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大臣被君王怀疑该怎么做看看萧何如何保命!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0:05:37

古代大臣被君王怀疑该怎么做看看萧何如何保命!

古代大臣被君王怀疑该怎么做?看看萧何如何保命!

秦朝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刘邦就是其中的一位起义领袖。在推翻秦朝之后,刘邦被封为了“汉王”。公元前202年,在楚汉之争中获胜的刘邦,建立了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有一天,刘邦在大殿之上问群臣:“我为什么可以得到这个天下?”

大臣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是,大臣们的答案都不能让刘邦满意,刘邦摇摇头,说道:“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有三个人相助于我。韩信带百万兵将,深知用兵之法,为我取得了许多场胜仗;张良善于谋划,十分机智,是我最得力的军师;萧何不断的为前线供给粮草,并且,他善于安抚百姓,为我得天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正如刘邦所说,韩信、张良、萧何,这“汉初三杰”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三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韩信因为刘邦的猜忌而死,张良在看破世事之后退隐,只有萧何一人,一直留在刘邦的身边给他打下手,最终,年老而终。

在这三人中,萧何与刘邦相识的时间最长。

在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就已经是沛县的一个小吏了。两人交了朋友之后,刘邦常常因为犯错而依仗萧何,而萧何为人忠厚老实,待朋友也极好,常常一求百应。

后来,许多的地方官吏都认为:秦朝的统治十分残暴,必定不会长久。于是,他们纷纷加入到了起义军之中,在沛城县令被杀之后,全县的人急于选出一个新的县令,萧何就举荐了刘邦。但是,刘邦却推辞说自己不行,不能担此大任。

萧何无奈之际,就说道:“有一个让老天选择的好办法,那就是大家在纸条上写出十个在当地有声望的人的名字,然后,再进行选择,选到谁就是谁。”大家听后,都赞成萧何的意见,于是,刘邦就上前抓阄,当着大家的面打开,没想到全是自己的名字。

萧何随即走上前,大声说道:“此乃天意所归”。大家也都非常的高兴,直到后来,刘邦才知道,在那十张纸条上,每一张都是自己的名字。刘邦之所以能打下大汉的江山,萧何可是功不可没的,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也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

而韩信,更是萧何举荐的,为汉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可是,正因为如此,他却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

汉高祖十年的时候,有人密告韩信谋反,说:陈豨与韩信准备里应外合攻破皇宫。刘邦亲自带兵去征伐了陈豨,吕后紧急召见当朝丞相萧何商讨解决办法。萧何告诉吕后:“你派人传旨给韩信,说陈豨已经被发现,并被斩杀,所有大臣都要进宫向皇上祝贺。”

然而,韩信却派人来告知,说自己得了重病。随后,萧何就去了韩信的府邸,告诉他:“你不进宫道贺,这不是摆明着让皇上怀疑你吗?”韩信因与萧何共事多年,又因当年萧何的举荐,所以,十分信任萧何。于是,就换了衣衫,随萧何进了宫。

但是,在韩信进宫之后,就被吕后安排的人抓走了。最终,抓到了长乐宫砍了头,还下令诛杀韩信一家三族。刘邦听后,十分的欢喜,对萧何又是赏赐又是恩宠。甚至,还允许萧何在上朝的时候,不用遵循平常的礼仪,虽是丞相但却可以不穿朝服,还可以身着佩剑。

当然,萧何是一个聪明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但十分遵守礼仪,还比其他人做得要好。因为,萧何非常明白,皇上对自己的恩赐,不是让自己更加的放肆,而是让自己时刻记在心里。如果,萧何真的那样做了,那么,下一个砍头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萧何不仅十分能干,还非常的机智。身为一国的丞相,萧何无论是制定什么制度,还是建造什么建筑,总是在自己制定好方案之后向刘邦请示。在刘邦同意之后,萧何才会着手去做;但是,如果刘邦不同意,萧何也不会自作主张去做的。对于这样的萧何,刘邦也是非常放心的。

