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究竟是“穷兵黩武”还是“功在千秋”?攻打匈奴是否值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原农耕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一直是个永恒的主题。如何跟游牧民族和平相处,是对中原帝国的一大考验。处理不好与游牧民族这层关系的帝国,轻则带来严重的财政赤字,重则直接遭其侵略导致灭亡。
秦汉时期的北部边境形势
秦始皇对待北方匈奴的办法是用武力解决,派大将蒙恬修长城同时长期驻守北方。当时的大秦帝国北方,存在多个游牧民族的政权,如月氏、匈奴、东胡。统一天下的大秦,对游牧民族拥有绝对的国力优势。
但是,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中原帝国无暇顾忌草原。这时候,匈奴单于冒顿东征西讨,破东胡、逐月氏;又向北降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一大帮草原政权;向南吞并了楼烦,甚至夺回了曾经被蒙恬大军侵占的河套地区。莫顿单于统治下的匈奴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图 | 冒顿单于
汉初,经过”白登山之围“后,汉高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宜力拼,于是马上改变战略,采取了怀柔之术,通过送公主和亲和财物利诱,满足了匈奴的欲壑,实现了和平共处的安宁。从此以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初期,虽然匈奴数次来犯,但对匈奴主要采取的都是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汉对匈奴的政策开始转变
汉朝在韬光养晦几十年后,大汉的综合国力一跃千里,汉武帝认为大汉相比于匈奴终于不再甘居下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汉武帝对匈奴开始“磨刀霍霍”,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部署了著名的“马邑之谋”军事计划。
图 | 马邑之谋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汉朝边境小城马邑为诱饵,引诱匈奴单于南下。汉武帝出动了30万大军,集结于马邑附近试图伏击匈奴,另有一支偏师迂回草原,准备切断匈奴的退路。不料单于率10万大军南下时,看到沿途牲畜遍野竟然无人照料,不禁起了疑心。此时匈奴攻下了一处边防小亭,抓获一个地方尉吏,从他口中知道了汉朝的伏击计划,于是急忙北退。马邑之谋就这样落空了。从此匈奴与汉朝彻底翻脸,频频入塞侵袭汉朝。
马邑之谋中,虽然汉朝与匈奴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却酿成了巨大的外交事件,一举改变了亚洲东部两大强国间几十年来相对和平的态势。匈奴断绝了和亲,并开始频频入塞劫掠,以示对马邑之谋的报复。而汉朝既然已经踏上了选择战争的道路,汉武帝决意继续走下去,对匈奴转守为攻。
此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将整个中原王朝和草原力量都卷入了进去。
战争的本质,就是撒钱
战争的本质是国力的比拼。这种比拼不是你掏出钱包来给我看一眼,说你有一百块钱,我掏出钱包来给你看一眼,有二百块钱,然后就宣布我赢了,我们两个都把钱包各自揣回去。
真正的战争是:你掏出一百元来,当场掏出打火机点了,问我:“服不服?”我二话不说,掏出二百块钱点了,问你:“不服,咋地?”就这么你来我往,直到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服软了,觉得再拼下去都得崩溃的时候,大家才坐下来和谈,结束这场战争。
图 | 战争就是烧钱
所以,战争是一场互相毁灭的游戏,一旦败了就一无所有,因此,上了场你就得玩命。匈奴人都是骑兵作战,马匹的速度、冲击力、负重和耐力都是人类的数倍,马匹还拥有一定的智力,可以在奔跑中自动寻找合适的路径。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更妙的是,马匹吃草就可以维生,在北方的草原上,相当于拥有了取之不竭的能量来源。
因此,马匹在北方就是一台不需要加油的战车,还能成倍提高战士的速度和力量,简直就像是冷兵器时代的神级武器。
面对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的骑兵拥有绝对的优势。有两个原因:
一、北方草原到处是牧草,是马儿的天堂,所以,马匹数量和质量都很高。游牧民族的人又都从小都生活在马匹上,骑射技术是农耕民族比不了的。
二、游牧民族不需要种地生活,他们不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可以轻易地举家迁移。在对农耕民族的战斗中,游牧民族可以把全族的战斗力集中在一点上,任意袭击农耕民族的薄弱环节。在得手或者失利的时候,可以随时撤退,不留恋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敌人穷追不舍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可以深入北方腹地,在广阔的原野上和追击者玩起捉迷藏,等到追击者人疲马乏、粮草绝尽的时候再杀一个回马枪,占尽地利的便宜。
图 | 冷兵器时代的超级武器——战马
农耕文明主要是步兵作战,面对这样有战马武力加持,又来无影去无踪的敌人,要想取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砸钱。
