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邦原本定都洛阳,为什么后来又定到了长安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0:56:27

刘邦原本定都洛阳,为什么后来又定到了长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汉的首都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最初是定都在洛阳的,也就是后来东汉的首都所在。

为什么原本定都于洛阳,最后的都城却成了长安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刘邦原先的确是定都于洛阳的,刘邦还曾在洛阳的南宫宴请群臣,并在那次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汉初三杰”。

但突然有一天,有一个穿着羊皮大衣的男人要求见他刘邦。

刘邦起与微细,从不以貌取人,更不以某人当时的地位来判断某人的能力,所以,听到虞将军的通报后,刘邦认为那个穿羊皮大衣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很有见地,一个人的思想并不会因为他的穿着而打折扣,也不会因为他的穿着而拔高。

这个穿羊皮大衣的男人叫娄敬,本是要去陇西戍边的小人物,正巧路过洛阳,得知刘邦当时正在洛阳,便要求见刘邦,虞将军跟娄敬说,我给你找一套光鲜靓丽的衣服,你再去拜见皇帝陛下吧,娄敬就说了那句“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娄敬是个小人物,见到刘邦这个大人物却一点都不打怵,上来就问刘邦,陛下定都洛阳,是想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吗?

刘邦心想,周有八百年天下,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前,我刘邦已然出生,那时候的天下共主至少名义上还是周天子,我刘邦当然想效仿周文王周武王了,再者说,周武王兴兵讨伐残暴的商纣,我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诛暴秦伐残贼项羽,又什么不能跟周文王周武王相比的呢?

于是,刘邦开心地回答,是呀,我就是想效仿先周,居天下之中,垂拱而治之。

出乎刘邦的预料,眼前叫娄敬的小人物竟给刘邦讲了一堆大道理。

娄敬跟刘邦说,陛下取天下跟周取天下是完全不同的。

周的先祖原本就有封地,积累了十几世的德行,其德其能为天下所有诸侯所赞赏,当时纣王无道,所有诸侯都想讨伐纣王,周武王振臂一呼,天下英雄都到了周武王麾下,诸侯也都和周武王结成了盟友,所以周武王在灭了商纣后才能定都于天下之中,那是因为所有诸侯都认可周武王做老大。

而你刘邦呢?你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取天下,靠的是暴力,当世拥有暴力的,并非只有你刘邦一个,只不过你刘邦的暴力最强,所以其他诸侯承认你刘邦是老大,暂时不敢用暴力对付你刘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刘邦则未必是暴力最强的那个,到时候,某个诸侯起兵,你刘邦处在洛阳这个并不是最优的地方,很可能会遭到暴击。

为今之计,是要找一块易守难攻还容易平叛的地方供陛下吃饭睡觉。这个地方就是关中。

刘邦决定娄敬说得有道理。

但定都这样的大事,还是要慎重,所以刘邦又去问其他大臣,这些大臣有的说应当迁都有的说没必要,面对群臣的七嘴八舌,刘邦决定去问问子房先生。

子房就是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的字。

张良跟刘邦说,娄敬说得很正确,刘邦的臣子多是函谷关外的人,自然希望都城能离他们的故乡近一些,所以他们才会说定都洛阳多么多么地好,接着,张良又细致地给刘邦讲了定都关中的好处,至此,刘邦终于下定决心,定都关中。

但秦故都咸阳已被项羽焚毁,刘邦只能另择一地作为都城,这个地方就是长安。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汉都城长安的事。

刘邦原本定都洛阳,为什么后来又定到了长安?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说可以得到天下太平,百姓不用再受战乱之苦,但是他的暴政与屠杀让百姓也过得水深火热。在历史上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与军事家,给国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繁荣,但是他严格的政法与急求成的做法让一些人很是不满意,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起义。最后在项羽与刘邦和其他人的合力将秦国推翻,项羽与刘邦之后形成对立,二者为了追求称王开始了战争。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是一对枭雄,生在了同一个时代。刘邦和项羽斗了几年,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称汉高祖,定都长安。说起汉朝定都,最早刘邦是想要定都洛阳的,因为大家打了这么多年也打累了,不想再跑远啦,反正洛阳就在附近,又是中原的核心,很是方便,所以定都洛阳的事就初步敲定了。但是最后还是改变主意定在了长安城。

