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宁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关于宋宁宗和杨皇后的爱情故事,史料的记载虽有些俗,但绝对真实。话说这位27岁的皇帝在一次曾祖母举行的家宴上,看到了一位33岁的大龄剩女,于是乎,眉目传情,缘定三生。该女子便是杨皇后。
杨皇后生于公元1162年,一说其原名杨桂枝,令一说法其原本并非姓杨,但至于具体姓啥又不清楚。
南宋词人周密在其《齐东野语》中关于杨皇后的姓氏是这样记载的:“(杨皇后)既贵,耻其家微,阴有所遗,而绝不与通。密遣内珰求同宗,遂得右庠生严陵杨次山以为侄。既而宣召入见,次山言与泪俱,且指他事为验,或谓皆后所授也。后初姓某,至是始归姓杨氏焉。次山随即补官,循至节钺郡王云。”
因其养母张夫人是位杰出的民间艺人,所以小编猜测,其很有可能也就是位民间爱好艺术的小姑娘而已。这张夫人由于经常进宫演出,和宋高宗的吴皇后私交不错,在其去世后,吴皇后念及张夫人的好处,听说其养女聪慧便召来宫中伺奉,时年一十二岁。宫中谓之“则剧孩儿”,可见其表演水平不低。
公元1195年,宋宁宗赵扩继位,此时的小姑娘已是位33岁的黄金剩女了,如果没有特别机缘的话,怕是只能老死宫中了。
然而杨皇后有着一般宫女所不能比的优势。一来是其容貌,端庄耐看;二来是其有才华,知识渊博,会写诗,还精研书法;三来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她深得吴太后喜爱,可以有机会见到皇帝。果不其然,宋宁宗对其是一见钟情,短短五年时间就晋升到了贵妃,宁宗原配韩皇后一死,她就做了皇后。
这一出姐弟恋虽最终修成正果,但同时也爆发出了很多矛盾,无意间竟改写了整个南宋的历史进程。
先是立后的矛盾。
当年韩皇后去世,同为贵妃的杨氏和曹美人展开了竞争。当时的权臣韩侂胄向皇帝进言,说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但宋宁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随即立了杨氏为皇后。就这样,杨皇后和韩侂胄之间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公元1207年,韩侂胄北伐中原失利,杨皇后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便和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设计将其杀死在了玉津园。韩侂胄死后,史弥远掌握了实权,不但恢复了秦桧的爵位及谥号,更是积极奉行之前的那套乞和政策,于次年九月,和金国重新签订了和议,史称“嘉定和议”。
接着是立嗣的矛盾。
按理说当时的皇位继承人是赵竑,他对史弥远的飞扬跋扈十分不满,打算即位之后就处理他。不料这一消息被史弥远得知了,便开始不时地在宋宁宗面前诽谤赵竑,希望宁宗能够废了他,令立新君,不过没能得逞。宁宗死后,史弥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七次往返劝说,最终逼迫杨皇后同意废除赵竑(后将其害死),另立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
最后就是内廷和外廷的矛盾了。
宋理宗继位之后,为了感激杨皇后的恩德,不但尊其为太后,而且还作了垂帘听政的规定。不过此时的朝政大权早已落入史弥远之手,杨皇后也没法争,只好在宫中颐养天年。在其七十大寿之际,她主动提出了退出政坛,还诏祷天地百神,大赦天下,第二年便病故了。
史弥远两朝一共擅权了近三十年,对金国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百姓则又是疯狂地掠夺,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南宋国势迅速衰退。后来又历经了丁大全、贾似道两位奸相之手,整个南宋可以说已经完了。
所以说,宋宁宗如果不玩姐弟恋,杨皇后就不会上位,史弥远也就篡不了权,昏庸无能的宋理宗也就当不成皇帝,南宋的国力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发生动摇。虽说南宋最终还是会亡国,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不是史弥远领导的主和倒行逆流,主战派的力量势必会有所伸张,蒙古大军又岂会如此轻松就横扫江南?
这里也不是说杨皇后是祸水,其根本还是怪宋宁宗好色误国,可是他也不想啊,男人哪有不爱美色的呢?天性!
