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韩信死前为什么要要提起蒯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韩信作为汉朝开国元勋之一,领军作战方面非常有能力,而且他的故事在历史上也流传了很多,例如“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可以说韩信是当时刘邦手下最有能力的将领,也是当时乱世中最强的将领之一。
一、 韩信和刘邦的矛盾
在项羽和刘邦战争到白热化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在城池内,刘邦想让韩信派兵来救他,结果韩信要求加封侯位,不然就没办法从领地出去援助。刘邦一听这不是坐地起价吗,但是出于无奈只能答应。
随后项羽和刘邦作战的时候,刘邦的数十万大军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手下谋士张良献计,让韩信来救援,前提是给韩信升官,果然韩信就来了,并且将项羽打得大败,最后在乌江边将西楚霸王逼得自刎。
所以韩信在刘邦那里越来越不得宠,这么多场战争之后刘邦发现韩信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只有他能打败项羽,已经有点功高震主的意思了,所以刘邦对于韩信是又喜欢又害怕,韩信最后的结局其实我们也可以预测得到。
二、 巧舌如簧的蒯通
而韩信和刘邦闹僵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蒯通,蒯通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兼辩士,这个人非常会把握人心,在一次韩信出征齐国的时候,韩信将齐国打得落花流水,结果刘邦下令回城,韩信知道是一个谋士将刘邦劝回去了,蒯通就和韩信说谋士说了几句话就收复了七十座城池,你一共只打下五十座城池,你这么多的努力还不如一张嘴说出去的几句话,这会显得你很没用。
韩信听了就不管刘邦的命令将齐国的京城攻下,齐国也将刘邦大骂成阴险小人,从此刘邦和韩信就有了隔阂,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蒯通。
在韩信功成身就的时候,蒯通前去劝说韩信,说自己懂得看面相,韩信的面相只不过是封侯,还有很多危险。韩信问为什么,蒯通说韩信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占据了齐国的土地,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一定可以获得优势,跟着刘邦结局逃不过被杀害。但是韩信说刘邦对我很好,你不必再说了,随后韩信就远离了蒯通,蒯通也很慌张只能静观其变。
果不其然韩信在刘邦出征的时候,被吕后所杀,韩信在临死之前提到蒯通,刘邦一听蒯通说过的话,脸色大变,立即下令让手下将蒯通煮了,但是别忘了蒯通还有一个辩士的身份,蒯通告诉刘邦:乱世时期每一个人都想争出一番霸业,这有什么错吗,而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实力来成功,我也只是为了我的主人,这又有什么错?刘邦一听有道理,就将蒯通放走了。
蒯通虽然是一个聪明会观察人心的谋士,但是他的品德却是配不上他的能力,这样的人在乱世成不了大业。
韩信死前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让刘邦听后浑身颤抖?
在现代,拥有众多兄弟人生的路会走得更顺利,但是在古代结交兄弟,却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就拿刘邦和韩信来说,韩信原本陪着刘邦打天下,他们出生入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是,当刘备坐上皇位却将刀尖指向了自己的兄弟。韩信不仅没有享受到一时风光,还被吕后残忍杀害,他死前的一句遗言让刘邦听了都浑身颤抖,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十六字的一句遗言原本,韩信是一位小官,他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也成为三杰之一,后来还被封为诸侯王,手握实权。在天下稳定之后,他却被刘邦针对,被贬官削权,这已经透露出了要杀害他的信息。所以当刘邦出征的时候,吕后和萧何两人联手杀掉了韩信。韩信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甘,临死之前留下了一句16个字的遗言,那就是?吾不用蒯通计,反被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当刘邦从吕后的口中听到这句话时,他浑身颤抖,甚至扬言要亲自煮了蒯通。
蒯通和韩信有何故事?蒯通原本是韩信手下的一名谋士,他对阴阳之术非常熟悉,刚出山就兵不血刃的平定了赵国和燕国,后来,他成为韩信门下的一位食客。他曾经为韩信献上许多计谋,帮助韩信走向成功,但也是他的计谋制造了韩信和刘邦两位兄弟之间情谊上的裂缝。
当时,韩信灭掉了齐国,本以为是一件大功,但是却让刘邦勃然大怒,因为他这行为无疑是逼着刘邦承认他的齐王名分。一天,蒯通给韩信相面的时候说,他有富贵之气。韩信反问他为何,蒯通说以韩信的能力,平定四国都不是问题。言外之意,是想劝韩信背叛汉朝,自立为王。可是韩信听了这话不以为然,还断然拒绝了蒯通的建议,说自己不忍心背叛汉王。
或是后怕,或是后悔再说刘邦,听到韩信的遗言之后,立马把蒯通叫到自己跟前问话。当他知道,韩信曾经拒绝了他自立为王的请求时候,他浑身颤抖。或许在他的心里,当时是一阵后怕,因为凭借韩信的实力真的想谋反的话,足以让他的地位为之动摇。
又或许是他在听到了韩信拒绝蒯通时候的肺腑之言,心里涌起了一阵后悔。因为他能够拥有今天的地位,韩信有很大的功劳,就算他有能力取代刘邦当上皇帝,韩信也没有为之动摇。可见,韩信把刘邦当做真正的兄弟来对待,可刘邦却因为猜疑葬送了一位忠臣的性命,他的心里也很后悔。韩信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的重心,而刘邦在了解真相之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在此之后,后人用鸟尽弓藏来形容韩信和刘邦这种矛盾的关系,但更多的是惋惜韩信。
韩信被杀,其实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因为他带兵打仗的能力非常强,是汉军众将士中无法比拟的,当时又急需他这样的人才,所以刘邦一直容易着他,把他留用到汉室江山建立。刘邦其实也有要杀韩信的心思,只不过不忍下手,最后韩信死于吕后之手。当刘邦听到韩信死了的消息,产生又喜又怜的矛盾心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刘邦喜的原因
