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于三国时期,被历史低估的谋士,他也是其中一个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19:40:49

于三国时期,被历史低估的谋士,他也是其中一个

于三国时期,被历史低估的谋士,他也是其中一个?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众人皆知苏轼文豪人亦豪,他曾在贬官的途中写下了一首《念奴桥·赤壁》,也被人们称之为《赤壁赋》,洋洋洒洒且激进豪迈。对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些词的描写更是突出了一位自信从容的江东儒将的形象。

周瑜,是一位被历史低估的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的故事。

周瑜字公瑾,周氏自汉朝便是宦官之姓,所以周瑜来自名门望族。自幼学而不厌,长大后更是相貌出众,且精通旋律。古人常说“曲有误,周郎顾”便可见一般。

在黄巾起义之战时,周瑜曾拜访过江东孙氏,与孙策一见如故,并且结下深厚的友谊。孙坚去世后,孙策领兵打算平定东吴,写信于周瑜,二人长江前会面,孙策激动地握住周瑜的手长叹:有尔何惧乎!于是在周瑜的鼎力相助下,孙策一往无前,前后平定横江等地。

此时的孙策兵强马壮,便让周瑜先行回丹阳。而此时的袁术早已听说周瑜的美名,企图想着收买周瑜,周瑜见袁术小肚鸡肠,难成大业,但不好拒绝,便求的一个县长的职位另谋出路。在任职期间,他结交了鲁肃,二人一见如故。

建安三年,在鲁肃的请求下,周瑜辞官与他一同回了江东。孙策听闻亲自出来迎接,授予他中郎将职位,并赐予住所和财宝。建安四年,孙策讨伐荆州,周瑜大军随征,打败袁术手下刘勋,收其亲族为俘虏。其中有一个醇儒为乔公有二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姿容。孙策收大乔,周瑜纳小乔。后击溃刘勋、平江夏,周瑜守巴丘。

孙策的豪迈和树敌太多导致遇刺身亡,临终将东吴托付给了弟弟孙权。此时的孙权年幼,而江东心怀二心的势力悄悄抬起了头。孙策临终前仅留一句话给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觉问张昭”二人决定倾心相助孙权,帮助孙权就成大业。

后来周瑜主持赤壁之战,提出孙刘抗拒曹操的战略,奠定了孙刘联盟的基础,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使得孙权将桌角斩断,来表明抗曹操的决心。周瑜听从黄盖火计策与诈降计划,在赤壁将曹操击败,使得不可一世的曹操面临第一次重大的失败,也让三国鼎立的局面越发清晰。

赤壁之战之后,孙刘出现裂痕,此时的周瑜建议美人计将刘备软禁在东吴,以此来统一天下的大计。而刘备果然与孙尚香相爱,难以自拔。随行的赵云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所言,成功把刘备等人带回蜀国。建安十五年,周瑜带兵讨伐益州,行至巴丘病发身亡,年近三十六岁。

三国的谋士众多,蜀国有诸葛亮,魏国有司马懿,东吴第一谋士是谁?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记载得最多的一个时期。在那一段时间里,人民过着悲惨的日子。而在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英雄们也都纷纷站了起来。一名元末明前期的文学家,以史料为依据,对三国时代所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人物与事件。

回忆三国时期,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刘备,曹操。他们的所作所为,开创了后人的思路。一个好的队伍,没有一个好的谋士是必不可少的。谋士在队伍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也是队伍中的次要角色。三国时代,智者无数,其中最强的就是郭嘉,诸葛亮,还有司马懿。排名前三的是司马懿,第二是诸葛亮,第三是郭嘉。

首先,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因一次意外得到曹操的青睐,成为了魏的一员。此人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博学多才,有一颗忧国之心。他的一生,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统天下。就算是诸葛亮,也不是他的对手。关于他的看法,众说纷纭,比如唐代唐太宗就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其次为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当初刘备就听说过,这个人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三番五次的想要招揽他。诸葛亮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刘备在他的协助下,创建了蜀汉。一提到他,他就想起了很多以多打少的战斗,比如赤壁大战,比如先王托付孤儿等等。他为蜀而献身,是我们的楷模。

郭嘉曾经是袁绍的部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曹操看中,来到了魏国,在那里,他大展身手,屡战屡败,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色的人,在三十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或许正应了一句老生常谈:“老天嫉妒人才。”我在史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智计百出,天下无双’。

光是三国时代,就有如此多的天才,可想而知,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天才,中国,就是最好的,也是我们的自豪。

三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三个人

三国 是一个百聊不厌的话题,别说中国人了,连东南亚特别是日本人,都对三国文化相当的痴迷。不同于古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又精彩的时期,英雄辈出,大大小小的经典战役,人物命运的轮转,历史节点的推进,让人无限神往。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最有趣的时期就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秦朝、西汉、东汉,然后到三国结束,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趣的一段了。而三国时期尤为特别,承上启下的一个混乱的时代。