汉武帝选择的就是砸钱,花了七八年时间养了四十五万匹马,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你有啥装备我就用钱砸啥,你的骑兵军团厉害,我就用钱砸出一支比你数量更多的骑兵团。
汉武帝打匈奴的高额成本
养马的成本
一匹战马的体重一般都超过一吨,所以每天需要摄取的能量是巨大的。而且动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中,会有90%的卡路里会被浪费掉,而草中的能量又十分有限,所以一匹马每天要吃很多的草才能维持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平衡。因此,游牧民族不得不经常四处迁徙,因为一片草场的草很快会被吃光,根本养不活他们那么多的牲畜。在长城以北,马儿吃着几乎无尽的天然草料,养马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马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是相当于一辆自行车。
图 | 草原的天然牧场
汉武帝要想养马就需要有广阔的草场,而对于古代农耕帝国来说,要养活庞大的人口,土地本来就不够用,怎么可能将大量土地变为草场,去养马呢?汉武帝要想发展骑兵,就必须另辟蹊径,将草料换成精饲料。在食草的牲畜中,马是最挑食的。什么麦子杆、高粱杆,牛会很开心地吃,马儿却一口都不吃。马喜欢吃的是豆类这种人吃的食物,这就相当于人口夺食。一匹马一顿顶几个人的饭量,这些豆子的种植又要消耗人力,战马每天还要参加大量的训练,消耗能量更多也意味着吃得更多。里外相加,用精饲料养一匹战马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长城以南养马不光饲料消耗大,那些平时养在马厩里的马儿,要想锻炼奔跑,还需要开辟专门的跑马场,需要专人训练。所以说,骑得起马的,那都得是“开宝马”的土豪。饶是这样,汉武帝还是倾天下之财,养了四十五万匹战马。
汉军深入匈奴人腹地作战的高额成本
汉武帝跟匈奴人打的那场最大的胜仗,汉军出动了约十四万匹战马,损失了约十一万匹。一场大胜仗都损失成这样,那一般的战争还怎么打?打完仗,人家游牧民族回去随便找一个牧场,养几年,马匹又都出来了。你汉军回到长城内,还得花费巨资重新养马。
更严重的是,深入草原作战,后勤补给的成本更是高的吓人。一般骑兵作战,后面是步兵负责补给。汉武帝的几万骑兵远征,要配备几十万的步兵补给军团。为啥要这么多人,因为人少了根本守不住这么多粮草,一旦补给被切断,前面冲锋的骑兵也就玩完了。
图 | 古代战争,决定胜负的往往是后勤
问题是,这几十万人也要吃饭啊。所以,汉武帝是靠多支出了几十万人的人力与口粮来解决补给问题。古代运输成本极高,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朝给西南边境运送粮食,运输成本高达六十多倍。秦朝时从山东地区运粮到内蒙古,运输成本高达一百九十多倍。而汉武帝北征,距离更远、路途更艰苦,运输成本还会更高。哪怕就按六十倍计算,这也意味着汉武帝一下子就要往大漠里扔进去最少几千万人份的粮食。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几千万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挂帅奇袭祁连山,杀死和俘虏了匈奴士兵共计三万多人,擒获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等五个大王,以及他们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计五十九人,擒获匈奴的相国、将军、都尉六十三人。袭击祁连山这一天,成了匈奴国的“哀悼日”。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匈奴发出了这样的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图 | 霍去病剧照
汉军拿下河西走廊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刘彻"梦骏马生渥洼水中",大臣作天马歌献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大马营草原设置牧师苑。大马营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中部,且这里有天然大草场和丰盛的水源,历朝王师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这就是山丹军马场。有了山丹军马场(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帝国的财政压力才逐渐地得以缓解。
结语
前文说过,战争是一场互相毁灭的游戏,虽然从人类整体上来看,战争是一个负收益的行为,但是站在发动战争者的角度看,战争有可能是划算的。只要战争预计的成本小于预计的收益就行。换句话说,在战争的发动者面前有一个财务表,一边写着这场仗预计花多少钱,另一边写着万一咱赢了能赚到多少钱。只要后者比前者大,就有发动战争的理由。匈奴是大汉帝国在北方的国防安全隐患不假,汉武帝打击匈奴以固国防,这没问题。但是,你也得算计下收益和成本啊。
汉武帝如果能计算清这成本,在汉军拿下河套地区以及打通河西走廊后,就应该转攻为守了。因为这时候汉军以及掌控了匈奴人南下的战略要地,匈奴已经对长安构不成威胁了。但是,汉武帝固执地想完成前人未成之壮举,就是彻底消灭匈奴以绝后患。所以,他多次组织远征军深入大漠。可事与愿违,即使你这些战役打胜了又能怎么样?
