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此人堪称清初第一良将,平三藩战功第一,为何差点被杀

以史为鉴 2023-06-28 15:29:25

此人堪称清初第一良将,平三藩战功第一,为何差点被杀

此人堪称清初第一良将,平三藩战功第一,为何差点被杀?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平定三藩过程中,“河西四汉将”的战功最为显赫,他们分别是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等四人。其中最厉害的当属赵良栋,他在西北战场浴血奋战,后来还率军进入云南,一举攻破昆明城,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战争结束后,赵良栋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还差点丧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史料记载,赵良栋是宁夏人,出生于明朝天启元年。顺治二年,清军进入陕西,赵良栋应征入伍,跟随阿济格打败李自成的军队,占领关中地区。在此期间,赵良栋屡立战功,先后被提拔为都司、游击等职务。顺治十三年,在洪承畴的推荐下,赵良栋跟随大军进入云南,被封为副将。

吴三桂对赵良栋很器重,还推荐他出任总兵之职。但赵良栋拒绝了吴三桂的拉拢,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了总兵的职务。吴三桂很生气,陷害赵良栋,“欲弹诛之”,幸亏有人帮着斡旋,赵良栋才捡了一条命。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造反,数月之间,“东南西北,在在鼎沸”。

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在陕西响应叛乱,与此同时,宁夏还发生兵变,提督陈福被杀。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甘肃提督张勇向朝廷极力推荐赵良栋。当时朝廷里面许多人对赵良栋不放心,但康熙帝没有怀疑,他直接任命52岁的赵良栋为宁夏总兵官,并以提督之职视事。

之后,赵良栋仅率百余人前往宁夏赴任,他到任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兵变的首恶全部擒获,接着又向朝廷请旨定夺,很快就稳定了宁夏的局势。此后,赵良栋率军参与征讨王辅臣的军事行动,将其击败,迫其投降,还击败了吴三桂的援军。接下来就是进军四川,赵良栋主动请缨,要求率军五千入川。

赵良栋先后攻破密树关、黄渚关、阳平关,屡战屡胜,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康熙帝非常高兴,加封赵良栋为勇略将军,仍领宁夏提督。之后,赵良栋率军突破叛军控制的天险,爬山涉水,兵锋直抵成都,吴三桂任命的四川巡抚张文德开城投降。接下来赵良栋又向云南进军,直抵昆明城下。

当时清军十多万大军围困昆明九个月,却无法破城。赵良栋到达后,献出三策,并亲率军队攻城,仅用六天就攻破了昆明城,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各路清军纷纷进城劫掠,但赵良栋治军严明,只有他的部队秋毫无犯。然而,在此过程中,赵良栋得罪了一个小人,此人就是吴丹,隶属满洲正黄旗。

吴丹在作战过程中,屡次耽误军机,遭到赵良栋的弹劾,被康熙帝免去了职务。然而吴丹是权臣明珠的侄子(也有说是儿子的),因此赵良栋得罪了明珠。在议叙军功时,赵良栋遭到打压,他非常不服气,“屡上疏争”,然而引起康熙帝的不满。御史趁机弹劾赵良栋大不敬,要求将其处斩。

康熙帝还算明白,没有将其治罪,赵良栋只好“乞骸归里”。五年后,康熙帝才明白事情的原委,对赵良栋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操守颇好,恢复云南,秋毫无犯,在武臣中可谓良将矣”,并恢复其官职,给与赏赐。康熙三十六年,赵良栋病死,享年七十七岁。

乾隆帝在翻看史书时,认为“复四川,进剿云南,赵良栋立功为最”,于是加封赵良栋及其后裔为一等伯爵,享受世袭罔替的特权。当时的人们甚至评价,“国初良将,论者以良栋为最”。也就是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清朝初期第一良将就是赵良栋!

