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是怎么去世的晚年经历了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17:40:25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是怎么去世的晚年经历了什么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是怎么去世的?晚年经历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张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处事的哲学,倒不是沉默不作为,而是要问心无愧地做事、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张廷玉也确实在这方面达到了殿堂级的水平。他历经三朝,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低调沉稳,处于权力中枢,却总能置身于政治纷争的漩涡之外。

张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书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极人臣、仕途大放异彩却是在雍正朝。

雍正终于从血腥的夺嫡斗争中坐上了那万众瞩目的位置,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伟业,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张廷玉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间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书的角色,为雍正出谋划策,他对清朝的贡献主要在于完善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运作规则。

可以说,张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汉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能被供奉在太庙,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有时皇帝的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以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会以郡王之礼厚葬,这就叫配享太庙。

雍正是个很公正严苛的老板,他能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足以证明张廷玉的功劳以及雍正对他的肯定。

一帆风顺的为官之路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职,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廷玉自幼奋发读书也考取了功名,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开始重用张廷玉,当时康熙正受九子夺嫡的困扰,很多大臣都牵涉其中,因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而张廷玉却能知晓其中利害,处理好其中关系,成功地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康熙去世后,雍正更加重用张廷玉,一方面是为了广纳贤士,二是靠着张廷玉在官场上的威望,为自己巩固政权。张廷玉的仕途从此更加顺风顺水,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

清朝军机处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其中就有张廷玉,他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于太庙。

坎坷的“配享太庙”之路

官场上言多必失,张廷玉人上了岁数也开始糊涂起来,几乎忘记了自己一生的为官哲学。

乾隆当权时期,张廷玉年迈,有了退隐之心,便想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了,可雍正临终前说了让他配享太庙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获此殊荣,并且当时其他的大臣也对这件事怀有疑虑,于是就上书,希望皇帝可以写一个书面承诺来证明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气,他认为允不允诺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没有理由来要求自己立字据,就算哪天不想让他在死后进入太庙了,他张廷玉也不能说什么。但乾隆终究把这口气咽了下来,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于是写了手谕,保证让他配享太庙。

但是乾隆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张廷玉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本就心中有气的乾隆,觉得张廷玉这是大不敬,便借题发挥,夺去了他的爵位,但这时并没有取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请归,乾隆命他自审是否配享太庙,皇帝以大学士九卿议,罢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过,让他告老还乡了。

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老家孤独落寞的去世了,他并不知道,后来乾隆迫于面子,还是按照先帝的遗诏,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尊荣,想必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还是很遗憾的吧!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可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在官场上肯定有他的处世之道。纵观他在官场的数十年,一直是勤勤恳恳,功劳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变得也有点昏聩了,虽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可在他死后,还是让他进了太庙,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可惜人双眼一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权臣张廷玉还是抱憾而终的!

张廷玉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晚景?原因是什么呢?

张廷玉之所以会获得晚景凄凉,是因为他得罪了乾隆皇帝,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原因究竟在哪里?第1个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不喜欢张庭玉,但又不能不用张廷玉。第2个方面,张廷玉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不了解自己这个顶头上司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第3个方面,张廷玉选择退休的时机不对。

张廷玉晚景凄凉因为乾隆皇帝不喜欢他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新的领导上台之后做的第1件事情,那就是人事的重新安排,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在乾隆眼里却是一个障碍,我是新皇帝,我做事要有新气象,我用人一定要用新人,你这么一个老人总在我眼前晃,我不喜欢你,我既然不喜欢你,我怎么会让你有好日子过有好果子吃呢?

张廷玉晚景凄凉,因为不了乾隆

翻开清史,我们就能够发现乾隆是一个极度自私自大自傲和目空一切的君王,而老臣张廷玉恰恰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不了解自己这位皇帝是什么样的脾性。正因为不了解乾隆,所以才在一些事情上没有顺着乾隆的心意去办,不知不觉的把乾隆皇帝得罪了,在一个单位你不了解自己上司,而且还总是得罪他,那么你在退休的时候他怎么能放过你呢?

