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为何皇太极死后豪格争帝位争不过多尔衮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0:03:58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为何皇太极死后豪格争帝位争不过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为何皇太极死后豪格争帝位争不过多尔衮?

其实说实话,如是要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办事,豪格可不仅仅是应该做一个摄政王,而是应该做一个皇帝,毕竟,豪格才是皇太极的皇长子。

皇太极的突然暴毙,导致了满清贵族之间为了权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豪格作为皇长子,按理说是应该继承皇位的,但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并不是非常喜欢豪格,这就导致了豪格的极度不自信,连豪格自己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掌大权,又怎么争夺权力呢?

努尔哈赤也是突然暴毙的,相同的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去世的时候,都没有立下一个详细的,描述怎样的儿子继承皇位的原则,皇太极并非皇长子,也并非幼子,不大不小的皇太极最后当了皇帝,这就是个问题,好像谁做皇帝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个规则一样。

当然了,排除这个因素,豪格的优势其实还是很大的。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豪格已经34岁了,这样的年纪继承皇位显得合情合理,要知道,豪格以外,其他的几个皇子,最大的也不过16岁,他们拿什么跟豪格争抢?唯一对豪格有威胁的也不过是多尔衮。

虽然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没有明确的表示皇位继承人应该如何选取,但有一点是公认的,皇位继承人必然要从皇帝的儿子中选取,这是个公认的条件,也就是这一条件,让多尔衮几乎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而豪格也因此有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就在八旗选举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豪格却又退缩了,尽管豪格的退缩很明显是在自谦,但多尔衮却不会这么认为,豪格与多尔衮,本就是利益相悖的两个人,豪格做了皇帝,多尔衮肯定就不会好过,多尔衮做了皇帝,豪格肯定也不会好过。

其实多尔衮做摄政王,就已经是豪格的妥协了,毕竟年轻的皇帝福临继位以后,当摄政王的那个,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但却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了。

豪格的失败,也离不开背后势力的不团结。

试想,若是两黄,两蓝四旗团结起来跟多尔衮对抗,就算是豪格不如多尔衮又如何,毕竟天下是大清的江山,若是能不动手,这些旗主其实也是不想动手的。

这就导致了,两黄旗对豪格也并非完全支持,在他们看来,就算是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又如何,到时候天下依旧是八旗的天下。

可是他们错了,皇权已经远非过去的皇权,掌权的多尔衮可以一声令下,随意废掉旗主,这就导致了鳌拜,豪格等人以后都没好日子过。

豪格实力最强,为何皇位争夺还是败了?多尔衮:该强硬时他软弱了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死。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围绕皇位的争夺很快展开了。当时最有实力争得皇位的有两个人: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

作为皇太极长子,豪格战功赫赫,八旗中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支持,外加一帮皇太极的重臣。更重要的是,汉族皇权“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已经逐渐影响满清八旗,而且威望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也支持豪格。

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小三岁,正白旗和镶白旗誓死追随他。多尔衮的贡献就不用说了,皇太极就说过,“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乾隆皇帝盛赞:“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从纸面上来看,豪格的总体实力更强,但是多尔衮还有一张牌,努尔哈赤设计的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努尔哈赤死后,限制了继承人的权力,提高八大贝勒集体共治的权力。

真正的决战从1643年9月21日开始,双方火药味很浓,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底线,此时决不是为争夺继承人之位火拼的时刻。继承人之位争夺整整持续了17昼夜,最终年仅6岁的福临于10月8日在盛京皇宫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

这意味着豪格完败,他究竟是怎么败的呢?用多尔衮的话来说,豪格该厉害时不厉害,该强硬时软弱了,关键时刻有约不见,错失良机。豫亲王多铎后来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多铎没有说错,豪格确实太蠢了,在那场关系自己命运会议上太软弱了。在争斗的最后时刻,豪格竟然想到了以退为进,当代善说:“睿亲王若应允,诚为国家之福分;否则,肃亲王为帝制长子,亦可承继大统。”

豪格则说道:“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这句话说完就离开,一看豪格离开,两黄旗代表先后离开。眼看要谈崩了,多尔衮直接亮出杀手锏,让6岁的福临即皇帝位。这样一来,福临和孝庄成为了最大赢家,多尔衮看似放弃了皇位争夺,可是他获得了摄政王一位。

其实豪格未能当上皇帝对满清来说,并非坏事。当上满清入关在即,如此大场面是性格优柔的豪格无法胜任的。多尔衮争议也很大,可他的才干确实远在豪格之上,才能使八旗入关后势如破竹,最终满清一统天下。

皇太极死后,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呢?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索尼和鳌拜等大臣支持豪格,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位亲王也支持豪格,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支持多尔衮,多尔衮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战主力军。双方势均力敌,一旦动起手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崇政殿开会议定继承人那天,鳌拜提前带兵包围了会场,喊出了拥立皇子的口号,给多尔衮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但表面上多尔衮并没有服软的意思,剑拔弩张的态势致使气氛十分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提出了折中的办法,让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自己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摄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为什么不是豪格而是济尔哈朗?