刘邦看萧何这个人,又有能力,还没有什么野心,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处也是相安无事的。但是,能力出众的萧何,尽心尽力为刘邦打理着江山,自然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然而,老百姓这样的爱戴之情,却对萧何十分不利。为此,萧何一个名叫召平门客,就曾警告过他:

“你这样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地做事,难免民间百姓对你歌功颂德。可近日,皇帝总在问你做什么,那是忌惮你在百姓中的威望,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怕不久之后就会遭受灭族之灾。不如,你多买一些土地,高买低卖把自己的名声败坏一下,这样百姓就不再对你歌功颂德了。”

萧何听后,内心一惊,立马听从了门客的建议。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试想一下,萧何如果没有这么做,善于猜忌、心狠手辣的刘邦,死前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这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辅佐刘邦,一直都是刘邦的强大后盾。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过得也是非常辛苦的。善于猜忌的刘邦,在江山面前不讲任何的情面,与这样的君主相伴一生,真的是一种煎熬。不过,不得不说,萧何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幸运者。

在古代,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是如何处理的?

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个大臣的溺爱或者信任,于是便会赐予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但当皇帝要杀这个臣子时,免死金牌真的能起死免死的作用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五代十国时,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协助李存勖灭了后梁,树立了后唐。李存勖一快乐,就“赐之铁券,恕死罪”。

后来李存勖身边的伶人陷害朱友谦,说他要谋反。李存勖也觉得朱友谦权力太大,应该除掉。于是捏造罪名,杀朱友谦,尽诛其族。朱妻张氏临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赐铁券哀求免死,刽子手们笑道:“正是今上叫斩耳!”

刽子手的戏弄之言,正提醒了免死金牌的“为难”之处,免死金牌的发放人是皇帝,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又当球员又当裁判,铁券最终能不能免死完整看皇帝自己的心意。

其实丹书铁券刚出来的时分,并没有免死的功用,仅仅是个荣誉证书。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匾石室,藏之宗庙”,给萧何、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颁发了丹书铁券,惩处他们的功劳,但并未赋予铁券免死的功用。

所以到最后,当刘邦以为这些功臣要挟到刘氏王朝统治时,韩信、彭越等异性诸侯王仍然被“夷三族”,铁券一点作用也没起到。后来皇帝们固然给丹书铁券赋予了免死的功用,但他们也发现了“最终解释权归皇帝一切”这一BUG,于是便将丹书铁券当成一个荣誉标志,颁发得越来越多。

到了唐代,获此铁券的人功绩也不见得多大,像什么招降武将、藩镇节度使、部落领袖等,人手一个,以示皇帝的恩宠。而且享有的免死次数却愈来愈多,以至由自己惠及子孙。唐玄宗就曾赐予安禄山铁券,许以他和子孙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极大特权。

这种滥发以至连臣子都看不下去了。如唐德宗时名臣李怀光曾立下丰功伟绩,却被人所妒忌,屡次搬弄是非他和唐德宗的关系。唐德宗发现以后,为了拉拢这个曾经被冷落的臣子,于是加封他为太尉,并赐丹书铁券。

但李怀光却很生气,他以为这是唐德宗对他的不信任,是在凌辱他,就把铁券扔在中央说:“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

等到朱元璋时期,丹书铁券更像是催命符,而不是保命符。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爱及苗裔”。

洪武朝的铁券明文规则了谋逆不宥,其他死罪都可宽恕。结果是李文忠被毒死;蓝玉被灭门;宰相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朱元璋托辞天象有“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日七十余人诛之”。简直一切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以谋逆罪杀死,并且殃及家人。

当然丹书铁券免死的案例也不是完整没有。比方因夺门之变而被赐予丹书铁券的高阳伯李文,在瓦刺兵侵犯大同时,李文指挥失误,致使瓦刺军队打破雁门关,占领了今天的山西代县等地。若是普通将领,恐怕已是军法从事了,但由于李文有铁券,仅仅是被免掉了爵位。

但反过来一想,李文之所以被免死真的是铁券的功绩吗?恐怕也是仅仅是由于英宗怀旧情,不想杀这个有功之臣找的借口而已。

所以大家有时机穿越回古代,当皇帝要恩赐你丹书铁券时,千万不要当真,这玩意儿跟黄马褂一样,只是表示皇帝对你的注重和恩宠。至于免死难免死,最终解释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回到古代,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皇帝,该如何确保自己不被杀?

