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诸葛瞻为什么会说自己有罪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名人的儿子不好当,哪怕在三国时期,比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父亲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时,他才八岁。
这个年纪过早失去父亲的言传身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好在后主刘禅对诸葛瞻异常照顾。在诸葛瞻17岁时,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任命他为“骑都尉”,从此诸葛瞻正式出仕。
但对诸葛瞻来言,能得到这一切,都是父亲诸葛亮活着时,所树立起的巨大的威望所赐,他等于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中,无论他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从此后,每当蜀汉出台一项好政令,哪怕跟诸葛瞻没半毛钱关系,老百姓也都会奔走相告:这是诸葛丞相他儿子所赐啊。
这种情况,对诸葛瞻来言,其实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被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却由于身份原因所限,而缺乏相关的历练,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所以诸葛瞻虽意识到刘禅宠信黄皓,非常危险,却拿不出相应对策,虽看出姜维连年北伐,让蜀汉国力无法承担,却也不能进行有效制止,非但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大有埋怨先帝刘备和父亲诸葛亮的嫌疑。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双煞拍门。尤其是邓艾,偷袭阴平得手后,整个蜀汉陷入巨大恐慌中,此刻诸葛瞻站出来了,率领大军在绵竹跟邓艾展开大战。
但可惜的是,此战中由于诸葛瞻缺乏实战经营,又不听从黄崇的建议,致使兵败被杀。不过诸葛瞻似乎在事先,预测到了自己的结局,曾在开战前,如此悲愤地坦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即,对内我不能除掉黄皓这个祸害,对外又不能节制姜维频繁北伐,而现在却又不能守备国土,我有这三条罪状,还有什么面目返回成都?
诸葛瞻的这句话,悲愤而无奈,但若细究会发现,诸葛瞻所言的自己有三罪,看似在自责,但越看越有指责刘禅和父亲诸葛亮的意思。
其一,皆知刘备在临死前,曾托孤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谓举国托付给了诸葛亮,但同时对儿子刘禅,却也有交代,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在这句之后,却还有句“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八个字,其实就是告诫儿子刘禅,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天下人信服。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把这句又具体阐述了一下,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总之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会刘禅在用人方面,提出过忠告,但哪料刘禅却信任黄皓,导致蜀汉内部矛盾重重,举步维艰。而诸葛瞻临死前,对黄皓依然是恨之入骨,竟然把不能除掉他,当成自己的第一条大罪,这不是变相怒斥刘禅又是什么?
这等于是在怒斥刘禅:你亲老爸刘备,相父诸葛亮,一再告诫你,而你却还是犯下这等错误,若你死去的老爸刘备知道了,非被你气活过来不可。
所以诸葛瞻的这第一条罪,其实就是在替刘备可惜,恨刘禅昏庸。但诸葛瞻所言的第二条罪过,则似乎是在指责自己的老爸诸葛亮了。
皆知姜维是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的连年北伐,正是传承和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思维,因为蜀汉最弱小,正是诸葛亮这种以攻为守的战略,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虽诸葛亮的这个大战略,历来褒贬不一,但姜维身为诸葛亮衣钵的传承人,则必然要继续这种战略。
而诸葛瞻却把未能阻止姜维北伐,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大罪,这只能说明,诸葛瞻是反对老爸诸葛亮制定的“以攻为守”的大战略的。所以若诸葛亮听到这句,绝对会被气活过来,别人也就算了,亲儿子也反对自己,这还了得。
因为,从诸葛瞻把自己不能守卫国土,排在第三条大罪来分析,显然他认为:正是因为刘备错选了刘禅为接班人,诸葛亮错选了姜维为接班人,才是导致如今蜀汉崩溃的局面,自己无力回天,唯有战死!
