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中之战”是曹操的最后一战!曹操因此失去统一的最后机会!

以史为鉴 2023-06-28 18:28:49

“汉中之战”是曹操的最后一战!曹操因此失去统一的最后机会!

“汉中之战”是曹操的最后一战!曹操因此失去统一的最后机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赤壁之战后,退回北方的曹操调整战略,对周围一些小的割据势力用兵,他打败了马超,平定关陇地区。此时的刘备也已经占领蜀地,积极谋划北上。因此,夹在曹操、刘备两大势力之间的汉中,就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汉中之战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生死存在的关键一战,也可以说是曹操统一天下最后的机会!

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秦、陇、蜀三地的咽喉要道。曹操若想平定蜀地,必须夺取汉中,而刘备要想北上,也必须拿下汉中,这样才能进入关中地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凭借强大的实力,首先对汉中用兵,他在建安二十年三月,亲率十万大军出征汉中。

当时割据汉中的是张鲁,他手下兵微将寡,根本无法抵御曹操的军队,到这年十一月,张鲁率领余部投降。曹操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全占领了汉中。那么刘备为何没有抢先动手呢?原来此时,刘备与孙权围绕着荆州问题发生矛盾,几乎兵戎相见,从而延误了夺取汉中的计划。

当刘备与孙权完成议和时,张鲁已经战败,逃往巴西,刘备赶紧“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消息传来,蜀中大震,因为曹操完全可以进军蜀地。然而此时,曹操却犯了一个错误,他拒绝了刘晔、司马懿继续进军的建议,而是留夏侯渊、张郃等人驻守此地。

曹操北撤后,刘备集团内部举行讨论,人们一致认为要想保住蜀地,必须夺取汉中,法正分析道:“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后,先派出马超、张飞攻打武都等地,切断曹操军队由陇右进入汉中道路,接着亲率三万精兵北上。第二年,刘备与夏侯渊陷入对峙状态。为此,刘备修书给诸葛亮,要求蜀地派出援兵。诸葛亮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派出数万援军。

此时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改变策略,避实就虚,于是爆发了定军山之战。此战中,老将黄忠斩杀曹军主将夏侯渊,大破曹军。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已经亲率大军来援,虽然此时曹军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落。刘备胸有成竹地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刘备调整部署,据险坚守,并不出战,曹操对此也无可奈何。曹军人数众多,粮草需求自然也很多,但汉中地形复杂,转运粮草非常困难。与此同时,刘备还派出军队袭扰曹操的粮道,导致曹军兵无斗志。到最后,曹操只得于这年五月撤出汉中。汉中之战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也宣告曹操统一梦想的破碎,七个月后,曹操病死于洛阳。

汉中之战曹操为何最后却失败了呢?

汉中之战曹操为何最后却失败了呢?

汉中的重要性不比荆州差,刘备失去荆州还能生存,只是生存的艰难些;若是丢了汉中,蜀国相当于腹地对曹操打开,曹操随时就可以由汉中长驱直入攻打成都。汉中市魏蜀必争的地方,魏国占领后随时可以奇袭蜀汉老窝;而蜀国占领汉中,汉中则成为蜀国抵御曹操的第一道屏障。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的关键就是夏侯渊犯了致命错误,因为汉中之战从217开始,一直打到219年正月,刘备都没有取得任何胜利,对于坚守险隘的曹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这么一直打下去,刘备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

可是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改变了策略,使了一招引蛇出洞,刘备攻打并占领了紧靠汉中治所南郑附近的一座山-定军山,引诱夏侯渊出关迎战,当时夏侯渊军紧守阳平关,刘备无法攻克。夏侯渊听说刘备占领定军山后,率领张郃出关争夺定军山,夏侯渊一出阳平关就意昧着失败。