这其中究竟谁是谁非,不敢妄下定论,只是还原下历史的真实罢了。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皇后,唐朝及唐代以后的皇后史书上均记载为某氏,只有一些有特殊经历的皇后才记载了姓名(如宋真宗皇后刘娥、明太祖皇后马秀英),故唐朝及唐代以后的部分皇后姓名为近年考证所得,有部分著名的妃子用*标出。
两汉时期:
·吕雉(汉高祖刘邦皇后)
·张嫣(汉惠帝刘盈皇后)
·窦猗房(汉文帝刘恒皇后)
·薄阿渝、王娡(汉景帝刘启皇后)
·陈阿娇、卫子夫(汉武帝刘彻皇后)
*李妍、赵钩弋(汉武帝刘彻妃):赵钩弋并非真名,其真名历史上没有记载,钩弋为其外号
·上官小妹(汉昭帝刘弗陵皇后)
·许平君、霍成君(汉宣帝刘询皇后)
·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皇后):王政君历汉四世为天下母,并最终导致其侄儿王莽篡汉建新
·许夸、赵飞燕(汉成帝刘骜皇后):赵飞燕原名赵宜主,因其舞姿轻如飞燕遂更名赵飞燕,赵飞燕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舞蹈的皇后
*赵合德(汉成帝刘骜妃)
·郭圣通、阴丽华(汉光武帝刘秀皇后)
·邓绥(汉和帝刘肇皇后)
·阎姬(汉安帝刘祜皇后)
·梁妠(汉顺帝刘保皇后)
·梁女莹、邓猛女、窦妙(汉桓帝刘志皇后)
·何莲(汉灵帝刘宏皇后)
·伏寿、曹节(汉献帝刘协皇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郭女王(魏文帝曹丕皇后):《二十五史》中称她郭嬛,女王是她的字,最近史学家新考证郭女王大名叫郭照
*甄洛(魏文帝曹丕妃)
·吴苋(蜀昭烈帝刘备皇后)
·杨艳、杨芷(晋武帝司马炎皇后)
*左棻、胡芳、诸葛婉(晋武帝司马炎妃)
·贾南风、羊献容(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国毒后,她导致了西晋的八王之乱;羊献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度皇后,西晋灭亡后她被匈奴贵族刘曜所得,并成为了前赵的皇后
*谢玖(晋惠帝司马衷妃)
·梁兰璧(晋怀帝司马炽皇后)
·虞孟母(晋元帝司马睿皇后)
*郑阿春(晋元帝司马睿妃)
·庾文君(晋明帝司马绍皇后)
·杜陵阳(晋成帝司马衍皇后)
·褚蒜子(晋康帝司马岳皇后)
·何法倪(晋穆帝司马聃皇后)
·王穆之(晋哀帝司马丕皇后)
·庾道怜(晋废帝司马奕皇后)
·王简姬(晋简文帝司马昱皇后)
·王法慧(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后)
·王神爱(晋安帝司马德宗皇后)
·褚灵媛(晋恭帝司马德文皇后)
张徽光、刘娥、靳月光、靳月华(汉王刘聪皇后)
·羊献容、刘芳(前赵刘曜皇后):羊献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度皇后
·郑樱桃、杜珠(后赵石虎皇后)
·段元妃(后燕慕容垂皇后)
·苻训英(后燕慕容熙皇后)
*苻娀娥(后燕慕容熙妃)
·段季妃(南燕慕容德皇后)
·李敬受(北凉沮渠牧犍皇后)
·臧爱亲(宋武帝刘裕皇后)
·司马茂英(宋少帝刘义符皇后)
·袁齐妫(宋文帝刘义隆皇后)
*沈容姬、路惠男(宋文帝刘义隆妃)
·殷玉英(宋废太子刘劭皇后)
·王宪嫄(宋孝武帝刘骏皇后)
·何令婉(宋前废帝刘子业皇后)
·王贞风(宋明帝刘彧皇后)
*陈妙登、陈法容(宋明帝刘彧妃)
·江简珪(宋后废帝刘昱皇后)
·谢梵境(宋顺帝刘准皇后)
·刘智容(齐高帝萧道成皇后)
·裴惠昭(齐武帝萧赜皇后)
·何婧英(齐郁林王萧昭业皇后)
·王韶明(齐海陵王萧昭文皇后)
·刘惠瑞(齐明帝萧鸾皇后)
·褚令璩(齐东昏侯萧宝卷皇后)
*潘玉儿(齐东昏侯萧宝卷妃)
·王蕣华(齐和帝萧宝融皇后)
·郗徽(梁武帝萧衍皇后)
*丁令光、阮令嬴(梁武帝萧衍妃)