其实,这也是为何后世对诸葛瞻评价比较一致的真正原因,都是强调诸葛瞻忠义,没让诸葛亮难堪,比如司马炎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接踵而起,诸如董卓、袁绍、袁术等人,而到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三国的后半段,各国之间实力有了明显的差距,魏国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公元263年,司马家族在魏国可谓是只手遮天,把持住了朝廷大权。于是,司马昭率兵讨伐蜀国,并且采取了兵分三路的计策。而这三路大军中,主将钟会遇到了大将姜维,进攻受挫,一筹莫展。而诸葛绪奉命拦截姜维,却以失败告终。
恼羞成怒的钟会将他诬陷下狱,从而让他坐在了囚车之上。而仅剩的邓艾大军,竟然出人意料地偷渡阴平,打败了诸葛瞻的守军,一路杀到了成都城下,让刘禅臣服,从而立下了灭蜀的大功劳。但熟读三国的朋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身为诸葛亮儿子的诸葛瞻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领兵打仗更是很不适应。因此,在他驻守在城中时,下属有能之士三番五次建议他及时占领有利地形,从而抗击魏国军队。只可惜,他固执己见,没有听信建议,最后被邓艾杀得落荒而逃。
由此可见,他根本没有大将的天赋,而且犯了许多兵家之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却在退守绵竹时,产生了与邓艾决一死战的决心。《三国志》当中曾记载,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及时占据地形,从而使得邓艾大军如履平地,连连攻占城池。而邓艾长驱直入之时,诸葛瞻却在绵竹和他大战,并且身先士卒,勉励士兵,胆敢退缩者要被处死,从而全军上下浴血奋战。
而这里面让人疑惑的是,明明优柔寡断的诸葛瞻为何会选择了拼死决战这样的策略呢?难道真的是他觉得蜀汉气数已尽?其实,并不是蜀汉无路可走,也不是另一种说法所说的诸葛瞻喜欢平原作战,真正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便能得知。
首先,绵竹这座城池,并不是无险可守,相反这里还有着许多较好的防御工事,足以和邓艾周旋数日。而且就算在这里把手,任凭邓艾大军如何凶猛,也不可能短短数日便破城而入。诸葛瞻也可以守城拖延,让邓艾粮草不足时自己撤退,哪怕邓艾去进攻成都,他都可以领先退回国都守城。
其次,蜀国天险,道路艰难的说法自古以来为人认可,可以说这一路艰难险阻,几乎行进很困难。虽然诸葛瞻不懂兵法,可他毕竟是诸葛亮之子,耳濡目染岂能如此无知?再加上,他还是刘禅的女婿,他对蜀汉也是忠心耿耿。那究竟为什么他会选择了决一死战的路呢?其实,这离不开邓艾的一封信。众所周知,诸葛亮经常会去挑衅敌人,像为了激战司马懿,他曾多次派人上门挑衅,甚至送去女人衣服来讽刺,可以说让司马懿痛恨不已。
而邓艾所写的一封信不是简单的信,而是一封劝降信,这不仅激怒了诸葛瞻,让他失去了理智。也为他惹来了麻烦,那就是朝廷难免非议他,假如他不出兵,刘禅很有可能收到蛊惑,从而让他冤死。因此,他不得不去和邓艾决一死战。总而言之,诸葛瞻之所以要和邓艾拼尽家底,一决死战,那是因为邓艾的这封劝降信,而信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无人知晓。但人们却都知道,邓艾的这封信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
诸葛亮的形象大体来说,分为这样几点:
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更为悲催的是,诸葛亮还有着张良的心,希望在匡正汉室之后,再次回到隆中躬耕,可是他的性格又不会允许他半途而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强烈的正义感
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无敌的智慧
可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这明显就有些超越现实的变化了。
诸葛阿良为什么千古罪人?以下书面材料由校易搜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为什么诸葛阿良千古罪人?慢慢听我说。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中原已经基本上打了个半死,只有几个小国没有被曹魏、孙武杀死。那时刘备只占领了一个小镇,什么也没做。诸葛亮此时出山,应该帮助曹操和孙仁,这至少加速了中原的统一,可以避免被外国人入侵。然而,诸葛亮加入了刘备。如果你听得好,你可以报恩,帮助弱者。如果你听得不好,你可以称之为虚荣。好鸟选择木头而活,诸葛亮显然不是一只好鸟,否则他不会选择这块烂木头。
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好计划,但实际上,它应该是一个阴谋。三分天下就是分裂中原。南北战争当然不可能统一,但至少比三点式世界好,所以至少不会被外国人利用。所以如果诸葛亮不是外国人,他就是叛徒。因为三点世界对那些被战争摧毁的人来说并不好。
让我们来谈谈曹、孙和刘的比较。曹操出生在一个太监家里,他的祖父是个太监。然而,他在阅读和练习武术方面很勤奋,而且冷酷无情,有条件成为一个皇帝。孙策,人称霸,是继孙武之后。在战争艺术上,绝对没有第二个。作为一个恶霸,他也有当皇帝的条件,但他不如曹操。
刘备治理国家也许没有问题,但是谈到打仗,他不如上面两个,而且他还不够无情。所以没有成为皇帝的条件。
诸葛亮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在蜀汉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参加了北伐战争。这也伤害了全世界的人民。岐山有六个,没有一个成功。他也不擅长观察人。如果他不是,他就不会让一个傲慢的人保持重要的战略地位。
诸葛亮反对儒家思想。归根结底,他其实很聪明。当他评论辅导员时,他大多使用不太好的东西,而不是从大局出发争论。例如,用橙子取得成就的问题。那时,陆机是为了孝敬他的母亲,而他的家人却穷得拿不到橘子。而诸葛亮对自己政绩的认可确实不当,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个不孝的人。
要说忠诚,别说刘禅大人,他应该交出权力。但他就是不付钱。这种忠诚在哪里?!
回到真实的历史。诸葛亮在兵法上不如曹操。如果诸葛亮的兵法是强大的,他应该登上宫殿的七本书的吴京,一个军事宝典。吴经七书中只有曹操一人。
因此,最后的结论是诸葛亮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义的人。这四件事足以构成千古罪人一词。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一,法正地位更高,也更受刘备信任
第二,诸葛亮认为以法正的才能,应该看出伐吴的错误,会提醒刘备
这些都是诸葛亮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我觉得如果法正如果活着,可能根本不会劝刘备放弃伐吴。刘备伐吴,大战略上看是没错的,只是战术运用太险,最后没有把握好失败了。如果法正活着有他帮助,可能伐吴就会成功了。
当时的刘备不太听诸葛亮的,主要是诸葛亮还太嫩,很多地方缺乏经验跟老油子法正刘备比起来想法过于简单。诸葛亮真成熟起来还是托孤以后的日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7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