因为他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在敌人预设的战场与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而且还中了敌人的声东击西、围点打援之计,夏侯渊哪有不败的道理。定军山一战曹军主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军失去主将,军心震动;赵云汉水一战其英勇更让曹军胆寒,可见刘备军队士气高昂,山地战很厉害;曹军大多为北方人,不善于山地丛林江河等地作战。

曹操的综合能力要胜于刘备、孙权二人,但是人无完人,曹操也有短板,曹操精于政治,重视战术,却忽视战略;而刘备的长处就是善于隐忍,具备厚积薄发的能力,且重视战略,但是蜀军人才太少;孙权占据长江天险,坐拥江东之地,在蜀魏战事频发的时期他可以趁火打劫。

所以三国之所以在早期没有一统天下,就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相互钳制,而又都相互错失战机,类似汉中之战的发生,还有之后的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以及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夷陵之战等等。

持续2年的汉中之战,曹军战败或许是因为一次局部的失利

汉中之战是奠定三国格局的一战,如果刘备没有夺取汉中,那么他的想要作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军事威胁之下,同样的,曹操想要尽量完成统一,就必须保住汉中,这场双方兵力共数十万,持续两年的战争,最终可能是因为曹军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结束的。 这次战役双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可以肯定的是,曹魏军力要远远多于刘备的军力,刘备一方大概兵力应该是在10万左右,这也是当时刘备能够在益州集结兵力的极限了。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这是在孙权就荆州归属问题和刘备闹翻后,孙刘两家发生的短暂军事对峙,当时刘备引军5万,刘备当初入益州之时,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加上占领益州之后,收纳原益州军,兵力打到10万还是可能的,所以刘备才敢于发兵5万东进和孙权对峙,毕竟当时汉中有曹军具备威胁益州的实力,刘备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够的兵力。 根据《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记载,在汉中之战中,两军对峙之时,刘备是向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催求援兵的,毕竟刘备是没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汉中的,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刘备基本上是尽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点像秦赵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不惜举国之力,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一举围歼赵军,刘备也是有此魄力的,这也是刘备能够赢得汉中之战的一个原因,相对来说,汉中对曹操来说也是重要的,但绝不是生死之地。 刘备在汉中先后集中了近10万的兵力,那么曹军呢?诸葛亮曾说:「 ”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曹魏在汉中先后增兵两次,在曹操平定张鲁后,大军班师时就留下了夏侯渊张郃徐晃驻守汉中,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汉中之战前,曹操是南下讨伐过孙吴的,出军之前,陈琳为曹操写了讨伐孙权的檄文,也就是《檄吴将校部曲文》,里面记载,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也就是5万曹军加上少数名族的兵力,那个大约在6至7万之间,毕竟汉中经历了人口迁徙,养活不了过于庞大的军队。 在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时,曹操是刚刚结束和孙权的战事,《三国志.武帝纪》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亲前去支援汉中战场的,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随行的还有曹洪、曹真,经过这次支援后,曹军在汉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达到10万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当时曹真是下辖虎豹骑的,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虎豹骑是曹军精锐,历来都有曹氏宗亲之人才能统辖,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不是用人数来简单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军从长安来到汉中战场,(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所以在经历过两次增兵之后,曹军在汉中前后集中了十多万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优于已经是倾尽国力的刘备军。 汉中之战前半段,刘备军战术指挥,部队战力都是弱于曹军的,刘备计划的战术安排都一一被曹军破解,刘备军接连失利,初期刘备想要截断曹军后路,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曹休建议趁刘备军集结之时出击,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之后刘备再次想要截断汉中曹军和关中的联系,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这是双方军力对比的最好印证,毕竟刘备所率将士没有经历过常年征战,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战力可想而知,而曹军那可是实打实的百战精兵,抛出将领指挥层面,单兵作战能力,刘备军难以和曹军相比。 