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什么慈禧一死大清就灭亡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末期,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最终,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更使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自此,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让国人有了学习的对象及动机,于是,民众纷纷呼吁:要对旧制度进行改革。这其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就是“立宪”,后人,将这些主张推行改革的大臣也称为“立宪派”。在当时的环境下,“立宪派”的臣民有很多,不单单包括留洋的学生及新式学堂的学生,还包括当地的士绅、富甲。
光绪二十七年,当慈禧老佛爷带着光绪帝还在西安避难之时,改革就已经悄悄的开始了。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应该是改革应付外国事务的部门,这个部门后来被改名为“外务部”。由于,国内的义和团运动,西方人急切需要清政府建立一个对接部门来处理西方人的需求,外务部就是在这种压力下成立起来的。
可是,之后的改革停滞不前,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官员制度,或者宣贯一下当年戊戌变法的内容。有了这股学习变法的浪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异常兴奋,立即鼓吹变革,在社会上制造舆论,让大家都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在全民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朝廷单单改一下官员制度已经不能让大家满意了,所有,必须大力推动改革。
立宪派人士要求:改革要彻底,必须完全跟西方接壤。
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我们境内打仗,这次是日本赢了,赢得很是彻底。在现在看来,这是中国的耻辱,竟然有其它国家为了中国的土地而在中国本土打仗,中国却无动于衷。但是,在当时,很多人愿意去给日本人做密探,或者给俄国人做密探,一些运气差的密探,就被砍头了,甚至,后来还被拍成纪录片。
那时候,鲁迅正好在日本留学,看到了国人甘愿为日本人牺牲的情形,愤怒的放弃了医学,转而从事文学创作。另一部分国人还是以看热闹的心情看待这次日俄大战,尤其是日本获胜后,那些渴望变革的人都异常兴奋。在这次战争之前,保守的人觉得俄国会打赢,而支持变革的人希望日本能够打赢。现在,日本打赢了,在立宪派看来,这是一种激励。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是亚洲人首次打破欧洲人的神话,也让他们知道:只要国家进行变革,自己则迟早可以像日本一样战胜这些侵略国。这次战争给很多国人带来了希望,至于战争的性质,他们就不那么关心了。当然,这次的事件也惊动到深居皇宫的西太后。自从日俄战罢,签订调解合约后,皇宫内外就没有以前那么安静了,蠢蠢欲动的大臣越来越多。
宫廷外的张謇和汤寿潜开始鼓动百姓,要求朝廷尽快立宪。宫廷内也不得安宁,很多达官贵人都坐不住了,总想做些什么。朝廷上袁世凯和瞿鸿禨是相互敌对的,总是相互攻击,但是,在立宪问题上,他们却出奇得一致,要求大清应该建立新的宪法了。甚至,平常名声不好、受到太后器重的庆亲王,也站出来要求要改革。
不但如此,地方总督张之洞和周馥也表现出对立宪的热情,地方大员的奏折,一封封得递到西太后的面前,就堆在她的桌面上。经历过逃难的西太后,似乎也变得开明了起来,现在,整天和西方的公使夫人混在一起,可能还是有些看不惯,但是,太后还是得忍着,有时候,高兴了还会给这些夫人一些赏赐。
西方的文化传播到中国,太后老太太还是比较担心的,她担心皇族的地位会不保,担心国家局势会动荡。现在,大家要求的立宪,到底是能够发展清政府的实力呢,还是会动摇清政府的地位?老太太自己的心里也没有底。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现在了老太太的面前,他就是从日本学成归来的曹汝霖。后来,此人在五四运动中是卖国求荣的汉奸,但是,现在他还不是。
那个时候,曹汝霖的地位还很一般,但是,他懂得日本,是少数知道日本的专家之一。曹汝霖被定义为著名卖国贼的渊源之一,可以追溯到1905年。这年的11月17日,中日两国全权大使奕劻、小村寿太郎等在北京就东三省条约事宜展开谈判,袁世凯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其中,而“日本通”曹汝霖,是作为袁世凯助手身份出现的。所以,后来被指责卖国。
西太后特旨召见了曹汝霖,在此之前,曹汝霖得到了袁世凯的提示,知道西太后的询问,肯定与日本的立宪运动有关。果然,西太后开门见山,一上来就询问关于日本变革的情况,包括:日本何时完成立宪、立宪之前到过哪些国家进行考察、究竟以哪个国家的宪法作为借鉴的基础、议会上下的两院是什么情况、议员是如何选举的等等问题。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太后在召见曹汝霖之前,在西方立宪这一块也补习了一下,她也想弄懂这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怎么就比中国的制度要优越呢?