参考资料:1.《清史稿》;2.《赵襄忠公事略》;3.《清圣祖实录》

清朝第一名将,杀张献忠,灭吴三桂,立下赫赫战功-

爱新觉罗·岳乐 是清初名将,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曾被封为多罗安郡王。爱新觉罗·岳乐骁勇善战,在顺治,康熙两朝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三年,爱新觉罗·岳乐跟随肃亲王征讨四川军阀张献忠,在这场战役中,爱新觉罗·岳乐作英勇作战,颇具谋略,毫不费力就解决了大西王张献忠,胜利回朝后,马上便被晋升为贝勒。

三年后,爱新觉罗·岳乐奉命掌理工部事务,并获得参加政王大臣会议的资格。同时,因为在工部的政绩,爱新觉罗·岳乐被提升为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与其它满人不一样,他是清初的改革派,全力支持顺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面积启用汉人,成功缓解满人与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扎实基础。除此之外,爱新觉罗·岳乐还叫停了圈地运动,使得各族人民,都能正常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康熙初年,爱新觉罗·岳乐因为大肆改革,得罪了不少守旧派,被原来的满族保守派弹劾,他的权力也因此被保守派占有。很长一段时间内,爱新觉罗·岳乐在清廷都郁郁不得志。好在康熙除掉了守旧派领袖鳌拜,清朝没有续写元朝的悲哀,爱新觉罗·岳乐等一干改革派,又重新走上了政治的舞台。

随着吴三桂的叛乱,爱新觉罗·岳乐被康熙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征讨吴三桂。他用兵如神,冷静分析敌我形势,并没有直接派兵前往湖南,与吴三桂正面交锋,而是决定先打江西,切断了吴三桂和其他军团的联系,并借此截住吴三桂粮草。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爱新觉罗·岳乐的作战战略是非常正确的。攻占江西之后,爱新觉罗·岳乐马上派兵直捣湖南,不久后,吴三桂病逝,爱新觉罗·岳乐率领的清军顿时胜利在望。

在爱新觉罗·岳乐班师回京时,康熙亲自远赴卢沟桥南二十里迎接,行郊劳礼。康熙对爱新觉罗·岳乐大加褒扬,夸赞他用兵如神,并让他重新掌印宗人府。

彼时的爱新觉罗·岳乐,深得皇帝信任,而且手握重兵权,权倾朝野,可以说文武大权,尽是一手在握,假如他当时起兵造反,逼迫康熙退位,十有八九,清朝在位最久的那个皇帝就不是康熙了。

也许是康熙也不想让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里,康熙二十七年,皇帝任命爱新觉罗·岳乐领兵驻防苏尼特,一年后,爱新觉罗·岳乐便死于军中。清廷一代重臣陨落,康熙帝赐谥号为“和”。康熙三十九年,贝勒诺尼攻击爱新觉罗·岳乐掌管宗人府时,听信他人谗言,冤枉诺尼不孝罪成,岳乐也因此被取消谥号,爵位也被降为安郡王。

爱新觉罗·岳乐是清朝历代亲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体的大能之才,对清朝初期发展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爱新觉罗·岳乐也工于写诗作画,真乃是“干一行,行一行”的状元之才!根据《汤若望传》记载,顺治帝发觉自己身染天花后,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把储君之位留给了顺治帝自己的儿子。

《康熙王朝》里面九门提督吴六一最后的结局如何?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九门提督吴六一在康熙“擒鳌拜”的过程中,平息了班布尔善借名“勤王”,实则欲坐收渔翁之利的叛乱。此后得偿心愿,迎回义父。这个角色就没被再提起过。

根据剧情,在合理纬度猜测,吴六一被抬籍了。 但是由于该剧中“三藩之乱”时,周培公的副将图海这个角色也是由同一个演员饰演。于是很多网友就做了一个合乎情理的大胆的猜测。


那就是吴六一因为立功,被抬籍进入满洲旗,改名图海,后来又继续去立功去了。你还别说,清初这种情况还真不在少数。一个对康熙有救命之恩的汉人,被抬籍上三旗,入满洲旗籍,改个满名,不算过分。