所以刘备只能暂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在定军山一线和夏侯渊展开对峙,夏侯渊与张郃统军驻守定军山,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这是扭转战局一战,之前刘备一直没有在汉中战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没有定军山之战的话,刘备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会退军,曹操也不必亲临汉中前线了,在夏侯渊战死,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汉中曹军是军心不稳的,曹操必须及时开赴汉中,否则会有发生大规模溃败的危险,而曹操从长安率军支援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 在曹操征讨汉中,收服张鲁之后,曹操听从了张既的建议,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为的就是防止汉中复叛,但是之前说了,曹操在汉中是留有重兵的,也就是夏侯渊所辖近7万的兵力,那么当时汉中的人口能够供养这支军队吗,显然是不能的。 汉中人口最多的时候就是张鲁掌控汉中的那30年,《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记载,在张鲁想要称王之时,其属下阎圃就建议他不要称王,以免招致天下的功伐,阎圃就说过,「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也就是汉中要超过10万户的百姓,其中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10万户应该是有的,那么曹操这次迁徙汉中百姓,和可能就迁走了一半的百姓,身下的百姓要养活7万曹军是不是太苦了,那么这粮草大部分还是要汉中周边的百姓负担,而曹操在从长安率军驰援汉中,汉中之地集结了10多万曹军,后方负担还是很重的。 而且曹操在从东线撤军后,一直没有直接支援汉中是因为内部发生了叛乱,(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侯音的反叛就多少是由于曹操连年用兵导致的,《曹瞒传》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所以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就到长安了,可是什么时候开赴汉中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长安待了半年,如果夏侯渊没发生意外,曹操本可坐镇长安从容调度的,但是夏侯渊战死,曹操就必须有所行动了。 造成的后果就是,汉中本来对曹操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进可攻益州,退可保关中,绝不是什么鸡肋,可是大军集结于汉中这么个不利于粮草运输之地,曹操有一时找不到击溃刘备军的办法,相互对峙,反倒让对曹操不利了,曹操在率军入汉中之前,曾说过,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也就说曹操的后方百姓日子也不是太好过,东线刚刚和孙权结束战争,西线又和刘备死磕不是太明智的做法,所以本是曹操进攻益州的要地汉中,最终成为了曹操的鸡肋。 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与三月份进驻汉中,但是五月就退军了,这很不符合逻辑,如果就时间来看,曹操这是本来就不想要汉中的节奏啊,到汉中不到两个月,仗没怎么打退军了,还不如直接就让汉中留守的曹军直接退回来得了。 按照历史记载的话,在曹操入汉中时,发生了一件突发的事情,也就是汉水之战,《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曹操通过汉水运送军粮是比较方便的办法,而黄忠和赵云则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虽然黄忠先被曹军所败,但是赵云后期用计击溃了追击的曹军,此战曹军损失士卒还不是大事,问题是粮道被断,而曹军所运之军粮,估计也被刘备军所毁,没粮了,曹军在汉中自然无法久立,所以不排除此战直接导致了曹军撤出汉中,南宋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里写过,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 不过赵云在刘备集团中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地位,他是唯一的假五虎将,刘备只是封赵云一个翊军将军,是刘备创立的杂号将军,问题是,在赵云取得汉水之战胜利后,刘备没有更多封赏,包括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刘备似乎一直都不看重赵云,在汉水之战后,刘备军营庆功宴的时候,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问题是虎威将军,魏吴都设有此职,唯独蜀汉没有,刘备只是夸了一句不轻不重的「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可以说刘备还在,其他猛将还在,赵云在刘备集团只能是中层将领,或许永远都怕不上去,毕竟老大不看好他。 话说回来,曹操大军驻于汉中,后方百姓民生不稳,前线粮草还遭劫,曹操就只能退军了,而在退军之前,操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雍州刺史张既,既曰:「 ”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操从之,使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曹操再次听从了张既的建议,有迁走了5万余氐人,防住刘备以此为根据北上关中,经过这两次大量迁徙百姓,汉中虽说不是完全的无人区,但也基本上失去了成为刘备前进基地的能力,在三国时期,汉中又是曹魏蜀汉多次交战之地,以至于在晋国一统天下后,汉中人口只有巅峰时期的1/10左右,《晋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统县八,户一万五千。 总体上看,虽说表面上看是刘备击败了曹操,夺取汉中之地,但是本质上,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刘备只是得到了汉中之地,得以巩固益州,但是汉中人口锐减,又成为了刘备的包袱,需要倾注时间和资源与汉中,而曹操虽败,但是主力未损,迁走了汉中大量人口,在关中,雍凉之地形成了对刘备的军事压力,也是稳定了局势,曹操依旧是实力最强大的一方。 参考资料《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晋书.地理志》