谈到三国,如果你还觉得诸葛亮打仗很厉害,不知道其实并没有空城计,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周瑜一点也不心胸狭隘,并不是人人都怕吕布的话,说明你对三国的了解仅限于三国演义,得补补课了,千万别把小说当历史来看。

真正的三国史,其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演义,某些细节给人的震撼远超罗贯中的再创作。

不论演义还是正史,曹操都是三国第一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我要说的是,在本人心目中,三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三位人物。

第一个人是 贾诩。

“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这是曹操对贾诩的评价。

一开始,贾诩是在董卓帐下,他早就看清了这人的军阀本质,所以他没有给董卓出过什么计策,仅仅是当一位食客。在盟军讨伐董卓击破长安的时候,贾诩劝说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为的是自保,因为当时王允在清剿曾今依附过董卓的人,虽然贾诩没有给董卓献过计,但肯定也会被王允追杀。就是这么一个反攻长安的建议,让贾诩打开了三国历史的大幕。

夺回长安,安排好各方势力以后,贾诩投靠了段煨。段煨手下的人都很敬服贾诩,段煨心里很怕贾诩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表面上还是对贾诩很客气,贾诩看出来以后,心里有些不安,所以决定投奔张绣。临行之际,有人问他为什么段煨对他这么好,他还要离去?贾诩是这样回答的:“段煨生性多疑,现正在猜忌我。虽然他给我的待遇优厚,但时间长了我一定会被他所害,这次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指望我去连结外援,所以肯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接纳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结果确实如他所料。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贾诩是一个善于洞悉人性的人。

而张绣这个人本身就很厉害,有了贾诩辅佐,在反叛曹操的时候,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其后在得知袁绍准备偷袭许昌,曹操撤军的时候,第一次追击被曹操击败的情况下,采纳了贾诩的建议,进行第二次追击,击败了曹操撤退的部队。

官渡之战前夕,贾诩让张绣投奔曹操,并指出了三个原因: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正义之师;曹操兵力较弱,愿意拉拢更多的盟友;曹操心怀天下,很大程度上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投奔了曹操,曹操果然很高兴,封贾诩为都亭侯,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由此可见曹操的胸怀有多大。。)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每次论功行赏,张绣得到的封赏都远远超过其他人,当时的中国由于连年战乱,十户人家只剩得下一户,张绣的食邑是二千户,要知道,连跟随曹操时间最久的夏侯兄弟的食邑都没超过一千户,可以想见张绣当时在曹操军中的地位。

赤壁之战时,贾诩和已经去世的郭嘉意见一致,劝说曹操应该屯田养兵,则东吴可以不攻自破。但曹操这个时候已经看到了能统一中国的希望,所以没有听从贾诩的劝说,以致兵败。这件事也让贾诩明白了,虽然曹操在很多事情上都找自己商量,可内心深处对自己还是有一种隔阂的,比起其他四位谋士,自己仍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腹重臣。

渭南之战,献计离间韩遂、马超,帮助曹操平定关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找贾诩商量立太子的事情,贾诩听完以后抬头两眼看天,一直不说话。曹操着急了,就说我在和你说话呢,贾诩才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当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即位以后,为报答贾诩,封爵魏寿乡候,官拜太尉(三军总司令)。

贾诩一生为人低调,不私下和人结交,自己的子女婚配也不攀附权贵,曹操父子一直都很敬重他。当时他们这个圈子里,在谈论天下智谋之士时,大家意见高度一致,都很推崇贾诩。贾诩得以安享晚年,活到77岁去世。

易中天先生认为,贾诩是三国里最有智慧的人。而本人也认为,从洞悉人性,展现出的军事才能,政治博弈以及圆满人生的角度来考量,贾诩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第二个人是 张辽。

张辽出生在并州雁门郡马邑县,这个地方位于汉朝的北方边陲。

离塞外非常近,当时塞外的胡人发展的非常强盛,张辽所在的雁门郡经常受到他们的烧杀抢掠,因此,张辽从小就经历了大量的边疆战乱,少年时就成为了当地的郡吏。

中平五年(188年),继任并州刺史的丁原因为张辽武力过人,把他招为从事,派他带领部队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调遣。何进让张辽去河北招募士兵,在此期间,何进被宦官发动政变所杀,等张辽带着招募的一千多人回来的时候,董卓已经控制了政权,作为大将军何进的直属部下,只能统兵从属于董卓。董卓死后,张辽就跟随吕布,任骑都尉(略低于将军的官职)。后来就一直四处辗转,在兖州和曹操打完仗以后,就去了徐州。建安二年(197年),朝廷任命张辽为鲁国的国相,当时他二十八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辽在职业生涯初期,做的都是管理方面的文职工作,也就是说,张辽具备治理一个地区的能力。虽然他跟着吕布,但是他一直都是以北地太守或鲁相的名义,在部队里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地位,和吕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从属关系。