但是原著小说《康熙大帝》告诉我们,这个猜测不成立。 因为在在原著小说中。吴六一后来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被派到广东,替康熙“看着”尚可喜,结果他就被尚之信(尚可喜儿子)用阴谋毒死了。


但实际上如果按照原著小说,这段戏实际上也是没法拍的。康熙在定下擒鳌拜之策前,吴六一能爬到“九门提督”这么重要的职位上,不在于他是康熙的亲信,而在于他这人的确有战功,且不群不党,是京城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康熙用吴六一的时候,让魏东亭给吴六一下秘旨,同时让魏东亭带着尚方宝剑,情况不对,立马砍掉吴六一的脑袋。所以说康熙当时几乎不敢信任任何人,包括从小一起长大的魏东亭,康熙还在琢磨,吴六一有问题,可以让魏东亭砍他脑袋,但如果魏东亭也有问题该如之奈何?吓得苏麻喇姑从此对待康熙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推心置腹了。


而孝庄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知道这种复杂局面之下,靠一道秘旨,一个魏东亭,这种保障太薄弱。康熙对吴六一无恩啊。所以孝庄派人打听到吴六一是个重情义的人,他的义父叫洪家声对他有恩,但是此刻因为犯了事在大牢里。于是派人把洪家声救出来送给吴六一。这样一来,吴六一就欠康熙一份人情了。

而就在吴六一打败班布尔善,请求康熙打开宫门上朝的时候。康熙再一次陷入了犹豫。他怒斥了魏东亭,问道,你知道吴六一和班布尔善究竟谁是来救驾的?谁是来杀自己的?直到康熙听到了士兵们的脚步声越来越远,应该是撤离了,才让魏东亭打开宫门。


这也就是说,康熙从头到尾就根本没有选择彻底地相信吴六一。所以更不可能因为这一次事情,就将吴六一纳入嫡系。就算真的认同吴六一,应该让吴六一继续当九门提督,甚至让他领了领侍卫内大臣,而没理由让一个耿直的人去做那种韦小宝才可以担任的工作。

然而回到正史,这一切都是故事情节而已,还原 历史 现场,更精彩。
吴六一的部分 历史 原型应该是吴六奇。 因为吴六奇的外号也叫“铁丐”,也曾因为救出受“明史案”株连,被判了死罪的恩人海宁大儒查伊璜而留名。而这个查伊璜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庸(査良镛)的祖上。

吴六奇此人在 历史 上颇有争议。 因为他原本是南明的旧臣,率部降清后,成了清朝得铁杆,在广东,福建地区抗击明郑集团不遗余力;在潮汕等地区执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等政策可谓鞠躬尽瘁。因而被顺治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但由于救了查伊璜,因此他在《鹿鼎记》里形象则非常正面,再加之吴六一这个形象的塑造,那就更是忠诚良将的典范了。


然而康熙8年(1669年)康熙“擒鳌拜”的时候,既没有九门提督这个职务;也没有吴六奇这个人;清朝 历史 上更没有汉人担当的九门提督。

因为“九门提督”设置于康熙13年(1674年);而吴六奇病死于康熙4年(1665年)。由于九门提督长期统率3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他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所以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九门提督的人选极为重视,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

文/炒米视角

《康熙王朝》是在二月河的 历史 小说《康熙大帝》的基础上加以影视元素的二度创作。它不仅将清圣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间的朝堂风云与 社会 气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还刻画了一个个饱满而立体的人物。其中九门提督吴六一就塑造地十分成功,然而他的结局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吴六一在剧中是一个汉人,因其才干了得且执法为公,故官至九门提督。他主要负责北京城内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的守卫和门禁。另外还负责城内的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工作。说得通俗一点,他就是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 。清朝初年,能当上这么大官儿的恐怕没几个。不过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要数当年协助康熙帝平定鳌拜之乱。