图 | 大汉骑兵
北方太大,游牧民族又善于迁徙,只要暂时避开汉军的刀锋,等到汉军退兵后再找一块肥美的草原,就可以恢复生机,没几年匈奴人又能卷土重来。因为,你汉军不可能长期在草原驻军。由于降水少,草原地区的不适合耕种,所以,汉军驻军后只能像匈奴人一样游牧化。手握重兵居无定所,时间一长,汉军岂不胡化?把匈奴人赶跑了,却无法长期有效地统治他们的土地。因此,汉武帝即使撒再多的钱,也无法彻底消灭匈奴。
对汉朝来说,要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最好的方案莫过于分化瓦解匈奴,用一个草原部落来制衡另一个草原部落,从而保障长城以南的王朝疆域内的长久和平。你消灭了匈奴又能怎么样?匈奴没了,还会有其他游牧民族部落崛起。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派李广利等率领十几万大军多路出击,试图武力彻底征服漠北的匈奴。匈奴单于把辎重转移到鄂尔浑河以北,自己在鄂尔浑河以南率领匈奴大军背水一战,迎击汉军。这场战役以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匈奴而告终。至此,汉武帝想生擒单于、根绝匈奴之患的愿望彻底破灭。而且国内民怨四起,长安城外盗寇盈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江山社稷摇摇欲坠。
一个合格的国君,他的职责是要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去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那一种国策。拿下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已经是与匈奴作战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如果这时候汉武帝能收手,汉朝对匈奴的作战是非常值得的。但是,汉武帝选择继续向北打下去,这时候的战争的边际收益逐渐减少到了负值,甚至可谓是耗尽家财,这显然不一笔好买卖。
图 | 汉武帝雕塑
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将“文景之治”留下了老本折腾没了,又施行货币垄断、盐铁专营、酒榷、算缗告缗、卖爵等敛财的政策来弥补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这些政策榨干了民力,破坏了帝国的经济结构,也让大汉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心灰意冷的汉武帝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轮台诏》,后悔派遣李广利远征带来军事上的惨败,宣布国家将从横征暴敛、连年征战转向休养生息、和平发展。这也是他对自己倾尽国力征伐匈奴的一个回应。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带着未能歼灭匈奴的遗恨去世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匈奴仍然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南下侵扰大汉边境,始终刺激着汉武帝后世子孙们的神经。
汉武帝北伐匈奴的影响是深远的,汉军三次大败匈奴,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也由此加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霍去病封狼居胥,更是打出了我们汉人的气势!
所以汉武帝大举北伐匈奴带来的是民族自信心,是整个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这些是一个民族想要长久生存并发展下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有人说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而我认为汉武帝北伐匈奴更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的典型,如过没有汉武帝,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但是?穷兵黩武?式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又耗尽了汉朝初期六十多年积攒下的财富!《汉书》记载汉武帝晚年国内的情况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而《帝王世纪》里又记载:?军征三十余年,地广万里,天下之众亦减半矣?,所以我们来看,汉武帝对匈奴用兵30年的这段时期里,国内人口是急剧减少的!不仅如此,汉武帝晚年国内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史书记载的汉武帝时代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多达43次,?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而连年对外用兵又加重了国内的赋税,这些都导致了汉武帝晚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甚至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
而且令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汉武帝集全国之力对匈奴用兵并没有彻底打垮他们,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汉武帝打击匈奴亦是如此,汉匈之间长达30年的较量,匈奴败落了,而大汉王朝也迎来了空前的统治危机,汉武帝晚年最后三次出击匈奴都是大败而归,再加上受?巫蛊之祸?的影响,此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有点?日薄西山?的意思了。