韩信一直以来都是刘邦心里的一根刺,更是一颗定时炸弹,刘邦担心他随时有可能爆炸,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汉室江山给瓦解了。其实,很早就想要拔掉韩信这根刺,只是不太忍心,但吕后却帮他做了自己最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因此,他内心是喜悦的,心中这根刺终于被拔掉了,再也不用担心他扰乱自己的汉室江山,刘邦的内心压力也减半,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肯定非常的开心。
2.刘邦怜的原因
韩信这个人,武功高强,用兵如神,有兵仙之称,行军打仗非常厉害,几乎没有败过,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战略人才,刘邦都曾叹息在军事方面自己不如韩信。因此,韩信死了,刘邦怜惜失去了这样的军事旷世奇才,他的死,也是汉室的一大损失。
说到底,韩信啥都好,就是个性要强了点,要什么都直接开口要,毫不避讳。最终还是被自己的个性害了,不懂得韬光养晦,隐蔽锋芒,使自己的功劳盖过了刘邦,还有就是韩信不太会说话,说话非常的狂傲,每每激怒刘邦,让刘邦一直在忍他,不得发泄。
以上就是我对刘邦又喜又怜心理的分析,喜自己拔掉了眼中钉,怜失去了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
历来“飞鸟尽弓箭藏”这般道理,似乎扎根在了民间思维中。所以总是用来解释那些被诛杀的开国功臣们。比如,韩信!
但现在的问题是:韩信有反心吗?从目前史料上来看,韩信最多算“有反心,没反胆”。证据就是韩信在平定了齐国后,给刘邦写了封信:如今我虽打下了齐国,但这里却是人心惶惶,而且齐国反复无常,紧邻着楚国,所以我推荐我自己代理齐王,替你守着这块地盘,这样对以后的发展有利。
结果当时刘邦就不高兴,来了句:胯下夫,安敢称王?一旁的张良偷偷踢了他一脚,刘邦立刻改嘴:“说得太有道理了,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随后,韩信带兵直扑项羽的楚国,项羽也意识到了韩信的威胁,便想招降,被拒绝后,蒯通亲自出马,却不直接劝说韩信,而是用相术说事,意思就是说,你韩信是老板的命,怎么还给刘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盖主,这样下去一旦项羽失败,你也迟早会被刘邦干掉,不如你反了算了,从此三分天下。
但韩信思考再三后依然拒绝,灭掉楚国,让刘邦当上了皇帝。但哪知,刘邦最终真就找借口杀掉了韩信,以至于韩信临死前大呼:恨不听蒯通之言。
参看这段史料,韩信有反心吗?应该是有的,不然为何他索要齐王封号?为何又临死前悔恨?其实就是恨自己没有反叛刘邦的胆量。但无论怎样,结果证明一切,由于韩信的确被冤杀,故而刘邦在民间的名声是相当不好,几乎难以抬头。
但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其实都不可用对或错,好和坏,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定。同样是刘邦杀韩信,被“定案”了8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却发表出了另一番言论,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对刘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给予支持!
事情要从尉迟恭说起。皆知尉迟恭对于李世民来言,那堪称是定海神针,玄武门之变时,若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能否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威逼老爸李渊去当太上皇,都是未知数。所以尉迟恭持此拥主大功,就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在一次宴席上,只因自己的坐席位于靠后,便当着李世民的面揍了皇亲李道宗,一拳下去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当时气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几天后,李世民就把尉迟恭叫来了,一番闲聊后,话题就转入韩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读《汉书》,越看越觉得刘邦太难了,其实他是一门心思的想保留那些开国元勋,之所以最终发展到了杀韩信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为这些人凭借功高,总是不断的触犯法度。这不是刘邦的过错,而是治国就应法度严明,奖罚分明。不然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做臣子的要从韩信身上吸取教训,务必严格要求自己。别事到临头了才追悔莫及。”
李世民借韩信被杀这事的一番话,立刻吓得尉迟恭向李世民磕头认错。同样的一件事,为何在李世民眼中,就有了这种全新的解释?里面除了规劝尉迟恭外,其实还藏着两个道理。
其一、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和刘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称是明君,所处的高度就决定了其视野绝非仅看到眼前。比如,刘邦杀韩信,是发生在刘邦的晚年。此刻对刘邦来言,汉帝国的传承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韩信这样的开国元勋,显然刘邦的后代,是没办法驾驭的。刘邦在,韩信不反,若刘邦不在了呢?谁又能保证韩信?
其二、身份决定言行。皇帝跟皇帝之间,属于同一个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这些人的言行,绝对比咱寻常百姓要深刻或锐利。比如刘邦在得知韩信求封王时的第一反应,就相当锐利,因为一叶知秋,所以明白韩信这是一种试探。即,我这么大功劳了,你刘邦咋表示啊?而李世民却上升到了一种深刻,即,拿此事敲打尉迟恭,以理服人。效果却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而民间的看法却没有这么多顾及,只一句话,飞鸟尽弓箭藏,看看人家张良……完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韩信被杀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过这却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补关系。民间的明哲保身(生存欲望)和帝王的需要(统治手段),正好互相借鉴和互相作用,因而达到一种平衡,只要不被打破,便能双方都安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康熙为省钱午膳只吃窝窝头,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