起初吴六一并未得到康熙的重用,直到鳌拜越发居功自傲、甚至企图夺取皇位时,康熙才下定决心,寻找契机除掉鳌拜。而此时京城内外的军队俱为鳌拜所掌,惟独九门提督吴六一除外。于是吴六一被鳌拜与康熙两边拉拢,虽然他表面上应和鳌拜,但实际上早已听命于康熙。想当初康熙引鳌拜单独前往其宫殿觐见,然后趁机命侍卫与鳌拜在殿前搏斗。谁想班布尔善居心叵测,竟想坐渔翁之利。他一直在宫外观察,待鳌拜被康熙制服时,他用巨木不断撞击宫门,意图冲进宫殿刺杀康熙,然后转嫁给鳌拜。紧急关头,吴六一率军及时赶到,经过一场血刃最终将班布尔善拿下,康熙方才泰然走出大殿。

看过影视剧的人都知道护驾有功的吴六一在鳌拜之乱后被升为两广总督,但剧中对他的交代就此戛然而止。再次出现时,就是他在赴任两广总督途中死亡的消息。不过剧里后来又出现了一个人,长得和他一模一样,那就是满族人——马佳氏.图海。对此,一些人认为图海就是吴六一,只不过因康熙顾忌吴六一汉人身份,故赐他满姓。但实际上他俩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得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毕竟图海在 历史 上真实存在,而且他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

除此二月河也在原著中明确交代吴六一最终死于赴任途中。而且他有意暗示读者吴六一是被尚之信毒杀致死。尚之信乃清朝三大藩王之一的尚可喜之子,而吴六一前往两广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平南王尚可喜。将这两点联系在一块儿就能看出巨大利益冲突。更何况尚可喜拥兵自重、独霸一方,他在广东设私税、垄断盐产,每年凭此收入百万银两。吴六一又是个不近人情、铁面无私的人,他若来到广东,必然损害尚可喜的利益。如此联想,尚可喜派他儿子毒杀吴六一就顺理成章了。

尽管是影视剧,但吴六一的形象已深入大众心中,那么如此忠义、勇敢、正义之人在 历史 中能否寻得原型?还真有,那就是吴六奇。他是广东丰顺(今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自幼酷爱读诗书,只可惜嗜酒好赌,最终荡尽家产,只能浪迹江浙。好在后来被人举荐入伍,因屡立军功,十分得南明朝廷赏识。再后来他率兵降清,并在潮汕等地区实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的政策,又得顺治帝赏识,不过他在康熙四年(1665)就病逝了。

《康熙王朝》是二月河非常出色的文学作品,整个作品波澜壮阔,有广度,也有深度。金庸看了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大为感叹,说自己不如二月河。

虽然金庸是谦虚之词,但也说明了二月河的作品有其独到之处。在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里,有很多人物是虚构的,本来 历史 当中没有,为了达到一定的文学意义,根据传说或者“套用某个实际人物的一些行为”,勾勒出一个个并不存在于 历史 当中的人,比如九门提督吴六一,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康熙王朝》中,吴六一立下大功,但最后的结局却“很惨”。

成名

吴六一的成名,是在平鳌拜过程当中。

当时的康熙还很年轻,而鳌拜却总是倚老卖老,甚至对康熙权力地正常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平定鳌拜,康熙不露声色,私下训练了一批亲贵子弟,整日和这些青年,一起玩“布库”的 游戏 。看到康熙整日玩,顾不上朝政,辅政大臣鳌拜很高兴。