但庆幸的是,汉武帝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的执政失误,最后他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反省罪过的诏书?《轮台罪己诏》,他在里面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决定罢兵并恢复之前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所以,汉武帝发动对匈奴作战有利也有弊,大家不能以偏概全而论之!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始终对中原王朝是个巨大的威胁。在秦代,匈奴曾
一度为大将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后,匈奴趁楚
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骁勇善战的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
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
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数次入侵边境,攻城屠邑,掠夺财物和人口,
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
忍辱负重,休养生息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匈奴的屡屡犯境非常愤怒。公元前200年,刘邦乘着刚
刚击败项羽、统一中国的余威,率领大军向匈奴进攻。双方在白登山展开激战,
结果汉军队大败,刘邦被围七天七夜,几乎被俘,后以重金收买了匈奴首领,
才得以突围。
刘邦自此认识到汉朝实力不足,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但在处理与匈
奴关系上仍苦思不得良策。不得已,刘邦采用了娄敬的建议,以汉家公主和亲
匈奴,并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其袭扰。在军事上,
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
汉高祖之后,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积极发展生产。
但历代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反而使他们认为汉朝软弱
可欺,因此在边境闹得越来越凶。。
边患大事,一日不忘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汉帝国经过60多年休养生息,经济有了
很大发展。国力的强盛为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满足于王朝贵族固步自封的做
法,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汉武帝在位最初的几年,虽然还延续着前几任的和亲政策,但他一直在寻
找机会改变传统政策,彻底击退匈奴,解除边境安全隐患。他曾对大将军卫青
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
伐,天下不安。”汉元帝时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的陈汤曾在向中央陈述攻打
匈奴的理由时说:“凡侵犯中国的,逃得再远,也要诛杀。”这句话最能代表
汉武帝的想法(原文:“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编者注)如此气概,
当为后世敬仰。
此后,积极发展军事力量成了汉武帝的重要任务。他认识到汉军战斗力弱
的问题,便积极从匈奴那里学习先进的骑兵突击战术,以及铸造锋利而结实的
战斗武器技术等。
同时,汉武帝不拘成法,大胆起用一些勇猛而功名心强的将领,陆续清除
一些思想僵硬腐化的军事将领。
为加强边防建设,汉武帝将大量民众迁往边境,在那里建立城邑,并对边
郡居民进行军事训练。还在边郡设立马苑,大量养马,官府养马达45万匹,奠
定了建设大骑兵集团的基础。武帝还创置了北军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为建
设骑兵而置。至此,汉朝建立起一支由10万—15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组成的强
大军队。
组织辩论,明确态度
为推行攻击匈奴的策略,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御前主持了一场规模空前
的是否需要打击匈奴的辩论。
汉武帝的观点是:汉朝对匈奴的大量馈赠示好,不但没有满足这些野蛮人
的贪欲,反而更激起他们对汉朝巨大财富的觊觎之心。朝野上下已经对匈奴毫
无信用、反复无常的行径感到无比厌烦,确认这是一群不可以用道义来约束的
野蛮部落。对于这样的边患,如果不彻底清除,反倒会让其觉得软弱可欺,国
家边境也不会获得永久的和平。
辩论开始后,汉武帝发现朝廷中的论调明显分为两种:支持和亲者认为匈
奴难以降伏,还是应该继续以前的和亲策略;主张用兵的大臣则尖锐地指出,
和亲只会助长匈奴嚣张的气焰,会向朝廷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对他们的宽容
忍让绝不能再继续下去,并且,事实证明匈奴的存在对汉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
的威胁。后来,大行令王恢提出一个大胆而又诱人的计划:在马邑设下埋伏,
用计诱使匈奴单于上钩,一举消灭。这个方案打动了汉武帝,他义无反顾地决
定出兵攻打匈奴。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王恢统领30余万军队,埋伏在马邑城(山西朔州)