张廷玉晚景凄凉,提出退休的时机不对

张廷玉知道自己会面临怎样的下场,也知道乾隆不喜欢自己所以希望及早退休,我们根据史料可以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乾隆皇帝真的不喜欢这个人,不过在张庭玉提出退休的时候,他又为什么没有痛快的答应呢?因为毕竟这是位老臣,是自己父亲喜欢的官员所以不能直接了当的答应,否则就是不忠不孝啊!而张廷玉在提出退休的时候,总是赶上乾隆皇帝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也就让乾隆皇帝越加的讨厌他和恨他,这才是导致张庭玉晚景凄凉的最主要原因。

大家怎样看待张廷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康熙年间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他把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地当做座右铭,逗终身诵之。地他在修《康熙朝实录》时删削了许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雍正赞他逗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地,称其为逗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地。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然却逗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地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拒绝。雍正皇帝顾念张廷玉生活清苦,雍正八年(1730年),曾赏银两万两,张廷玉不敢收。雍正说:逗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地不许他推辞。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资助乡里穷困者和灾民。雍正还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澄怀园赏给了张廷玉,张廷玉因之号逗澄怀主人地。

乾隆二年(1737年),张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

一座,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被称为逗良弼桥地。乾隆五年(1740年)春,张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欠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雍正皇帝最赏识鄂尔泰、张廷玉这两位老臣。鉴于新君好通过处罚前朝老臣来树立威望,雍正皇帝在弥留之际,以逗将来二臣可配享太庙地的方式来保护二人,彰显了雍正用心良苦,也表明雍正对张廷玉惺惺相惜的情分。

鄂尔泰去世后,乾隆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党权势过大,开始对张氏家族抑制,还对张廷玉做出了略带侮辱性的评价:说张廷玉不过逗以缮写谕旨为职地。在本朝的十几年,逗毫无建白,毫无襄赞地逗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地。说张廷玉不过是个写圣旨的,在本朝十几年没有一点辅改的功绩,只不过是因为他供职多年,如那些古时的器皿样,只是个摆设而已。

乾隆十二年(1747年),张廷玉因年老多病祈求退休。乾隆不高兴,对他说:逗朕以为,作为人臣,如果心意预先有辞官而去的想法,必将对一切事物漠然视之,敷衍了事疏于政务,年龄已到就奉身告退辞职,谁还会全力为国家管理实务看这是不能不加以辨别说明的。地乾隆实际上不想放张廷玉离开朝廷,他要亲自看着他老此终身。张廷玉从此不再敢轻言辞职一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以张廷玉年逾古稀为由,准他不必早朝,遇天热,或刮风下雨,可以不必入内,他的内阁首辅位置由讷亲取而代之。张廷玉明晰皇上此举的真正意图,于是立即上疏请求辞去兼管吏部事务的职务,要求回乡,这次乾隆准了。张廷玉奉请入朝谢恩,奏称逗蒙受世宗遗命得到配享太庙殊荣,乞求圣上将所说立为凭证。地为自己身后配享太庙之事让乾隆皇帝给他写一份保证。这让乾隆很不高兴,但他还是写了首诗赐给张廷玉,在诗中表明不会改变先皇遗诏。第二天,张廷玉让儿子张若澄上朝代谢皇恩。乾隆很恼怒:逗张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着来,也该来谢恩。为自己要赏赐时能亲自上朝,可是谢恩时就不能亲自来了,这样对待朝廷给他的莫大恩惠,好像这都是他应该得到的,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看地

