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多尔衮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无缘皇位

以史为鉴 2023-06-28 21:47:33

多尔衮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无缘皇位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多尔衮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于多尔衮多次与皇位擦肩而过,却无缘继承大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实际上客观原因导致。

时光让我们穿越到清朝,鲜花给大家讲解为何多尔衮,无缘继承大位。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1612年,清初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大清帝国入关统一天下的关键人物,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他无缘继承皇位的原因:

一、首先,多尔衮年龄弱小,无实权,军功。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后金的大妃,阿巴亥也是相当给力,给努尔哈赤先后生下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在真实的历史中,确实如此,多尔衮从小表现的英勇不凡,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并且在后世的野史中记载,努尔哈赤在去世时遗言,大位传位给多尔衮。但是被当时的四大贝勒给篡改,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

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年仅14岁,虽然当时多尔衮作为正白旗的旗主,多尔衮也是有名无权。清朝以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以武立国,在后金当时掌权的四大贝勒都是军功功勋卓著,威望极高,多尔衮无半寸军功,根本无力抵抗四大贝勒为首的满清贵族,多尔衮第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其次,被后世广为流传,“太后下嫁”之谜,也有当时客观原因。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深受重用,战功赫赫,1643年,皇太极去世之后,最有实权继承皇位是多尔衮与豪格。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多尔衮也没有绝对优势继承皇位,一旦多尔衮继承皇位,清朝内部可能爆发内乱,清朝历经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积累的大清家底可能就此消耗殆尽,此刻,清朝与明朝刚刚经历松山、锦州之战,大获全胜,清朝入主中原只是时间问题,此刻清廷内部面临历史走向问题。

历史的走向往往会出乎意料,谁也没有会想到,年仅六岁的福临会继承大统,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一个女人,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太后:孝庄。

孝庄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调解清朝内部面临的一场灾难,至于孝庄交换的条件,目前无从而知,只是野史中后世流传“太后下嫁”一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此时的多尔衮大权在握,也没有绝对的实力碾压一切,这是客观原因,孝庄的政策手段,促成多尔衮可以作为辅政王,这是主观原因,加之孝庄其他的策略,多尔衮再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再次,多尔衮自身原因,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权倾朝野。

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多尔衮在铲除豪格之后,权力达到顶峰,权倾朝野,不过,此刻清朝入主中原,受到中原正统汉文化思想影响。

无论多尔衮是否无缘继承大位,多尔衮都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

多尔衮当了多年的摄政王,为何他却没有想过篡位呢?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是小努尔哈赤三十一岁的阿巴亥,努尔哈赤特别宠爱阿巴亥,连带着对多尔衮兄弟也很疼爱,在努尔哈赤宣布废掉二儿子代善太子之位后,下令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郎、多铎、多尔衮八人共议国政,这时候多尔衮才八岁,却已经有参与国政的资格。

  多尔衮有实力在皇太极死后争夺皇位,在于他手上的兵力,他自己是正白旗旗主,他的同母弟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同母哥哥阿济格是多罗武英郡王,都是能征善战的主,而多尔衮自己更是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十六岁那年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军功被皇太极赐以“墨尔根戴青”的美号。

  在后来与明朝大战中,多尔衮经常亲自冲锋陷阵,自己冲在前面,有一次被洪承畴的军队炮火夹击,几乎被击毙,在一次次战斗中,多尔衮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多尔衮招降林丹汗部众的时候,得到了蒙元的传国玉玺,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奏请皇太极上帝号,皇太极称帝后,论功行赏,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第三位。

  松锦之战清军大败明军,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也跟着献锦州城投降,辽东全属大清,此战也成了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明朝在此战再也没有能力对清军进行有效的反击。皇太极更定官制后,将六部之首吏部交给多尔衮管理,在统辖六部过程中,多尔衮得到行政能力管理的锻炼,这为他以后摄政准备了条件。

  多尔衮有能力争夺皇位,只不过受到忠于皇太极的索尼、鳌拜等竭力反对,不得不各退一步。

  皇太极突然离世,没有留下遗诏立谁为接班人,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而多尔衮的同母哥阿济格和同母弟弟多铎都劝多尔衮即帝位,两派争论不休,在会议讨论皇位继承人选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鳌拜等人不惜以武力威胁多尔衮的态度,加上两红和两蓝四旗也不是很支持他,多尔衮审时度势,觉得争下去必定会两败俱伤,对大清不利,于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郎一起辅政。

  多尔衮当了摄政王后,为满清入关夺取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满清入关统一中原过程中,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让满清逐渐坐稳了江山,多尔衮在为满清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之时,也在不断铲除异己,头衔从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成为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礼仪排场也向皇帝看齐,一切政务,未奉皇帝旨意就可以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自立皇帝?