论能力豪格和多尔衮没法比,皇位应该是多尔衮的,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

会议刚刚开始,鳌拜就粗声大气的喊,我们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没有先帝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坚决拥立先帝之子!这话一出,实际的两派成了皇太极之子和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之子,是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皇太极的所有儿子都是可选项。

多尔衮做出让步,同意福临继位。保皇子派胜利了,也要做出让步,就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权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个人当摄政王。这时候,豪格显然不是合适人选。

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子,辈分比较低,虽然是亲王,但威望差很多。论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号。而且豪格是多尔衮的竞争对手,以后配合工作上也会有障碍。

济尔哈朗就不同了,他辈分高,资历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强,和多尔衮矛盾也没有豪格那么对立。多尔衮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尔衮争皇位,优势在于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长子。争皇位失败,再争摄政王,豪格没有丝毫优势。所以,争皇位失败,豪格马上被孤立,他想当摄政王没戏。

自己当不了摄政王,为什么不阻止多尔衮当摄政王。实际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尔衮,势单力孤,已没有可能。

皇太极死后为什么推举多尔衮辅政,而不是先帝亲子豪格?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未定储嗣,在这突发事件之后,权力的更迭之战一触即发。皇位最有可能的两大人选分别为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十四弟,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不下,而且大清处在伐明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止权力的分化导致国力的衰退,一个折衷的方案被提出来,拥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为什么选择多尔衮辅政而不是豪格呢,这里面真的有说道,都是为了皇位!

爱新觉罗?福临

原因一:多尔衮非先帝长子,福临继位后,其已无争夺皇位资格。你可能会问,这是他的先天不足之处也能算作优势?但现在已经不是皇位之争而是摄政之争了。豪格身为先帝长子,“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本身就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遵循祖制就应该是豪格继位,只是迫于多尔衮的紧逼才无奈退出争夺,说白了福临的帝位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且是走了狗屎运才得的利。如果豪格摄政,难免不会发生废帝自立的情况,都是先帝的孩子,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能坐我怎么坐不得。而多尔衮非先帝之子,在名义上已经失去了做皇位的资格,推举他做摄政王会使福临的皇位做的安稳点,起码比起豪格摄政要安稳。

爱新觉罗?豪格

原因二:多尔衮的军事势力比豪格小。多尔衮和豪格年纪相差不大,均有战功,为大清的基业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多尔衮兄弟三人,主要掌握有两白旗,支持者也众多。而豪格,独领正蓝旗,而且有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也获得了镶蓝旗和两黄旗的支持,握有四旗的兵力,在单纯的兵力上已经超出多尔衮,而且代善和济尔哈朗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也都支持豪格继承大统。所以说当时的军事力量,豪格不虚多尔衮,如果豪格辅政,大权在握,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年幼的福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多尔衮辅政,会被豪格强大的军事势力牵扯,对于多尔衮来说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豪格而不是年幼的小皇帝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福临的帝位。

多尔衮

原因三:多尔衮无后。多尔衮妻妾不少,只是没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就算最终他夺了皇位,也没有继承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多尔衮本身废福临自立的念头。这也是福临一系考虑多尔衮摄政的一个方面。

原因四:皇太后的支持。福临年仅六岁登基,势必会仰仗之后的摄政大臣,孤儿寡母,唯有找一个有实权的靠山才可以保住侥幸得来的皇位,稍有不慎,命都能丢了。所以,在多尔衮摄政之后,也传出了皇太后与多尔衮有染,这也是无奈之举,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叔嫂不伦虽有失体统,但比起与豪格这位先帝长子要好许多吧。如果豪格摄政独揽大权,想要色诱那可是母子恋了,这可是难以容忍的。或许皇太后早就想到了这一步,投了多尔衮一票。不可谓不忍辱负重啊。

孝庄

原因五:拥立福临是多尔衮提出的。当皇位之争愈演愈烈之时,原皇太极所领两黄旗的忠心将领佩剑向前,以武力威胁,必须“立帝之子”,多尔衮明确提出,“当立先帝第三子(福临)”。提议是多尔衮提出的,你还不让其辅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济尔哈朗本就是豪格一方,既然济尔哈朗已是辅政,豪格就自然退出辅政之争。

总之,摄政王之争,福临皇太后一系还是考虑了多方面的问题,一切围绕福临的帝位,最终选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朝摄政,并在多尔衮的文治武功之下,彻底推翻明朝,建立大清。在这其中,孝庄皇太后也展现了其权谋之术,保住了福临的宝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