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禅不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当然要说他的能力,虽然比不上秦皇汉武这样的雄才,可也称得上是仁慈、开明的君主。刘禅从小就在战乱中长大,见惯了战争的残酷和血染的江山,或许这也是他后来在邓艾围城时决意投降的原因之一。邓艾围城时,刘禅的儿子刘谌说城里还有几万军队,姜维等人还在坚守,完全可以胜利,不必投降。刘禅训斥儿子说:“汝欲令满城流血耶?”可见刘禅也是知道自己有坚守的条件,可为了成都满城百姓的安危,为了不让“天府之国”陷入战火的摧残,刘禅还是决定牺牲自己的名声,换取全城百姓的安全。这一点,在东晋王隐的《蜀记》中评价其为“全国为上之策”。
据诸葛亮集记载,刘禅曾下诏说:“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可见他并没有把父亲刘备的临终遗言“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抛诸脑后,而是以此为信条,以仁慈治理江山。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也是千百年来少有的君臣和谐情况,为历代史学界称赞,诸葛亮也曾给予刘禅极高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朝李密甚至把刘禅的治国政策和齐桓公相比,认为齐桓公得管仲称霸,刘禅得诸葛亮三分。
刘禅对待大臣的态度很好,没有像其他两国一样强硬,更不像刘备那样随意杀人、流放、贬职,刘禅治理蜀国期间,实际上是整个三国里,官员变动最为稳定的时期。
尤其是对待诸葛亮,不但称其为“相父”,而且言听计从,不像前面朝代的两个相父吕不韦和范增一样,被兔死狗烹了。诸葛亮死后,刘禅连日伤感,以至于哭晕在床上不能上朝,诸葛亮灵柩运回成都时,刘禅率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虽然刘禅很讨厌诸葛亮总摄朝政,在他死后没有为他立庙,但在众人的坚持下,刘禅也没有固执己见,没有阻止百姓自发地对诸葛亮的祭奠。刘禅不止仁慈,而且很聪明,绝对对得起诸葛亮给他的评价,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立马停止了穷兵黩武的北伐事宜,下诏告诫希望北伐的将领说:“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这是诸葛亮北伐的方针,可惜一直都没实现。在魏延谋反的时候,蒋琬和董允都选择相信杨仪,认为魏延真是谋反了,又是刘禅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不过在众人的坚持下,魏延谋反已成定局,刘禅也只好默认了这个事实。杨仪平叛后,刘禅也给魏延保留了最后一点面子:“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有蜀一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外戚、权臣、昏君的朝代,蜀汉立国四十三年,虽偏安一隅,却是三国时期最为稳定的国家,刘禅实在功不可没。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一个“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误解了他千年,只觉得这人是个昏君,国破家亡而不知所谓,却忽视了“左右皆笑”这个注脚,其间所包含的处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发的杀机,触目而惊心。
当然,看不出其中杀机的人也是有的,咱们且来看看历史上与刘禅有着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历”。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时,其人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诸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势利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势将倾时,便“消极怠工”,纵情声色,只是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国后,李煜处于囚居状态,“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又写了些“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权做烟甍,几曾识干戈”……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帮伎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岁。刘禅能够在囚禁生活中保持着“乐不思蜀”的态度,这才能够活到六十六岁。整日思念故国,岂非是寿星公上吊,嫌命太长了?乐不思蜀,实在是一种明睿的保命方式。
刘备一共三子,即刘禅、刘永、刘理。刘备不是没得选,如果刘禅真是昏到透顶的人物,以刘备的见识,如何不选刘永或刘理?刘备临终,以遗诏告诫刘禅多读书,“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这遗诏与刘备托孤时的言语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说刘禅已经没有希望了。
其时,蜀亡已成必然,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说得清楚,不能图江东,扯上孙权联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关羽身死,刘备不惜一切怒怼江东,吴蜀交恶,进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个击破。便诸葛亮六出歧山,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罢了。
刘禅本人其实并未做过太大的恶事,其人为第四十载,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年被人蒙蔽做了几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过另外两家,将政事全权交予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帮也”,以求缓解吴蜀之间的关系。
魏将邓艾兵夺蜀都的情况下,其子刘谌言“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北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必败的情况下,刘禅保持了冷静,做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皇帝,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说起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刘禅首当其冲算作是一个,然而对比于晋惠帝,隋炀帝,刘禅干了些什么坏事呢?关于他的黑历史,包括宠幸宦官黄皓,开城投降,以及“乐不思蜀”成语的由来。
但是你很难找到刘禅陷害忠良,错杀好人,又或者是横征暴敛,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一面,而这,又让他和其他的亡国之君有些不一样。
那么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不要被演义骗了,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换你其实也会选择投降。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而刘禅即位,而他,也是根据刘备遗志,将大权交给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且一交就是11年,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这可是古代君臣当中,十分罕见的,毕竟作为君主,想要完全信赖一个大臣,甚至发动战争,这是达不到的,因此刘备和诸葛亮是一段君臣佳话,而阿斗和丞相,同样也是如此。
不说别人,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逐渐掌握了大权,除去黄皓之外,他启用的大臣,包括蒋琬、费祎还有姜维,都算得上是十分有能力的人,然而这并不能抹除蜀国和魏国的差距。
我们大可以看一组实力对比表,景耀六年,蜀国灭亡的时候,王隐在《蜀记》当中记载,蜀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相比之下,魏国人口443万,兵员60万,显然和蜀国不是一个数量级,就算有吴国牵制,也要高于两国之上。
蜀国之所以能够和魏国相抗衡,一来是刘备和诸葛亮实在是太优秀了,二来因为蜀国地理险峻,三来诸葛亮主动出击,消耗魏国的有生力量。
然而北伐中原,能减小两国差距,对于蜀国而言,却也是一种沉重负担,他们每次进攻,都要起倾国之兵,而诸葛亮5次北伐,有两次都是因为粮草出现了问题,而被迫退兵。
那么到了刘禅的手中又如何呢?姜维在238年到262年,竟然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比诸葛亮的幅度还要频繁,因此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廖化才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希望姜维“强欲行难为之事”,事实上,除去姜维本人之外,其他大臣,同样反对北伐,但是蜀国依然在这种状态下起兵,至于最终得到结果,就是弄得国力疲惫,人无战心。
而到了263年,魏国起大兵讨伐蜀国,结果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认为魏军不会到来,这就是他的最大失误,而姜维则将魏国10万主力挡在了剑阁,由此可见,当时姜维率领的部队,也应该是蜀国的主力大军,而成都后方,明显空虚。
刘禅并非没有抵抗,而是让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结果最终战死锦竹,导致邓艾兵临城下。
此时不少大臣,比如谯周在内,都极力主张投降,刘禅不投降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一种便是坚守不出,等到姜维大军回援,然而钟会同样不是吃素的,他们的大军如果乘胜追击,蜀国可能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局面,而第二点,则是城破人亡,司马昭自然不是什么善类,阿斗的存在,也威胁到了蜀中地区的统治,如果他肯投降,说不定要受到灭门之祸。
而诸葛瞻当时也算是十分有威望的一名武将,他的去世,对于蜀国人而言,同样是十分巨大的一个打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刘禅选择打开城门,其实也符合了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至少对于城中百姓个人而言,这是最愿意看到不过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