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六国攻秦为什么总是耗费精力选择攻打函谷关,只因这个地方最为划算

众妙之门 2023-06-28 15:02:20

六国攻秦为什么总是耗费精力选择攻打函谷关,只因这个地方最为划算

六国攻秦为什么总是选择函谷关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时期在赵国明明有第二条路,由北方的河套地区南下突击,攻入秦国关中,后来的匈奴和突厥都是从此南下,直逼中原王朝的首都长安,为何六国每次都是耗力去围攻坚固的函谷关呢?导致每次只能是白白浪费钱粮兵力,难道六国都是傻子?

当然,对中原王朝最危机的,只有渭水之盟那一次,那时候现在的陕北还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吉利出兵近二十万,而李世民这边连长安城都没有多少军队,突厥一路是走过来的,直到武功,泾阳一带才遭遇了第一场战斗,结果就被挡住了然后回去了。

河套地区,唐以前。乃至后来的西夏那一带都还是大草原。河套真正放弃养马时候是明中末时期,清朝完全放弃,现在人看到的河套地区的景象完全不是一千年前的景象。关键是路,关隘可以攻破,但没路就不能大规模行军。在秦修直道之前想从草原上突入关中,没有数月时间根本不可能。这一路险山恶水,蛮敌环绕的,如果没有路可以快速机动,那就不是冒险,而是送死了。

之所以没走那边,第一,那边实际控制权在蛮族手里,路上变数多,第二,如果秦军得知消息了,半道伏击,或者坚守城池待援,六国是没有能力绕行几千公里及时补给。这些骑兵就是来送马的。

第三攻击函谷关,六国都不需要背负太多的后勤压力,但如果北上后再西进,然后南下,路程直接增加三倍,你说到时候谁会胜?怕是后勤补给的消耗也是秦军的3倍甚至5倍吧,还打啥仗;其次,六国中当时韩国最弱,街道韩国攻击函谷关,韩国不服也没用,要知道几十万军队从你的国家腹地经过打他国,你真心就那么放心?就不怕顺道分了韩国?而北上就得经过强大的赵国,也是盟主国,还有已经沦落到二流的魏国腹地,这个赵武灵王肯定不同意过境的。

第四,战国前期赵国实力不强,哪有心思去料理河套地区的蛮族和关中秦国。再有就是从陕北打秦国必须先把河套地区的蛮族先打掉,试问当时有谁会去赔本为了不毛之地去打善战的蛮族人,就算打下来也会便宜了距离最近的赵国,所以其他国家不会走这条路,打函谷关才更划算。

战国时期赵国和楚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那为什么六国却硬攻函谷关?

战国时期赵国和楚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而六国却硬要攻函谷关,这件事情肯定是有他的原因,主要是跟当时的局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国征讨秦国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厉害了,东边的魏国已经被打的不成样子,南边又打败了巴蜀,楚国的势力也被驱逐了 ,此时的韩魏都已经奄奄一息。而作为六国中最强盛的齐赵两国各怀鬼胎,各有打算,赵国挨着秦国,征讨秦国所得的土地赵国可以扩充自己的边境,但对于齐国来说,看似没有太大的价值。

所以五国伐秦虽然听起来人数众多,大家达成了结盟,可是各自为盈,心并不在一处。这样的结盟怎么会有战斗力呢?各国都对自己的利益得失也计算颇为清楚,无利不往,没有相互帮助的前提,都不会倾尽全力一战的。

当然函谷关是他国进入秦国重要地区的常规线路,在那个时候出兵也是不可以毫无缘由。五国联手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五国就找了一个理由,以天子名义伐秦,既可以甩掉自己师出无名的问题,又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

那么发起攻击秦国的策源地就不是以各国为代表,而是以洛邑为策源地,只有通过函谷关这个线路最经济划算!恰恰秦军主力也在这里组织防御!所以这就造成了战国时期赵国楚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他们却偏偏硬攻函谷关。

六国合纵伐秦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六国合纵伐秦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战国时期,地处西戎的秦国逐渐崛起,到了战国中后期日益威压函谷关以东六国。合纵连横之士横行各国朝堂之上。一旦合纵派得势,遭受围攻最多的便是强大的秦国。