  多尔衮权势达到极点,却没有篡位自立,这其中有两个可能性。

  其一就是跟孝庄太后的关系,一直有传言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而孝庄究竟有没有跟多尔衮结婚,是清宫谜案之一,不过就算孝庄没有嫁给多尔衮,两个人之间关系肯定不一般。

  孝庄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而且并不受宠,皇太极宠爱的是她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死后,当时的庄妃恐怕还要担心会不会被要求殉葬,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就被皇太极逼着给努尔哈赤殉葬的,在多尔衮他们提议下,庄妃的儿子福临成了皇帝,庄妃也摆脱了死亡威胁。

  福临还小,多尔衮摄政能力强,政权基本上都掌握在他手上,而且游牧民族的风俗有兄长死了寡嫂嫁给小叔子的风俗,孝庄太后为了儿子,下嫁给多尔衮是很有可能的,多尔衮娶了孝庄太后,福临就算是多尔衮的儿子,而多尔衮后来的行为,也基本上是把福临当儿子一样管教。

  其二就是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一个亲生女儿东莪格格,多尔衮有一个养子是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所以就算自己当皇帝到最后还是要传位给侄子,何必多此一举。

  多尔衮两次放弃皇位,第一次是受到忠于皇太极的将领阻力,第二次应该是跟孝庄太后有关系,而多尔衮将福临当亲生儿子那么看待,很多事情都很严厉,只不过他将福临当儿子来管教,却也让福临记了仇,毕竟多尔衮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如果是皇太极的话就不一样,所以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由宠而辱,被追夺一切封典,掘墓毁尸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即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决定举行会议,共同议立嗣君。多尔衮早早就来到三官庙,和内大臣索尼议论谁可作嗣君。索尼明知多尔衮做皇帝心切,但他也知道是皇太极一手提拔了他,他不能辜负先帝厚望。

因此,他当着多尔衮的面,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多尔衮从索尼的坚决态度看出两黄旗早有准备,索尼的意见决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当多尔衮来到召开会议的崇政殿时,多尔衮发现,两黄旗的护军已经严密地包围了崇政殿。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十分紧张,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之势。索尼和鳌拜首先迫不及待地提出要立皇子。多尔衮则严厉喝退二人,因为诸王贝勒尚未发言。

这时,阿济格和多铎又迫不及待地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为帝。双方一下子把底牌都亮了出来。

多尔衮知道大门外两黄旗护卫正包围着崇政殿,自己稍有不慎,流血格斗场面就会出现。

多尔衮犹豫不决,对阿济格和多铎的要求没有立即答应。急不可耐的多铎沉不住气,高声说:“如不同意,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遗诏中已经提到。”多尔衮深知,无论从那方面来说,帝位还轮不到多铎来坐,于是反驳说:“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说你不能以太祖遗诏为条件,肃亲王豪格也不能。实际也表明多尔衮也不同意豪格为帝。多铎于是又提出.“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指代善)。”

多铎抬出代善,目的在于排斥豪格为帝的可能性,因为既然他们兄弟俩不能为帝,那么也不能让豪格即帝位。老成持重的代善一直想回避矛盾。自己已年过花甲,早没有当皇帝这份想头了,何况面对的是这种激烈争夺的气氛,所以一直-言未发。既然多铎点到自己,他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睿亲王如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像十七前,他带头拥立皇太极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一样,代善的这一态度,又对这次皇位的确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代善的第一句话“睿亲王如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是想美誉多尔衮一下,给多尔衮一个台阶下,而前提是多尔衮没有应允。第二句话“否则,应立皇子”,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而第三句则表明他的高姿态。正因为他高姿态,所以说出的话更有份量。

多尔衮一看自己和豪格都不会得到一致拥护,于是,他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自己辅政,多尔衮这一折中方案既堵住了两黄旗要立皇子的口,和代善的意见也一致。对两黄旗的大臣来说,只要由皇子即位,就可保住两黄旗的优势地位,况且又有支持他们的济尔哈朗辅政,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对多尔衮来说,尽管当不了皇帝,但掌握辅政大权,名义是6岁的福临做皇帝,但实际的朝中大权却可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尔衮的折衷方案被通过了,之后几天虽然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局势得到了控制。八月二十五日,举行登基典礼,6岁的福临即皇帝位,年号顺治。