左右山谷之中,然后设计引诱匈奴进击。但在最后关头,被匈奴单于识破计谋,
匈奴急忙撤退。汉匈两国的邦交从此破裂。
倾力靖边,远驱匈奴
此后,汉武帝更为苦心地经营征伐匈奴的计划,他精心挑选最杰出的军事
统帅卫青、霍去病分别率军深入敌巢,并集合了李广、赵破奴等一大批杰出的
将军。汉军斗志高昂,都希望在与匈奴的决战中立下不朽的功勋。
骠骑将军霍去病亲自对武帝许下誓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汉武
帝最终将领兵重任托付给了他。
但最终与单于主力交锋的是大将军卫青。当时卫青已出塞千里,正好遇到
伊稚斜单于在此摆好阵势。卫青冷静地命令用军中的武刚车环列为营,派出五
千精骑与伊稚斜交锋,匈奴也派出万骑。战斗进行之中,卫青又令军队分左右
两翼包抄。伊稚斜见汉兵强盛,心中不安,到傍晚时分,偷偷骑上健壮的骡子
在数百名匈奴勇士的保护之下突围逃走。卫青察觉之后,急命轻骑追击出二百
多里,最终没有赶上,被其侥幸逃脱。卫青继续清剿匈奴余众,前后斩杀万余
人,一直杀到赵信城。这里有匈奴积攒的粮食,汉军就此休整一日,将城里剩
余的粮食焚烧,从容回师。
霍去病也率领精兵深入大漠两千余里,转战匈奴腹地,如入无人之境,斩
杀匈奴7万多人。最终封狼居胥,禅姑衍,临瀚海,耀武扬威而还。匈奴虽未尽
灭,也大无生气了。此次杀敌近十万,匈奴丧胆,汉军士气大振。
自此以后,匈奴远没有过去猖狂,漠南也再没有匈奴的王廷存在。匈奴躲
在漠北寒苦之地不敢再对汉朝有非分之想。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决战最终取得
了圆满的胜利,所做的战略设想全部成功实现。
汉武帝为击败匈奴,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
一定阻碍,但从长远意义来看,匈奴被击败后,汉朝获得了长久和平的经济发
展环境,国力不断上升,从而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广为后世称颂的新时代
从西汉建国之初,北方的匈奴一直四处骚扰,甚至高祖刘邦还差点因此丢掉性命。从汉朝建立开始,仿佛匈奴一直在和西汉打交道,而且西汉一直处于劣势当中,为了保证自身的国土太平,也为了自己的统治变得更加稳固,从高祖刘邦开始,很多皇帝都采取了和亲的政策,给匈奴人丰富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打消继续骚扰西汉边疆的念头。
这样的做法也持续了很久,然而等到穷兵黩武的汉武帝上台之后,在攻打匈奴方面,汉武帝的立场十分坚定和鲜明,而在他执政的近50年间,有40多年都在攻打匈奴,这也让人们觉得当时因为战争已经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为什么汉武帝要这么执着的攻打匈奴,这一切值得吗?
进攻匈奴取得胜利,领土得到不断拓展,文化影响加重
在攻打匈奴之时,汉朝的军队将势力延伸到了西域等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统治,有的虽然只是短时间,并不长久,但是在攻打匈奴时还是占取了非常多的地方,汉朝的疆域得到不断的扩大。而且伴随着汉朝势力的不断延伸,汉文化也在少数民族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汉武帝及时止损,作为一个皇帝,他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必然会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时间一久对一个国家会带来极大的打击,而对于汉武帝来说,年年征战匈奴,以及本人十分奢侈,给汉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
在这场交锋中,汉朝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汉朝的基层民众却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一切也都威胁到了汉朝的统治,而为什么汉武帝会坚持这样做,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也必须得这么做。
原因是汉武帝攻灭匈奴的军队都是精锐部队,花费了数亿的钱财。匈奴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而且匈奴大多数都是骑兵,反观大汉都是步兵,为了培养优秀的骑兵,汉武帝以粟米喂养战马,这样做花费了许多的粮食。虽然每次攻打匈奴兵力都没有超过十万,但是深入敌后,补给线很长,需要调动大量民夫来运送粮食。总而言之,汉武帝攻灭匈奴一战,耗费了汉朝大量的积蓄。所以民间的百姓说汉武帝穷兵黩武。
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执政期间,改变了汉朝对外的关系。经历攻灭匈奴之战后,震惊西域,西域各国纷纷进贡。有利就会有弊,常年的战争使国家的人口减半,国家的经济逐步的减少。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汉武帝写下罪己诏颁布天下,于是下令休养生息,不在发动战争。
汉朝初期,匈奴一直骚扰汉朝的边境。在前期几代君王都是保守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汉武帝决定要对匈奴用兵,于是长达十年的对外战争开始了。为了培养精锐部队,汉武帝花费了国库的一半积蓄,战马则是从西域买来。有了精锐的部队后,还要有粮食。
在战争初期,汉军深入敌后,补给线越来越长,调集的农夫越来越多。兵力虽少,但是陪战的百姓特别多。而且匈奴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两军作战各有胜负。也有些汉军还没有找到敌人,就失踪在沙漠中。战争结束后,国家人口锐减。私下的百姓说:“当今皇帝穷兵黩武。”于是汉武帝下令休养生息,不再发动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