合众弱而攻一强,这里面的一强即指战国中期的齐国,以指贯穿整个战国中后期崛起的秦国。只是苏秦合纵而围攻齐国取得了挫败强齐的战略目标,可公孙衍等人所组建的对秦合纵联军却屡次战败。这其中既有秦国实力强劲的因素,亦是因为秦国所继承的西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山东六国联军始终无法攻克关中门户函谷关。

后世的匈奴和突厥等草原民族都是走这条通道南侵中原王朝的。甚至在唐朝初年,突厥沿着这条道路,二十万大军直抵武功、泾阳一带,引发了渭水之盟。其实首要原因就是当时从河套绕道秦国后方存在行路难的问题。河套地区一直到了宋朝西夏年间依然是一片广袤的草原,不同于当下的戈壁滩,那时的草原湿地意味着无路可走。除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外,军队是很难再四野青绿的地方不迷路的。战国时期并无秦国直道那样雄伟的工程,要想从草原奇袭关中,至少需要数月时间。而当时的草原存在许多被秦国和赵国赶到北方的游牧部族,戎狄环绕,危机四伏,这对于以战车为主的六国军队来说,没有机动性无异于自取灭亡。

不仅如此,六国地理位置迥异,三晋距离关中、河套等地较近,而辽东的燕国、山东半岛的齐国、江汉地区的楚国距离太远,粮草补给在路途中的耗损太大,平白无故的会增加了战争的负担。

长途跋涉的绕道草原,还会让秦国的情报体系有更多的时间去刺探有效军情,或半道设伏、或以逸待劳,都可以轻易获得战争的胜利。另外,山东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对秦战争最为急迫的是面临秦国威胁最大的三晋,而燕国齐国长期同秦国较好,楚国虽是合纵长,但却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利益。另外楚国国内派系林立亦造成外交政治上的弱智特征。

诸侯联军如若前往函谷关,需经过实力较弱的韩国,韩国除了犒劳和开路之外别无怨言。毕竟生怕被秦国吞并的韩国,面对其他诸侯大国同样需要谨小慎微。但如若走草原路线,大国部队通往强大的赵国,显然并不被其所答应,毕竟谁能保证这些国家中没有人想要伺机掠夺自己呢?中世纪十字军打出解放圣城的名义发动十字军东征,到最后竟然演变为搬到掠夺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可见将本国利益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何等的愚蠢。

综上所述,草原交通不便、行军线路过长、戎狄威胁、行军情报容易泄露以及各国合纵本就各怀心思等原因造成了合纵联军只能叩关函谷。秦国借助强势兵力,常常在利用函谷关耗尽联军耐心和潜力后出关奇袭,一战之下往往溃军千里。最终秦国凭借强大的军势和高速运转的君权体制统一天下,并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之地。

