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徐庶入曹营为何一言不发诸葛亮说明了真相!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23:46:02

徐庶入曹营为何一言不发诸葛亮说明了真相!

徐庶入曹营为何一言不发?诸葛亮说明了真相!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典故,被广为流传,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说中故事

在小说中,徐庶化名单福,一开始出仕的是荆州刘表,但是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三国奇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处继续游学,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刘备新野屯兵之时,徐庶经过精心准备自荐成为刘备的军师。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二吕斩杀。

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应对,但被徐庶识破阵中破绽,教导赵云领军破阵,杀败曹仁。曹仁不甘失败,决定晚上劫营,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此事后,十分忌惮徐庶的本领,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劝降信,徐庶救母心切,在告别时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出山,自己只身前往许昌救母。

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知道了事情的过往,不想连累儿子,随后自杀,徐庶痛失母亲,也感念刘备之前的知遇之恩,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赤壁之战时徐庶虽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却不点破,使得曹军大败而回。之后,在《三国演义》中就没有了徐庶的身影,像他所发誓的那样,消失在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故事中。

后世之人,因其《三国演义》之故事,往往惋惜不已,一代大谋士、军师,在三国还未鼎立之前,就泯灭世间,仅仅成就了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气节,但其抱负、才华还未施展,就成为一个不发一言的“哑巴”,此情此景令人哀叹。

因为徐庶与刘备之间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所以徐庶总是被看作蜀汉的忠臣。但真实的历史是如小说中故事那样吗?且让我们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徐庶、还原真实的史实。

徐庶投靠曹操的原因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三国志》正史中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次子刘琮派遣使者请降曹操。此时徐庶与刘备屯兵樊城,听闻此事大惊,匆忙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辞别刘备,前往曹营投靠曹操。

这跟小说中情节有很大出入,特别是以下三点:

1、曹操并没有因畏惧徐庶的才能,设计掳掠徐母,威胁徐庶投靠。

2、徐庶是因为孝子的原因,才入的曹营,和刘备并没有“终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约定。

3、徐庶归曹后,没有史书记载徐庶母亲因“大义”自杀之事。(根据徐庶之后终身在曹魏处为官推测,曹操在捕获徐母后,应该是善待有加)

由此可见,在徐庶心中,家人的性命(小我)应该比之复汉(大义)要重,既然在刘备处不能为官了,去曹操处出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官路历程

徐庶本名徐福,为颍川郡寒门子弟。了解三国历史之人都知道颍川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人文鼎盛,英才辈出,可谓名士的“摇篮”。

同徐庶一个时期的颍川名士有:荀或、荀攸、陈群、郭嘉、钟繇、陈纪、陈谌、李膺、王烈等。看到前面几位的名字,是不是有如雷贯耳的感觉,曹操时期的大谋士基本都在此列。

而且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平时相互结交,畅谈法家、儒家思想,学习治国理政的经验。形成一个比较牢固的政治团体,互相扶持。

徐庶因是寒门子弟,且年轻时有过“放荡不羁”经历,并不被这些传统世家子弟所认同,一开始想出仕为官时,他不是找同为北方势力强大的曹操,而是辗转到荆州去找刘表,而后跟随了刘备,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在正式投靠曹操之后,正史就鲜有其事迹记载。曹魏的史书《魏略》中,只有两处,一带而过:

1、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第一次出现只是在众多官员一起联名上奏的奏折中的一个名字而已,但其归曹已经过了整整12年了。

2、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是归曹15年后的封官,注意没有封赏任何的爵位。

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两个官位的情形,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注意这个“广泛”的用词,已经不是汉初品秩二千石的重要官位了,那时是个武将领个杂牌将军都比这个官位大),也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的要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尴尬位置,其职位、品秩、权力和以前相差很大。

