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春秋战国的历史得以开启。对于春秋和战国这两个历史阶段,不仅体现在诸侯国数量上的不同,更在于战争性质上的不同。就春秋时期来说,大部分战争不是以灭国为宗旨,以齐桓公等春秋五霸来说,战争的目的主要是称霸诸侯。而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就是为了占领土地和人口,乃至于秦始皇时期的统一战争。那么,为什么两个阶段的战争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呢?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可以将其分为有限战争和无限战争。在春秋时期,贵族是各国军队的主要构成,每次战争的交战数量大多在几千人,时间不过几日。由此,战争的目的主要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削弱和消耗敌人。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征兵制度的形成,战争具有了总体性。以当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为例,战争与平民之间的冲突消失,进入到战时全民皆兵的状态。
在战国时期,因为大量的平民取代贵族成为军队的主力,促使战争的成本下降了。于是,春秋时期的尽量避免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就变成主动求战。再加上杀敌才能升官等制度上激烈,各个国家都在内部形成了占领和灭亡其他国家的动力。
当然,决定春秋时期战争注重礼仪的根本,还在于当时的生产力不够先进。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过渡阶段,铁器的运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在春秋时期,不管生产材料还是武器材料的青铜,其在产量上比较稀缺。如果要进行战争的话,只要能打败对方国家的军队,将敌国的青铜武器尽数收缴,就可以让对方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再发动一场战争。比如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往往一场战争就决定几年内的两国形势。所以,胜利方也就没有必要去强行占领或者消灭战败国。
再者,正是由于春秋时期的生产力不够先进,各个国家可以投入到战争中的人员相对较少。换而言之,大部分人员主要在农业生产上。这个时期的春秋战争,战胜一方只需要消灭对方的军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范围杀伤对方的非战争人员。而且,正是因为生产力上的限制,导致战胜国也无法有效管辖那么多的土地和人口,促使灭国也得不到多大的好处。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应用普及,各种铁器农具直接推动着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假设过去五个人种一块地,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那么剩下的四个人就可以转化为士兵,甚至是全职士兵。同时,相对于青铜武器的制造速度,铁制武器可以迅速、大规模的生产,为多出来的士兵武装一番。于是,为了防止战败国的报复也罢,扩张本国的农业耕地也好,占领和灭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流。比如在长平之战中,尽管赵国战败,但是白起还要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为的就是避免赵国日后的反扑。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没有你死我活的压力,晋国和楚国打了几百年,结果也没有谁灭了谁。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争的不灭国原则,主要还是在大国之间。诸多不知名的小国,还是被楚国等大国给兼并。不然,春秋初期的几百个国家,也不会一到了战国时期就余下十几个大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