后来曹操打败吕布,命运的安排,让张辽归顺了能够追随一生的人。

在张辽之前待过的军事集团里,张辽怎么看都是一个另类。因为他是非分明,不会去做他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带领军队也是纪律严明,管理一个地方喜欢深入基层,体恤民情,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在曹操眼里,张辽和普通的将领不一样。

建安六年(201年),张辽和夏侯渊围攻昌豨于东海郡,历时数月,粮草快要用完了,大家都觉得应该撤军。但张辽却向夏侯渊说:”这些天每当我巡视的时候,昌豨就两眼盯着我看,而且他们的士兵发射的弓箭日渐减少,这种迹象肯定是因为昌豨心怀犹豫,所以没有力战,我想试着劝降他。“之后昌豨果真愿意投降,张辽一个人跟随昌豨到了他的家里,还拜候了他的家人,昌豨看到张辽是这么坦诚且有胆识的人,也就真的归顺了曹操。后来曹操让昌豨重新回到东海郡,随后就责备张辽:”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回答曹操:”凭着主公明达于四海的威信,我拿着圣旨,昌豨肯定是不敢害我的,所以我才敢去啊。“(这马屁拍的)

可以看出,张辽对战局形势的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有胆识且待人坦诚,情商非常高,采取行动之前能够充分考虑事态的变数。

中后期张辽在做好治理工作的同时,也肩负起了身为一名武将的职责,率领军队为曹操南征北战。那他的战力究竟如何呢?

张辽的巅峰之战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守卫战。曹操离开合肥准备西征张鲁,带走了全数主力,只留给屯驻合肥的张辽、乐进和李典七千余人的部队。不久,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虽然张辽给众将士作了形势分析,但是大部分将士还是不敢接战的。

于是,当天晚上,张辽召集了敢出城应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宰了牛,让大家吃饱了准备应战。

第二天天刚亮,张辽披甲持戟,自己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将士们也是纷纷跟随。在他率军杀入东吴的中军营垒之前,张辽自己就已经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兵和两名东吴将领。张辽一边朝东吴的士兵吼道:”我就是张辽!“一边拼杀,直至东吴的中军营地,然后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大旗下面,孙权身边的将士因为惊慌失措而不知道如何应对,众人被吓得跑到了一座小山丘上。经过观察,孙权发现张辽率领的士兵其实非常少,就指挥军队将张辽的部队包围住。张辽在第一次杀出重围的时候,听到没有突围的士兵在向自己求救,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再次杀入敌阵,救出被围困的士兵。这一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东吴军队的士气被张辽重挫,孙权军队望风披靡,没有人敢抵挡张辽。

成功撤回到城防以后,专心进行守备,其余将士的内心才安定下来,李典、乐进及其余士卒都对张辽表示叹服。

经此一役,张辽以八百将士战胜孙权十万大军,这种打法自古从所未见,合肥城内军心稳固。反观孙权的军队,围攻合肥十多天了也没能攻下,士气低落,然后孙权决定退兵。就在这个时候,张辽率部众出击,击溃了孙权正在撤退的军队,而且准确预估了孙权的撤退路线,分兵绕后把东吴军队撤退要经过的桥给烧毁了,要不是甘宁拼死保护,孙权差点就被张辽活捉了。曹操知道以后,对张辽大加赞赏,并拜他为征东将军。

直到张辽去世,东吴一直被曹魏压制。(张辽止啼不是盖的)

个人认为,张辽在巅峰时期的战力,一点都不逊色于全盛时期的关羽或是马超,和其他武将不同的是,张辽兼具勇猛果敢和战略眼光,并且善于团结自己的部下,在面对绝境的时候能够果断应战并扭转战局,综合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战绩来看,张辽才是三国第一猛将。

第三个人是 郭淮。

这个人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谁。

诸葛亮在北原的最后一战,和郭淮对峙,佯攻西围主攻阳遂的计策是被郭淮识破的,然后被郭淮打败,随后八月份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在后续数年的战争中,郭淮屡破羌胡,击溃廖化,并在料敌于先的情况下多次击败姜维。

郭淮最大的贡献,是他很好的镇守了曹魏的西北边疆地区,除了平定叛乱,抵御蜀国的进攻,还无微不至地关怀羌、胡等少数民族,被胡人称作神明。

其实郭淮统辖一个地区的能力是要超过张辽的,军事能力也很强。最后官至车骑将军,爵位阳曲侯,食邑二千七百八十户,比张辽还多一百八十户。

郭淮出现的时期如果能早一些的话,也会是一位风云人物。

这三人都是魏国的肱股之臣,可见,在当时的三方势力中,魏国人才济济,是最强大的一方,这也为后来司马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中你见到的每个人都是思维的提线木偶 -

在你心目中排名前三的动漫作品是什么 -

人类注定无法离开本超星系团吗?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