如果徐庶是真正的统兵之将,参加了任何一场与其他势力的战斗,正史都应该有所记载,可知此中郎将只是个代表身份的虚衔,何况是才迁升的,以前可能比这还不如。

说完了右中郎将这个武官衔,再来了解下御史中丞这个文官位,历史上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言官的二把手,原本清贵非常。但曹操一度把它改名为“宫正”,起纠弹百官朝仪的职责。在三国这样一个特殊时代,此官位应该属于表面光鲜的闲官,并无多大的实权。

这也是徐庶一生在曹营最后、也是最高官位了。在几年之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的描述被史书一笔而过,《魏略》记载中,没有给其任何的哀荣。(一般曹魏重臣死后都有追封、谥号、陪祀、封妻荫子等殊荣)

诸葛之言说明真相

《三国志诸葛亮传》: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徐庶的好友,与他一起投曹)官职都不太高,感慨道:“难道是魏国的名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看似是诸葛亮替二人打抱不平,埋怨曹魏不重用人才,其实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曹魏和蜀汉的人才现状:曹魏人才济济、蜀汉人才凋零。像徐庶与石韬之才能,到了蜀汉,会高官厚禄、大用重用;而在曹魏,比之更强的能人比比皆是,量才适用,这二人得不到重视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徐庶在曹魏为官近30年,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个主君,说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委实说不过去,从他没有弃官而去和劝进曹丕这两点来看,推测其也是热衷名利之人。

在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的才能,并不能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阵营脱颖而出,而是被众多天才所埋没,因其位卑言轻在朝堂内政、军事等大事上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他在正史上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大事。

仅仅是封了个不大不小的闲官、诸葛丞相替其抱屈(沾了诸葛亮的光)和默默无闻的死去被史书一笔轻轻的拂过。

徐庶进入曹营后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真相后不停地叹息呢?

历史上徐庶是刘备最早的军师,并且还是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才有诸葛亮辉煌的未来。那么,历史上徐庶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为何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停地叹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本是一个游侠,喜欢舞枪弄棒。后来,他为人报仇,被官府抓获,后被同伙救出,改名为徐庶。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荆州,拜师求道,并且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成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就南下依附了荆州刘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动跑到新野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的谋士。

这个徐庶不仅自己来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也介绍给了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直接投降,刘备是独木难支,就南下撤退。在长坂坡,曹军追上了刘备的撤退大军,徐庶的老母亲也在撤退的百姓中,并且被曹军虏获。徐庶为了保全自己的母亲,辞别刘备,跟着自己的同乡石韬前往曹营。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谋士程昱献计,骗得徐庶进入曹营后,当徐庶见到了母亲后,他被母亲痛责,并且他的母亲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于是,从此之后徐庶一言不发,不向曹操献一个计谋。特别是在赤壁之战时,他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却一言不发,更是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他自己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从此之后,他销声匿迹了。

以上是演义,并非是历史。在历史上,徐庶救母亲,进入曹营是事实。但在徐庶进入曹营后,他很低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出场。只是在20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徐庶和诸葛亮本是好友,并且他们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间,然而20年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权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国的一个无名小卒,默默无闻。于是乎,诸葛亮才为徐庶的命运而叹息不已!那么,他们到底谁更幸福的呢?显然是徐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为丞相,但是天天劳心劳力,最后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梦。而徐庶虽为魏国小吏,但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美滋滋,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们认为呢?

徐庶进曹营真的是一言不发吗?

是的。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几乎被罗贯中描述得直接取代诸葛亮的地位。虽然电视剧将这个人神化,但从实际历史上来看,徐庶本身确实很优秀,他不仅有优秀的武功,在学问上也很优秀,但要和诸葛亮相比的话就差得远了。

当初,徐庶本是刘备的人,而且当初诸葛亮之所以会成为刘备的谋士,徐庶在这中间可做了不少工作。但遗憾的是,徐庶未能和刘备走到最后,他最后因为母亲的原因转而进入曹操的帐下。对于徐庶这个人,不仅诸葛亮表示肯定,就连曹操也对此人赞叹不已。不过即便有人如此肯定他,徐庶最后也没能成就大业,终究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9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