多尔衮不篡位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多尔衮真正完全掌握的也就是两白旗和镶蓝旗三旗,两黄旗毫无疑问是皇太极的嫡系,只能接受皇子即位,其他三旗,代善等人立场含糊,当真多尔衮要当皇帝只怕满洲八旗就要自己分裂了,当时外敌——明军是最大威胁。所谓壤外必先安内,也不是多尔衮不想,情势不允许罢了。

清军入关以后,要让汉臣臣服,福临的皇位成为正统,多尔衮这个时候当皇帝就是宗室篡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多尔衮与顺治】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豪格传》说,相传军队凯旋到卢沟桥的时候,举行宴会在宴会当中,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也是凯旋的时候设了伏兵把他给杀了,总之是多尔衮把豪格杀了,豪格是顺治的哥哥呀,多尔衮杀了豪格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当然顺治不满意了,这是第二。

第三多尔衮主要代表两个白旗的利益,处处照顾这两个旗的利益,从土地的分配,从干部的任免,损害了两黄旗的利益,黄旗不满,当然顺治也不满了,第四就是多尔衮和顺治的母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顺治也不满意。我在这里头还要说一下,就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是多尔衮的私生子,我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小说家言。

多尔衮感到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八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顺治采取什么措施呢?籍其家产,籍没,抄家,罢其封爵,原来封什么都罢免,撤其庙享,诛其党羽,多尔衮党羽杀的杀,放的放,贬的贬,不仅如此,据传教士卫匡国有一本书叫《鞑靼战记》这里面记载说:多尔衮的坟被挖了,把多尔衮的尸体抛尸荒野,用棍子打多尔衮的身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头割下来,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多尔衮,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呢?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嫡出,生母为清太祖的继室大妃(继妻)乌拉那拉氏。在清太祖一众皇子中,出身可以与多尔衮一较高下者,除了他的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就只有清太宗皇太极、褚英、代善、莽古尔泰了。崇德八年清太宗去世时,褚英和莽古尔泰已故、阿济格和多铎兄弟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彼时出身能够与多尔衮一拼的实际上只有代善和清太宗的嫡长子豪格。经过清太宗多年的刻意限制、打压和分化,代善原本两红旗的相对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被儿孙分走去不少,儿孙又各怀鬼胎、各自站队),加之年纪渐长,代善对于皇位已经没有太大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实际利益。因为清太宗去世比较突然,并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彼时清王朝出身最高的一对叔侄多尔衮和豪格拉开了?皇位争夺战?的序幕。

双方力量对比

经过清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斗争和旗份置换,到清太宗去世时,八旗的力量对比大致是:清太宗亲掌两黄旗(实际无主)、一母同胞的多尔衮三兄弟掌两白旗、代善祖孙三代掌两红旗、豪格掌正蓝旗、小宗旁支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齐子、清太祖亲侄)掌镶蓝旗。按理说,多尔衮三兄弟手握两旗,豪格却只有正蓝旗,多尔衮兄弟拥有绝对优势才对。那么,豪格凭什么和多尔衮争呢?两黄旗!

因为两黄旗归清太宗亲掌,在清太宗去世之后,两黄旗虽然暂时无主,但两黄旗下将领反对多尔衮即位,虽然没有公开支持豪格,但私下里与豪格打得火热的将领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豪格再不济也是主子的亲儿子,他当皇帝总比多尔衮当皇帝对自己更为有利。如此一来,就算豪格赢得一半两黄旗将领的支持,也可以形成与多尔衮三兄弟势均力敌之势,这还不包括骑墙观望的代善祖孙三代和济尔哈朗将来的下注!很显然,多尔衮三兄弟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代善为了?保持中立?、待价而沽,甚至不惜杀掉了自己公开支持多尔衮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的就是避免自己过早卷入皇位之争,失去主动权。因为父兄的遭遇,济尔哈朗更是谨慎异常,生怕站错队、重蹈父兄的覆辙,因而也采取了骑墙观望的态度,没有公开表态。