在鳌拜疏忽大意的时候,康熙把鳌拜一些重要的党羽派到了外面。

虽然有一部分鳌拜的人被康熙派到了外地,但朝中党羽还是有不少,为了将“擒获鳌拜”做到万无一失,康熙秘密安排了九门提督吴六一,让其在“约定日子”内进宫捉拿叛军。

康熙安排对了,当日,虽然把鳌拜擒获了,但鳌拜的亲信班布尔善,随后带人马上进宫,名义上是进宫护驾,实际上是要擒获康熙、孝庄,然后大作文章。

但不曾料到,康熙虽然年轻,却早已稳住了九门提督吴六一。关键时刻,吴六一及时出现,班布尔善的算盘打错了,鳌拜等人再无翻身之日。

事后,康熙大为赞赏吴六一,赏赐无数。

陨落

如果看电视,看到这里,吴六一的戏就杀青了。

事实上,二月河小说中的吴六一之后因此事被提拔为两广总督。

康熙平定鳌拜后,没过几年,开始平三藩,吴六一所管辖的两广地区就在三藩第一线。由于吴六一素有“铁丐”之称,做事及其认真,治军非常严格,深得当地军民的认可。

但是,过于正义的人,往往会不屑于阴谋诡计,当然对阴谋诡计的防范也不到位。于是,在某一天,尚可喜的儿子用计毒杀了吴六一,从此世间再无铁丐。

吴六一在 历史 当中,有个原型人物,叫吴六奇,也叫“铁丐”,不过不是九门提督,而且死得很早,在平定鳌拜前四年,就已经一命归西了。

在这里,我们不谈 历史 ,只谈小说中的吴六一,立下大功,为人正义,做事认真,治军严谨,但最后死在了敌人的阴谋诡计之下,可惜,可叹!

《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既然是小说肯定会有很多不符合 历史 的地方,就如这个“吴六一”,他就是二月河虚构的一个 历史 人物,在电视剧中,他是一个执法严格,赏罚分明,嫉恶如仇的人,康熙年间任“九门提督”,官位从一品,人送外号“铁丐”。

后在平定鳌拜过程中,率领部下及时赶到,击垮了班布尔善率领的逼宫叛军,帮助康熙平定叛乱,也因此而被康熙提拔为两广总督。

其实在电视剧中,吴六一在平定鳌拜后就消失了。但是在小说中,吴六一被康熙升为两广总督虽然有赏赐的原因,但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去广东监视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康熙平定鳌拜后即将面临的就是三藩的威胁,所以他想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有能力的大臣去广东监视这些藩王的一举一动。就这样吴六一去了广东,但在三藩之乱前夕,他就被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毒死了。而这也是吴六一的最终结局。

但是呢,就如同我前面说的,吴六一是一个虚构的 历史 人物,而且康熙王朝这部剧也有很多与 历史 不符的地方。

就比如吴六一“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九门提督正式的名称叫“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是清朝的驻京武官,设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而平定鳌拜则是发生于康熙八年,所以那一年大清朝是根本没有“九门提督”这个官职的,既然没有又怎会有“九门提督吴六一率领部队前去勤王”呢?

还有的观点是,吴六一有一个原型,叫吴六奇。

是的,吴六奇是 历史 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也有个外号叫“铁丐”,也像剧中一样有一个一直想要从牢里救出来的恩人(剧中是他的义父)。此人早年曾在南明永历朝担任总兵,后率部降清,在广东,福建地区抗击郑成功,因在潮汕等地区实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等政策被顺治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在康熙四年就病死了,根本没有参与过擒鳌拜的行动。

所以只能说二月河在创作“吴六一”这个角色的时候曾借鉴参考过“吴六奇”这位 历史 人物。

吴六一是二月河小说《康熙王朝》中的一个虚构的角色,真正 历史 上并无此人。在电视剧中,正是因为有吴六一这位九门提督的存在,鳌拜和班布尔善的叛乱才能被平定,不然康熙早就被废了。而吴六一也就是凭借着这个“救驾之功”得以被晋升为两广总督,成为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



而在电视《康熙王朝》中与吴六一有关的剧情就是“康熙擒鳌拜”,之后再出现的时候,就是他的死讯, 他死在了两广总督的任上, 而且书中也没有说他到底是怎么死的,模棱两可说法倒是让人怀疑是尚可喜毒杀的,毕竟他死的时候正是“三藩之乱”开始的时候。



而在电视剧中康熙之所以会让吴六一去两广地区担任总督,其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我想尚可喜显然早已知道,吴六一在两广的用意是什么,所以尚可喜要造反就必须要除掉这个人,就像吴三桂除掉朱国治一样。当然由于尚可喜远非吴三桂那样的狠,也没有吴三桂那样的有决心。



