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王翦谁的功勋更卓越?白起和王翦有何不同?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白起和王翦同为战国名将之翘楚,如同当今投资界的巴菲特和索罗斯,作战风格迥异,功勋都很卓著,非要比个高下的话,我倒是更欣赏王翦,我认为他的军事才能要胜白起一筹。
白起一生歼敌200万左右,约占整个战国阵亡的一半,世人怨之、恨之;王翦(父子)灭了五国,啃下了赵楚两块硬骨头,搞垮了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安然去世。
一、白起的主要功绩
我们先来领略一下杀神白起的不世战功(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领的秦军歼灭韩魏联军24万,诸侯震惊;
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领秦军奇袭楚国郢都,楚国损失精锐30万左右;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军斩首赵魏联军13万;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歼灭、坑杀赵国精锐45万。
根据史书记载,整个统计下来,光是白起一人率领的秦军,就歼灭了近200万,有几个疑点令人怀疑:
首先,歼敌数量值得怀疑。战国时候人口数量有限,通常认为总人口约在2000万左右,峰值在6000万,三晋虽然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人口数量也有限,白起一人就消灭了三晋将士百万左右,按说三晋早就被打趴下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秦昭襄王晚年,安陵君魏无忌率领联军打败秦军,秦军一度不敢出函谷关。秦军将士领取犒赏是按照人头来计算的,斩敌越多,功劳越大,作弊的动机也就越大,历来有学者怀疑白起的歼敌数量有作弊、夸大成分。
其次,白起并非独自完成这些大战。不管是伊阙之战,还是长平之战,都是其他将领打基础,巩固局势,最后紧要关头白起才出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秦军作战一向是军事、政治(间谍)两头抓,秦国上下都在出力,若把这些战功全都归到白起,是不恰当的。
二、王翦的主要功绩
我们再来看王翦的功绩,除了很弱的韩国,其他国家被灭,都能看到他们父子的影子。
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领40万大军,经过两年的艰苦战斗,灭了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领大军,在易水河畔,击败燕代联军,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历经两三年,灭掉了强楚,横扫百越。
重点说一下灭楚之战。这一战打的很不容易,秦国先用动用了李信率领的20万大军,结果差不多被全歼,之后才是王翦上场。能歼灭秦国20万精锐,说明楚国的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之前白起攻下楚都,楚国并没有被打趴下。
秦军新败,后来的士兵肯定会有畏惧情绪,怎么办?王翦稳扎稳打,并没有急着报仇,反而是和将士玩起了掷石头的游戏,这一玩儿就是一年多,秦军士气不但没有消耗殆尽,反而是喊杀声一片(报仇还在其次,打赢了能得到赏赐才是关键);楚国将士恰恰相反,认为王翦不敢出手,只是在消磨时间,士气渐渐低迷。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秦军大破楚军,之后俘虏了楚王,楚国灭亡。
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王翦是独自打赢灭楚战的,中途没有其他将士参与。
其次,王翦充分调动了低迷的秦军士气,这一点在战场中至关重要,是优秀将领的必备功。
最后,王翦对局势、人心的把握非常准确、到位。
作战风格不同:白起像一把尖刀,关键时刻出手;王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白起是一把尖刀,秦国轻易不会动用,只有在人力、物力调配合适,最紧要的关头才启用;王翦是一名沉稳持重、能担负一方重任的老将,既能有效组织大军,还会搞统战,从战场背后下手。
白起作战风格灵活、诡异,常能想人不敢想,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偷袭;王翦作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对峙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干掉对手。
白起歼灭了六国主力,心狠手辣;王翦统一了天下,安保晚年。
白起的鬼才一般人学不会,很容易搞砸;王翦的稳扎稳打更有推广意义,值得研究借鉴。
《孙子兵法·形篇》中提到:
古代善于打胜战的人,是指哪些总能战胜容易被打败敌人的人。
这些善于打胜战的人,虽然打了胜战,但并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善战的功劳。
能胜利的原因,在于他们作战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
一句话总结就是,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这句话形容王翦再适合不过了,王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勋将领。
秦始皇曾问王翦,攻打楚国需要多少人 ?王翦答六十万,而一位年轻的将领李信则开口二十万。
结果李信大败,秦始皇不得不亲自去王翦老家,把称病退休的王翦请出来,而王翦也带着六十万军队拿下了楚国。为秦统一六国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
王翦也得于善终。
也是秦国将领的白起就没那么幸运的了,
相比同为秦国将领的白起就没那么幸运了,其有赫赫之功,有智名,有勇功,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名震天下,却被秦昭王赐了一把自我了解的剑。
白起过于刚了,秦昭王让他去进攻赵国邯郸,白起认为赵国邯郸不容易夺取,这仗没法打,于是屡次拒绝,终无法善终。
也许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态,一种修养,懂得收,懂得放,懂得取,懂得舍。
越有能力的人,越懂得谦虚,越不会轻易表露。
君是君,臣是臣,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像徐达酒后,将酒水倒在朱元璋的头上,这在古代,就相当于在死亡的边缘来回徘徊了。所以,于臣子而言,时刻保持对君王的尊敬,则就成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臣子,都能做到不恃才傲物。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为何白起不如王翦?不妨看看他们对君王的态度。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李牧、廉颇、白起、王翦。其中,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也是同国不同命吧。杀神白起,其武力值仅次于项羽。并且,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杀神”的将军,也就他和南北朝的陈庆之两人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位传奇将军,却落得被“反间计”害死的下场。难道秦昭襄就如此昏庸吗?
历史上,对秦昭襄王的评价是,“虽独行武断,但为人谦和大度”。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他,显然没有形容秦王嬴政更有说服力。那为什么白起跟着为人谦和的秦昭襄王,还会因“离间计”而死?功高盖主的王翦,在秦始皇的眼皮子底下,却能明哲保身呢?讲到这里,不懂得不提到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白起请求攻打赵国,遭到秦昭襄王的拒绝。半年后,秦昭襄王攻打赵国,白起认为不到时机,拒绝出战。之后,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白起攻打赵国。白起则称病拒绝。负气而走的秦昭襄王,转身命王陵出战。结果王陵大军,被赵国及其盟友包了饺子。
事后,知道错了的秦昭襄王,亲自向白起道歉,“你虽然生病了,但看在我这么真诚的份上,还是走一趟吧。有功,我必定会好好奖赏你。打不赢,我也不难为你;如果你还不愿出征,我就该记恨你了。”话到此,白起也该领命了。然而,白起却硬怼秦昭襄王,“我宁愿死,也不当败军之将,辱了百战百胜的名声!”
故事二:公元前二百二十四年,秦王嬴政欲要灭楚,李信愿领二十万兵马拿下楚国,王翦认为至少六十万。于是,嬴政弃王翦不用,认为其老了。王翦随即称病,辞官回老家。之后,李信大败,嬴政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亲自来到王翦家,道歉,“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回答,“我老了,你找别人去吧”。
嬴政又道,“算了吧,别再说什么老不老的话了,我错了还不成吗?将军你可别再说不行了。”话已至此,王翦回道,“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结果王翦大胜归来。这一番比较下来,白起的格局,自然要低王翦不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白起的性格,不被“反间计”所陷害才怪呢。不管是君臣,还是员工和老板,每个人都得认清自己的位置,切莫做出格的事情。否则,只会引来杀身之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