在这时有一个谋士想见刘邦,就是娄敬。他一见刘邦就极力劝说刘邦千万不要把定都洛阳的事公布于天下,定都洛阳是大错特错的。 但是刘邦觉得,建都洛阳有啥不好的,有吃有喝的,商业繁荣,又是交通要塞,特别是这的姑娘都特别漂亮。娄敬也不看刘邦的脸色,不管不顾的说,不是洛阳不好,而是有更好的地方,关中才是首选啊。娄敬的意思是,关中地势好,不管是地理环境还是战略位置都是相当的好。刘邦这样一听,觉得也是有理的,关中自古易守难攻,想当初秦国变成秦朝,不就是靠的关中的地势险要吗,进可攻,退可守,有险要的山势,确实比较是安全的地方。在这时张良对刘邦说:您是想子孙万代鸿基永固呢?还是想照顾这一些没过几年就会入土为安的老头子呢? 这一下子让刘邦感到很是道理,既然费尽心思创建了自己的国都,就应该为自己的后代着想,当然是能够基业永存才是最好的,最关键的。

刘邦起初选洛阳,后来为什么换成长安呢?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的国都是长安,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刘邦刚开始青睐的却是洛阳,而且对于这个选择,连萧何、张良、韩信三人都没有异议。正当刘邦准备下令修缮洛阳城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娄敬的小人物进言,让刘邦改变了主意,改都城为长安。



娄敬是齐国人,楚汉之战时没有表现,《史记》对他之前的事迹也没有记录。西汉立国之初,刘邦为了求贤寻才,向天下人许诺,只要谁献出的良策被采纳了,朝廷必定会重用。当时娄敬是一位戍卒,正被发往陇西戍边,听说皇帝把国都定位洛阳,认为不太妥当,也希望通过进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娄敬在同乡人虞将军的引荐下进了皇宫。



入宫之前,娄敬穿着一身粗布麻衣,虞将军建议他换一身光鲜亮丽的衣服。娄敬却说,我穿着丝绸来,就会穿着丝绸去拜见;穿着粗布衣服来,就会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史记》有记载,“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当刘邦一见娄敬的穿着,就生出了好感,因为现在翻身做皇帝了,身边的人都荣华富贵,有时还怀念以前的辛苦日子。



在此之前,大臣们认为洛阳适合建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洛阳为天下的中心,而且也是富饶之地;二是周王朝定都洛阳享国800年,秦王朝定都咸阳却只有短短的15年。刘邦问娄敬,为什么长安比洛阳更合适建都?娄敬说,两个地方都是天下粮仓,可是长安更易防御。虽然洛阳也有险关,却需要防御四方,一旦攻破一面,就满盘皆破。



刘邦思索几天后,最后决定迁都长安,原因不仅仅是娄敬所言,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共可以归纳为四点。

1.从政治上来说,三秦是刘邦的龙兴之地,有牢靠的政治基础;

2.从文化上来说,西汉初期继承秦制用秦法,这与崇尚礼乐的关东地区存在文化冲突;



3.从经济上来说,关中和巴蜀一直是汉军的经济中心,河南王申阳虽然投降了刘邦,但是在洛阳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4.刘邦虽然登基称帝了,但是西汉王朝没有真正统一,所谓的异姓诸侯王并非刘邦分封出去的国,而是楚汉之战时就存在的势力。西汉初期的形势,与秦灭六国时的差不多。

不仅如此,张良说的一句话,更让刘邦下定决心。“如今您年近六十了,可是太子还不到十岁,很难驾驭这些异姓诸侯王。如果选择长安,就算天下有变,只要守住函谷关,就能保住大汉江山。”于是,刘邦当天便前往关中定都长安。

参考文献:《史记》

刘邦得天下之后为什么定都洛阳?又为什么迁都长安?是谁说服他的?