秦国与六国之争,为什么总是围着函谷关转悠?原因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若论那个时代的列国纷争,秦与山东六国的争斗,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 在诸如《大秦帝国》、《东周列国》等影视剧中,多次提到「 ”函谷关”,这是历史上地位很重要的一处关隘,在秦与六国的战争中,它是焦点性的所在。 函谷关故址在豫(河南)西灵宝县旧城西南,因其「 ”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志》)。 由该地向西至潼关,东抵崤山,古称桃林或崤函,春秋时代属于晋国,公元前627年,秦趁晋文公新丧,出兵伐郑,郑国是晋国的盟友,更是晋国的小弟,秦国不打招呼,就去侵伐郑国,但郑国已有准备,秦军便撤兵西归,在回军的路上,将晋国的附庸滑国灭掉,引发晋国强烈不满。晋襄公派大军,埋伏于崤函之地,给撤兵回国的秦军以毁灭性打击,伐郑的秦军全军覆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崤之战”。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史记.秦本纪》) 进入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魏国得到了崤函之地。 (战国形势图) 好景不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于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314年逐步占据曲沃、焦城和陕城。 秦国有感于此地天险易守难攻,遂建函谷关。它东西长7.5公里、谷中道路仅容一车通行,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秦国凭借函谷关,多次将山东六国挡在境外,成功抵御住列国的进攻。 「”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史记.韩世家》)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皆败走”。(《史记.春申君列传》)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军事统帅们,在策划、指挥战争时,也是充分考虑到山川河流、道路交通等条件对军事战争的影响。 为什么山东诸国总是选择函谷关,作为进攻秦国的通道呢?我们先分析一下,秦与列国相争,双方是否还有其他路线可走呢? 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被地形复杂的一道天然屏障隔开,这便是山西高原、豫西丘陵地区和商洛山区、南阳盆地。这一地区自然地形不得于大部队的运动和展开,也就是说不利于大兵团做战。无论是秦国还是山东六国,都想将军队拉到对方的开阔平原地带去开兵见仗:秦之关中平原,山东之黄淮海平原、胶莱平原等地,都在对方的心腹要地,若能将军队带到这些地方,就能起到直捣黄龙的效果。 若想通过这片区域,其实有三条路可走: 晋南豫北通道。 由陕晋边界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北麓东行,从轵(今河南济源)穿过太行山麓南端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走廓,就可进入华北,直达赵之邯郸所在冀南平原。 (晋面豫北通道) 豫西通道。 自咸阳渡过渭水东行,在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山地,沿黄河南岸经函谷、陕城(今河南三门峡),抵达崤山,再向东进,入洛阳盆地。这是先秦时代东、西方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 (豫西通道) 商洛、南阳通道。 由咸阳沿灞水、丹水东南,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经蓝田、商县,在陕豫鄂交界处出武关,进楚国的南阳盆地,东至宛(今河南南阳),抵达楚都城郢都所在江汉平原。 (商洛、南阳通道) 秦与六国在这三条通道上,都进行过往来征战,为了严守关中大本营,秦凭借黄河、崤函、少习山天险,在这三条路的西端分别修建了临晋关、函谷关和武关。但综合考量下来,还是走中间的函谷关豫西道最为便利。 一是主要是豫西通道距离最短,道路也较平直,另外两条路则路线曲折,行军费时费力;二是豫西通道离韩魏两国国都较近,直来直往,不管是此去彼来,都便捷得很。相比北线的「 ”晋南豫北通道”,远远隔绝着赵国与秦国心腹地带;南线的商洛、南阳通道,则隔着秦岭,使秦国腹心关中平原与楚国隔绝。 由此,地处豫西通道便成为各国用兵的首选,西端的函谷关就成为秦国的防御重点。而对于秦国来说,东进的三条路线当中,豫西通道上的敌人实力较弱。秦占崤函以后,魏在豫西几乎没有重镇,黄河以南沿途都是韩国和东周的领土。周室衰微,韩又是小国,兵员有限,秦国兵出函谷,从豫西通道走,遇到的抵抗相对较弱。 如果走北线的晋南豫北通道,河东都是三晋重镇,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援助,以秦相当不利。秦军曾在这片地方渡河攻城,夺取了城池也很难守住,武遂、离石等城市要塞就普数次易手。 如果走南线商洛、南阳通道,楚国是大国,秦军进攻南阳盆地,将面临恶战,取胜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从上述地理、政治原因分析,豫西通道对秦与山东诸侯进兵都是利多弊少,各方都把这里当成主攻方向,而函谷关是这条通道西段的咽喉之地,理所当然成为秦与六国拼死相争的战略要塞。秦如果死死控制住函谷关,退可以守住关中门户,保八百里秦川根据地不失;进可以出兵豫东,兵指华北平原、胶莱平原。 (秦帝国疆域图) 不过,关隘再雄伟,也是不能动弹的,秦国的目标远非困守保土,而是随着国力的增强,不断地改变战略,由防守——蚕食——鲸吞,以实力说话的战国时代,强者才有话语权。战国的后期,山东六国力量日益虚弱,大敌当前,各国仍然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无法精诚团结起来,乐见邻居一个个被秦国吃掉,孰不知「 ”唇亡齿寒”,秦国各个击破的战略,拉一个打一个的方式,非常奏效。大秦已不再单纯依靠什么函谷关来进行防守,而只剩下「 ”进攻,进攻,再进攻”,时过境迁,无人能够阻挡大秦锐士的兵锋,六国如羔羊般待宰,尽管他们也有反击,皆化为徒劳无功的挣扎。 历史早就向我们呈现出秦与六国争雄的结果:秦国经六代君主不懈奋斗,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大秦帝国诞生,一个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形成。 参考资料: 1.《史记》 2.《战国策》 3.《战略地理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8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