他造反,只是不想被削藩,只是想迫使康熙再次承认他在广东的控制,也就是如此他不敢明目张胆的杀掉吴六一,但是又必须要杀掉他,吴六一只要在广东一天,尚可喜的造反就不可能成功,以吴六一那种性格和魄力,他绝对会率兵阻扰他,到那个时候恐怕他的造反大业就不能做到快准狠啦!所以也就是如此,尚可喜只能暗地里神不知鬼不觉的毒杀他。



当然以上完全是依书而论,与真实的 历史 没有任何的关系。当然据说吴六一在真正 历史 中的原型是受到顺治皇帝破格提拔的总兵官左都督,死后被赠少师兼太子太师的吴六奇。

真实 历史 中的吴六奇的经历可是比《康熙王朝》中的吴六一更为的传奇。少时的吴六奇家境本来不错,他父亲为他留下了一大笔的财产。只是可惜的是,吴六奇太过游手好闲,整天都和一群酒肉朋友混在一起,就这样不出数年曾经足以让他安稳度过一生的财产就被挥霍的一干二净。



没钱的吴六奇就只能浪迹于粤闽江浙一带,说白了就是做了一个四处流浪的流浪汉。但是好像天不亡吴六奇,在流浪的时候他遇上了影响他日后一生的贵人,那就是当地的名士查继佐。在查继佐的资助下,他回到了老家招兵买马,然后投靠了南明的永历帝。之后不久因镇压叛乱有功,吴六奇被晋升为总兵。



1650年,因南明接连被清朝击败,吴六奇眼见南明已日薄西山,于是索性就投靠了清朝,然后坐上了协镇潮州总兵。而在投靠清朝的日子里,吴六奇可是屡建奇功,先是剿灭李增得以晋升左都督,后又在揭阳一战,杀敌3000余人。顺治十五年,吴六奇擒贼将苏新、黄亮等,并斩杀于阵前。顺治十七年,因造战舰及杀敌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康熙三年,晋升少傅加太子太傅。



康熙四年,吴六奇病逝,死后被追赠为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号“顺恪”。只能说吴六奇的经历真的蛮传奇的,一位落魄的流浪汉,居然能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先是坐上南明的总兵,后来又坐到了清朝的少傅加太子太傅,死后居然还能得到做臣子的最高荣誉,被皇帝赐予谥号,只能说这经历足够传奇啦。

吴六一

汉族

清康熙年间任九门提督,因执法严格,人称"铁丐"。在康熙平叛鳌拜之乱中他立有大功后升至两广总督。据 历史 记载,康熙年间有"铁丐"之誉的人物是吴六奇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

在《康熙王朝》这部剧中的虚构人物吴六一在康熙帝铲除鳌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又是位知恩图报之人,为报查伊璜的一饭之恩而历经十数年不遗余力的解救被困狱中的恩人,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官爵来换恩人的性命安全。

剧中的他在平定鳌拜之乱中立有大功,升至两广总督,数年后病死。

吴六一的原型是康熙初年的左都督吴六奇,吴六一只是小说和影视中出现的虚拟人物 。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吴六一在康熙年间任九门提督,帮助康熙擒拿鳌拜,打退班布尔善,平定叛乱,升任两广总督。

后来在两广总督任上被阴谋造反的尚可喜之子毒死,也算是个烈士了。

(吴六一)

吴六一的原型吴六奇,也就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那个外号“铁丐”的天地会堂主,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广东提督,韦小宝的结义兄长,他武功高强,嫉恶如仇,是一条志在反清复明的好汉。

其实 历史 上的吴六奇没这么伟光正,只不过吴六奇与金庸先生的先祖查继佐是朋友,而且在发迹之前得到过查继佐的帮助,后来他又对查家有恩,金先生为尊者讳,将吴六奇的形象拨高了。