·王灵宾(梁简文帝萧纲皇后)
·章要儿(陈武帝陈霸先皇后)
·沈妙容、韩子高(陈文帝陈蒨皇后):韩子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但史学界一直不予承认,元代有戏剧《男皇后》即记述韩子高的故事,在江苏的陈文帝陵前立有两尊雄麒麟(其他南朝帝陵均为一雄一雌),可见韩子高的地位
·柳敬言(陈宣帝陈顼皇后)
·沈婺华(陈后主陈叔宝皇后)
*张丽华(陈后主陈叔宝妃)
·冯有(魏文成帝拓跋浚皇后)
·冯润、冯清(魏孝文帝元宏皇后):冯润小名冯妙莲,因私通假宦官高菩萨而被废
*高照容(魏孝文帝元宏妃)
·高英(魏宣武帝元恪皇后)
*司马显姿、胡仙真(魏宣武帝元恪妃):胡仙真即史书上的胡充华,充华为妃嫔封号并非人名,胡仙真在魏宣武帝死后临朝称制,她荒淫无耻,宠爱男色郑俨,最终导致北魏六镇起事
·尔朱英娥(魏孝庄帝元子攸皇后)
·宇文云英(西魏元钦皇后)
·李祖娥(齐文宣帝高洋皇后)
·李难胜(齐废帝高殷皇后)
·穆黄花(齐后主高纬皇后)
*冯小怜(齐后主高纬妃)
·元胡摩(周孝闵帝宇文觉皇后)
·李娥姿(周武帝宇文邕皇后)
·杨丽华、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繁炽(周宣帝宇文赟皇后)
·司马令姬(周静帝宇文衍皇后) 隋唐时期:
·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
·萧后(隋炀帝杨广皇后):萧后虽无名字记载,但萧后历经五主而不衰,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妖娆的皇后,《隋唐演义》中为萧后取名萧美娘
·长孙无垢(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清代一学者考证其名为长孙无垢
·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小名武媚娘,武则天也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韦香儿(唐中宗李显皇后):韦香儿曾经在唐中宗落难时与其同甘共苦,但后来她权力欲膨胀,并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唐中宗,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将她杀死
*杨玉环(唐明皇李隆基妃)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张惠(后梁太祖朱温皇后)
·刘玉娘(后唐庄宗李存勖皇后)
*花见羞(后唐明宗李嗣源妃):花见羞本姓王,其真名历史上没有记载
·李三娘(后汉刘知远皇后)
·黄惠姑(闽国王审知皇后)
·陈金凤(闽国王延钧皇后)
·李春燕(闽国王昶皇后)
·宋福金(南唐李昪皇后)
·周娥皇、周女英(南唐李煜皇后):周女英即小周后,南唐灭亡后她被宋太宗奸污而忧愤死,最近史学家新考证周娥皇大名叫周宪、周女英大名叫周嘉敏
·金飞山(前蜀王宗衍皇后)
·刘娥(宋真宗赵恒皇后)
·高滔滔(宋英宗赵曙皇后)
·孟婵、刘清菁(宋哲宗赵煦皇后):孟婵在北宋灭亡后,号召天下反金,并在杭州再造大宋王朝
·邢秉懿、吴芍芬(宋高宗赵构皇后)
·李凤娘(宋光宗赵敦皇后)
·杨桂枝(宋宁宗赵扩皇后)
·谢道清(宋理宗赵昀皇后)
·全玖(宋度宗赵禥皇后)
·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
·萧温(辽太宗耶律德光皇后)
·萧撒葛只(辽世宗耶律阮皇后)
·萧绰(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她就是辽国著名的萧太后
·萧菩萨哥(辽圣宗耶律隆绪皇后)
·萧挞里(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
