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马邑之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20:40:44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代初年,国力不强,加上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中吃尽苦头,是以面对北方的强敌匈奴,汉朝不得不委曲求全,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

但是,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与此同时,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因此,汉武帝继位时,从汉景帝手上接过的,是一手的“好牌”。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形成,使得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力的增强,使汉朝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匈奴的优势,换句话说,有了打仗的资本。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皇帝。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继位之初,就想终止与匈奴和亲,无奈当时汉武帝年幼,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他的奶奶——窦太后的手中。

不过,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的去世,使得汉武帝得以掌握大权,这一年汉武帝只有22岁。掌权后,汉武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军事手段,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

为打击匈奴,汉武帝掌权2年后的公元前133年,他和大行令王恢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马邑在今天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区,当时隶属于雁门郡,乃是汉匈的边境关隘。

当时,马邑豪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汉和亲,对汉缺乏防备,如果能诱使匈奴深入侵掳,以伏兵袭击,可以大获全胜。

王恢也向汉武帝进言:“战国时候的代国虽然小,北有胡人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反复无常,每次和亲后,不久就违背约定,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予以打击!”

最后,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并派遣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汉军如此兴师动众,就是想通过这次马邑的设伏,一举歼灭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但是,这个计划却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什么细节呢?

《史记·匈奴列传》载:

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知汉兵谋,单于得,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

话说,聂壹通过假意出卖马邑给匈奴,终于把包括匈奴单于在内的十万骑兵引来。但大军到了马邑城外的百余里时,匈奴单于却发现了问题,因为草原上虽有漫山遍野的牲畜,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放牧,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因而引起了匈奴单于的警觉。

就在此时,匈奴攻下附近的一个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在匈奴的威胁下,这个胆小的尉史把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匈奴得知后大惊失色,立马率军逃之夭夭。

这时,由于匈奴骑兵没有进入汉军的包围圈,摄于匈奴骑兵的凶悍,汉军不敢追击,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逃走,马邑之谋也就随之宣告失败。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此次设伏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王恢最终被迫自杀谢罪。

马邑之围就这样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汉军部署不够细致,演戏演的不真,被匈奴单于发现了漏洞,识破了汉军诱敌聚歼的计划。

但我觉得,汉军当时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们既然想到了诱歼匈奴要用漫山遍野的牲畜作诱饵,就不可能不知道要有人去放牧。

更关键的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就曾经成功的诱歼匈奴。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采用了“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办法。既然李牧知道这样做,汉军即使自己想不到,难道依葫芦画瓢,向老前辈李牧学习都不会吗?

因此,原因恐怕不会那么简单。既然不那么简单,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对此,从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史记·匈奴列传》载:

后岁馀,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从这段话可知,自从景帝三年剿灭七国之乱后,在其后的13年里,汉匈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好转,双方不仅继续和亲,最关键的是,还在边境允许两国通商(即“通关市”),在这段时间里,汉匈之间没有大战,充其量只有小股匈奴的骚扰。

这种和平的局面,在汉景帝时期就维持了13年,加上从汉武帝继位到马邑之谋,这里又是8年,一共是21年,这可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这21年里,由于汉匈边境的和平带来的“通关市”,使两国民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汉朝的边邑,有不少匈奴人长住,汉匈百姓间,有成为朋友的,甚至有通婚的。边邑之中,或许还有汉化的匈奴人。

可见,当时的马邑,很可能是一个汉匈杂居的边邑,虽然汉人居多,但也不乏匈奴人生活在这里,且汉人和匈奴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融洽的——匈奴人之所以轻易的相信聂壹就是一个旁证。

请问,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汉军为保守军事机密,敢安排大量的牧民诱敌吗?根本不敢!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汉匈间此前二十年的和平,汉民根本就不那么地痛恨匈奴,他们会这么心甘情愿的去充当诱饵吗?恐怕不会!

因此,如果汉军像李牧这样,安排牧民去诱敌,估计早就走漏了风声,最后汉军不仅包围不了匈奴,甚至还可能被匈奴人反包围!

而李牧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匈奴屡屡袭扰边境,赵国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对匈奴十分痛恨。因此,李牧想要诱歼匈奴,边民们都愿意做出牺牲、充当诱饵。用今天的话说,李牧诱歼匈奴是有群众基础的,而马邑之谋根本不具备这个基础。既然如此,汉军就不敢安排牧民去诱敌,这场戏也就演不真,被匈奴识破并不意外。

因此,马邑之谋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因为汉军设伏时考虑不周,而是因为汉匈边境情况复杂,边境汉民之中,根本就没有形成对匈奴群情激愤的群众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5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