吴六奇是明末广东的客家人,他从小嗜酒好赌,后来因赌博输光了家产,无奈之下去充当驿卒,崇祯裁撤驿站后,吴六奇失去生活来源,便流落江湖。

有一年他来到凤凰山寺,寺里的僧人会使棒法,吴六奇便留在寺中当了个杂役,趁便学习棒法。

(吴六奇)

学成后下山,在浙江遇到查继佐,查继佐见吴六奇武功高强,相貌非常,将他视为英雄,赠以重金助其回乡。

吴六奇回乡后,招募乡勇,组织了一支部队,接受了南明的封号。

但在清兵进入广东后,吴六奇迅速投敌,协助清军攻下潮州,被清朝封为左都督,让吴六奇招募水师,打击郑成功的反清力量。

由于吴六奇效忠清朝,保障了清朝在广东的统治,他也一再被加官进爵,做到了少傅兼太子太傅。

康熙二年,爆发了庄廷拢的“明史案”, 查继佐也被牵连在内。

吴六奇还算有点良心,竭力营救查继佐,这事在《鹿鼎记》中有详细的描写,颇有传奇性。

(吴六奇)

康熙四年五月,吴六奇病死,享年59岁。 吴六奇和吴三桂等人是一路货色,做为汉人投降满清,残杀同胞,说是汉奸也不为过。

只不过他死得早,没有做出像吴三桂那样降而复叛的事,所以得到了善终。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文: 冯生

第一,根据剧情猜测,吴六一因为立功,然后就被抬旗,并改名为图海。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在瞎说,因为在清朝的时候,许多对朝廷有贡献的人,皇帝对他们奖赏的方式就是把他们抬进上三旗,这是一件相当光宗耀祖的事情。

第二,根据《康熙王朝》的原著小说《康熙大帝》,吴六一最终的结局是被派到广东,做了两广总督,主要的任务是监督尚可喜,可惜监督不成,反而被尚可喜的儿子毒死了。这是一个比较悲惨的结局,如果电视剧按照这个结局来演的话,那么剧情就无法顺利发展下去,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吴六一的结局绝不是这个。



第三,来让我们看看吴六一的原型,吴六一的原型在 历史 上是有迹可循的,其原型就是吴六奇,原本他是明朝的将领,后来就投降于清朝,成为清廷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对抗明朝余孽,和海禁政策上不遗余力。因为他后来对清朝忠心耿耿,所以在一般的电视剧里面吴六一这个形象是非常正面的,而且是类似于清朝中顶梁柱的存在。

历史 告诉我们,九门提督是设立于康熙13年,而康熙8年,还没有九门提督这个职务,更加没有吴六一这个人,而且我们纵观整个清朝 历史 ,都没有一个汉族人担当九门提督这个职务,所以说,康熙王朝里面的吴六一是个有原型,但是却是虚构的人物。

电视中没说,小说里,外放做总督去了,但被三藩给阴谋毒死了……

作为一部经典影视剧,《康熙王朝》至今百看不厌,《康熙王朝》由二月河的 历史 小说《康熙大帝》改编为影视剧,原著小说和影视剧即使不能作为正史做参考,但也能够让人了解那段 历史 的 社会 风貌和政治形势。

剧中吴六一勇敢、正义、直爽,让人颇为喜爱,但是,他却在 历史 中是没有原型的。吴六一,作为一个汉人,升任九门提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他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帮助康熙擒鳌拜,阻止班布尔善叛乱。

当所有人以为鳌拜是最大的奸臣,殊不知,作为一个武将的鳌拜是受人蛊惑了,班布尔善心机颇深,他利用鳌拜反叛,最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吴六一作为九门提督,是各方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鳌拜也积极拉拢,康熙也表明心意,最终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吴六一选择表面顺从鳌拜,实际忠于康熙。当鳌拜被康熙擒下,班布尔善准备率兵杀康熙、诛鳌拜时候,吴六一率兵赶来阻止了班布尔善的叛乱,救了康熙。剧中有看到,即使吴六一灭了班布尔善的人马,擒了班布尔善,康熙也是闭门不出,对汉人吴六一还是不敢信任,直到用赌的心态出门,吴六一是值得信任的,建立如此功绩,吴六一被康熙任命为两广总督。

除了阻止班布尔善出现过一次,在剧中再一次出现就是从别人口中得知关于吴六一的消息,说到吴六一在上任途中死亡,至于死因,多种猜测。

橙汁 历史 ,喜欢我的回答,加个关注吧!