·萧观音、萧坦思(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
·萧夺里懒(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皇后)
·塔不烟(西辽耶律大石皇后)
·野利都兰、没藏黑云(夏景宗李元昊皇后)
·耶律南仙(夏崇宗李乾顺皇后)
*唐括定哥、唐括石哥、蒲察阿里虎、耶律弥勒(金海陵王完颜亮妃)
*李师儿(金章宗完颜璟妃)
·王霓(金宣宗完颜珣皇后)
·孛儿帖(蒙古成吉思汗皇后)
·脱列哥那(蒙古窝阔台皇后)
·海迷失(蒙古贵由皇后)
·忽都台(蒙古蒙哥皇后)
*也速儿(蒙古蒙哥妃) 元明清时期:
·察必、南必(元世祖忽必烈皇后)
·失怜答里、卜鲁罕(元成宗铁穆耳皇后)
·真哥(元武宗海山皇后)
·阿纳失失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后)
·速哥八剌(元英宗硕德八剌皇后)
·八不罕(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皇后)
·卜答失里(元文宗图帖睦耳皇后)
·答纳失里、伯颜忽都、完者忽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皇后)
·马秀英(明太祖朱元璋皇后)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钱锦鸾(明英宗朱祁镇皇后)
*万贞儿(明宪宗朱见深妃)
·张宝珠(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张宝珠的大名叫张嫣,宝珠是她的字,史书和文学作品上为区别她与汉代的皇后张嫣故用张宝珠一名较多
·周玉凤(明崇祯帝朱由检皇后)
·阿巴亥(后金努尔哈赤皇后)
·哲哲(后金皇太极皇后)
*海兰珠、孝庄太后布木布泰(后金皇太极妃):孝庄太后是大清王朝幕后的开创者
·娜木钟(清顺治帝福临皇后)
*慈禧太后(清咸丰帝奕詝妃):据考证慈禧太后叫叶赫那拉·杏贞,而不是曾经流传的叶赫那拉·玉兰
·婉容(清宣统帝溥仪皇后):婉容为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后,满洲国建立后,她与侍卫李体育和祁继忠私通并怀孕(影视上将李祁二人合成虚构的李忠一人),遭到溥仪软禁,最终患精神失常而死
*文绣(清宣统帝溥仪妃)
宋宁宗赵扩是南宋第四位皇帝,他是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由于宋光宗两口子不孝顺父母,甚至在宋孝宗的葬礼上都不想露面,导致朝野震怒,直接便拥立太子赵扩做了皇帝。
不过赵扩的执政能力并不出色,早期朝政由韩侂胄把持,后期则由史弥远与杨皇后控制,所以别看他在位30年,但这当中有几年是他能够说了算的还未可知。
虽然宋宁宗比较平庸,但他的确很节俭,算是一个忠厚之主。
他对民间疾苦极为关心和同情。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曾护送高宗灵柩去下葬,路上看到农民在田间耕作的场景,他才意识到在深宫是体会不到百姓疾苦的。
即位后,宁宗几乎每年都颁布减免各种赋税的诏书。
而且宋宁宗毕竟是皇帝,可是他个人的生活却非常节俭,并不铺张浪费,他平时穿戴朴素,并不讲究,衣服鞋子多次洗涤修补继续穿。饮食器皿也不奢华,使用的酒器都是以锡代银。
即使在一些佳节的时候,饮食也是很清淡并不奢侈,就像元宵节,他也是独自端坐在清冷的烛光下,并没有大摆宴席庆祝,因为他知道外面很多百姓甚至还没有饭吃呢。?
同时他非常能够体会百姓疾苦。又一次他外出游玩,怎奈百姓争相争相观看,导致了踩踏的事件出现。他知道后非常自责和后悔,所以以后也不再出宫游玩了。?
宋理宗接班后,宰相郑清之还以宁宗的节俭劝谏过他,要他像宁宗学习。当然了,恐怕学习的也就这一点了。?
