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代的千总相当于什么官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编制上,千户始于金朝,为世袭军职,元明一直沿袭。而清代有一个与之相近的千总的官职,但性质和之前的千户却大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清代的千户相当于什么样官阶?
清代的千总为绿营兵的军职,不再是世袭军职。在清代除了满八旗兵之外,还有汉八旗,也就是所谓的绿营兵。而千总是绿营兵的军职,不再像明朝的千户为世袭军职,由上面任命产生。
清代的千总属于中下级军官,统领的士兵人数不多,在500——1000人之间,属于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营级或者团级军官。但到了清末,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军备废弛,管理松懈,大部分的士兵都不在军营。为了讨生活,他们身兼数职,做起了兼职。只有在点名的时候,才去出现,甚至还雇人去应付点名之事。军官更是为了吃空饷,弄虚作假,编制根本就不满。一旦战事发生,往往一是人员不齐,二是战斗力低下,这些士兵带着两杆枪,一把长枪或者火枪,一把烟枪,见了洋人就跑,只会欺负老百姓。
总之,清末的旧式军队早就糜烂不堪,这样的带着两杆枪的军队,并且早就被洋人吓破了胆,焉能不败呢?清朝就这样的军队,又怎么能保家卫国,抵御外国侵略者呢?大清误国呀,是百年耻辱的罪魁祸首呀!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八旗兵
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旗是满洲军制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原来每牛录10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00人。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
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至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关后约20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旗兵驻京城四周,保卫皇宫和京师,主力是骁骑营、步军营和护军营。驻防八旗分驻各省要冲地点。京营八旗与驻防八旗人数差不相当。
八旗兵擅长骑射,装备主要有战马、云梯、大刀、盔甲、弓箭、配刀、藤牌、鹿角、鸟枪、红衣大炮等。蒙、满八旗善骑射,平旷作战是他们所长;汉军八旗善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是他们所长。
绿营兵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绿营也是经制兵。
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
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在京绿营统一由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因此绿营在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之省则是巡抚。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
绿营分陆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绿营总人数一般保持在60万人左右。绿营的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总兵以上的官员率领的绿营兵叫标兵。因此,标有督标(总督统辖)、抚标(巡抚统辖)、提标(提督统辖)、镇标(总兵统辖)、军标(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和漕标(漕运总督管辖)。后3标与前1标(督标)相并列。标下是协,由副将统领。标兵是绿营的主力。协下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为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总督除管督标各营外,还管本区内抚标、提标、镇标诸标,而巡抚没有管辖提标、镇标等诸标的权力。
绿营以营建制。各标均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统领是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地位与州县官相当。
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则差很多。
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0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与淮军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000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陆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
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
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将领服从曾国藩。
湘军陆师13营,每营500人。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0人。陆师共有5000余人。水师10营,每营开始440人,船21艘,后来500人,船30艘。1营30哨,每船1哨。水师5000人。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0人。
水陆师指挥员加上战斗员,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军共17000人。攻打天京时总兵力达到12万人。
