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贾诩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受到重用,而且能够以高龄善终。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不论是年轻时期还是辅佐曹操时期,亦或者是辅佐曹丕时期,贾诩最著名的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毒辣,一个保命。毒辣不仅仅是说贾诩不献计则以,一献计便是毒计。还有一点是说的贾诩眼光毒辣,乱世中看人极为准确,屡试不爽。至于第二个特点:保命。可以说三国时期最擅长保命的人里面,贾诩绝对能排到前三。
后代学者将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联合作传,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那么这位“毒士”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
一、“反攻长安”之计董卓进军洛阳,贾诩在董卓军中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任讨虏校尉。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党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这时贾诩站说来说话了:“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李傕、郭汜等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李郭祸乱长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长安城也像曾经的洛阳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作为提议人,贾诩因此被骂作“毒士”。但想想他也仅仅是为了自保,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蔡邕都杀,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二、“败兵取胜”之计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
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邹氏,还准备杀掉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三、“劝张归曹”之谋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十分谨慎。
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贾诩不同意,并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他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姓人。贾诩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毕竟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与他还有“杀子之仇”“夺妻之恨”。
贾诩列举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第二,袁绍现在还十分强盛,我们带这么点人“入伙”,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实力弱,我们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对我们不计前嫌。
事实证明贾诩是正确的。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四、“挑拨离间”之计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虽然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调皮捣蛋”“撒尿和泥”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你们聊的那么起劲,都说啥了?韩遂老实回答:也没说啥!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五、“暗助曹丕”之计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爱头痛,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这也没办法,谁让有两个“性价比”太相似的儿子呢?贾诩觉得自己是后来跟着“干革命”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这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谨慎站队了。贾诩是个聪明人,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杨修第二,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潜台词就是,写文章你比你兄弟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而是若有所思的“信口开河”:我刚刚想起你的老同学袁绍和老相识刘表来了。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人,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唯一的污点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但他也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后人将于迅、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从0755年到79000年,于迅、荀攸、贾诩共同传世,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近很多人把贾诩称为三国第一“瘾君子”,认为他知道人性的弱点,没有底线出谋划策。那么这个“毒男”在生活中祭出了哪些“毒招”呢?
一、《反攻长安》
董卓入蜀,贾诩封邱为都督。后来,他被提升为丘鲁的一名上尉。王允联合吕布杀死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残余势力。当时董卓残部群龙无首,李珏、郭汜等将领打算逃往凉州。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关东集团的战争不会马上结束,但至少关中可以得到安宁。
这时,贾诩站出来说话了:“听说长安城正在商议要把凉州的人都杀光,你却弃守而去,一个亭长就能抓到你。不如率军西进,汇合沿途将士,再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你有幸成功,服从国家的命令,征服世界;失败了,再逃也不迟。”李珏、郭汜等将领听后似乎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等死,不如破釜沉舟,去争取,于是他们收拢旧部,迅速攻占长安。
长安失守,都督王允、司隶校尉黄纨等被杀。长安也像洛阳一样成为了人间炼狱。更致命的是,天下大乱,地方政权遍地,百姓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的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作为倡议者,贾诩被称为“瘾君子”。但想一想,他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王连云杀了蔡邕,一个名人与董卓。他怎么能轻易放过这些关键的残余物呢?然而,他仍然忽略了李珏和郭汜都是“无脑而不快乐”的。虽然他们在长安极力调和矛盾,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助汉献帝脱逃,保护群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他的掌控能力。
二、“败军取胜”的计划
继李之鸾之后,贾诩又转向了张绣。
首先,张绣向曹操投降,曹操不仅“占领”了他的姑姑邹,还准备杀害。张绣失陷,起兵攻打宛城。结果曹操大败,典韦、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战死沙场。
曹操两次征服张绣,但都未能归还。张绣想追曹操,但贾诩不让。张绣坚持要去,但他被打败了。张绣战败后,贾诩建议出兵打曹操,果然曹操赢了。
张绣不明白,贾诩解释说:曹操没有尽力打我们,所以这一定是“后院起火”。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巡逻队。你将无法追求它。等我们撤退回来,曹操一定以为我们害怕了,不会留下来。他粗心大意“毫无防备”,我们就追着他的屁股使劲打,会有好结果的。
三是“劝张归曹”的情节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非常谨慎。
张绣的本意是投资袁绍,当时袁绍兵多,粮草充足,实力最强。贾诩不同意,直接指出:袁绍这么小心眼,连他的兄弟袁术都不能容忍,何况你是外族人。
贾诩想投靠曹操,张绣却三三三五四地担心。毕竟他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身上还有“杀子之仇”和“夺妻之恨”。
贾诩列举了三个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
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跟随他就相当于跟随e
第三,曹操野心勃勃,无论是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他都会和我们既往不咎。
事实证明,贾旭是对的。张绣向曹操投降,曹操没有追究,也没有重用。也留下了千古佳话:“朱朱边涉血亲,张绣剜刃爱子,汉主不疑,魏军不变。”
四、“挑拨离间”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次征服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扩张。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路联军,集结十余万兵力,保卫潼关抵御曹操。
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曹操割袍弃袍”、“储旭赤膊与马超交战”等一些著名插曲,但曹操仍然一步一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和隘口,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长期不和,不得不割地求和。贾诩趁机搞了个“挑拨离间”。
作为韩遂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议停战事宜。两人一见面,立即不谈军事,只说两兄弟在京城“调皮捣蛋”“尿尿泥”在一起。散会时,马超等人问韩遂:你们谈得那么起劲,说了些什么?韩遂老老实实回答:我什么都没说!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非常怀疑,担心他会私下联系曹操。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中故意涂抹,改了许多字,就像韩遂的改动一样,马超等人越来越怀疑。曹操此时同意与互疑的盟军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五、《暗助曹丕》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特别爱头疼,所以选谁当“储君”就摆在了他面前。曹操一直在犹豫选择曹丕还是曹植,对此也无能为力。谁愿意生两个“性价比”太相似的儿子?
贾诩觉得自己后来跟着“干革命”,资历比较浅,不想掺和进去。我也不想,但是曹丕主动上门“讨教”,我也瞒不过。我必须小心选择立场。贾诩是个聪明人。事实上,他早就看好曹丕,但为了防止他成为杨修第二,他开始了暗中帮助别人的道路。
贾诩劝曹丕不要张扬,要尽到儿子和臣子的责任,关键是“要孝顺父母”。潜台词就是你写文章几乎比你哥差。你要学会扬长避短,在“孝”上多下功夫。曹操商议时,贾诩不知该说什么,却作了一番深思熟虑的“信口开河”:我这才想起你的老同学袁绍和我的老熟人刘表来了。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是经过这么一顿敲打,曹操确定最后的人选是曹丕,他年纪比较大,做事比较稳重。
贾诩的改革是明智的,收获也是显著的。后来曹丕继位,为了报贾诩之助,封他为太尉,他被提升为卫守乡人。更何况贾诩是三国里为数不多能有好下场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他对很多主子忠心耿耿,不管是在谁的帐下,都做了很多精彩的计划。他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唯一的污点就是他制定了攻陷长安的计划,杀的太多了。但他只想在乱世中苟延残喘,混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化险为夷,扶楼而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