客观说,历史上勤俭的皇帝并不少,甚至有的皇帝同样喜欢穿带补丁的衣服,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勤俭当然是好事,要懂得体会百姓疾苦,但如果只知道勤俭,却没有治国能力,那么说实在的并没有什么用。
宋宁宗赵扩,生于公元1168年,是宋光宗赵的次子。据说他的母亲慈懿皇后李凤娘,是感而有孕。李皇后有一次做梦,梦见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大的太阳,她伸出双手将太阳接住,随后便被诊断出怀了身孕。后来在生他的时候,更是祥光围绕。
当然这个故事,真实性存疑,毕竟古代的皇帝们都爱搞这套。为了显示自己出生的独特性,什么母亲梦见神灵、仙女、瑞兽、宝珠等才生了他的事例数不胜数。宋宁宗的母亲李皇后梦见太阳,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总之在这一天,宋宁宗出生了。等他长大后,又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了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宋宁宗这个皇帝,是实实在在的庸君。他虽然想要做一个好皇帝,但是却实在有心无力,没有才能。说白了,就是一个智商下线的人。
宋宁宗是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毫无准备。也许宋宁宗自己也知道自己还欠缺当皇帝的资格,所以在继位为帝之后,他让人列出了许多的名家经典,治国论著,并且增加十名讲解官。宁宗每天都会读书学习,听人讲解经典奥义。不过可惜的是,宋宁宗的学习理解能力实在不怎么样。他虽然很用心的学习了,并为此做出了努力,但是这些经典著作,对他而言,基本上就是一划而过,讲解官说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对于治国理政毫无用处。
宋宁宗自己没有才能,于是便寄希望于朝政大臣。古代皇帝虽然绝大部分不会事必躬亲,但是也会选贤举能,善用人才,选拔出一个能力优秀而贤良的施政班子,对于有效的统治国家具有很大的意义。古代有些帝王,即使不评阅每一道奏折,只要掌控好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御下有方,也能成为明君。
但宋宁宗他明显没有这样的才能,纵观宁宗一朝,可以说是党派斗争,权臣当道。他们打压异己,甚至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让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更是走向末路。
宋宁宗有心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却没有相配的能力。甚至连皇帝基本的批阅奏章的能力都不具备,他评阅奏折不能平定朝臣所奏的对错。于是后来发展为,凡是朝臣呈阅的奏章,他都会批一个“可”字。有些时候面对同一件事情,两位官员的看法相背,但是皇帝却都批了一个“可”,到底如何还要官员自己在进行一争论。如此作为,很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政策的实行。
后来他开始任用“御笔”,就是选拔贤德的人,代他评阅奏折,并举出利弊,最后由皇帝判断。“御笔”这个职位,若是明君启用到还无妨,但向宁宗这种什么都不懂的人,则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选拔出不向之人,最后专权擅政。
宋朝的皇帝都很注重“谏台”,认为“谏台”是保证皇帝说走道路正确的一把枷锁。宋宁宗也不例外,但是在他之一朝,因为其个人能力的缺失。“谏台”所选拔的官员,都是一群权欲熏心之辈,他们的重点并不在监督皇帝的对错,反而沉浸在争权夺利中。“谏台”的责任与义务,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宋宁宗并不是享有恶名的君主,但是在其位却无其能,最后将宋朝推向灭亡的深渊,当的起“昏庸”二字。
宁宗一生共孕育有九个亲生的儿子,他们分别是:赵、赵坦、赵增、赵觌、赵、赵圻、赵、赵、赵。不过这九个儿子都没有活到成年,便便早早夭折。为了选定皇位继承人,宋宁宗又先后有了三位养子。
赵询:太祖后裔燕懿王德昭九世孙,初名赵与愿。6岁被宋宁宗收为养子,赐名日严,养在宫中。后被立为太子,拜开府仪同三司,封荣王。可惜29岁的时候英年早逝,未能登基为皇,谥号景献太子。
赵: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八世孙,赵希瞿之子。景献太子赵询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子,并赐名赵,授任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
赵昀:本名赵与莒,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宁宗驾崩后,被史弥远联合杨皇后校诏,立为新帝,更名为昀,是为宋理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