身体虽坏,影响还在。不为所用,皇子见怪。明哲保身,亲友败坏。若想留命,还得脑子站队,队友都不赖。

刘邦还好说,朱元璋的话,你得学会当个举报狂魔,把身边有不当行为的全都举报给朱元璋,不然会被连坐。

朱重八大爷手拿锦衣卫丹青高手画下的《X国公安乐图》连环画,寻思:此人当年骁勇善战,每战争先,如今瑾小慎微,变了个人一样,是心怀怨望,嫌朕器量狭小不能容人?还是司马懿故智,韬光养晦潜龙在渊?越看越像,走路的样子像,吃饭的样子像,如厕的样子也像,敦伦的样子更像。所以,我是做掉他呢?还是做掉他呢?

司马懿韬光养晦,可是两个儿子皆握有兵权,而且三国连年征战,就是忌惮司马懿,在战时,魏国后期无善战之人,可以说是不得不把军权交予司马懿,最后导致军中只认司马懿,司马懿韬光养晦,但实际上手握军权,长安军权虽在曹氏,但只要抓住时机,拿下皇帝,在外的军队都不会再反攻司马懿,说白了,司马懿韬光养晦但从未交权,始终都掌握魏国最精锐部队的威信。

重八大爷晚年神经质,马皇后也去世了,没人刹车,疑人偷斧,道理讲不通,疑心你的时候怎么看你都像谋反。朕当年不也是啥都没有,一个破碗开局。刘伯温功成之后不争封赏,又早早还乡,然而还是逃不出朱元璋的猜忌,正史病卒野史死因成迷。刘基的诗题枯木图里有?知兵膑孙子,善射歼有穷。胥种伏短剑,韩彭叹良弓?句,胥是伍子胥,刘在郁离子知止中说?夫子胥之入吴也,图报其父兄之雠而已矣。及其入郢而鞭平王足矣,夫复何求哉?乃不去,而沈其身,不知止也?。孙膑结局不详,有穷幽远难考,子胥文种韩信彭越,所遇皆非能共富贵之明主。不想一语成谶,可惜了一代英才,辅佐的却是功臣终结者洪武大帝,虽有子房之称,终不能身免,知止亦难全也。

隐藏的太明显了,朱元璋一看就不对劲,自然最好,有漏洞最好,刘伯温为什么下场不行,主要是他面对朱显得太不自然,太懂历史且有点躲着朱(甚至瞧不起朱或者说看透了),朱于是动了杀心,到是故意漏洞百出的某人活的潇潇洒洒,而同为兄弟的某人仍然被赐死。

朱元璋后期杀人是不看你态度的,就看你能量大小,能威胁到朱允炆肯定要杀。其实有时交权也是死;假如我们在古代是大将,如果有仇人,离职后也难得善终;另外单单就是权力和富贵,大部分人就放不下,所以很多人只能眼看着自己走进思路了;其实他们自己比我们更明白这些道理,奈何骑虎难下,进退都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最好办法就是逃命,趁着皇上心情好事情多,跑到海外,一定要海外,不然早晚被抓回去,死得更惨。

杀得太狠了,没见过这么杀的。历朝历代,要说无端杀人,没人比得过朱元璋的。人家杀人是按?个?论,他是从?万?起步。我都不知道怎么这么狠。动辄数万数万的。事实上,有人问怎么从朱元璋手下活下来,我是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办法。不管是淮西勋贵还是军功将领、外戚,不知道怎么就掉了脑袋。

以前皇帝杀了大臣,有些也只杀本人,杀了后儿子女婿照样的当官。也不会牵连整个家族。老朱不一样,实在人呗。大臣犯了法,按着大萌律例,该诛九族就诛九族。导致像蓝玉案这样牵连出数万人。真是一点不手软,就是这么的?实在?。