乾隆的怒言被张廷玉的门生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暗中通风给他。张廷玉第三日早上赶紧进朝谢恩。乾隆见状猜想有人走漏消息,经查果然如此。乾隆十分生气: 逗朕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地斥责张廷玉逗负恩植党地,立即削去张廷玉伯爵。那些嫉妒张廷玉的朝臣见风使舵,向上进言,称张廷玉没有资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最高荣誉。乾隆谕示仍保留张廷玉配享太庙。罢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及尚书职,留任办事赎罪。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不顾自己是永璜老师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请南归故里。乾隆斥责道: 逗你曾待候朕讲读,又曾是定安亲王的师傅,却是这样的冷漠无情到如此地步,这是有良心的人做的事吗看地还诏命把配享太庙的名单给他看,让他自己说是否够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惶恐万分请求罢允配享太庙,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定议具奏。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配享太庙,并上奏乾隆。乾隆皇帝以此修改了雍正皇帝遗诏,罢除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同年9月,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曾涉及吕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罚张廷玉白银一万五千两,并追缴以前赏赐的各种物品,查抄其在京住宅。而张廷玉的其他党羽如汪由敦等人也都受罚。可见乾隆对张廷玉的怨恨。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83岁的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了张廷玉的罪过,谥号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庙。

乾隆五十年(1785

年),乾隆对张廷玉之事仍念念不忘,当他再次看到张廷玉的奏折,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致,命刻碑记之。乾隆在碑后题记,谓:逗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地

古人说逗老而戒得地、逗七十悬车地。正因此,张廷玉七十岁后才多次请求回乡养老,绝不为过。可却因此惹了乾隆,遭受罢官、削夺爵位、免予配享的处分。

回头看,张廷玉为清王朝日理万机呕心沥血这样了还不行,按照乾隆的观点你要逗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地这样的苛刻要求,打击加上侮辱摧残,绝对够七十多岁的张廷玉经受的,郁闷恐惧恐怕一直伴随在其最后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廷玉带着深深的遗憾溘然长逝。尽管他仍被恩准配享太庙,那毕竟是他死后的事情了,当事人本身不知晓,给后世人做眼罩子看,又有多少意义看

张廷玉在康熙九子夺嫡中全身而退,为何晚年被乾隆说得一文不值呢?

提到清朝的历史,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康乾盛世的辉煌,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能臣比如,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陈廷敬,索额图,纳兰明珠,张廷玉,施琅等。各个都名垂青史。在这些能臣中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寥寥无几,大多都是因为一己私欲最终落了个阶下囚的下场。

今天我们说一说张廷玉,提到他不是因为他善始善终,相反张廷玉晚年虽没有成为阶下囚但也算是下场凄惨,也未得善终。而是因为他的仕途坎坷起伏,辅佐了三个皇帝,从备受赏识到碰壁受到冷遇,这样的经历备受世人关注。

张廷玉,祖孙三代都是朝廷命官,可谓是"一门皆顶戴,满堂朱紫衣",张府风光无限,深得皇帝的青睐。

尤其是张廷玉,更是康雍乾的三朝元老,在康熙时期,满朝文武无人能超过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凡是重要的事情康熙都会让他去办,德高权重的他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处理公务尽心尽责,当天的工作从不留到明天完成;作风上,他清正廉洁,从不私拿他人之物,可以说是两袖清风;他是康乾盛世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不仅对清朝的政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文学造诣也相当的深厚,在文学著作上也是非常有成就的。

主要作品《明史》、《世宗实录》、《大清会典》等,还编著了一些建立并完善军事和奏章制度方面的书籍,为历史的研究和取证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同时他的书法水平也是值得一提的,直到今天很多书法爱好者还用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临摹的范本。他谨小慎微的习惯从为官之日一直到保持老死,也正是这个习惯救了全家老小性命。才最终实现了配享太庙的梦想。

张廷玉晚年因为朋党之争,配享太庙等问题使得乾隆皇帝对张廷玉很是不满,一直想找个机会可以惩治惩治他,甚至想治他于死地,但始终找不到他的把柄。

终于机会来了: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在母亲逝世后,为了挣点"考试费",竟然隐藏母丧音讯,"匿丧赶考",这事被乾隆皇帝知道了,这么一个品行卑劣的人竟然受了张廷玉的推荐,还和张廷玉做了儿女亲家,可见张廷玉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清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