除此之外,西太后还特别想知道,日本开议会时,不同党派会不会相互攻击。之后,曹汝霖针对太后特别关心的问题回答道:开会总是免不了争吵,但是,一旦形成决议,两党肯定会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就像这次日俄战争,在战争前,日本内部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到了天皇决定应战的那一刻,大家都会齐心协力,为日本能够打赢战争而出谋划策。
听到这里,西太后回了一句:“中国人坏就坏在不能团结一致。”曹汝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话语还没有消除老太后对立宪运动的顾忌,于是,连忙说道:“如果朝廷有了国会,一旦大家能够坐下来开会,肯定会团结的。”老太后询问原因,曹汝霖回答道:“团结是需要中心的,而宪法就是这个中心。”
对此,老太太还是有些不解,曹汝霖又说道:“议员是人民选出来的,是人民的代表;内阁总理大臣是皇上钦命的,拥有行政权。两个中心都是为宪法做事,如果,两个中心没有办法统一,内阁总理大臣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员。只要选择了合适的议员,是可以达到和谐共处,君臣一心的。”西太后听了这番话,陷入了沉思之中。
曹汝霖的道理,不知道能不能说服西太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清廷的改革明显加快了,立宪的步伐也加快了。1905年,朝廷派出五位大臣出去考察关于立宪的事情。第二年,清政府宣布立宪,由各省选出代表组成咨议局,中央的资政院也组建起来了。1908年,朝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确认了立宪时间。1916年,国会成立。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诸多诤谏者,试图以对抗中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贞,比如:内阁学士文海,文海在一纸奏折中指出立宪有六大错:
第一,五大臣以考察政治之名始,却以建议立宪终,属于偷梁换柱;
第二,立宪者建议裁撤军机大臣,设置内阁总理,有回归日本立宪前藩镇割据之嫌;
第三,中国法制纷繁详尽,立宪者动辄评议,属于剑走偏锋;
第四,中国与西洋各国风土人情各异,不能照搬法度;
第五,变法求速成,违背了立法宜缓不宜急的客观规律;
第六,预备立宪一起,原先已有起色之筹饷、练兵之举全部废弛,造成浪费。
西太后过世后,继承人开始拒绝变革,要把权利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在1911年组成的皇族内阁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满族人,没有人数众多的汉族人身影。皇族的这个动作让大家寒心,于是,革命无情的开始了,皇族被赶下了台,小皇帝还没懂事,就从皇位上跌下来了。
其实,清朝末期的皇族,大多属于保守派。清朝的立宪运动是向日本学习的,显得十分保守,大部分权利还是掌握在满人手里,只有少部分权利分给了实力强劲的汉人。所以,当初决定朝廷开展立宪运动的西太后,是知道需要提高汉人的地位,让他们有更多的行政权的。
可是,老太后的后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固执得墨守陈规,抓住自己的权利不放,拒绝改革。由于,权利没有分散,皇族还是掌握大部分的权利,这次的运动也是一场“假立宪”运动。皇族的报应很快到来了,短短几个月,他们就被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改革派给推翻了。
为此,清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参考资料:
【《清史稿》、《明治维新》、《立宪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慈禧之死,短短三年之内清朝就覆灭了。然后有人得出结论。慈禧对清朝至关重要。
那么,这是真的吗?
我觉得是反过来的。慈禧的存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如果不是清朝末年慈禧半个世纪的统治,清朝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那么,为什么慈禧在世时清朝相对稳定呢?为什么慈禧一死清朝就倒了?
事实上,这就是独裁的特征。在古代王朝社会,专制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既保证了王朝社会的稳定,也导致了王朝社会的迅速衰落。为什么会这样?
专制是使用暴力、胁迫。比如清朝末年慈禧的统治,就是压制性独裁。慈禧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是因为她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慈禧在政变期间首次上升到清朝的最高政治舞台。事实上,政变是慈禧作为一个能人战胜帝国官员的斗争。这场斗争是慈禧对中心主义的辩护。咸丰帝生前任命的八位大臣,容易放权。由于八名部长都没有绝对优势,如果他们掌权,他们肯定会打得很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慈禧的行为是对中心主义的辩护。
但慈禧的中心主义是后帝国主义,不是帝国主义,相当于以毒代毒。换句话说,相当于一个人为了缓解身体疼痛而服用药物。虽然身体可能会感觉良好,但这只会使身体更具毒性。
(从窗帘后聆听)
从此,慈禧一直在不断加强道路的力量,一路奔跑。
慈禧于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慈禧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因为使用了汉族地主等新阶层,所以能够依靠地主武装力量消灭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覆灭后,慈禧的威望进一步提升,皇后权力更大,地位更稳固。
后来皇太后死了。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慈禧太后下毒。这并不完全确定,因为没有详细的历史。但无论如何,因为钱璐之死,慈禧得以完全不受约束地执掌大权,这使她的独裁统治更加强大。
正是戊戌变法的镇压使独裁统治达到了顶峰。
这一次,慈禧直接与皇帝较量。在此之前,它是在挑战强权,挑战平民,挑战另一个可能的权力给予者,钱璐。然而这一次,慈禧直接接过了皇权。
戊戌变法镇压后,慈禧成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后权力独裁者,谁也动摇不了她的地位!