湘军装备:刀、矛、抬枪、劈山炮、小炮、鸟枪、船(长龙、舢板、快蟹)、马匹等。
教育、训练:用儒家思想教育,严格训练,虽酷暑寒冬不松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过丈宽之沟,火球能掷20丈之遥。
湘军军饷自酬,实行高薪饷,比绿营多1倍有余。兵饷名义上是自筹,实际上一靠捐输,二靠各省督抚支援。
与绿营比,湘军有很多方面不同。绿营归兵部指挥,实行世兵制,湘军不归兵部,听从曾国藩一人,实行招募制,士兵选择严,质量好,训练艰苦。绿营吃国家粮,武器由国家提供;湘军的薪饷自筹,武器先进,刀矛与火器并重,水师装备洋炮。绿营腐朽,没有战斗力;湘军蛮横,敢拼。绿营饷薄额多,湘军饷厚额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较:魏源《圣武志》卷十一:“绿营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湘军勇丁4.2两。
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军阀武装。李鸿章招募3500人,曾国藩拨给3000人,共6500多人。同治四年发展到六、七万人。编制模仿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在装备方面优于湘军,洋枪洋炮多,并且采用洋操。
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
防军与练军
为避免朝廷猜忌,当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曾国藩裁撤25000人,留万人守南京,15000人为皖南北之师。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于国防,称防军。
同治初年,各省督抚从绿营中挑选一部分人训练制兵称练军。照勇营办法训练,不用刀矛弓箭,换用洋枪洋炮,称练军。练军始于同治二年刘长佑编练直隶。再说早点则在咸丰十一年署步军统领文祥已经挑选八旗精锐在北京创立神机营,使用洋枪,开始了练军训练。同治五年到光绪九年,各省从绿营中也挑选优秀将士开始练军训练。防军和练军于是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海军
清朝海军的建成是洋务运动的一个成果。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萌发建立海军的意图。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军的计划,并开始行动。经过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和粤洋海军。其中粤洋海军分福建海军和广东海军。北洋海军驻守大沽、旅顺、营口、烟台,南洋海军驻守江宁、吴淞、浙江,粤洋海军负责海口、台湾、厦门、琼州、廉州等福建和广东海面。
福建海军,在光绪十年前有各种舰船16艘,在中法之战中损失殆尽;南洋海军,在光绪十年前有大小舰船17艘,也遭受重大损失。广东海军在中法之战前有各种舰船25艘,但都比较小。得到比较充分发展的是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是海军的主体,到光绪十四年(1888),全军4000多人,有大小舰船25艘,其中巡洋舰7艘,铁甲舰2艘,蚊炮船6艘,练船3艘,运船1艘,鱼雷艇6艘。光绪十一年(1885)成立的海军衙门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在旅顺、威海卫修了炮台,还有其他一些配套设施,形成完好的海军体系。
北洋海军的编制有二:一是船制,二是官制。船制:分右翼、左翼、中军、后军4队。中军、左翼、右翼各由3舰构成。后军由炮舰、鱼雷舰和练习舰各3艘以及运输船1艘构成。官制:李鸿章为总节制,下面提督1人,总兵2人,副将5人,参将4人,游击9人,都司27人,守备60人,千总65人,把总99人,除李鸿章以外一共272名官员。
新军
新军是甲午战争后清朝采用新式装备,运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练兵方法和军制建立起来的近代化陆军。
新军的开头是光绪二十年(1894)冬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德国的陆军建制、战术,使用洋枪洋炮训练“定武军”,共10营,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袁世凯接手,并更名“新建陆军”,人数扩大到7000人,增加了步兵2000,马队250人。
新军建制一是分兵种(如上述),二是实行营制。全军分左右翼(相当于旅),下面有营、队(相当于连)、哨(相当于排)、棚(相当于班)。官制:总统1人(袁世凯摄),两翼各有翼长1人,统领1人,分统2人,营有统带官1人,帮统官1人,队有领官1人,哨有哨官1人,哨长2人。棚有正副头目各1。
新军机关有总部,下设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新军使用武器有奥国造5响曼利夏步枪,马枪,6响左轮手枪和格鲁森快炮。聘德国人伯罗德操练,德国人祁开芬为炮队教习,挪威人曼德为马队教习。
新军除袁世凯的陆军外,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在江宁编的自强军。该军也分兵种:步队、炮队、马队和工程队。全军13营:步队8营,炮队2营,马队2营,工程队1营。编制仿欧洲军队:步兵营分5哨,250人;炮兵营分4哨,200人;马队分3哨,180人。工程营100人。35名德国人当教练,将领贝伦可多夫作总教练,天津和湖北武备学堂学员为分教练。后来又聘请了日本教习。
自强军后来由刘坤一接办,最后归袁世凯,做他的武卫右军。
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武职外官。
总兵为正二品武职外官。
清朝将军以驻防地名为号,乾隆朝定制为14位,即盛京将军、 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江宁将军 、 成都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荆州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
其中盛京将军、 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五大辖区内因为不设巡抚、总督职位,可以称之为边疆将军,是为本区最高军政长官。
内地驻防将军与本地行政长官督抚还有绿营各成系统,互不统属。但若会同奏事,则列名于总督之前,以示尊崇,但就实际权力来说还是总督与巡抚的权力大。