刘邦称帝十分仓促。

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几乎是第一时间即下达了一道急令:速备车驾,赶赴定陶。

刘邦之所以急赴定陶,皆因此时的韩信手握十万雄兵,且享有垓下大胜的威望,正驻军在定陶,在刘邦看来,韩信若有异心,趁机争天下,无人能与其争雄。

为了防止帝王大业功亏一篑,不给韩信留出一丝一毫动蠢蠢欲动的机会,所以刘邦急赴定陶,撕毁垓下之战前与韩信、彭越?共天下?的约定,驱车直入韩信军营,宣布夺了他的军权。

这一次,韩信与两年前修武被夺兵权一样,没有任何反抗就交出了兵权。由此可见刘邦驾驭麾下的能力确实强悍,当然也可以说,刘邦对韩信吃得很透,知道他性格上的软肋。

夺得至关重要的兵权后,刘邦没有照惯常的程序走,先选定国都,再称帝,而是迫不及待地在定陶即了皇帝之位。

称帝大事办成之后,刘邦这才着手定都事宜。

汉王国的国都原本在关中栎阳,如今关东广大地区已在大汉帝国的统治之下,再以栎阳为都城,显然已不符合实情。

秦朝的都城咸阳,也不是什么好选择,一来此时的咸阳已遭项羽火焚的差不多了,二来秦二世而亡,太晦气。

选在哪里才算理想呢?

已成帝王的刘邦,有居天下中心的心态,因而他跳过秦朝径自承续了东周的旧制,将都城选定在了原是东周国都的洛阳。

高帝五年春天,刘邦率领大汉文武百官一行人,向洛阳进发。

让刘邦没想到的是,刚在洛阳安顿下来不久,就有人提出建议:大汉应该迁都关中。

提出迁都建议的人是一个无名小卒,名叫娄敬,此人脸膛粗黑,来见刘邦时穿着一件老旧的羊皮袄。原来,他是一个派去守卫陇西的戍卒,途径洛阳时,遇到了一个当将军的同乡,这将军同乡将他带进了宫。

进宫之后,娄敬第一句话就让刘邦意识到眼前的无名小卒是个高人。

娄敬开门见山问刘邦,陛下定都洛阳,大概是想与周朝比试兴隆吧?

因为确实是这么想的,刘邦只好点头。

既能看出刘邦的心思,又敢贸然进宫建议迁都,这娄敬一定有一番关于迁都的高见。

高人在民间,此话一点不假呀。

随后,娄敬便将周与汉各自取得天下的过程详细作了一个对比。娄敬分析说,周自先祖后稷开始,积善累德十余世,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因而才会有四方贤士纷纷来归,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进而才能灭了商纣,建立周朝。

周朝昌盛时,尽管洛邑这个地方,既无险阻可依,也无关隘可凭,但成康之世能以德治天下,不屯一兵一卒,八百诸侯,四方诸夷,莫不慕德宾服。

但是等到周室衰微,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天下莫朝,周天子困居洛邑徒成一傀儡而已。

接下来,娄敬给洛阳下了一个十分经典的评语:(此地)有德则易王,无德则易亡 。

拿这句话来看当下的大汉帝国,天下初定,至今哀鸿遍野,这种情况下就要与成康之世并称兴隆,客气地说,这不是不智,不客气地说,这就是脑袋进水了。

将洛阳否掉之后,娄敬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

高人给出的理由很形象,立都关中,就是扼住天下的喉咙,再击打它的脊梁!秦地负山带河,四塞为固,纵使猝然遭变,也可据险固守;哪怕山东大乱,秦地仍可保全。

这就是局外高人看局中事。

刘邦听完这一席话,对定都洛阳产生了怀疑,尤其想到洛阳一马平川,心中更是惊惧不安。

可召来群臣商议,群臣皆投反对票,说什么一个老戍卒狗屁不懂,怎么把他的屁话当成真知灼见。

群臣这么说,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私心重。因为这帮家伙多是山东人氏,他们不想再入关中,远离故土。

但刘邦是清醒的,于是他又找来能断大事的张良。

张良说,我赞同老戍卒的意见。

当然,光赞同是不够的,张良必须说出他的理由。

张良所说的理由,依旧很运筹帷幄。他分析说,洛阳形势容易四面受敌,的确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依崤函,右扼陇蜀,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据三面而守,独留一面东控诸侯。诸侯安定,天下谷粟经河渭而西到京城,诸侯有变,顺流而下也足以委输。

说完这些,张良借用古人的一句说法,最终助刘邦拍了迁都长安的板昔人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诚非虚言。

张良看的如此清晰明白,何以不早早地发声反对呢?

只能说,再高的高人,只要在局中,都有坐困的时候。

大汉建国之后,张良更多地想的是退,而不是进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