔融上表朝廷要遵照古时京城体制,反对曹操称公称王。对于荆州牧刘表不上贡、仿天子礼仪祭天的处理,曹操主张讨伐,孔融上表反对,说要隐瞒。
因言被杀三国时的名篇《物理论》中有个故事,说的是有兄弟二人和另一个人在战乱中四处躲避,碰上了大雪,粮食都吃完了,兄弟二人为了活命,于是将另外一个人杀了吃掉。孔融就此事发表言论,说兄弟俩的做法完全正确,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孔融还有个著名的父母无恩论说:父子之间其实没什么恩情,只不过是一时激情所致;母子之间,只不过是像一个装东西的瓶子,倒出来就没什么关系了。孔融可是孔子后裔,汉朝以孝治国,孔融的言论在当时社会格格不入,让人难以接收。最终让曹操痛下杀手,曹操散布孔融的这些言论,以不孝等罪名处死孔融全家。
冤案主角:孔融(公元153年~208年),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献帝即位后曾任北海相等职,在任期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宣扬儒术,时称孔北海。但因抨议时政,言辞激烈,触怒曹操,被曹操杀害,株连全家。
冤案特点:身为孔子后人,孔融恃才傲物,言辞得罪当权者曹操,被曹操嫉恨杀害,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因言获罪的又一悲剧。
少有异才,大缺实干
《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每一个中国人孩提时期学习的榜样。据说,孔融10岁时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许多人想见李膺。但是,他“不妄接宾客”,非当世名人和亲友不见。10岁的孔融却偏要见见李膺,李膺请他进来后问道:“你的祖父或父亲与我有交情吗?”孔融答道:“我的祖先孔子与您的祖先李老君(古代哲学家老子)是师友,因此,我与您有世代交情。”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是个“异童”。
成年后的孔融成为东汉末年一代名儒,文章写得漂亮,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的文辞,在孔融死后还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他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并称为“建安七子”。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但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身为儒士的孔融虽有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之心,却缺乏政治见识与军事才能。在任北海相时,他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待城被攻破之时,孔融自己逃走了,留下他的妻儿做了俘虏。
得罪曹操,全家被杀
由于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孔融在仕途上始终不得志。
曹操当政后,孔融又常常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讽,还问此事出处。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曾下令禁酒以节约粮食,孔融多次反对,还写了几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的故事。文章中还讽刺挖苦曹操说:如果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曹操对孔融很恼火,孔融却天天和朋友们在家喝酒,并以为杯中常有酒,就没有任何忧愁了。
比起文章,孔融的言行在当时更惊世骇俗。他时常不穿官服出行,并大放男人繁殖孩子只为满足情欲、孩子从母体里出生就如同从一个器物中出来一样,与父母并不存在特殊的恩情等违反孝道的阙词。
孔融性好饮酒,曾感慨“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但他所交往的人大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作诗、高谈阔论,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例如,孔融非常赏识祢衡,两人互相吹捧,把对方说成和古代圣人一样。孔融还上书给曹操,推荐祢衡并称赞他是英才卓荦,有高洁的志向。虽然祢衡读书很多,但他狂傲无比,对曹操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曹操对祢衡十分痛恨,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是故意侮辱自己。
更令曹操无法忍受的是,孔融忠于汉室,主张增强汉室实权,多次在公开场合让曹操难堪,严重激怒了曹操。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曹操不便对他怎样。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并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最终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违悖孝道”等罪名杀死孔融并株连其全家。
孔融被捕时,全府上下惊恐万分,而他的两个只有八九岁的儿子却镇定地像平时一样玩游戏。孔融恳求前来抓捕的官兵放过孩子。不料,两个孩子不慌不忙地说:“爸爸,您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鸟巢倾覆了,怎么可能有完整的蛋?”最终,孔融全家被杀。
文士“清流”,言多遭妒
其实,曹操给孔融定的罪名都属于聚会、言论等方面的问题。放在现在法治国家,这些问题都不属于犯罪,更不能因此被判死刑和株连全家。孔融自己在《临终诗》中对自己的死因归结为:“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意思是说话太多了,招致了杀身之祸。即便在汉末,以这些罪名而杀名士也有些勉强。但汉末、三国时代的中国不是法制社会,当权者想杀谁就杀谁,找个理由还算是客气的,给了孔融和天下人一个说法。对于没什么名气的普通百姓,杀了连说法都不给也是常事。
孔融的死主要是因为得罪了曹操。曹操出身不高贵,他的祖父曹腾是太监,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这样的家庭出身在汉朝很被名门望族的子弟瞧不起。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是当时的名士,自然也瞧不起曹操,对曹操出言不逊。曹操对出身名门的人心怀嫉恨,与他们的矛盾根深蒂固。东汉末年,许多名士都以“清流”相标榜,自命清高,不肯与所谓俗人来往,也不肯和当局者合作。曹操独揽国家大权,实行个人专政,必不能容忍这些名士和读书人,因此,坚决镇压。
曹操及其儿子也很有文学才能,曹操写的诗很有气魄。在中国古代,帝王如果喜欢写诗文,大臣们即使比帝王写得好,通常也要装傻,不敢展露才华,这样才能突出帝王的伟大。孔融以诗文自傲,必引起曹操嫉恨。杀孔融之后,也起到威吓其他名士的作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隋炀帝曾自负地说:“天下者认为我继承皇位,拥有四海,但如果让我和士大夫同选,我也当为天子。”隋炀帝每见到惊人妙语出自文士,便愤愤不已,进而便置之于死地。大臣薛道衡,因写“空梁落燕泥”的诗句遭隋炀帝妒恨而被杀害。
案件评析
孔融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专制统治。孔融被杀的理由主要是他发表了一些言论。但在现代法制社会中,人人有发表言论的自由。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第19条明确规定:“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必须指出的是,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行使时需承担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一、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及道德。
即使孔融所发表的言论可能违反了以上两个限制条件,挑战了当权者曹操的权威、有损曹操的名誉、于当时所提倡的孝道不相符,但按照现在的法律也未达到犯罪的程度,最多是批评教育的问题,构不成刑事犯罪。
孔融作为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中国古代。中国古代识字的人很少,读书人成为少数人,成为游离于社会各阶层外的一群人,地位极其尴尬。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协助帝王治国。但是,只有极少数读书人有机会被帝王赏识重用,并且只是作为统治天下的工具而已。一旦形势有变,为帝王出谋划策的读书人就很可能成为牺牲品。与孔融同时代的诸葛亮曾在乡下种地,他在《出师表》中描写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因刘备再三邀请,他才出来工作,最后累死在军中。当然,孔融作为读书人,自身也有许多古代读书人的毛病,诸如自视清高、言语刻薄、瞧不起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等。这些毛病也是导致他命运悲剧的因素。
在现代法制社会,人人都有权利读书,知识分子不再作为社会中的异类群体,而是融入社会各阶层中。如果孔融生活在现在,可能是一个很有成果的学者。可惜他生不逢时~
曹操确实求贤若渴,杀孔融不在乎几点原因:
第一,孔融和曹操不是一个阵营,孔融对汉室忠诚,并不臣服于曹操,对曹操来讲,忠心比才智更重要;
第二,曹操手下不缺能人谋士,才干比孔融强的太多,孔融处处针对曹操,不懂明哲保身,曹操当然不会养虎为患;
第三,曹操的策略是能为我用者,我用,不能用者,宁可杀也不放过,徐庶,杨修就是例子,孔融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外;
总之,曹操奸雄也,做事肯定是利己的,所以杀孔融也正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