注意几件事第一功高盖主、第二做实事少说话、不要与王子关系太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做让皇上猜忌的事。权力、功劳不可贪,贪财、贪色总要选一个。一个人没有弱点自制力极强很容易让皇上感觉看不透你,也没办法控制你。所以钱和女色你始终要选一个。多让别人出风头,少树政敌。小事多犯错误,大事多犯糊涂。大事犯不起错误但是可以选择养一个聪明人,点醒他通过他来告诉你自己该怎么做。搞得自己很糊涂但是不至于犯错,也能依赖一些人做成事。

一句话:只要钱,莫贪权。帝王最看重的是权,你不得做半分觊觎的举动。当然对于朱元璋,你钱也不能多伸手,赏你多少是多少,本份做人,别想逾矩,在地方上万莫仗势欺人,毕竟老朱底层出身,纵然升到帝王,本性上也是跟底层百姓同仇敌忾的,你身为义军革命成功,一旦变成了当年欺压老朱、被老朱推翻的对象的一路货,激起民愤,将心比心,一样不能容你。功成不变节,李自成、洪秀全做不到就败了。

大部分人推翻欺压自己的人,只是想变成当初欺压自己的人,也就是恨贪官的人大部分只是恨自己不是那贪官,而不是恨贪这个行为本身,这是大部分人的局限。朱的特别之处在于纵然取而代之了,但在他的潜意识里仍然拿自己当作被欺压的底层人,没有进行角色转换,仍然与老百姓立场一致,他是真心恨贪官的。所以自污留把柄这招,对其他的皇帝好使,对老朱是不好使的,因为老朱真的恨剥削阶级,哪怕自己已经变成了这个阶级,他也忘不掉小时候受剥削阶级的苦,所以一块闹革命的兄弟如果有天变成了他小时候痛恨的那种人的嘴脸,他也是绝不留情。

司马迁写刘邦推儿女下车是在突出高祖人格的伟大,举大事不细谨。绝对不是在暗讽刘邦没人性,或是政治家残忍刻薄,不择手段。萧何那个也不叫?送人质?,实际上当时萧何被怀疑完全是萧何自己的问题。萧何早年有机会调到中央咸阳工作萧何婉言拒绝,起兵之后只担任后勤工作。刘邦起兵后老婆孩子父亲还有家族中不能打仗的人都留在沛县,雍齿叛乱没有把家人带出来,攻取留地没有把家人带出来,灭秦没有把家人带过来,还定三秦打出关都打到彭城了心中还没想到家人。是在彭城失败后向西北撤退时顺道注意是顺道可不可以带着家人。

萧何一个管后勤的,从不参与一线战斗的,只参与征兵征粮搜寻人才书籍的人,竟然能在最高统帅刘邦都无暇顾及家人安危时利用权利把?子孙株弟?转移出来,转移出来也不让家人上前线参与战斗,不被怀疑都说不过去了。当主帅的怕死,下面士兵能拼尽全力才怪了。刘邦没有下强制命令给萧何,只是谴使慰问进行暗示,已经很给萧何面子了。对比一下曹参,王陵,周昌等人。刘邦会怀疑这些人吗?会派遣使者慰问吗?这些人未必比萧何聪明,未必比萧何有能力,但是这些人把都自己视为团队一份子并且拿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就像刘邦做的表率一样。至于韩信谋反被杀这个事情,这是萧何这一生做的最最最最最蠢的一件事,为了个人安全站队,连组织原则都不顾了。身居高位控制不了局势任由局势失控。刘邦下命令给周勃?立斩哙头?时周勃真的就到前线把樊哙脑袋砍下来了吗?那合着吕后说韩信谋反萧何就真把韩信当做谋反处理了。

老朱杀功臣的原因不是人家失心疯,人在朱标去世前可没怎么杀功臣,只是因为大儿子去世了,他又要保长孙坐稳位置,那就只能把所以有可能和别的儿子联手搞事情的人全都除了,当然就这样也还是没保住孙子。你可以说他确实狠,但人家可不是单纯猜疑,老朱的政治手腕不比刘邦差。归根结底,明初的功臣都是给朱标殉葬了。