平定三藩的功臣图海被康熙逼死,一代盛世帝王为何要卸磨杀驴?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因此有人称其为“千古一帝”。但其实他并不完美.


撤藩是正确的,但时机并不成熟,另外康熙帝没有意识到撤藩的严重后果。此时清朝面临着入关后最严重的统治危机,南方有三藩之乱,北边的察哈尔部也趁机叛乱,北京城内杨起隆聚众作乱。面对危局,康熙帝非常担忧,此时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向皇帝推荐了一位名将,此人就是图海,“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一个临阵磨枪的“光杆司令”,能大败强悍的蒙古骑兵,图海初试锋芒。随后又被派遣南方,支援朝廷平定三藩,后又降服王辅臣,屡建奇功。


按照清朝官方的记载,图海是病死的,但是当时人留下了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图海是被逼自杀的!图海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回京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礼遇,在康熙帝的授意下,兵部居然对图海进行“议罪“。另外,图海之死还与王辅臣有关。当时王辅臣造反是因为遭到满族大臣侵凌,图海招降他时,保其不死。后来王辅臣惧而自杀,康熙帝在召见图海时,谈到了王辅臣的问题,图海解释了这件事。但康熙帝却非常愤怒,反而骂图海,“汝与王辅臣一路人也!”已经彻底失去皇帝信任的图海非常恐惧,王辅臣已经自尽,而皇帝说自己与王是一路人,于是这位平定三藩之乱的功臣吞金自尽。


除外,康熙帝对待降将问题上,出尔反尔,最初他许诺免去降将的罪责,但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开始对降将下手,王辅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杀的。海不赞成康熙帝的行为,因此被皇帝猜忌,只好自杀

清朝第一名将是谁,杀张献忠,灭吴三桂,立下赫赫战功?

清朝第一名将是爱新觉罗?岳乐,顺治三年杀张献忠,康熙十三年率师讨伐吴三桂,为朝廷立下战功。爱新觉罗?岳乐是清太祖的孙子,在顺治年间颇受重用,虽后来康熙直到平定三藩才重用岳乐,岳乐为清朝也做了不少的贡献。

爱新觉罗?岳乐出生于公元1625年,年仅21岁就跟着肃亲王讨伐张献忠,作战十分英勇,受到了顺治皇帝的赏识,回朝后便被封为了贝勒。在顺治年间,岳乐的官位不断晋升,从贝勒晋升为了郡王,又被封为宣武大将军,后来再次封为和硕安亲王,可见顺治皇帝对岳乐有多重视。不过这当然和岳乐个人的才华分不开,岳乐不仅擅长作战,对政治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作为改革派的一员,岳乐非常支持清朝的改革措施,认为这有利于与汉人和睦相处,从而维护清朝的统治。而《汤若望传》中有所记载,顺治皇帝因患天花便想把皇位先传给岳乐,遭到汤若望的劝告才放弃,但这也显示出了岳乐的才能。

在康熙年间,岳乐并不像在顺治年间那么受重视,直到三藩之乱爆发,康熙才启用了善战的岳乐,而岳乐也不负所望,使用了正确的作战策略平定了三藩。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让岳乐再次管理宗人府。1688年,岳乐病逝,但却遭贝勒诺尼诬陷,被康熙取消了谥号,并把岳乐降爵成了郡王,这也真让人叹息,为清朝付出了这么多,死后却遭人暗算。

爱新觉罗?岳乐不仅善于作战,政治上支持改革,对顺治、康熙年间的发展起了不少的作用,真的是难得的人才。不过若是顺治真的将皇位传给岳乐,不知清朝的后来的发展将会如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