(光绪皇帝)
慈禧的地位谁也动摇不了,一时稳定,但后劲很大。结果慈禧想独断专行,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所以不注重人才的培养,甚至故意忽略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皇帝的人才。因为皇权人才一旦培养出来,就意味着慈禧的权力将会转移。
于是我们看到慈禧先是立了未成年的儿子同治皇帝,后来又立了未成年的光绪皇帝。而从光绪改革中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事实上,即使慈禧面对一个小皇帝,她也很担心,因而会继续压制这个孩子。以至于光绪虽然长大了,却没有任何能力。在晚清,基本上没有出路。
慈禧不仅镇压皇帝,还镇压皇室其他成员。因为如果这些皇室成员强大了,肯定不会听命于慈禧,可能会造反。所以慈禧使用的皇室成员,必须非常顺从。
慈禧去世前,她将权力移交给载沣和玉龙。这两个人,其实都很无能。否则,权力就不会让给袁。现在慈禧要死了,她肯定会选择她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最有能力的人是载沣和玉龙,清朝皇室能有什么人!
所以慈禧死了,清朝被留下的事实与其说是慈禧的重要性,不如说是慈禧对局势负责的事实。
清朝后期,当慈禧去世后的三年,清朝便灭亡了。饱受争议的慈禧太后,是拥有政治手段和远见的,而在她死后后继之人没有这样大的权威和能力,所以清朝很快就灭亡了。
慈禧掌控了中国47年。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实行干政的皇太后。在掌权期间他签订了很多卖国条约,而自己的私生活又非常的淫乱不堪。落得了一个被后人唾骂的罪名。可是他一死清朝便忽然倒塌了,慈禧的能力可见一斑。
当英国侵略者敲开中国的大门之时,中国便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地步,清朝也岌岌可危,当政者慈禧便使用了很多的手段来挽回自己的政权。她一改清朝之前的作风,变得非常信任汉人。重用了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大臣,给予了他们非常大的权力。甚至还废除了满汉不能通婚等一系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拥有大权的女性,非常善于平衡权贵之间的权利,维护自己的中央权威。从捍卫自己的统治的角度来说,她做的基本上是合适的决定。而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也没有辜负慈禧开展了洋务运动。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后期的中日甲午战争上,洋务运动建立了新式的陆海军,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尽管输掉了战争,但也避免了被日本一口气吃掉的危险。慈禧的改革也突出了作用也非常之高明。
后来慈禧发现中央集权已经不能延续清朝的寿命,便开始实行各种新政措施,包括立宪,废科举,禁缠足,发展教育事业等等。尤其是他制定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后来当慈禧死后,清朝便失去了最高权威。后任者也不具备慈禧这样的能力。地方上拥兵自重,清朝便成为了一个空架子,也加速清朝的灭亡。
最重要的是当时清朝毫无人才,没有一个厉害的大臣能够唤醒当时在位的君主。而慈禧死之后,她原来的团体也随之解散,没有任何得力的人才,所有大臣都只顾着自己,没有人为了国家尽忠,因此一个没有人才为之效力的清朝,自然是无法维系下去的。因此清朝的灭亡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慈禧不在了才直接导致的灭亡,而要辩证地多方面看待。
慈禧生前一直在垂帘听政,培养了几个傀儡皇帝,可以说当时的清朝政权都是在她一个人的手上的,而她死后清朝就彻底完了,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培养出能够担当大任的皇帝,而且清朝的问题非常严重,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救药了。
清朝当时的所有大事全部都是由垂帘听政的慈禧来决定的,因此当时清朝就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皇上。慈禧在的时候,每个皇上都是被慈禧操控的,既没有实权,也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而慈禧也不懂得让他们学习一下如何管理,因此这些皇上就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什么也不会,当慈禧去世以后,什么都不会的皇上只能自己单打独斗,肯定根本无法把国家治理好。而且当时的大臣也不满这样一个愚蠢的皇帝,都不愿意帮他。而且当慈禧垂帘听政期间,清朝就已经有很多问题了,清朝的灭亡是早晚的事,只是慈禧比较幸运,没有成为亡国太后。清朝当时不仅落后于世界,而且毫无民族骨气,一直任由敌人打骂,毫无还手之力,割地赔款太多,所以造成了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慈禧也不着手解决,也就造成了未来的大隐患。因此慈禧死了之后,那个未经世事的皇上自然无法处理这些问题,清朝也就灭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