刘邦杀的都是执掌一方的异姓王。归根到底是由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矛盾,刘项起家是分封制对郡县制的最后一次反扑,所以项羽在攻入咸阳后要分封,刘邦在打败项羽后也要分封。没办法一次性废除分封制,就换个方式,杀异姓王后分封刘姓王,反正不论谁做皇帝都是他刘邦后裔(这样就对后代皇帝很不公平,所以后面几代皇帝都是极力削藩削侯,朝郡县制方向走)。

开国功臣封侯的大部分都没事,萧何张良周勃陈平灌婴等。而朱元璋杀人是由于朱标死了,为朱允炆铺路。如果保住朱标,什么事都没有。遇到刘邦这样的老板,保命不容易,跟刘邦混的,除了萧曹,其他地方混入的比方张良,通过不当官、绝食和早死保了自己不挨刀砍,但也保不了儿子被弄去筑城墙。至于韩信之流,打完仗立马自杀身死,或许可以留下一点血脉。遇到朱元璋这样的老板,就是打完仗立马借有伤病回家去种几亩薄田,按时上缴赋税,装聋作哑的不谈朝政大事,要是读书人,就专门读朱元璋本家的朱子。靠种地实在吃不饱就去街上要饭,或许洪武大帝会赏你一只吃。

刘邦这种大公司老板,不难保命, 一般人能力不够,做不到让他感到威胁的地步。 能力够的,懂退后就能活。老朱这种,除非你是他亲戚, 不然就算了吧,唯一的办法就是直接造反,赢了通吃, 输了算你能力不够。 猜忌心太重了,杀心又重。 而且绝对不能捞点小钱什么的,贪污100块钱也要砍头。就算你老老实实干活,能力又平平常常,也不捞钱。 你还要祈祷你的上司的上司 的上司里面不能出一个 要被他砍死的人。 因为老朱砍人从来不砍一个,人家砍一群。

历史上萧何是怎么死的?

萧何是病死的。

汉十二年四月,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 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

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

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惠帝赐萧何谥号为“文终”。

萧何的主要成就:

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

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在非常重视名节的古代,萧何为何要自污名节?

那是因为在名节和性命面前,名节自然是不值一提的,萧何这个做法是为了保命呀。

一、大功臣萧何刘邦曾经说,汉朝能够建立绝对是离不开萧何的,而萧何绝对是最大的功臣。所以在刚刚见愁的时候,进行封赏之时,萧何永远拿的都是最大的奖励。并且萧何这个人真的是非常的聪明能干,在萧何的帮助之下,刘邦才让汉朝稳定了下来,才安抚住了本身躁动不堪的百姓们,让天下变的太平。而且韩信在之后还想要谋反,也正是因为萧何的出谋划策,才把韩信给猪杀了。可以说刘邦是非常的依赖萧何的,所以也给了萧何非常高的权力和非常大的奖赏。

二、可以共衰,但是不能共富贵但是所有的皇帝都是那样子,没有很多人是有足够的容忍之量的。尤其是那一些皇帝这些大臣们可以跟随他们从贫贱打到富贵,但是在手握天下之后,这些皇帝们明显会疑心很重,最后的那一些功臣们下场都不好。尤其是萧何非常的尽职尽责,这反而也不是一个好事,尤其是他的名望很高,再加上权力很大自然的,也是会引起萧何的疑心的。所以萧何在后来才主动的拒绝分赏,并且还献上了财务,这个举动反而让刘邦非常的开心。但是小何太过努力工作了,这就让刘邦非常的忌惮,因为实在工作太过突出,可是又没有什么可以赏赐的,那么接下来盛极必衰等待着萧何的,肯定也没有好下场。

三、自毁名节只是为了保命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刘邦在外头打仗,萧何在后面安定后院,刘邦自然的是非常的担心萧何自立为王的。尤其是萧何的名声那么高,就算是他想要当皇帝,肯定也没人反对。所以萧何就自毁名节,这样子就可以打消刘邦的戒心,这才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9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