其中伊犁将军比较特殊,为正一品武官,统辖地域很是辽阔,军队也众多,受其节制的官员也相当多,在驻防将军中权力差不多是最大的,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将军权力受到压缩,只负责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防务和军政。
清朝还有抚远大将军一职,并非属于固定官职,遇有大战事才会任命于人,相当于前线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
一般担任抚远大将军的不是皇帝的兄弟和子嗣就是皇帝绝对信任的大臣。比如说康熙末年的大将军王胤禵,雍正帝时期的年羹尧。
都统是清朝时全国各地“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满语为固山额真。主管八旗军队,镇守军事要地,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在有驻防将军之处,一般设有副都统为正二品官职,满语为梅勒章京。
提督统辖一至两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掌绿营军队,共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职能与驻防将军类似,一般编制内提督也就是二十多人。
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清初总兵无定品,乾隆年间始定品轶,为正二品,编制内的总兵只有83人,提督与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晚清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因为损耗巨大国库空虚给不起赏赐,就发明了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官职,只是虚职并非可以马上上任,只是记个名,清军中带记名提督头衔的人有五千多人,带记名总兵头衔的人有两万多人,已是泛滥成灾。
将军、都统、提督品级是相同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提督一般都是汉人,在清朝实权较小,将军与都统对比,按所在八旗对比,如果都统是上三旗,将军是下五旗,那么都统地位高。
将军、都统、提督和总兵是清朝的四种武官,而且是四种高级的武官。大家应该也都听过这四个官名,但是他们是多大的官,具体又是做什么的,这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一般来说,清朝的将军、都统和提督的官阶都是从一品的,而总兵是正二品的。那么这四种武官分别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清朝中前期实行的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制,八旗兵和绿营兵是两种不一样的体系。八旗兵是满清入关之前原有的军事力量。早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就确立了八旗制度。之后,皇太极又扩充完善了八旗制度。清朝入关后,保留了八旗制度,八旗兵被派往京师和全国各地驻守,目的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但是满人人数毕竟没有汉人多,八旗兵的兵力不够充足。因此,顺治入关后,在原有明军的基础上,改编了一支汉人军队,这便是绿营军。简单来说,八旗兵就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而绿营兵则是汉人组成的军队。这是两套不同的军事体系。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旗人和满人不是同一回事。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全部是由满人组成的。但是到了皇太极时期,他又扩充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这样算起来,八旗的每一旗都有满、蒙、汉三旗,一共是24旗。所以旗人并不都是满人,汉人和蒙古族人也可以进入八旗的,会被编入汉八旗和蒙八旗。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清代名将年羹尧原本是汉人,但是他后来被编入汉军八旗之一的镶黄旗。所以年羹尧是旗人,但是他并不是满人而是汉人。
八旗兵和绿营兵不仅兵员构成不一样,这两套军事体系的军官也是分开设置的。在这道题目中,将军和都统是八旗兵的军官,而提督和总兵是绿营兵的军官。虽然提督和将军、都统都是一品大员,但是在清代八旗地位尊崇,将军和都统比提督要尊贵。
清朝入关后,在一些军事要地派驻了八旗兵,全国共有14位驻防将军。这14位驻防将军分别驻守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驻防将军的职责是负责驻地的军事防务。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这14位驻防将军并不都是从一品的,其中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是正一品的。另一点是总督和驻防将军官阶一般都是从一品的,但是如果两者的驻地相同,则驻防将军的地位在总督之上。
举个例子来说明吧。闽浙总督和福州将军的驻地都在福州,那么福州将军的地位在闽浙总督之上。福州将军才是清廷设在闽浙地区的最高官员,闽浙总督次之。但是如果从实权来看,那么福州将军的实权是不如闽浙总督的。
清朝的都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和驻防将军类似的地方军官,是驻守在地方上的军事长官。一般来说是在没有设置驻防将军的地方设置都统。另一类都统是八旗中的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这类都统和原先的八旗旗主类似,掌管该旗的各种军政事务,权利很大。
提督是清朝绿营的最高军官,官阶是从一品。提督又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一共有15名提督,其中12名是陆路提督,另外三名是水师提督。这三名水师提督分别是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以及长江水师提督。提督是统辖一个省的陆军或水师的最高军官,和现代的省军区司令员类似。
