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剧中看到“八百里加急”,通常是前线战事紧急,将军派人送文书给皇帝时会用到这项业务。那这种古代快递真的能达到日行八百里吗?如此重要的文件,古人就不怕会有强盗之类的半路抢劫吗?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驿站作为文件传输的中转站,而“八百里加急”正是靠的这种每隔20里的驿站。至于“八百里加急”倒并非真的日行八百里,只是证明这份文件的重要性。而传送文件时所用马并非什么千里马,大多是短跑能手,只要它们能最快时间里跑到下一个驿站就行了,所以这“八百里加急”一般都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才能用到。
那这种速度有多快呢?诗人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描写道: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大唐最多的时候就有一千多个驿站,员工一万多人,还分为水驿、陆驿、水路三条路线,一切就是为了能够更快地传递这“八百里加急”。而送件的人也丝毫不含糊,他们往往刚到驿站下马,就已经骑上了另一匹准备好的快马,飞驰而去了。唐朝法律也非常重视驿站工作,员工一点错误就会遭到严厉惩罚。
既然有送件的,那就可能会抢件的,别说古代了,就算现在不也有偷件的么?不过“八百里加急”遭人抢劫的故事大多只会发生在电视剧中,强盗啥的一般不会跟“八百里加急”过不去,一来这些“加急件”往往就是一些文书,对强盗们来说没啥用,二来抢了“加急件”恐怕只会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不过战场上的“加急件”就要防着敌军了,战事紧急的话还得多人多线快递,只为了将“加急件”成功送到皇帝面前。
八百里加急是非常紧急的事情,因为只有非常紧急的事情才会进行八百里加急的去传递情报,并且一般都是去传递一些比较紧急的军事情报,所以在军情紧急的时候皇帝就会下令派人要八百里加急去传递情报,或者让人去接情报。
可以说八百里加急,是古代社会信息传输最快的一种方式,一旦国家有军情大事,必然优先依靠八百里加急传递,唐朝时期有记载《大唐六典》:?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一般不会采用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个信息加快传输的一种方法,类似于现状快递的加急件。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范阳距离华清池有三千里距离,不可能第一时间获得安禄山造反的消息,而是等了五天到六天左右,才知道安禄山起兵消息,这个消息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快。在唐朝时期,君王对这种加急规定特别严格,稍有差池,就得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唐朝律例规定,如果有人偷偷地较少驿站人员的人数,以及相关马匹的数量,就要打一百棍子。还规定,书信文件到达一个驿站之后,必须中途换匹马,如果不换就得挨八十棍。
可以说八百里加急,作为历代信息传输最快的一种方式,可以说他的速度可以是古时候统治者获得边疆和地区重大危机信息最快的一种方式。中国历代封建朝代,为了可以保证信息快速传送,基本上都会花费巨资,从而保证各地信息顺畅。
我国古代公文传递靠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一个。一旦公文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可达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马累了即在沿途驿站换马,确保连续飞跑,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表示情况最紧急,速度最快。
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曾生动描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诗中把驿骑比做流星,可见速度之快。唐代官方规定,快马要日行一百八十里,再快些要日行三百里,最快的则要日驰五百里。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则在长安华清宫,相隔三千里但六日之内就知道了,可见传递兵变奏章速度每天即达五百里。若是八百里加急,那真是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四天时间。
《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驿站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专事驿务人员达二万多人,其中仅驿兵就有一万七千人。驿递分陆驿、水驿,驿站设驿舍,配驿马、驿驴、驿船,服役者称“驿丁”、“驿夫”,“驿卒”或“驿隶”。他们日常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陆路驿丁,无论酷暑严冬,暴雨狂风,都要身背文书袋奔驰在驿路上,此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杂事。
唐代法律对驿递过程失误处罚规定很细,稍有差错便要严惩。如驿长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瘦,经费支出等情况,驿马有死损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马,则“杖一百”。对驿丁处罚更严,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若不换“杖八十”;凡在驿途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则“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处徙罪二年。对从事有关驿递要务的官员,处罚亦很严厉。当时有一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在处理一份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文书时,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只因夜深疏忽只发到岭南一地,结果即遭免官,丢了乌纱帽。
而执行八百里加急重要任务,尤其是传递紧急军事文书,唐律规定如耽误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泄露重大机密者,亦处绞刑。当然,“八百里加急”一般极少用,而一旦动用便为军国紧急要事,累垮乃至累死驿丁便不足为奇。
在交通工具贫瘠的古代,除了骑马这种可以快速传递消息的方式,古代就没有其他更快速的交通工具了,因此,古代想要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就会有“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这些说法。那么,“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驿站,作为给传递信息的人提供住宿和换码服务的地方,在传递信息的整个流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有了类似于驿站这种存在的烽火台、邮驿。
从唐朝开始,这种驿站就逐渐发展了起来,唐朝时期的邮驿就已经在全国都有建立了,还分为陆驿、水驿和水陆兼有的驿站,遍布整个国土的驿站就有一千多个,并且按照规定,两个驿站之间的距离大概保持在20米左右。
唐朝时期的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消息,就是通过驿站传递的。在当时,一匹普通的马,一天可以行走大约180里,最快的马,一天甚至可以走600里。安禄山宣布造反的位置是在范阳,与当时位于华清宫的唐玄宗相距足足有3000里,而不过六天以后,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传入了唐玄宗的耳朵里。
这样看来,每天的传递路程大约有500里之多。再根据当时唐朝路程单位与如今路程单位的换算,唐朝的一里相当于现在的四百五十多米,那么,一天500里,也就相当于,现在一天行驶两百多公里的速度。
这样的速度就被称为是八百里加急,而这种加急传递信息的速度,甚至已经到了会威胁到传递信息的人的性命的地步。毕竟,要达到一天骑马行驶两百多公里的速度,传递信息的人肯定是不能好好吃一顿饭以及好好睡一晚觉的,就连马都几乎得一天就要换一匹,更别说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了。
而驿站制度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就是在元朝了。众所周知,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靠着多代帝王的发展和巩固,元朝时期的疆域是历朝历代中最为广阔的。而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土上传递信息,就得需要更多的驿站,驿站制度也就得到了强化。
据《马可波罗行记》的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由此可见古代驿站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只不过,要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一则消息的情况发生的并不多,大多都是在一个国家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入侵,或者是国家内部发生了浩大的起义或者叛乱,又或者是国家内部发生了损失非常惨重、波及范围非常大的自然灾害,否则朝廷一般是不会启用“八百里加急”这种传递信息的速度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