曹操什么原因最后没能统一天下

曹操最终都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这是他的人生悲剧,给他一生的辉煌事业和雄图大略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但是从主观动机而言,包含了很多积极的内涵。
我个人认为,有五个原因致使曹操未能统一全国,这五个原因是:江河之隔、山川之阻、内有忧逼、战略失误、赤壁兵败。

一、江河之隔
赤壁兵败之后,曹操虽然做出了战略调整,重心西移,但并没有放弃对江南的渴望。213、214、217年,曹操三度南下攻打东吴,孙权依靠长江之隔,以险据守。曹操在濡须、合肥等地和孙权多次激战,收效甚微,双方议和。
二、山川之阻
曹操收复汉中,张鲁请降之后,蜀中一日十惊。司马懿和刘晔建议应该乘热打铁,拿下西川。曹操反复权衡之后,感叹:“既得陇,复望蜀”。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操军队已经经过了千里激战,进入汉中已经很疲劳,蜀中地势险要,远超过汉中之险,而且距离遥远,长途跋涉,实难攻取。故此,曹操迅速转入战略防守。
我认为,曹操不应该全盘放弃,可以打一打再看。
三、内有忧逼
曹操自迎帝于许之后,朝廷内部对于曹操的反击、反抗就从来没有断过,董承、孔融、伏完等人对曹操的政策和决策一次次的发起挑衅,甚至要用武力结束战斗。曹操深知内部的异动,所以在收复汉中之后便很快返回邺城。
四、战略失误
曹操在其军政生涯有一些比较重大的失误,比如首次“逮住”刘备的时候,就应该采取程昱的建议,杀之。放了刘备之后,曹操也后悔了,但是在剿灭徐州的时候,仅仅是击溃刘备,擒住关羽,对刘备不太重视。南下荆州的时候,曹操把精力都放在了占领江陵、稳固刚得到的土地上,仍然没有下达死命令,生见刘备人,死见刘备尸。尔后,刘备得到喘息机会,最终和孙权联合。
五、赤壁兵败
赤壁兵败是曹操军事生涯的千古遗憾,曹操在巨大优势下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致使孙刘联合,再加上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北方军士不习水战、多生疾病等原因,最终饮恨赤壁,抱憾终生。

曹操在后期对孙权、刘备的作战为何屡屡不顺?刘秀和赵匡胤这些人为何能入蜀?
当时的局势不同,刘秀下蜀的时候,徐淮、荆襄之地已经拿下,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内部也很稳定。赵匡胤南下的时候是从巫峡和川北两路进攻,形成包围之势,而当时的荆州在刘备手上,曹操不易发起围攻。
曹操发起剿灭马超、韩遂的战役到他逝世只剩下10年时间,曹操已经在争分夺秒的抢时间,他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耗尽了自己的平生所学,直到逝世前几个月,曹操还顶着65岁的高龄还往返于关中、荆襄、宛洛之间,十分疲惫,为自己,为人民战斗了最后一分钟。

以上五个原因,致使曹操在洛阳挥手作别人间的时候也未能看到天下一统的盛世。曹操的遗憾怎么不能让天下的优秀政治家们、军事家们同辈同泣呢?
我泣了,你们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2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