清朝的总兵也是绿营的高级军官之一,是正二品武官,位次于提督,受提督统辖。一般来说,一个提督管辖的区域内会有数个军事镇地,这些军事镇地的长官就是总兵。所以总兵其实就是提督的下级军官,一个提督管数个总兵。总兵和现代的地级市军分区司令员类似,不过也略有不同。现代一般每个地级市都有军分区,而清代并不是每个州府都设总兵的。清代一共有83位总兵,其中水路总兵13名,陆路总兵70名。
将军与都统是八旗的高级长官,而提督和总兵则是绿营的高级长官。
清代将军有三种。最常说的就是驻防将军,也就是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负责一地军政大权。初为武职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为从一品。此外,将军还是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临时出征时的统帅也可称作将军,并且加上一些名号,如扬威、靖逆等。
(福州将军崇善)
都统也是清代八旗中每旗的高级长官。清代在各省建置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两者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在一部分地区,都统即为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如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等。
提督为各省绿旗兵营制的最高长官,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也称“提督总兵官”,简称“提督”,世称“军门”,每省一人,节制全省绿营官弁。提督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官品级高。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品秩与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同,比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略高,但须受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总督节制。总兵的正式名称为“镇守总兵官”,是清代绿营的高级将领,负责一镇的军务。总兵官阶正二品,比巡抚(从二品)略高。
在武官这个序列中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从一品的。清朝八旗在全国共设十四个驻防将军,他是驻防地八旗兵的最高长官。分别是:驻守盛京、黑龙江、吉林、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驻防将军和总督同驻一省的话,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共同上报。名义上驻防将军还不如总督。
都统是八旗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分为满、蒙、汉三名都统,共24人。按照旗籍,驻防将军所在的都统地位高于驻防将军。
提督的总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军区差不多的性质。
将军主要是驻防八旗将军。类似于直属中央的野战军。将军大体相当于军师级别将领。
都统,也是八旗军官。24旗各有都统。直属各营也分上三旗都统。大体相当于师长。
提督,是各省绿营主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水师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九门提督不属于一般性质官员。
总兵,相当于省内重点城市的军事主官。实际兵权相当于守备师长。
我们经常在清宫剧中,看到有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的官职,那么他们都负责什么工作呢?我们一一来看。
将军:
提到将军,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领兵打仗的将领。早在2000年前就出现了这个职位,那么清朝的将军也是带兵打仗的吗?答案为不完全是。清朝的将军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以封赠武职的,比如建威将军,振武将军,五显将军,武功将军等从正一品到从二品,这些将军可以带兵打仗。
第二种是宗室爵号,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九至十二等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第三种是镇守管理地方的最高官员,比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他们要管理当地的军政,民政,法律等事务。
都统:
都统是八旗中的最高军政长官,从一品,掌管各旗的户籍,田宅,教育,军务,选官等。在张家口,承德设置都统驻防,乾隆时期,新疆地区驻扎都统,掌管乌鲁木齐的军政。
提督:
提督一职在明朝就有,明朝的巡抚兼任提督。清朝提督是省一级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总兵:
总兵明朝就有,清朝时期,总兵为正二品(乾隆时期开始定品秩),受提督统辖,掌管本镇军务,清朝设有总兵定员83名。
清朝的将军是边疆旗兵的最高长官,位列从一品,因驻扎于边关,也常常称其为封疆大臣。
都统是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位列从一品,也就是驻扎在各地的旗兵,主要负责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训练等事物。
提督是掌管朝廷以及地方兵马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武警部队,位列从一品,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词语:九门提督,其实就是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员,一般为满人。
总兵在清朝以前,一般为镇守一方的公候或都督,到了清朝,因为提督的设立,总兵降为第二长官,位列正二品。