帮倒忙的两黄旗将领

就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之际,本来作为豪格?潜在实力?的两黄旗将领索尼、鳌拜等人公开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此举原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反对多尔衮继承皇位!对于豪格而言,这原本是利好,等于是将两黄旗纳入了自己麾下。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在待价而沽的代善看到了机会!见两黄旗将领提出了?立皇子?的诉求,代善随即表示?拥护?。但是,代善却提出了另外的设想,那就是跳过豪格,选择清太祖的其他皇子继承皇位!对于代善而言,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当皇帝,对自己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只有选择一位缺乏自身实力的皇帝对自己才最为有利。在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的?操作?下,代善迅速倒向了清太宗的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清世祖。代善此举一出,两黄旗将领竟无言以对,只得接受既成事实,其中部分人也不便再暗中支持豪格。毕竟?立皇子?是他们最先提出的,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济尔哈朗见形势一边倒,也跟着暗中站队、倒向了皇九子福临。

原本势均力敌的多尔衮和豪格瞬间变为了?弱势群体?,福临坐拥五旗支持,无论多尔衮还是豪格,如果想要上位,只能通过武力解决,而且绝无必胜的把握!相反,失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此一来,不仅刚刚强盛起来的清王朝将要陷入内讧,一统天下恐怕也将变得遥遥无期。不得不说,清初的?王爷?们格局还是非常大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自身的私利!最终,多尔衮与豪格选择了妥协,皇九子福临成为了新皇帝,改元顺治。但多尔衮三兄弟手里毕竟握着两白旗,相对于任何单独一方都拥有一定优势,其力量不容小觑。在妥协之后,多方达成共识,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太上皇?!呃不人家那叫摄政王。

因此,多尔衮并不是主动放弃了皇位,而是因为力量对比发生剧变,多尔衮手中的两白旗不再占据优势,这才不得已作出了妥协,放弃了对皇位的诉求以换取摄政王的实权。在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多方大打出手,搞掉了豪格、逼退了代善、架空了济尔哈朗最终成为了清王朝没有名分的真?太上皇?皇父摄政王。那么,权倾天下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没有自己当皇帝呢?这对于多尔衮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不是吗?

代善、济尔哈朗等人的实力还在

多尔衮虽然逼退了代善、架空了济尔哈朗,但是彼时代善小家族对于两红旗的控制力还在,济尔哈朗的实力也没有遭到彻底的打击。虽然处于弱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多尔衮想要称帝,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这两位哥哥的。很显然,代善、济尔哈朗,包括不少拥有旗份的入八分宗室王公并不希望多尔衮来当这个皇帝,他们只想维持现状,多尔衮称帝的阻力其实还是挺大的!

摄政王的权力无限接近皇权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清世祖和孝庄文皇后为了保住自身的地位、稳多尔衮,对多尔衮几乎到了无限纵容的地步,并没有掣肘多尔衮的权力。包括清世祖本人,也并没有和多尔衮发生过什么正面冲突,基本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友好?状态。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而言,除了一个皇帝的虚名,他俨然就是清王朝的皇帝了。

多尔衮无子,称帝的愿望并不迫

多尔衮妻妾众多,而且多尔衮本人也有生育能力。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多尔衮直到去世,只生下了一个女儿,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后来承袭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的所谓?儿子?多尔博,其实是多尔衮胞弟多铎的亲生儿子,虽然过继给了多尔衮为嗣子,但实际上他只是多尔衮的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多尔博与清世祖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亲侄子,只不过一个是同母弟弟的儿子、一个是异母哥哥的儿子,但侄子本身与自己并没有太多亲疏远近。

换言之,就算多尔衮当了皇帝,将来皇位也只能传给侄子,而当下坐在龙椅上的同样是侄子!为一个侄子搞掉另一个侄子,对于多尔衮而言缺乏现实诱惑,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或许就是多尔衮没有取清世祖而代之的原因所在吧,如果他有亲生儿子,恐怕未见的还会那么淡定!

多尔衮还年轻,不急于一时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时不甚坠马,不治身亡,年仅虚三十九岁。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多尔衮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坠马身亡!彼时的多尔衮还年轻,并不急于一时,他有大把时间等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到时候再废掉清世祖,也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已

更重要的是,彼时清王朝虽然已经入关,却还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南明小朝廷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各地的割据势力也没有被彻底铲除。皇帝的虚名与一统江山想比,对于多尔衮显然是没有诱惑力的,他更想要的是一统江山!为了一个皇帝的虚名引发内讧,而失去一统江山的最佳时机,当了皇帝又如何呢?而且,彼时一统江山对于多尔衮而言是有期待的,只是时间问题,他大可以等江山一统、亲生儿子出生之后再去图那个皇帝的虚名,不是吗?毕竟彼时的多尔衮才三十多岁!完全没有必要急于一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