这里区分一下,将军为 边疆旗兵 的最高长官,都统为 驻防旗兵 的最高长官,提督为 地方武装 的最高长官,这三个都是 从一品 。
而总兵,则是 地方武装 的第二长官,为 正二品 。
其中,他们所掌管的兵一般是这样区别的,将军和都统手下的兵主要为八旗子弟,提督和总兵手下的兵,主要为汉人军队。
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些都是清朝的高级武职官员。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势必会出现一些满汉二元化的制度设计,尤其在军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军事力量分为两个系统,其一是八旗系统,其二是绿营系统。其中,将军和都统属于八旗系统,提督和总兵属于绿营系统。
接下来就来具体说说这四个武职官员。
01:将军 将军主要指的是驻防将军。
清朝的八旗兵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京营八旗,主要驻防京畿,还有一类叫驻防八旗,主要驻防各地军事要冲。那么,负责管理这些驻扎在军事要冲的八旗兵的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就是驻防将军,官阶最初为正一品,乾隆年间降为从一品。这样的驻防将军,清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4个,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其中,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为将军下去,这五个地方的驻防将军品级仍为正一品。
作为当地驻防八旗最高军事主官,驻防将军虽从权力上比不上总督,但官阶和地位都胜总督一筹。尤其是当出现驻防将军与总督同驻一省的情形,如果地方出现重大事宜须会同奏事时,驻防将军的名字应该排列在总督之前,以示尊崇。
此外,清朝跟其他历朝历代一样,也有大将军的职务。但大将军并非常设官职,而是在遇有重大战事时临时设置的最高统帅。战事只要一结束,大将军一职也就不存在了。
02:都统 都统这个官职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八旗都统,一类是驻防都统。
八旗都统并不是单纯的武职官员,而是负责管理旗人的官员。最初名为固山额真,清朝入关后改名为都统,官阶为从一品,主管一旗旗下军政、户籍等事。到后期,八旗都统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了。
驻防都统与驻防将军类似,也是节制清朝地方驻防八旗的军事长官,主要是在不设驻防将军但又有八旗兵驻扎的地方设置,全国只有两个,即察哈尔都统和热河都统。
而在设驻防将军的地区,设驻防副都统,受驻防将军节制,官阶为正二品,全国共设29名驻防副都统。此外,有些军事要冲必须要驻军,但又不在驻防将军和驻防都统的管辖辖区内,故设置专城副都统。全国共设专城副都统四人,即密云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青州副都统、凉州副都统,四人皆直接隶属于兵部。
03:提督 清朝除八旗兵之外,还有绿营兵系统,是由汉人组成的地方部队。而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就是负责统辖一至两省陆路或水路绿营兵马的最高军事长官,官阶为从一品。清朝在全国总共设置了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
若论品级,提督的品级甚至高于地方上的总督,但由于清朝始终防范汉人,加之天下承平日久,重文轻武风气渐生,提督的权力和地位远远不如总督和巡抚。总督和巡抚拥有兵部尚书和侍郎的加衔,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制辖区内的绿营兵。提督虽贵为一品大员,但实际权力一般,基本没有调动部队的权力,且既要受总督、巡抚制约,更要听从中央兵部的命令。
04:总兵 绿营系统内的军事官员,除了提督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外,从高到底还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而总兵则隶属于提督管辖,主管辖下一镇绿营兵务,最初无定品,乾隆年间始定品级,为正二品。由于清廷在不同省份设置绿营兵的数量不同,所以导致各提督之的总兵所统辖的兵员数多寡也不尽相同,多的可以统辖万余人,少的不过数百人。一般来说,清朝全国共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70名,水路13名。
在清朝,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四种官职的最大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将军和都统作为军府制的首长时,既管军又管民;提督和总兵则只管军事。
下面详述之。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按不同治理方式,可分为直省制和军府制两大类。
直省制,大概相当于明代的两直隶加十二布政司,先后有多次变动,总体来说,省的数量在增加。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设总督和巡抚节制。总督辖一省或数省,巡抚辖一省,其下设布政司,按擦司和提督学政三大衙门。
军府制主要设于边疆地区,地位相当于省。这些地区的最高长官,有的称为将军,有的称为都统,有的称为办事大臣或参赞大臣。至于将军和都统,两者都是其所辖地区的最高长官,不过,将军比都品级别更高些。
将军辖地有: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伊犁。这些将军既管军,也管民,有时还要负责外交事务。
都统辖地有:热河,察哈尔。其职掌如将军。
此外,清朝还有另一种将军和都统,那就是在内地的许多军事重镇,负责节制八旗驻军的,如成都将军,他就是负责四川地区的八旗军队的。他们偏重于军务,一般不管民政。(有的还兼管绿营。)
提督和总兵则属于绿营系统的高级指挥官。提督为从一品,是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每省一至二人。一省的绿营兵又分为若干镇,每镇的首长称为总兵,每省二至六人。
由于东北三省为清朝龙兴之地,一向由八旗把守,不设绿营,所以没有提督和总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